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周海:广西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共考古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3-1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周海
  非常感谢论坛的主办方,尽管我们馆探索公众考古已经有多年,但我是第一次走上这一平台,跟大家介绍我们的工作。接下来我的汇报,可能将会把大家的思绪和眼光从这里时光倒流回到南疆的一个史前洞穴遗址,就是从石家河文化回到了甑皮岩文化。
 
  今天汇报的主题是《公众考古从娃娃抓起》,介绍我们这几年开展公众考古的一些做法,希望得到在座各位老师的批评和指导。
 
  正如刚才李新伟老师所说,甑皮岩遗址在全国大遗址里是最小的一个遗址,文化遗存面积只有300多平方米。经过两次考古发掘以后,确定它的年代是距今一万两千到七千年,是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比较典型的一个洞穴遗址,众多的出土文物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奠定了它在华南及东南亚史前考古中的地位。它所形成的广谱采集渔猎的适应模式,发现了距今一万两千年的陶器及其五千年的演化过程,还有独特的屈肢蹲葬、出土了30多具头盖骨等等,这些都彰显了它在学术界独特的学术价值。

甑皮岩遗址发现的距今12000的陶器(左)、先民头骨(中)、屈肢蹲葬(右)

 
  甑皮岩遗址虽然是一个学术价值比较高的遗址,但遗址出土的文物和遗迹现场都是比较缺乏观赏性的,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一般观众会非常难以理解这个遗址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公众品读这个遗址的障碍。从2009年开始,我们博物馆正在按照“以小见大”这样一个基本思路来策划建设甑皮岩考古遗址公园。作为遗址公园,更需向公众开放、介绍甑皮岩遗址。那如何吸引公众走进公园、品读我们的遗址?这是我们建设公园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探索适合于我们这个遗址的公众考古的科普道路,也就成为我们博物馆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我们的公众考古定位的对象,一直是围绕小学生来展开。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小学生是最有时间、最有好奇心的。我们明显感觉到,到中学以后小孩子没有那么好奇了。只有小学的孩子会睁大眼睛听我们讲,那种好奇的眼神会让你充满使命感,就觉得真的要做好这项工作。第二,我们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所取得的考古成果变成具体考古科普的活动载体,以“科普教育、快乐体验”为核心理念,用动手、参与、体验作为形式,让小学生在游玩中了解考古,参与中感知遗址,互动中享受快乐,同时在体验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同时在公众考古的领域探索一个甑皮岩“以小见大”的建设发展模式。这是我们的基本考虑。围绕这个基本思路,我们从2009年开始就进行了一些探索,这里简单给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要开展系列活动必须有一些设施。所以在2009年,我们按照下面这个思路完善了公众考古设施。比如说我们要怎么认识我们的先民,知道他们长得怎么样;第二,看看他制造出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然后自己亲手把这个东西挖出来是什么感觉;随后还可以亲自动手仿制先民制作这些东西;也可以尝试使用这些东西,认识它到底是什么功能;最后,享受劳动成果,品尝“原始美味”,自己做的东西作为纪念品带走。这是我们一个整体构架和思路,也是按照这个完善了设施。
 
  1、为了让大家了解甑皮岩先民的相貌特征,我们利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朱泓老师的科研成果,为我们做了个甑皮岩先民颅骨容貌复原,专门设置了一个多媒体展示厅。
 
  2、我们把遗址作为一个洞穴家园来向小学生介绍,而不是像一个考古遗址。
 
  3、做了两个基本展览。展览主要是为了展示文物,小孩子要认得这是什么,便于下一步在考古发掘中辨别文物。

完善原基本文物陈列《万年前的桂林人》
 
  4、为开展模拟考古活动,设置考古发掘区,近15个探方。

建设模拟考古发掘区
 
  5、建设了一个原始作坊,是专门让孩子在里面进行陶器和石器的仿制场所。
 
  6、设置了一个原始狩猎场,让孩子自己制作长矛和弓箭,来捕捉动物,就是对动物模型的一个模拟狩猎。

设置原始篝火场
 
  7、设置了一个原始篝火场,篝火场里面首先是一个钻木取火的工具和场地,还有陶器的平地堆烧,最后是最精彩也是孩子最喜欢的原始野炊,就是品尝原始火锅。
 
  有这些硬件基础以后,我们就围绕刚才的讲到的思路策划了一系列活动。这里大概就有八九项,我用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
 
  2009年7月,我们以甑皮岩模拟考古乐园建成的时间,正式拉开了我们公众考古系列活动的序幕。

 2009年7月,甑皮岩模拟考古乐园正式开园
 
  首先小孩子们都很喜欢看容貌复原视频,他们终于见到万年之前的老祖宗长得什么样子。其次就是孩子来看看洞穴家园,先民曾经在这里居住了五千年,这里到底是什么样子,也就是一个考古发掘现场。第三、孩子到博物馆里看先民曾经制作使用的石器、陶器等等。孩子们看完这些对甑皮岩有一个基本概念。第四、经过我们的辅导,他们进入了考古发掘模拟现场,参与充满悬念和刺激的发现活动。对发掘出土的仿制文物还要辨别出是什么器物,对他们来说是有点难度的,所以我们在旁边专门做了一个所埋文物仿制品的所有典型文物的照片,以方便比对,答对是有奖品的,所以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第五、他们还要打制石器,还要跟甑皮岩原始先民比智慧,就是用甑皮岩最原始的制陶法,来制作一万两千年前的陶器标本,这对孩子来说还是充满好奇和兴趣的。最让孩子消耗体力的还是钻木取火,钻木取火一般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比较难以成功,一般是五年级、六年级以上,力气比较大,因为需要持续的耐力,但这往往也是挑战孩子潜力的一个活动。基本上每次都能取得成功,都能钻出火来,因为如果不钻出火来,下面的活动就没法进行。比如说平地堆烧陶器。我们跟孩子讲,没有火,陶器就烧不成,饭更吃不成。所以孩子们就要竭尽全力把火生出来,因为和后面的活动是连贯的。有火了,还得有食物,所以我们设置了用他们自己做的投标和弓箭来进行原始模拟狩猎活动,动物模型有甑皮岩遗址出土的水牛、猪、亚洲象、虎等造型。模拟狩猎结束后,在我们的公园里设有一个场地,是专门做原始火锅的,用陶锅来煮。我们根据遗址里出土了大量螺蛳,用螺蛳还有猪肉牛肉作为原料,再放点青菜,就是万年前的美食了。同时他们还可以把自己做的陶器带回去。当然很多人是放在我们这里晾干、烧制,一个礼拜以后再带回去。

青少年学生动手参与原始石器的打制
 
  刚才我讲的这些,是我们的公众考古日常活动。配合各方面的主题,我们还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一、“考古寻根”,是对整个桂林市的中小学生开展的。二、考古夏令营,我们举办了两届。三、配合桂林市政府举办的“走读桂林历史,从甑皮岩开始”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四、暑假的“寻找考古达人”主题活动,都是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参加活动的。五、 “给我一周,还您万年”的主题活动。参加这个活动就涵盖了刚才我讲的那些内容,六、香港中学生主动联系我们暑假来这里开展活动。 2010年我们在高峰论坛期间举办了一个陶器发明的体验活动,当时张忠培老先生和国家文物局陆琼副司长亲临现场指导孩子做陶器;七、万年古陶生活来制造以及父亲节互动活动,当时想“釜”可能和“父亲”是有关的,所以我们当时以甑皮岩的釜来引出主题,让每一个家长把自己的小孩带到甑皮岩来。另外还有桂林小记者的寻根采访活动等等。

 甑皮岩考古夏令营
 
  除此之外,我馆还走出校园开展了系列的延伸的公共考古的普及活动。比如:向桂林所有中小学校赠送科普读物两千多册;同时赠送给市长、书记、部委级班子所有成员,总共送出去差不多三千本;我们还派出考古专家到学校里当考古辅导员;在桂林市小学生中开展“我心目中的甑皮岩”征文漫画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共六百多名;从2014年开始,我们把“甑皮岩公众考古大篷车”开进了校园,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活动是,在学生里面看谁长得更像甑皮岩人,就说明你是甑皮岩的“后人”,当时我们举办这个活动小孩子很踊跃,因为谁更像就会获得我们送的《寻找万年前的桂林人》那本书,然后还会把他和爸爸妈妈请到甑皮岩来参加博物馆举办的系列活动,所以小孩子是很积极的。我们不是选学习好的学生,一定是长得比较像的,这个是比较精彩的。2014年以来,我们走进桂林的学校已经达到40多所。最后我们还在整个桂林市所有小学生里开展了 “甑皮岩文化小使者”海选活动,目前为止在桂林市我们选出了20个小使者。这些文化小使者的待遇除了参加我们的活动之外,这20个小使者我们将从小学关注到大学,他们在成长历程中所有的进步都和甑皮岩相关。也就是说他取得进步,我馆知晓后会有奖励,而这20个小使者的任务,是在学校宣传甑皮岩文化,用各种形式来宣传。

举办“甑皮岩公众考古大篷车进校园”系列活动,使甑皮岩公共考古从公园走向校园大千世界。
 
  最后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这些年工作的成效。从2009年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以来,我们接待青少年大概8万人次,初步行形成了“公众考古从娃娃抓起”这样一个特色品牌,得到了社会和业界的关注。
 
  有一个成效让我感触很深,就是帮助熊孩子找回自信。不少学习很差的学生,在甑皮岩里面成为了英雄。我印象比较深的大概有七八个孩子,在甑皮岩里表现特别突出,同学改变了对他们印象,回到学校以后,自己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曾有一个给我留言的孩子,现在读高一了,在甑皮岩做考古模拟活动的时候他是个差生,但是今年他读高中了,是我们桂林的重点高中。我们了解到,是甑皮岩公众考古活动改变了他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以后我也希望能把其中的一个孩子带到现场,让他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心路历程的改变,给大家以启发。我们这个活动还得到了原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先生的高度评价,还专门给我们题字“公众考古从娃娃抓起,文物保护就有希望”。所以说为什么我还是坚持用“公众考古”而不是“公共”,也是从张先生题字得来的。我们的探索还写入了“史前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桂林共识”。我们开展的系列主题活动得到了广西科技厅、文化厅、教育厅高度关注和肯定,还给我们颁了一些奖项,我们已经得到了四项奖项。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博物馆被评为广西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大力推行面向青少年的公众考古,也形成了大遗址保护特色的品牌,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大遗址保护业界的认可,所以在2013年12月我们甑皮岩这个小遗址也跻身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2015年召开的国家考古公园联盟第五届联席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及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最后我想引用张忠培先生的一段话,既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鼓励,他说:“甑皮岩遗址,是一处洞穴遗址,娃娃们好奇,这就容易引起娃娃们的兴趣。同时,甑皮岩洞穴遗址的年代及其历史与文化内涵,和娃娃们一样,同是处在人类的童年期,故彼此容易交流。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现并抓住了甑皮岩遗址和娃娃人群之间这两个自在的结合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创造了新的形式,办出了特色,使甑皮岩遗址成为娃娃们的乐园。”这是先生对我们的一个肯定,更是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一个指引。
 
  不改初心,为了孩子,我们将继续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
 
  谢谢大家!

(注:本文是根据周海在“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经演讲者审阅,图片来自演讲PPT)
(责编:李来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专题报道

周海:广西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共考古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3-16

  非常感谢论坛的主办方,尽管我们馆探索公众考古已经有多年,但我是第一次走上这一平台,跟大家介绍我们的工作。接下来我的汇报,可能将会把大家的思绪和眼光从这里时光倒流回到南疆的一个史前洞穴遗址,就是从石家河文化回到了甑皮岩文化。
 
  今天汇报的主题是《公众考古从娃娃抓起》,介绍我们这几年开展公众考古的一些做法,希望得到在座各位老师的批评和指导。
 
  正如刚才李新伟老师所说,甑皮岩遗址在全国大遗址里是最小的一个遗址,文化遗存面积只有300多平方米。经过两次考古发掘以后,确定它的年代是距今一万两千到七千年,是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比较典型的一个洞穴遗址,众多的出土文物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奠定了它在华南及东南亚史前考古中的地位。它所形成的广谱采集渔猎的适应模式,发现了距今一万两千年的陶器及其五千年的演化过程,还有独特的屈肢蹲葬、出土了30多具头盖骨等等,这些都彰显了它在学术界独特的学术价值。

甑皮岩遗址发现的距今12000的陶器(左)、先民头骨(中)、屈肢蹲葬(右)

 
  甑皮岩遗址虽然是一个学术价值比较高的遗址,但遗址出土的文物和遗迹现场都是比较缺乏观赏性的,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一般观众会非常难以理解这个遗址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公众品读这个遗址的障碍。从2009年开始,我们博物馆正在按照“以小见大”这样一个基本思路来策划建设甑皮岩考古遗址公园。作为遗址公园,更需向公众开放、介绍甑皮岩遗址。那如何吸引公众走进公园、品读我们的遗址?这是我们建设公园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探索适合于我们这个遗址的公众考古的科普道路,也就成为我们博物馆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我们的公众考古定位的对象,一直是围绕小学生来展开。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小学生是最有时间、最有好奇心的。我们明显感觉到,到中学以后小孩子没有那么好奇了。只有小学的孩子会睁大眼睛听我们讲,那种好奇的眼神会让你充满使命感,就觉得真的要做好这项工作。第二,我们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所取得的考古成果变成具体考古科普的活动载体,以“科普教育、快乐体验”为核心理念,用动手、参与、体验作为形式,让小学生在游玩中了解考古,参与中感知遗址,互动中享受快乐,同时在体验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同时在公众考古的领域探索一个甑皮岩“以小见大”的建设发展模式。这是我们的基本考虑。围绕这个基本思路,我们从2009年开始就进行了一些探索,这里简单给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要开展系列活动必须有一些设施。所以在2009年,我们按照下面这个思路完善了公众考古设施。比如说我们要怎么认识我们的先民,知道他们长得怎么样;第二,看看他制造出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然后自己亲手把这个东西挖出来是什么感觉;随后还可以亲自动手仿制先民制作这些东西;也可以尝试使用这些东西,认识它到底是什么功能;最后,享受劳动成果,品尝“原始美味”,自己做的东西作为纪念品带走。这是我们一个整体构架和思路,也是按照这个完善了设施。
 
  1、为了让大家了解甑皮岩先民的相貌特征,我们利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朱泓老师的科研成果,为我们做了个甑皮岩先民颅骨容貌复原,专门设置了一个多媒体展示厅。
 
  2、我们把遗址作为一个洞穴家园来向小学生介绍,而不是像一个考古遗址。
 
  3、做了两个基本展览。展览主要是为了展示文物,小孩子要认得这是什么,便于下一步在考古发掘中辨别文物。

完善原基本文物陈列《万年前的桂林人》
 
  4、为开展模拟考古活动,设置考古发掘区,近15个探方。

建设模拟考古发掘区
 
  5、建设了一个原始作坊,是专门让孩子在里面进行陶器和石器的仿制场所。
 
  6、设置了一个原始狩猎场,让孩子自己制作长矛和弓箭,来捕捉动物,就是对动物模型的一个模拟狩猎。

设置原始篝火场
 
  7、设置了一个原始篝火场,篝火场里面首先是一个钻木取火的工具和场地,还有陶器的平地堆烧,最后是最精彩也是孩子最喜欢的原始野炊,就是品尝原始火锅。
 
  有这些硬件基础以后,我们就围绕刚才的讲到的思路策划了一系列活动。这里大概就有八九项,我用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
 
  2009年7月,我们以甑皮岩模拟考古乐园建成的时间,正式拉开了我们公众考古系列活动的序幕。

 2009年7月,甑皮岩模拟考古乐园正式开园
 
  首先小孩子们都很喜欢看容貌复原视频,他们终于见到万年之前的老祖宗长得什么样子。其次就是孩子来看看洞穴家园,先民曾经在这里居住了五千年,这里到底是什么样子,也就是一个考古发掘现场。第三、孩子到博物馆里看先民曾经制作使用的石器、陶器等等。孩子们看完这些对甑皮岩有一个基本概念。第四、经过我们的辅导,他们进入了考古发掘模拟现场,参与充满悬念和刺激的发现活动。对发掘出土的仿制文物还要辨别出是什么器物,对他们来说是有点难度的,所以我们在旁边专门做了一个所埋文物仿制品的所有典型文物的照片,以方便比对,答对是有奖品的,所以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第五、他们还要打制石器,还要跟甑皮岩原始先民比智慧,就是用甑皮岩最原始的制陶法,来制作一万两千年前的陶器标本,这对孩子来说还是充满好奇和兴趣的。最让孩子消耗体力的还是钻木取火,钻木取火一般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比较难以成功,一般是五年级、六年级以上,力气比较大,因为需要持续的耐力,但这往往也是挑战孩子潜力的一个活动。基本上每次都能取得成功,都能钻出火来,因为如果不钻出火来,下面的活动就没法进行。比如说平地堆烧陶器。我们跟孩子讲,没有火,陶器就烧不成,饭更吃不成。所以孩子们就要竭尽全力把火生出来,因为和后面的活动是连贯的。有火了,还得有食物,所以我们设置了用他们自己做的投标和弓箭来进行原始模拟狩猎活动,动物模型有甑皮岩遗址出土的水牛、猪、亚洲象、虎等造型。模拟狩猎结束后,在我们的公园里设有一个场地,是专门做原始火锅的,用陶锅来煮。我们根据遗址里出土了大量螺蛳,用螺蛳还有猪肉牛肉作为原料,再放点青菜,就是万年前的美食了。同时他们还可以把自己做的陶器带回去。当然很多人是放在我们这里晾干、烧制,一个礼拜以后再带回去。

青少年学生动手参与原始石器的打制
 
  刚才我讲的这些,是我们的公众考古日常活动。配合各方面的主题,我们还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一、“考古寻根”,是对整个桂林市的中小学生开展的。二、考古夏令营,我们举办了两届。三、配合桂林市政府举办的“走读桂林历史,从甑皮岩开始”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四、暑假的“寻找考古达人”主题活动,都是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参加活动的。五、 “给我一周,还您万年”的主题活动。参加这个活动就涵盖了刚才我讲的那些内容,六、香港中学生主动联系我们暑假来这里开展活动。 2010年我们在高峰论坛期间举办了一个陶器发明的体验活动,当时张忠培老先生和国家文物局陆琼副司长亲临现场指导孩子做陶器;七、万年古陶生活来制造以及父亲节互动活动,当时想“釜”可能和“父亲”是有关的,所以我们当时以甑皮岩的釜来引出主题,让每一个家长把自己的小孩带到甑皮岩来。另外还有桂林小记者的寻根采访活动等等。

 甑皮岩考古夏令营
 
  除此之外,我馆还走出校园开展了系列的延伸的公共考古的普及活动。比如:向桂林所有中小学校赠送科普读物两千多册;同时赠送给市长、书记、部委级班子所有成员,总共送出去差不多三千本;我们还派出考古专家到学校里当考古辅导员;在桂林市小学生中开展“我心目中的甑皮岩”征文漫画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共六百多名;从2014年开始,我们把“甑皮岩公众考古大篷车”开进了校园,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活动是,在学生里面看谁长得更像甑皮岩人,就说明你是甑皮岩的“后人”,当时我们举办这个活动小孩子很踊跃,因为谁更像就会获得我们送的《寻找万年前的桂林人》那本书,然后还会把他和爸爸妈妈请到甑皮岩来参加博物馆举办的系列活动,所以小孩子是很积极的。我们不是选学习好的学生,一定是长得比较像的,这个是比较精彩的。2014年以来,我们走进桂林的学校已经达到40多所。最后我们还在整个桂林市所有小学生里开展了 “甑皮岩文化小使者”海选活动,目前为止在桂林市我们选出了20个小使者。这些文化小使者的待遇除了参加我们的活动之外,这20个小使者我们将从小学关注到大学,他们在成长历程中所有的进步都和甑皮岩相关。也就是说他取得进步,我馆知晓后会有奖励,而这20个小使者的任务,是在学校宣传甑皮岩文化,用各种形式来宣传。

举办“甑皮岩公众考古大篷车进校园”系列活动,使甑皮岩公共考古从公园走向校园大千世界。
 
  最后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这些年工作的成效。从2009年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以来,我们接待青少年大概8万人次,初步行形成了“公众考古从娃娃抓起”这样一个特色品牌,得到了社会和业界的关注。
 
  有一个成效让我感触很深,就是帮助熊孩子找回自信。不少学习很差的学生,在甑皮岩里面成为了英雄。我印象比较深的大概有七八个孩子,在甑皮岩里表现特别突出,同学改变了对他们印象,回到学校以后,自己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曾有一个给我留言的孩子,现在读高一了,在甑皮岩做考古模拟活动的时候他是个差生,但是今年他读高中了,是我们桂林的重点高中。我们了解到,是甑皮岩公众考古活动改变了他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以后我也希望能把其中的一个孩子带到现场,让他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心路历程的改变,给大家以启发。我们这个活动还得到了原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先生的高度评价,还专门给我们题字“公众考古从娃娃抓起,文物保护就有希望”。所以说为什么我还是坚持用“公众考古”而不是“公共”,也是从张先生题字得来的。我们的探索还写入了“史前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桂林共识”。我们开展的系列主题活动得到了广西科技厅、文化厅、教育厅高度关注和肯定,还给我们颁了一些奖项,我们已经得到了四项奖项。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博物馆被评为广西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大力推行面向青少年的公众考古,也形成了大遗址保护特色的品牌,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大遗址保护业界的认可,所以在2013年12月我们甑皮岩这个小遗址也跻身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2015年召开的国家考古公园联盟第五届联席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及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最后我想引用张忠培先生的一段话,既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鼓励,他说:“甑皮岩遗址,是一处洞穴遗址,娃娃们好奇,这就容易引起娃娃们的兴趣。同时,甑皮岩洞穴遗址的年代及其历史与文化内涵,和娃娃们一样,同是处在人类的童年期,故彼此容易交流。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现并抓住了甑皮岩遗址和娃娃人群之间这两个自在的结合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创造了新的形式,办出了特色,使甑皮岩遗址成为娃娃们的乐园。”这是先生对我们的一个肯定,更是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一个指引。
 
  不改初心,为了孩子,我们将继续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
 
  谢谢大家!

(注:本文是根据周海在“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经演讲者审阅,图片来自演讲PPT)
(责编:李来玉)

作者:周海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