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隋唐风华溢天街——洛阳考古志愿者天街、宁人坊考古(公共考古活动征集作品)

发布时间:2015-11-1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段延青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代。春天的一天,韩愈站在应天门,向南望,远远地,他看到了定鼎门。 连接两门的天街两边,是清清的流水,两岸植满了柳树和石榴树。正值初春,雨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笔下,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和韩愈不同,洛阳考古志愿者却是在初冬时刻来体验天街,回味唐朝。

宁人坊遗址考古现场的探方
 
  2014年12月27日,洛阳30余名考古志愿者一起走过天街,来到宁人坊,参加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阳晚报》联合举办的“公众考古”活动。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北侧,数十个正在挖掘中的探方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黄土地上,一群工作人员正在其中忙碌着。
    
  脚下的土地,在千余年前,是隋唐洛阳城的城市轴线干道——天街。经考古发掘与史料记载,整条道路从城南定鼎门向北,直通洛河上的天津桥。
      
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赵晓军博士在介绍天街、宁人坊遗址发掘情况
 
  天街东、西两侧分布着明教坊、宁人坊等里坊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老师们带领志愿者参观了宁人坊的南坊门和东坊门工地,并对考古发掘知识和古代里坊知识进行了讲解。
     
  5米乘5米的探方,隔梁,关键柱,地层学和类型学作为田野考古的两大方法在实际考古工作中的运用,宁人坊南坊墙、东坊墙的状况……赵晓军老师、屈昆杰老师、薛方老师等专家老师们的讲解让考古志愿者受益匪浅。考古院的周立书记亲自操持着相机现场拍照。
 
  参观过程中,站在宁人坊遗址内唐宋时期的排水沟里,手持那个时代遗留的瓦砾砖块,大家在萌生怀古之情的同时,回想着隋唐的风雅与繁华。
    
考古志愿者们在探方内细心挖掘
 
  考古志愿者们还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拿起手铲,纷纷走入考古探方,参与现场挖掘。
  
  拿起手铲,细细平刮着古时的地层,有点期望地层中突然现出一个让人惊喜的宝贝。但更多的却是石块瓦砾。
    
  北风袭面,挡不住考古爱好者火一样的热情。大家围聚在一个探方里,体验着手铲考古的乐趣,进行考古知识的探讨与交流。
    
部分考古志愿者们在宁人坊遗址探方边收工留影
 
  考古志愿者活动结束的时候,天街、宁人坊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屈昆杰老师依然留守在工地上。当问起他今天是周末怎么不下班回家时,他回答说,我们没有节假日,一直在工地上。只要老天不下雨,我们就不会停工。你想,这些工人们都在干活,我们也必须在现场,发现一些遗迹现象或遗物还需要进行照相、编号、绘图等工作。闻听此言,考古志愿者非常感慨,深深感受到从事考古事业的辛苦与光荣,心中生发出对考古工作者崇高的敬意。
    
  和屈老师挥手告别。大家沿着标示明教坊西坊墙、南坊墙处的鹅卵石路,走近定鼎门。
    
  回望,里坊区内,荒草萋萋,树木稀疏,但隋唐天街的风华却仿佛流溢在眼前开阔的视野中,激荡在考古志愿者的心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系列有奖征集活动

隋唐风华溢天街——洛阳考古志愿者天街、宁人坊考古(公共考古活动征集作品)

发布时间:2015-11-11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代。春天的一天,韩愈站在应天门,向南望,远远地,他看到了定鼎门。 连接两门的天街两边,是清清的流水,两岸植满了柳树和石榴树。正值初春,雨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笔下,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和韩愈不同,洛阳考古志愿者却是在初冬时刻来体验天街,回味唐朝。

宁人坊遗址考古现场的探方
 
  2014年12月27日,洛阳30余名考古志愿者一起走过天街,来到宁人坊,参加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阳晚报》联合举办的“公众考古”活动。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北侧,数十个正在挖掘中的探方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黄土地上,一群工作人员正在其中忙碌着。
    
  脚下的土地,在千余年前,是隋唐洛阳城的城市轴线干道——天街。经考古发掘与史料记载,整条道路从城南定鼎门向北,直通洛河上的天津桥。
      
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赵晓军博士在介绍天街、宁人坊遗址发掘情况
 
  天街东、西两侧分布着明教坊、宁人坊等里坊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老师们带领志愿者参观了宁人坊的南坊门和东坊门工地,并对考古发掘知识和古代里坊知识进行了讲解。
     
  5米乘5米的探方,隔梁,关键柱,地层学和类型学作为田野考古的两大方法在实际考古工作中的运用,宁人坊南坊墙、东坊墙的状况……赵晓军老师、屈昆杰老师、薛方老师等专家老师们的讲解让考古志愿者受益匪浅。考古院的周立书记亲自操持着相机现场拍照。
 
  参观过程中,站在宁人坊遗址内唐宋时期的排水沟里,手持那个时代遗留的瓦砾砖块,大家在萌生怀古之情的同时,回想着隋唐的风雅与繁华。
    
考古志愿者们在探方内细心挖掘
 
  考古志愿者们还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拿起手铲,纷纷走入考古探方,参与现场挖掘。
  
  拿起手铲,细细平刮着古时的地层,有点期望地层中突然现出一个让人惊喜的宝贝。但更多的却是石块瓦砾。
    
  北风袭面,挡不住考古爱好者火一样的热情。大家围聚在一个探方里,体验着手铲考古的乐趣,进行考古知识的探讨与交流。
    
部分考古志愿者们在宁人坊遗址探方边收工留影
 
  考古志愿者活动结束的时候,天街、宁人坊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屈昆杰老师依然留守在工地上。当问起他今天是周末怎么不下班回家时,他回答说,我们没有节假日,一直在工地上。只要老天不下雨,我们就不会停工。你想,这些工人们都在干活,我们也必须在现场,发现一些遗迹现象或遗物还需要进行照相、编号、绘图等工作。闻听此言,考古志愿者非常感慨,深深感受到从事考古事业的辛苦与光荣,心中生发出对考古工作者崇高的敬意。
    
  和屈老师挥手告别。大家沿着标示明教坊西坊墙、南坊墙处的鹅卵石路,走近定鼎门。
    
  回望,里坊区内,荒草萋萋,树木稀疏,但隋唐天街的风华却仿佛流溢在眼前开阔的视野中,激荡在考古志愿者的心里。


 
 

作者:段延青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