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让科技融入考古—听考古大咖讲述考古学家是怎么玩科技的

发布时间:2018-09-29文章出处:“考古贵州”公众号作者:杨磊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考古都是一门地地道道的人文学科,它与自然科学应该是泾渭分明的。其实不然,考古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说,自然科学可以说是“考古之母”。在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第六场公共讲演现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研究员李志鹏老师主讲的《展科技之翼,探考古之秘:科技考古在考古中的应用》就把考古带进了神圣的科学殿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李志鹏副研究员

  讲座上,李志鹏老师从科技与考古的结缘,科技考古的定义、特征及价值,科技考古的领域与门类,并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科技考古研究的应用案例四个方面介绍了科技考古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科技考古各研究领域的原理和应用。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科学技术与考古的结缘”中,着重介绍了考古学的两大基本理论——类型学和地层学就来自于生物学和地质学。而科技考古的产生正是缘于考古遗存中储存着大量的非直觉和经验所能认识的信息,我们今天唯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才能破译其中的奥秘,为了获取这些重要信息,科技考古便应运而生。

人类线粒体DNA迁移图

  在第二部分“科技考古的定义、特征及价值”中介绍了科技考古的定义,以及以自然科学在以考古资料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多个特定角度”、可“重复验证”,研究标准和结果适用于同类研究领域等属性方面,系统阐述了科技考古结论的可靠性。

喇家遗址人骨

  在第三部分“科技考古的领域与门类”中则是详细介绍了各种科技考古的原理、应用领域和研究成果等,比如“年代测定与年代学研究”里碳十四测年的原理和应用、树木年代学里古树木年轮年表的建立对精确断代的帮助。“航空考古和物探”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和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的原理和应用。“环境考古”研究则是“通过遗址内外环境的考察和采样分析,恢复各种时空框架内的自然环境,研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了解古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利用,探讨自然环境对聚落选址、生产布局、食物结构、经济形态、文化演进、人类迁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环境的作用等人地关系问题”,比如土壤中孢粉、淀粉、植硅体的相关包含物的分析可以推测古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等情况。

  “人骨考古”对骨骼的性别、年龄、个体鉴定,包括根据人骨对人类的身高、容貌进行复原,并进一步对古人种学,古人口学,古病理学的研究。“动物考古”对各种家养动物的起源进行的研究。“植物考古”研究中对各种种植作物的起源的研究,而对木材种属的分析可以重建古代的气候情况。“分子考古学”的核心则是DNA 研究,它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提取和分析保存在古代人类和动植物遗骸中的古DNA 分子以期解决考古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包括从人类线粒体分析人类起源问题等,并列举以喇家遗址F3中的2例个体Y3( 女性,35岁左右)和Y4(儿童,3-4岁)不存在明显的母系亲缘关系却有明显的护犊行为进而推测当时的社群关系作为例子。

  而“同位素分析”对“由不同的光合作用途径生成的植物进入人体,相应人体有与之对应的碳十三的比值。由此,反过来可以通过人骨稳定同位素的分析获知人们的主食状况”,以及锶同位素分析对人和动物群体在追踪溯源方面的研究应用和相关研究成果。

  同时还例举了在“冶金考古”、“陶瓷器科技考古”、“玉石器科技考古”等方面科技考古的应用与研究。

  在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科技考古的应用案例。

(图文转自:“考古贵州”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

让科技融入考古—听考古大咖讲述考古学家是怎么玩科技的

发布时间:2018-09-29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考古都是一门地地道道的人文学科,它与自然科学应该是泾渭分明的。其实不然,考古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说,自然科学可以说是“考古之母”。在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第六场公共讲演现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研究员李志鹏老师主讲的《展科技之翼,探考古之秘:科技考古在考古中的应用》就把考古带进了神圣的科学殿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李志鹏副研究员

  讲座上,李志鹏老师从科技与考古的结缘,科技考古的定义、特征及价值,科技考古的领域与门类,并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科技考古研究的应用案例四个方面介绍了科技考古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科技考古各研究领域的原理和应用。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科学技术与考古的结缘”中,着重介绍了考古学的两大基本理论——类型学和地层学就来自于生物学和地质学。而科技考古的产生正是缘于考古遗存中储存着大量的非直觉和经验所能认识的信息,我们今天唯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才能破译其中的奥秘,为了获取这些重要信息,科技考古便应运而生。

人类线粒体DNA迁移图

  在第二部分“科技考古的定义、特征及价值”中介绍了科技考古的定义,以及以自然科学在以考古资料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多个特定角度”、可“重复验证”,研究标准和结果适用于同类研究领域等属性方面,系统阐述了科技考古结论的可靠性。

喇家遗址人骨

  在第三部分“科技考古的领域与门类”中则是详细介绍了各种科技考古的原理、应用领域和研究成果等,比如“年代测定与年代学研究”里碳十四测年的原理和应用、树木年代学里古树木年轮年表的建立对精确断代的帮助。“航空考古和物探”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和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的原理和应用。“环境考古”研究则是“通过遗址内外环境的考察和采样分析,恢复各种时空框架内的自然环境,研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了解古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利用,探讨自然环境对聚落选址、生产布局、食物结构、经济形态、文化演进、人类迁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环境的作用等人地关系问题”,比如土壤中孢粉、淀粉、植硅体的相关包含物的分析可以推测古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等情况。

  “人骨考古”对骨骼的性别、年龄、个体鉴定,包括根据人骨对人类的身高、容貌进行复原,并进一步对古人种学,古人口学,古病理学的研究。“动物考古”对各种家养动物的起源进行的研究。“植物考古”研究中对各种种植作物的起源的研究,而对木材种属的分析可以重建古代的气候情况。“分子考古学”的核心则是DNA 研究,它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提取和分析保存在古代人类和动植物遗骸中的古DNA 分子以期解决考古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包括从人类线粒体分析人类起源问题等,并列举以喇家遗址F3中的2例个体Y3( 女性,35岁左右)和Y4(儿童,3-4岁)不存在明显的母系亲缘关系却有明显的护犊行为进而推测当时的社群关系作为例子。

  而“同位素分析”对“由不同的光合作用途径生成的植物进入人体,相应人体有与之对应的碳十三的比值。由此,反过来可以通过人骨稳定同位素的分析获知人们的主食状况”,以及锶同位素分析对人和动物群体在追踪溯源方面的研究应用和相关研究成果。

  同时还例举了在“冶金考古”、“陶瓷器科技考古”、“玉石器科技考古”等方面科技考古的应用与研究。

  在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科技考古的应用案例。

(图文转自:“考古贵州”公众号)

作者:杨磊

文章出处:“考古贵州”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