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专家聚焦中国公共考古:推动考古成果与民众共享

发布时间:2019-11-08文章出处:中国新闻网作者:孙自法

  “公共考古强调全体民众参与和共享考古成果”“让文物‘活起来’是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考古人要将考古明晰了的古代信息反哺社会”“公共考古可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考古进校园活动征文比赛颁奖。 孙自法 摄

  11月7日至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桂林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在桂林举行,来自中国考古一线的众多专家学者相聚漓江之畔,围绕“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中国考古新发现及其保护利用”“城市考古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考古遗址博物馆(公园)与公众考古”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共商推动中国公共考古实践与发展大计。

桂林一所小学文物考古社揭牌。 孙自法 摄

  “什么叫公共考古?考古专业内容民众如何参与、理解?”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指出,考古发掘研究确实需要很专业的知识、很严格的程序,但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共享,以及对遗址的保护,需要全体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就像一辆公共汽车,大家都在车上”,公共考古不能只是学者对公众说教,而要强调全体民众参与和共享考古成果。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自2013年创办至今连续第七年举办,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考古界联系民众、回馈民众的一个重要桥梁。

中国桂林·洞穴遗址考古研究中心奠基。 孙自法 摄

  他曾将考古学发展方向归纳为科学化、国际化和大众化,其中大众化就是考古学家要推动媒体传播,努力让民众更加深切、更加全面地感受和了解考古成果。“现在各行业都在进行‘不忘初心’教育,我觉得,考古学家的不忘初心,就是考古为人民,考古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

  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考古人其实只不过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遣往古代探访信息的使者,使者要有自己的担当,要为现代与未来社会服务,将考古明晰了的古代信息反哺社会。他说,考古学主体行为者是考古学家,“没有他们,何来考古?考古也是苦考,没有苦苦的考,哪会有惊天动地的发现?”要让大众记住穿越时空的使者,为考古学家树碑立传,让考古与文物“活起来”,让公共考古更加有声有色。

遗址公园内一处甑皮岩先民生活过的洞穴遗存。 孙自法 摄

  在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研究员看来,公共考古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战斗在考古发掘研究一线、有重要学术研究成果的考古学家;二是公共考古要面向全国全民,将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也是公共考古宗旨所在;三是媒体和媒体人,媒体人通过与考古人密切合作,将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地传播到海内外,“也可以说,没有媒体的传播,就没有公共考古”。

  王巍还强调,中国考古学家发掘和研究祖先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每一个考古发掘与研究阐释,都能让民众深切感受到祖先创造的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们考古工作者最了解这些遗迹遗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认识到,通过前期扎实的发掘研究,再主动转换话语体系向公众普及介绍考古学和文化遗产方面的成果和知识,吸引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和参与,让文物“活起来”,这既是当今考古学家的责任所在,也是传播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考古学家王仁湘现场指导青少年学生模拟考古实践。 孙自法 摄

  本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开幕式选择在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论坛期间还举行桂林一所小学文物考古社揭牌、考古进校园活动征文比赛颁奖、中国桂林·洞穴遗址考古研究中心奠基、考古学家现场指导青少年学生模拟考古实践等活动,推进公共考古成效显著。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以甑皮岩遗址为主体、涵盖大岩、父子岩等遗址群的国家重大遗址保护项目,距今12000年至7000年的甑皮岩遗址是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典型代表,历次考古发掘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牙器、角器等各类文物标本近万件。该遗址公园专门建有少年考古乐园,致力于公众考古普及从娃娃抓起,历经十多年探索实践,现已逐步创建出少年考古特色的公共考古品牌。

(图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

专家聚焦中国公共考古:推动考古成果与民众共享

发布时间:2019-11-08

  “公共考古强调全体民众参与和共享考古成果”“让文物‘活起来’是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考古人要将考古明晰了的古代信息反哺社会”“公共考古可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考古进校园活动征文比赛颁奖。 孙自法 摄

  11月7日至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桂林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在桂林举行,来自中国考古一线的众多专家学者相聚漓江之畔,围绕“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中国考古新发现及其保护利用”“城市考古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考古遗址博物馆(公园)与公众考古”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共商推动中国公共考古实践与发展大计。

桂林一所小学文物考古社揭牌。 孙自法 摄

  “什么叫公共考古?考古专业内容民众如何参与、理解?”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指出,考古发掘研究确实需要很专业的知识、很严格的程序,但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共享,以及对遗址的保护,需要全体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就像一辆公共汽车,大家都在车上”,公共考古不能只是学者对公众说教,而要强调全体民众参与和共享考古成果。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自2013年创办至今连续第七年举办,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考古界联系民众、回馈民众的一个重要桥梁。

中国桂林·洞穴遗址考古研究中心奠基。 孙自法 摄

  他曾将考古学发展方向归纳为科学化、国际化和大众化,其中大众化就是考古学家要推动媒体传播,努力让民众更加深切、更加全面地感受和了解考古成果。“现在各行业都在进行‘不忘初心’教育,我觉得,考古学家的不忘初心,就是考古为人民,考古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

  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考古人其实只不过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遣往古代探访信息的使者,使者要有自己的担当,要为现代与未来社会服务,将考古明晰了的古代信息反哺社会。他说,考古学主体行为者是考古学家,“没有他们,何来考古?考古也是苦考,没有苦苦的考,哪会有惊天动地的发现?”要让大众记住穿越时空的使者,为考古学家树碑立传,让考古与文物“活起来”,让公共考古更加有声有色。

遗址公园内一处甑皮岩先民生活过的洞穴遗存。 孙自法 摄

  在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研究员看来,公共考古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战斗在考古发掘研究一线、有重要学术研究成果的考古学家;二是公共考古要面向全国全民,将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也是公共考古宗旨所在;三是媒体和媒体人,媒体人通过与考古人密切合作,将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地传播到海内外,“也可以说,没有媒体的传播,就没有公共考古”。

  王巍还强调,中国考古学家发掘和研究祖先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每一个考古发掘与研究阐释,都能让民众深切感受到祖先创造的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们考古工作者最了解这些遗迹遗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认识到,通过前期扎实的发掘研究,再主动转换话语体系向公众普及介绍考古学和文化遗产方面的成果和知识,吸引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和参与,让文物“活起来”,这既是当今考古学家的责任所在,也是传播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考古学家王仁湘现场指导青少年学生模拟考古实践。 孙自法 摄

  本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开幕式选择在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论坛期间还举行桂林一所小学文物考古社揭牌、考古进校园活动征文比赛颁奖、中国桂林·洞穴遗址考古研究中心奠基、考古学家现场指导青少年学生模拟考古实践等活动,推进公共考古成效显著。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以甑皮岩遗址为主体、涵盖大岩、父子岩等遗址群的国家重大遗址保护项目,距今12000年至7000年的甑皮岩遗址是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典型代表,历次考古发掘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牙器、角器等各类文物标本近万件。该遗址公园专门建有少年考古乐园,致力于公众考古普及从娃娃抓起,历经十多年探索实践,现已逐步创建出少年考古特色的公共考古品牌。

(图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责编:荼荼

作者:孙自法

文章出处: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