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英:考古、展览、公众——谈海昏侯、妇好墓的策划
发布时间:2017-03-0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杨文英
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要感谢这次会议的主办方和承办方给首都博物馆一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首都博物馆是如何把我们的考古科研成果转化成展览为公众服务的。在今年的六月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乔玉老师给我打电话,希望首都博物馆在这个论坛上谈一谈今年3月-6月份的展期内推出的两个考古展览,一个是海昏侯,一个是妇好墓。所以我按照会议的要求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有错误的地方请各位老师、专家和代表批评指正。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就是《考古、展览、公众——海昏侯与妇好墓展览的策划》。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是考古、展览、公众三者的关系;第二是展览的策划;第三是科学合理、惠及公众的接待方案。我不是学考古的,更不是研究考古的,在这个会议上我应该是个门外汉,但是我接到这个题目后,完全是我自己的一个理解,我认为考古、公众与展览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博物馆举办的考古展览是公众考古的重要体现,公众通过参观展览,学习和了解考古知识和研究成果,这种形式是最直观、最便捷、最受公众欢迎的,可以说展览架起了考古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下面进入正题,我们是如何策划这两个展览的。海昏侯考古展,无论是在业内还是在社会上,在此次展览之前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事件。我个人认为它已经不是一般的十大考古发现,当时中央媒体对这个展览进行了追踪报道,在首都博物馆展览之前,这个考古发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很大影响。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分享考古成果,这个展览的特点就是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此次展览推出的过程中,边进行考古发掘,边进行文物修复,一切都是正在进行时。在此之前海昏侯出土文物已经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了126件(套),展期36天,接待公众17万。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社会效应,才希望在首都博物馆这样一个更高的平台让更多的公众来参观这个展览。首博海昏侯展展品经过多方紧张修复达到了300多件(套)。从两边的业务员接触到展览最终推出共用不到两个月时间,中间恰逢春节。
海昏侯考古展
第二个就是妇好墓展,妇好墓是1976年进行考古发掘,至今已经过了40年,它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这个考古研究成果通过展览的形式来奉献给观众,所以这两个展览的背景是不同的,而且这个展览是在计划之内的,经过和考古研究所近半年的策划,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时间上比较充裕,推出这样一个具有研究性的考古成果展。
首先我介绍海昏侯考古展,这是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以及首都博物馆共同合办的一个考古展。在内容上,由于时间比较紧,我们不可能写策划大纲。1月6日江西省文物局领导到北京市文物局,确定在首都博物馆办此展。我1月8日带队去考古现场,专家们用两天时间给我们介绍考古发掘现场以及出土文物情况。展览内容是由江西省博物馆完成的,形式设计由首都博物馆完成,文物提供方是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三方将近一个月的密切合作,3月2日在首都博物馆成功展出,内容设计上,经过双方的沟通,首都博物馆提出建议,这个展览绝对不能做成一个亮宝的展览,尽管观众非常期待,当时考古发掘出来那么多的金子,但是我们认为一定在展览当中要有考古发掘的工作,并且要体现文物保护工作,江西省博物馆的同志采纳了我们的意见。所以从内容上大家可以看到四个部分:一、惊现侯国,讲的是考古发掘的情况;二、王侯威仪;三、刘贺其人这两部分展出的是考古发掘的文物;四、保护共享,讲的是文物保护的工作。我们认为这次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在内容上占了四分之一的篇章。
形式设计是由首都博物馆来完成的,大家试想在没有大纲的情况下,如何完成这样一个形式设计?大纲有了以后,我们的形式设计师以及我们的小组对大纲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又要施工又要完成形式设计,它的难度可想而知。设计师既要把这次考古发掘的亮点表现出来,又不能太复杂,因为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打造场馆。我们形式设计特点:第一是高纯度色块的运用,做博物馆都知道,这种高纯度色块的应用只有在欧美国家才会采纳,我们一般不这样使用;第二就是突出考古发掘的亮点,就是刘贺墓出土大量的金子;第三是多媒体以及灯光的使用,有些多媒体我们使用的是前期现成的片子,还有北京电视台一直在跟踪报道,所以制片的时候是和我们同步进行的。再有一个就是使用灯光。四个部分分别用四个颜色:绿、黄、黑、红。每一个部分用一个色块来突出,这样比较清晰,最关键的是节省时间。
采用通高采用通高4米背板,大胆使用高纯度色块,红、黑、黄、绿4色来体现内容
900×900独立柜四个一组,放置三组,将金饼、马蹄金、磷趾金密集摆放柜中
其中出土一块金子上面有墨宝,写的是“南海臣贺元康”,这是唯一一个带文字的,但是我不确定是不是出土中唯一一个带文字的。大家知道这上面有文字记载所承载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采用了放大镜,这是我们首都博物馆的设计师自己发明的,而且还申请了专利。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这个放大镜是可以调控的,包括角度和上下位置,而且无论怎么调节镜片绝对不会掉下去,保障了文物安全。如果没有放大镜,隔着展柜玻璃公众是看不清上面的字,通过放大镜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上面的字。再就是灯光和一些文物上元素的运用,我们展览的名字叫“五色炫耀”。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中写道:“五色炫以相曜兮”,来表现出土文物的多彩缤纷。展览背景使用的文化元素全部都是墓里面出土的一些青铜器或者其他文物上面非常好看的纹饰,通过这些纹饰来烘托这些文物的精美程度,因为有些纹饰在看文物时看不清。在地下使用logo灯放大这些精美的纹饰,包括车马器上的当卢。所有的版面都是大色块加上logo灯来烘托气氛。以上就是海昏侯的策展情况。
第二我要介绍妇好墓展。合作单位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支持了我们几件妇好墓出的东西,非常重要。社科院考古把四十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全部奉献给这个展览,我们首都博物馆也是在社科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展览大纲的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由于时间充足,策展团队有半年的时间进行策展。从展览的题目“王后、母亲、女将”,用三个名词讲述一个人——妇好。这样做都是为了让观众喜欢,让观众读懂,用最通俗的语言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奉献给大家,所以语言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整个展览的一级布题全部用的是“她”,这个“她”就是妇好。妇好墓在我们业内已经非常熟悉,毕竟经过四十多年的考古工作,但对于公众来讲,很多人不了解,我们从主题到最后的一级布题全用的“她”来表示突出妇好这个人。序厅的前言上面用的设问句,“她是谁?”,然后主展览分成四个部分:一、她的时代,二、她的生活,三、她的故事,四、她的葬礼。“她的时代”所介绍的是她所生活的商代以及商代当时的一些情况。“她的生活”讲的是她作为王后一面的生活。“她的故事”讲她作为将军的一面。“她的葬礼”讲她作为母亲,死后她的子女对她的祭祀。尾声一般在展览中是结语,这个展览特意加了一个尾声,尾声里面用十个板块介绍了殷墟的大事记,我们不仅要让大家记住妇好、记住妇好墓出土的精美文物,我们更要让公众了解殷墟的大事记,给大家介绍殷墟。最后是一个简短的结语。这就是整个妇好墓展览内容。
甲骨文灯
互动项目体验
VR技术与场景复制
最后是制定科学合理、惠及公众的接待方案。任何展览都需要一个很好的接待方案才能帮助公众更好地参观。这两个展览区别于其他展览,因此在接待方面我们慎之又慎,接待方案不断地修改。首都博物馆是免费参观,无需购票,怎样能让公众更好地参观?首先,这两个展览进行单独免费预约参观,可以网上预约和电话预约,预约之后先领票才能进入展厅。其次是定时讲解与预约讲解相结合,最大满足公众的需求。再就是配合展览做一些社教活动,我们首博凡是大的展览都会配合社教活动开展,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来做。
免费预约参观
我除了负责展览,也负责开放接待和社教工作。我们有一支专业的队伍,除了时间比较紧的海昏侯展,其他都按部就班没有问题。这次展览公众接待方面我们真是煞费苦心。这么好的东西,要是限制参观,名额定多少公众会有意见。但是如果首都博物馆没有预约系统,每天都有一万多人涌进这两个展厅,不仅影响参观,安全也会出现问题,并且对文物保护也不利。经过我们几次讨论,最后决定每天预约5000人,60岁以上和残疾人不需要预约。公众的参观热情非常旺盛。最开始的网上预约从凌晨12点就可以开始,一个小时内,我们的计算机网络崩溃,很多人都在12点冲进来。这样观众约不进来的时候就会骂我们,而且我们只注意网上预约的便捷,忽略一部分人不会上网。最后又开通500个电话预约名额,最多时候每个电话员拿3部电话,一线人员完全不够,于是二线人员补到一线上,我们要一面安抚员工,一面要把公众接待做好。2008年奥运期间,国家馆没有开,我们承担了国家馆的任务,出现过这样的场景,但是那时是售票制,可以有序排队买票。但是那次的参观环境不好。《五千年文明展》中我看到的都是观众脖子以上的东西,展柜完全被人群挡住了。我们吸取之前教训,怎么能让观众有序很好有效率的参观,又能做好文保工作,所以我们定了每天5000的名额。
我们的展览策划和大纲很简单,没有很多的信息在里面,全部要靠讲解员的解说,在我们讲解员短缺的情况下,要特别感谢江西博物馆的几位老师对我们的讲解员进行的急速培训,我们讲解员不够,志愿者就上,这次有40多位志愿者参与,讲了600多场。
因为海昏侯出土很多简牍因修复等原因没有在此次展览中展出,所以我们社教部组织孩子在竹简上写字,体验古人如何写字的。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能介绍这些。在这里也诚恳地欢迎各位老师来首都博物馆指导工作,谢谢大家。
(注:本文是根据杨文英女士在“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经演讲者审阅,图片来自演讲PPT)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