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视频】刘国祥: 五千年王者归来——兴隆沟红山文化整身陶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5-12-3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刘国祥: 五千年王者归来——兴隆沟红山文化整身陶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点击题目观看视频)

  还记得2012年轰动考古界的重大发现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吗?想当年照片一经流出,就有近300家媒体对此考古事件进行了相关报道与转发,算得上是媒体对考古发掘的一次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在论坛上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陶人的发现经过、坎坷的修复故事,海内外考古专家、参观者对陶人的评价,以及这一重大发现的考古学意义。

  刘国祥老师先对陶人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介绍,陶人出土于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属于红山文化晚期晚段,通高55厘米,以泥质红陶烧制而成,眼珠镶嵌而成的作法和牛河梁女神像相似,上身写实、下身写意。随后又着重介绍了陶人双耳耳垂上的穿孔现象,兴隆洼文化开启了耳朵穿洞戴耳环这一流行现象,墓葬中出土的一些玉玦均位于头骨耳部两侧,但是红山文化中玉玦的使用现象逐渐衰落,兴隆洼文化强势的传统到红山文化晚期慢慢消失。所以耳部穿孔、且胳膊残段发现于房址居住面上的红山时期陶人很可能是当时人类对于祖先崇拜、在家中供奉祖先的一种表现。

  最后刘老师还谈到了考古学对当代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黍和粟碳化颗粒标本经鉴定后证明距今约8000年,被认为是目前人工栽培形态最早的谷物,敖汉旗世界小米起源地这一考古发现为当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是考古工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又一例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系列报道

【视频】刘国祥: 五千年王者归来——兴隆沟红山文化整身陶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5-12-31

  刘国祥: 五千年王者归来——兴隆沟红山文化整身陶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点击题目观看视频)

  还记得2012年轰动考古界的重大发现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吗?想当年照片一经流出,就有近300家媒体对此考古事件进行了相关报道与转发,算得上是媒体对考古发掘的一次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在论坛上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陶人的发现经过、坎坷的修复故事,海内外考古专家、参观者对陶人的评价,以及这一重大发现的考古学意义。

  刘国祥老师先对陶人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介绍,陶人出土于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属于红山文化晚期晚段,通高55厘米,以泥质红陶烧制而成,眼珠镶嵌而成的作法和牛河梁女神像相似,上身写实、下身写意。随后又着重介绍了陶人双耳耳垂上的穿孔现象,兴隆洼文化开启了耳朵穿洞戴耳环这一流行现象,墓葬中出土的一些玉玦均位于头骨耳部两侧,但是红山文化中玉玦的使用现象逐渐衰落,兴隆洼文化强势的传统到红山文化晚期慢慢消失。所以耳部穿孔、且胳膊残段发现于房址居住面上的红山时期陶人很可能是当时人类对于祖先崇拜、在家中供奉祖先的一种表现。

  最后刘老师还谈到了考古学对当代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黍和粟碳化颗粒标本经鉴定后证明距今约8000年,被认为是目前人工栽培形态最早的谷物,敖汉旗世界小米起源地这一考古发现为当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是考古工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又一例证。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