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孙庆伟:播种希望 收获未来——北大考古暑期课堂

发布时间:2017-02-1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孙庆伟
  非常荣幸能有这次机会代表学院向大家介绍我们学院举办的考古暑期课堂。这个考古暑期课堂,原来一直叫考古夏令营,今年开始北大将各个学科的夏令营统一改名为暑期课堂。

  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代表汇报一下工作的相关情况。首先是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要办这个夏令营。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一度招生非常困难。可能会有人说,北大还没人考吗?报考北大的学生当然很多,但是报考北大考古的就未必那么多了。所以有好几年我们的招生人数逐年下降,陷入困境。穷则生变,学院想出这个办法进行招生宣传,力图改变这种困境。最初是徐天进老师和雷兴山老师挺身而出,在2008年开始第一次举办了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考古夏令营,到今年已经办到了第九届。过去的九年先后在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特别是在浙江,都举办过考古夏令营,在这里我代表学院对这几个省的合作单位表示感谢。因为没有这些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我们的这项工作不可能顺利开展。除了考古夏令营之外,学院在其他方面也做了一些铺垫工作。因为2008年刚开始办夏令营的时候,来参加的学生并不很多,所以这些年两位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走进中学,面向中学生办讲座;和中国文物报社合作,举办十大考古进校园等活动。我们还免费请很多中学历史老师来北大进行考古课程培训,希望老师们引导同学在中学成立考古社团。通过历年来的铺垫,考古夏令营逐渐被中学生所认可。


学员们参观良渚水坝遗址


学员们参观印山越王墓
 
  下面向各位专家代表简单介绍我们这项工作实施的一些情况。表面上看暑期课堂只是暑假中的十天,但是它的一个工作周期是一整年。我们每年最晚在五月份就要确定线路,和兄弟考古机构协商,签定协议。与此同时在我们学院组建团队,确定谁负责领队,谁负责哪些具体工作等等。我们最多一年有四百多个中学生来参加,工作量巨大,日常生活都必须管,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团队要有分工,有人管服装,有人管吃喝,衣食住行都要考虑到。另外还要给中学生在考古知识方面的指导,比如让他们看一些课外的相关书籍,也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加以整理。比如去参观良渚,我们不可能让中学生去看反山、瑶山的发掘报告,所以我们就把核心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整理出来。另外还要送学校报批,然后要做一些宣传工作。因为很多中学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也不知考古为何物,所以宣传很重要。我们每年的夏令营都自己设计制作了成套的服装、设备,如口袋、帽子、营服、营员证以及专门定制的手铲等等,很精致,对学生们来说是个很好的纪念品。这几年主要是在良渚举办,形式是一样的,图案继续用神人兽面纹饰,但每年的颜色不一样。如果谁能有从第一届到第九届的整套服装就已经很难得了。


考古三件套——笔记本、笔、手铲


具有良渚特色的学员衫


遮阳帽、肩包、学员证

  宣传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北大公众考古的微信公众号。北大的好处就是学生多,学生做这些事情比较容易上手,我们只要把想法告诉他们,他们做的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所以每年招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考古课堂的招生简章,用微信推送出去,然后在连续的几天内不断的推,包括课堂的特点以及带队老师等等。这样一方面向中学生提供了信息,另一方面连续几天的推送相当于预热,形成一定的效应。北大每年暑期有十几个学科的夏令营,我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对每一个中学生来讲,他既可以报考古,也可以报其他学科。所以我们必须做的比别人更有吸引力,才能把学生吸引过来。我们把工作需求和宣传结合起来,比如倒计时的时候我们就会提醒学生应该做些什么以及一些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心里有底。


前期宣传


后期宣传

  组织设施方面,最繁杂的工作并不是宣传,宣传工作主要是由学生去做,最主要的是录取这方面的工作。因为现在每年都有上千名优秀中学生报名,如何在短时间内从上千人中挑选出这200人来,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审核材料都是在网上,学院的几位老师反复审核,保证评选的公正性,工作量巨大。根据材料,学院只是提出我们的建议,最终由学校确定入围名单。

  课堂的实施主要在七月下旬,形式主要有专家讲座、工地体验、参观和考察等,另外还有学生自己组织的一些文艺活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非常开心,我们也会做调查,反馈同学们在这10天里面的活动满意情况。同学们求知的欲望以及学习习惯都非常好,虽然对考古都不是很了解,但在学习和参观的过程中的笔记等都非常认真。因为学院现在一共有四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考古、博物馆、文物保护和古代建筑,所以在行程安排上都会照顾到每个专业方向,这样同学们对每个专业的侧重点都有所了解。如果他们考入北大,他们是可以随意换专业的,所以我们尽量让同学有不同的体验。这些优秀中学生的能力很强,吹拉弹唱都很精通,十天下来,很多人都成为很好的朋友,每次分别的时候,很多人都要流眼泪,相约来年再见。

  对我个人来讲,最难熬的就是审核每天的微信推送。之所以做这么多的推送,第一是要把我们的工作向外界宣传,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夏令营;第二,这些孩子的父母每天都在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会尽量多放一些照片,让同学们在照片上露面,家长们也都很关注这些事情。我们会这样想,这个孩子不光是他自己,还有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如果他一家人知道了,就等于周围人都会知道,这样宣传效果就有了。负责写稿和编辑推送的同学都熬夜在做,编好交给我们审核都是在凌晨了,大家都非常辛苦,但我们一直坚持下来了。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成效,一大批优秀同学通过考古夏令营和暑期课堂了解了考古,并选择了考古。就以2016年为例,共有30余名参加了考古夏令营的同学考进了北大,其中25人选择了考古,成为我们学院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觉得学院每年为了这件事情费心费力,当看到了有好的生源,我们也觉得是赢在了未来,所以我们一直在做,而且相信未来一定能结出硕果。

  谢谢大家!

  (本文是根据作者在“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经演讲者审阅,图片来自演讲PPT)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专题报道

孙庆伟:播种希望 收获未来——北大考古暑期课堂

发布时间:2017-02-16

  非常荣幸能有这次机会代表学院向大家介绍我们学院举办的考古暑期课堂。这个考古暑期课堂,原来一直叫考古夏令营,今年开始北大将各个学科的夏令营统一改名为暑期课堂。

  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代表汇报一下工作的相关情况。首先是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要办这个夏令营。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一度招生非常困难。可能会有人说,北大还没人考吗?报考北大的学生当然很多,但是报考北大考古的就未必那么多了。所以有好几年我们的招生人数逐年下降,陷入困境。穷则生变,学院想出这个办法进行招生宣传,力图改变这种困境。最初是徐天进老师和雷兴山老师挺身而出,在2008年开始第一次举办了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考古夏令营,到今年已经办到了第九届。过去的九年先后在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特别是在浙江,都举办过考古夏令营,在这里我代表学院对这几个省的合作单位表示感谢。因为没有这些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我们的这项工作不可能顺利开展。除了考古夏令营之外,学院在其他方面也做了一些铺垫工作。因为2008年刚开始办夏令营的时候,来参加的学生并不很多,所以这些年两位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走进中学,面向中学生办讲座;和中国文物报社合作,举办十大考古进校园等活动。我们还免费请很多中学历史老师来北大进行考古课程培训,希望老师们引导同学在中学成立考古社团。通过历年来的铺垫,考古夏令营逐渐被中学生所认可。


学员们参观良渚水坝遗址


学员们参观印山越王墓
 
  下面向各位专家代表简单介绍我们这项工作实施的一些情况。表面上看暑期课堂只是暑假中的十天,但是它的一个工作周期是一整年。我们每年最晚在五月份就要确定线路,和兄弟考古机构协商,签定协议。与此同时在我们学院组建团队,确定谁负责领队,谁负责哪些具体工作等等。我们最多一年有四百多个中学生来参加,工作量巨大,日常生活都必须管,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团队要有分工,有人管服装,有人管吃喝,衣食住行都要考虑到。另外还要给中学生在考古知识方面的指导,比如让他们看一些课外的相关书籍,也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加以整理。比如去参观良渚,我们不可能让中学生去看反山、瑶山的发掘报告,所以我们就把核心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整理出来。另外还要送学校报批,然后要做一些宣传工作。因为很多中学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也不知考古为何物,所以宣传很重要。我们每年的夏令营都自己设计制作了成套的服装、设备,如口袋、帽子、营服、营员证以及专门定制的手铲等等,很精致,对学生们来说是个很好的纪念品。这几年主要是在良渚举办,形式是一样的,图案继续用神人兽面纹饰,但每年的颜色不一样。如果谁能有从第一届到第九届的整套服装就已经很难得了。


考古三件套——笔记本、笔、手铲


具有良渚特色的学员衫


遮阳帽、肩包、学员证

  宣传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北大公众考古的微信公众号。北大的好处就是学生多,学生做这些事情比较容易上手,我们只要把想法告诉他们,他们做的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所以每年招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考古课堂的招生简章,用微信推送出去,然后在连续的几天内不断的推,包括课堂的特点以及带队老师等等。这样一方面向中学生提供了信息,另一方面连续几天的推送相当于预热,形成一定的效应。北大每年暑期有十几个学科的夏令营,我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对每一个中学生来讲,他既可以报考古,也可以报其他学科。所以我们必须做的比别人更有吸引力,才能把学生吸引过来。我们把工作需求和宣传结合起来,比如倒计时的时候我们就会提醒学生应该做些什么以及一些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心里有底。


前期宣传


后期宣传

  组织设施方面,最繁杂的工作并不是宣传,宣传工作主要是由学生去做,最主要的是录取这方面的工作。因为现在每年都有上千名优秀中学生报名,如何在短时间内从上千人中挑选出这200人来,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审核材料都是在网上,学院的几位老师反复审核,保证评选的公正性,工作量巨大。根据材料,学院只是提出我们的建议,最终由学校确定入围名单。

  课堂的实施主要在七月下旬,形式主要有专家讲座、工地体验、参观和考察等,另外还有学生自己组织的一些文艺活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非常开心,我们也会做调查,反馈同学们在这10天里面的活动满意情况。同学们求知的欲望以及学习习惯都非常好,虽然对考古都不是很了解,但在学习和参观的过程中的笔记等都非常认真。因为学院现在一共有四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考古、博物馆、文物保护和古代建筑,所以在行程安排上都会照顾到每个专业方向,这样同学们对每个专业的侧重点都有所了解。如果他们考入北大,他们是可以随意换专业的,所以我们尽量让同学有不同的体验。这些优秀中学生的能力很强,吹拉弹唱都很精通,十天下来,很多人都成为很好的朋友,每次分别的时候,很多人都要流眼泪,相约来年再见。

  对我个人来讲,最难熬的就是审核每天的微信推送。之所以做这么多的推送,第一是要把我们的工作向外界宣传,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夏令营;第二,这些孩子的父母每天都在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会尽量多放一些照片,让同学们在照片上露面,家长们也都很关注这些事情。我们会这样想,这个孩子不光是他自己,还有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如果他一家人知道了,就等于周围人都会知道,这样宣传效果就有了。负责写稿和编辑推送的同学都熬夜在做,编好交给我们审核都是在凌晨了,大家都非常辛苦,但我们一直坚持下来了。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成效,一大批优秀同学通过考古夏令营和暑期课堂了解了考古,并选择了考古。就以2016年为例,共有30余名参加了考古夏令营的同学考进了北大,其中25人选择了考古,成为我们学院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觉得学院每年为了这件事情费心费力,当看到了有好的生源,我们也觉得是赢在了未来,所以我们一直在做,而且相信未来一定能结出硕果。

  谢谢大家!

  (本文是根据作者在“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经演讲者审阅,图片来自演讲PPT)


责编:韩翰

作者:孙庆伟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