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四届东亚考古学大会会议日程及讨论小组安排

发布时间:2008-05-2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说明:

1. 欢迎晚宴:6月3日下午6点,华侨大厦
2. 午餐:12:00-13:00,华侨大厦,自助餐
3. 会员会议:6月4日下午4点,A2814
4. 酒会:6月5日下午5点至6点,A2814
5. 会议室安排:
A=考古研究所办公楼(包括A2618、A2718、A2814、A2815)
B=考古研究所博古轩
C=近代史研究所礼堂(主会场)
D=近代史研究所办公楼八楼会议室
E=社科博源宾馆会议室
6. Poster room: A2622
7. 大会注册:8:00-23:00, 社科博源宾馆大堂,6月1-2日。
8. 会务组位置:A2621
联系人:白雪松、王明辉、郭志伟
电话:13661048971/13681224931/13581751287/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上午

开幕式:
地点:主会场(C)

09:00-09:30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 教授致辞
国家文物局领导 先生致辞
东亚考古学会主席、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系井川史子 教授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杨扬 先生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王巍教授

主题发言:中国考古学
09:30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新进展
10:00 梅建军(北京科技大学 教授):
中国的早期青铜冶金:当前研究中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10:30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进展
11:00 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现状
11:30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小麦传入中国的植物考古学新资料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下午

1、 专题: 中国青铜时代新探
地点: A2814
时间: 13:30-16:30
组织者: 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参加者:
13:30 罗泰—主题陈述
13:45 罗森—公元前950 ~ 650年间中国与亚洲内陆之间的相互交流
14:00 戴向明—新石器到早期青铜时代的聚落形态:山西运城盆地与垣曲盆地间的比较
14:15 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
14:30 鐘ヶ江贤二、德留大辅—中国青铜时代早期彩陶多样性的初步研究:二里头遗址出土罐的个案研究
14:45 黄川田修、德留大辅—“华夏国家联合体”的出现和含义:所谓“夏商周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
15:00 李峰、梁中合—释归城:渤海南岸地区青铜时代多元文化环境中的社会经济结构
15:15 李永迪—缺失的链条?中国青铜时代早期的长程贸易与交换
15:30 丹羽崇史 —古代东亚失蜡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15:45 钱益汇—石器研究与“中国青铜时代”的再思考
16:00 孙周勇—西周时期手工业者“百工”身份的考古学考察
16:15 讨论


2、 专题: 东亚与世界早期复杂社会的比较研究
地点: A2815
时间: 13:30-17:00
组织者: 刘 莉(拉楚布大学)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参加者:
13:30 Ofer Bar-Yosef—复杂化的出现: 长江流域从采集经济到农业经济的转化
13:45 Alison Betts—新疆准格尔盆地青铜时代外来文化的影响
14:00 Roy L Carlson—东北亚和北美西北海岸
14:15 Judith Field—从考古学遗址识别磨粉用石器的功能:中国和澳大利亚最近的研究成果
14:30 本乡一美、姉崎智子—西南亚猪的驯化过程:为研究东亚猪的驯化过程提供借鉴
14:45 李炅峨—华北伊洛河流域植物利用的空间分布
15:00 刘莉—东亚碾磨石器功能和定居起源的跨地区比较
15:15 秦小丽—环状装饰品的基础研究
15:30 王涛、赵朝洪、张小虎、崔天兴、郁金城—华北地区从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以陶器为中心的观察
15:45 Walburgamaria Wiesheu—中国早期国家性质的思考
16:00 谢礼晔、陈星灿、高星、陈福友、李永强—河南偃师灰嘴遗址龙山至二里头文化石铲毛坯去薄技术申论
16:15 洪晓纯—在史前的东南亚有漂泊的玉匠吗?
16:30 王青—山东东营市南河崖商周制盐遗址的发掘与意义
16:45 讨论者—Henry Tutwiler Wright III


3、 专题: 东亚内海沿岸的史前景观变化
地点: C
时间: 13:30-16:00
组织者: 内山纯藏(京都人类与自然研究所)
大西秀之(京都日本总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
Bausch Ilona (莱顿大学)

参加者:
13:30 细谷葵—中国余姚田螺山的农耕遗存和它们的面貌
13:45 伊藤慎二—“黑暗时代”是否存在?:北琉球群岛史前文化面貌的变化
14:00 Jongil Kim—恋地情结(Topophilia)与生死——朝鲜半岛青铜时代农业地貌的形成
14:15 Sangtaek Lim—南朝鲜栉文(Chulmun)中期环境的改变和聚落的重组
14:30 Shin’ichi Nakamura—长江下游城市景观之形成:良渚遗址群的思考
14:45 Alexander Popov—全新世中期的环境改变和滨海地区西南部的新石器遗存
15:00 中村大介—碧玉管形小珠的出现及远东的商业发展
15:15 J. Christopher Gillam—塑造文化地貌: 东亚和美洲的实例
15:30 讨论者: 内山纯藏
15:45 讨论


4、 专题: 东北亚地区的丧葬系统: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地点: A2718
时间: 13:30-15:30
组织者:Ariane Perrin(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参加者:
13:30 Mark Byington—中国东北扶余丧葬习俗的特征和背景
13:45 Bonnie Cheng—北魏早期墓葬的变化在改革之前还是之后?
14:00 Bryan K Miller—“从死”: 在匈奴殡葬中的殉葬活动
14:15 Shing Mueller—辽西地区慕容墓葬
14:30 Ariane Perrin—从辽东到平壤:朝阳和辽阳地区壁画墓以及它们与高句丽壁画墓的关系
14:45 小田裕树—古代东亚火葬的流传过程: 在朝鲜半岛和日本间的一个专题研究
15:00 讨论者:朴洋震
15:15 讨论


5、 专题: 东亚岛屿考古——互动与隔绝
地点: A2618
时间: 13:30-15:30
组织者:Barbara Seyock(慕尼黑大学)

参加者:
13:30 Barbara Seyock—主题陈述
13:45 宮本一夫—史前时期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之间通过对马和壹岐岛的联系
14:00 俵宽司—作为“边界”的对马岛
14:15 杉山浩平—日本弥生时代小鸟岛(Kozu-shima)黑曜石空间分布变化
14:30 Barbara Seyock—古代岛屿和大陆的互动—济州岛的个案研究
14:45 长友朋子—乐浪、南朝鲜半岛、北部九州和冲绳之间的关系
15:00 高宫广土—日本冲绳史前时期长距离交换和食物压力
15:15 讨论


6、 专题: 东亚近代和现代公众考古
地点: D
时间: 13:30-16:45
组织者:Tim Schadla-Hall(伦敦学院大学)
Akira Matsuda (伦敦城市大学)

参加者:
13:30 Peter Stone—讲话
13:45 Gwon Gu Kim—东北亚国家的公共考古学中的一个主要议题的关键性评论
14:00 孙德荣—行李待领﹕谁拥有香港的考古遗产?
14:15 屈慧丽—大众考古的推行:以台湾惠来遗址为例
14:30 Ryouko Araki, Eric West—日本逗子市池子博物馆:和孩子们分享过去
14:45 Jeff McClain—整个四川都是处女地:冯汉骥和战争时期的四川考古发展
15:00 Chengxi Dong—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历史
15:15 Jinsoo Park—权利关系中韩国国家博物馆考古表现
15:30 Akira Matsuda—日本的考古学和媒体
15:45 沟口孝司—理论化的“敏感”考古学:一个提议
16:00 庞睿—一个边缘化(Marginalised)的社会?中国的地方政府和公共考古
16:15 Tim Schadla-Hall—考古学和经济
16:30 讨论


7、 专题: 东亚体质人类学研究
地点: E
时间: 13:30-16:45
组织者: Ekaterina Pechenkina(纽约城市大学)

参加者:
13:30 Svetlana B. Borutskaya, Sergey V. Vesilyev, Margarita K Gerasimova. —色楞格河(Zanbaikal)下游Fofonovo墓地新石器—青铜时代人类骨骼材料
13:45 Tumen Dashtseveg, Ch Vanchigdash—考古学意义上的蒙古人群的体质特征
14:00 Mauricio Hernandez—中国古代人群身高和营养质量
14:15 Michelle Machicek—蒙古不同地区铁器时代骨骼样本关节性病变分析
14:30 Erdene Myagmar—蒙古考古和现代人种颅骨非测量研究
14:45 Christine Lee—从青铜时代到中世纪(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1500年)中蒙边境人口之间的交流
15:00 冈崎健治—日本湿稻栽培开始前后线形长骨生长
15:15 Ekaterina Pechenkina—仰韶社会复杂性上升时的口腔病理学
15:30 Sergey Vasilyev —俄罗斯赤塔地区(Chita)墓地中石器至新石器时代墓葬的生物考古学研究
15:45 范文乔—古代新疆地区健康与行为的变迁(公元前1800年~公元220年)
16:00 Marc F. Oxenham, Matsumura Hirofumi—人类在寒冷环境下的健康状况:以日本北海道地区为例
16:15 尉苗、赵丛苍、陈靓、王昌燧—甘肃西山遗址早期秦人的饮食与口腔健康
16:30 讨论


8、 专题: 综合组
地点: B
时间: 13:30-17:00
组织者: 唐际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参加者:
13:30 Fedoseeva Svetlana Alsksandrovna—东北亚的新石器时代
13:45 Elena Astashenkova—俄罗斯滨海地区的渤海佛教艺术
14:00 Trudy Doelman—方块与圆块:俄罗斯远东滨海中心玄武玻璃的开发
14:15 Olga Dyakova—渤海国的地方民族风格建筑
14:30 Evgeniya Gelman—渤海人的生业模式:来自俄罗斯滨海地区的证据
14:45 Sergey Gusev—楚科奇(Chukotka)和阿拉斯加的古老的Whailing文明
15:00 Nikolay Kluyev—俄罗斯远东新的考古发现(古代金属的新纪元)
15:15 Sergei Nesterov—西黑龙江上游地区的渤海殖民
15:30 Yana Evgenevna Piskareva—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靺鞨文化的编年系列
15:45 Alexander Vasilevski—俄罗斯远东的石器时代:当前研究的成果与问题
16:00 上條信彦—通过磨石微痕分析来看农业的传播
16:15 Yuji Yamaguchi—日本西部绳纹时代末期后段到早期弥生时代聚落系统的转变
16:30 易华—夷夏先后说--东亚新石器到青铜时代的转换
16:45 讨论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上午

9、专题: 欧亚大陆的冶金和社会
地点: A2814
时间: 09:00-11:00
组织者: 张良仁(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参加者:
09:00 饭冢义之、内田纯藏-安阳王陵出土青铜器的冶金学研究
09:15 Kang In UK—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初期东亚制铁—基于最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Yankovsky 文化Barabash-3发现的铁质工具
09:30 Philip Kohl—西南亚与欧亚草原西部青铜时期金属的作用:与东亚的比较研究
09:45 李延祥、陈建立、朱延平—辽西地区的早期冶金
10:00 刘煜、岳占伟—殷墟青铜礼器范铸技术研究
10:15 梅建军—新疆流水墓地出土早期金属器的冶金学分析
10:30 张良仁—欧亚大陆中部的冶金术与社会不平衡
10:45 讨论


10、专题: 东亚动物考古的方法和问题
地点: E
时间: 09:00-12:00
组织者:Richard H. MEADOW(哈佛大学)
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Ajita K. Patel(哈佛大学)

参加者:
09:00 安家瑗—山西垣曲商城出土动物骨骼的研究
09:15 Keith Dobney—猪、害虫和人类:利用生物微痕和形态学痕迹来探索东亚早期农业的起源和传播
09:30 Marsha Levine—古病理学作为一种工具来研究中国青铜时代的养马业
09:45 李志鹏—华北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养牛业
10:00 吕鹏—古城寨遗址动物遗骸的鉴定和研究
10:15 罗运兵—大甸子遗址中猪的饲养与仪式使用
10:30 西本丰弘—论日本弥生时代的家猪
10:45 汤卓炜—有关动物考古的几点认识
11:00 樋泉岳二—三内丸山遗址水资源的利用—日本本州北部绳纹文化早期的生态
11:15 杨东亚—古DNA考古
11:30 林彦文、傅宪国、陈星灿、袁靖—在考古堆积中鉴定埋藏过程对骨骼环境(skeletal element)的影响:来自广西大岩遗址的实例
11:45 讨论


11、专题: 东亚植物考古学的新发现和新问题
地点: A2815
时间: 09:00-11:45
组织者: Gary Crawford(多伦多大学)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小畑弘己(熊本大学)

参加者:
09:00 Sung-Mo Ahn—植物考古中谷类作物尺寸统计的问题
09:15 陈雪香—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浮选结果与分析
09:30 Gary Crawford—对农业含义看法的改变:古种植物学的暗示
09:45 傅稻镰、方燕明、张海—河南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组织的变化:颍河流域古植物学的贡献
10:00 靳桂云—山东赵家庄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水稻
10:15 Minkoo Kim—决定考古遗址中炭化小麦颗粒尺寸变化的因素:一个韩国的个案研究
10:30 周力平—内蒙古境内西辽河流域荞麦种植历史的孢粉学和古生态学证据
10:45 吕烈丹—当根茎采集者遇上稻作者—根茎植物栽培的出现与稻作农业在岭南地区的扩展
11:00 宮本一夫—从山东半岛经辽东半岛传入朝鲜半岛的早期稻作农业传播
11:15 中山诚二—日本中部植物种植的开始
11:30 讨论


12、专题: 东亚旧石器时代考古
地点: C
时间: 09:00-12:00
组织者: 沈辰(多伦多皇家博物馆)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参加者:
09:00 高星—东亚旧石器研究的新时代
09:15 Robin Dennell—东亚现代人生存的气候与区域背景
09:30 Donald O. Henry—通过遗址内空间分析探索现代人类的行为结构:一个西南亚的例子
09:45 王幼平—织机洞遗址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过渡
10:00 刘武、武仙竹、全养科、李宜垠、邓成龙、吴秀杰、裴树文—中国湖北黄龙洞晚更新世人类的用火证据
10:15 陈淳、安家瑗、陈洪—小南海遗址1978年发掘石制品研究
10:30 裴树文、关莹、高星—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10:45 Robert L. Bettinger、Loukas Barton、Christopher T. Morgan陈发虎、张东菊、吉笃学—甘肃陇西盆地东部大地湾遗址旧石器文化记录
11:00 张东菊、Loukas Barton、陈发虎、Robert Bettinger、Christopher T. Morgan、王辉、赵辉、赵艳—陇西黄土高原深海氧同位素三阶段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研究
11:15 沈辰—华北向旧石器时代晚期过渡阶段的技术变异
11:30 Eugeny Rybin—中亚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文化:以蒙古为例
11:45 讨论者:吴新智—关于中国现代人的起源


13、专题: 以赤峰为焦点的中国东北地区社会政治变化和人类适应性改变
地点: A2718
时间: 09:00-11:15
组织者: 吉迪 Gideon Shelach(希伯莱大学)

参加者:
09:00 吉迪—赤峰调查区内人类适应的生态条件和变化模式
09:15 周南、柯睿思—赤峰地区随时间变化社会模式的演变
09:30 周南、柯睿思—赤峰区域考古学人口评估方法
09:45 柯睿思、吕学明、Robert D. Drennan—红山社会的社会经济组织
10:00 滕铭予—半支箭河流域先秦时期的聚落模式
10:15 杨建华—夏家店上层文化在中国北方青铜器发展中的传承作用
10:30 朱延平—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分布及相关问题
10:45 赵志军—小米起源的研究-赤峰地区的植物考古学新发现和生态环境考察
11:00 讨论


14、专题: 东亚古代木质遗物的鉴别、保护和研究
地点: A2618
时间: 09:00-10:45
组织者:伊东隆夫(京都大学)
Mechtild Mertz(南京林业大学 )

参加者:
09:00 伊东隆夫—树种资料库及日本发掘的木质工具的使用
09:15 木泽直子—日本考古学目前研究的自然木材种属鉴定方法
09:30 Mechtild Mertz—对14世纪中国青海省西藏寺院建筑色康神殿组合所用树种的历史和生态学分析
09:45 王树芝—中国的树轮考古学
10:00 横山操—中国式日本古建筑—万福寺书院庭的木材鉴定
10:15 翟胜丞—关于古代木质文物所用材种的数据库
10:30 讨论


15、专题: 东亚史前和历史时期的区域间互动
地点: D
时间: 09:00-11:45
组织者: Francis Allard(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

参加者:
09:00 Clyde Melvin Aikens, Nai Rhee Song, Irina S. Zhushchikhovskaya—太平洋-东北亚间的区域互动:早期制陶、青铜和铁器冶炼技术和社会复杂化的出现
09:15 Francis Allard—华南地区外来贵重物品与社会复杂性:对文化转型模式的挑战
09:30 Paola Dematte—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国考古背景中的符号和象征
09:45 井川史子—东北亚晚更新世的狩猎采集者的黑曜石路径
10:00 Baong Kang—原史时代朝鲜半岛社会政治发展中远程交换的角色
10:15 Sarah Nelson—东亚的萨满教和区域间互动以及东北遗产旅游业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
10:30 吉迪—沙漠或草原上的通道?在公元前两千年晚期和一千年早期的东西文化互动和其地方影响
10:45 辻田淳一郎—日本古坟时代开始阶段地区间联系的复原:从中国铜镜角度分析
11:00 Oksana Yanshina—俄罗斯远东青铜时代:现象的新资料
11:15 Yaroslav V. Kuzmin, Michael D. Glascock, Vladimir K. Poppv—东北亚黑曜石使用的考古学证据:一个补充
11:30 讨论


16、专题: 综合组
地点: B
时间: 09:00-11:45
组织者: 白云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贾伟明(悉尼大学人类学系)

参加者:
09:00 Pavel Volkov—俄罗斯远东新石器时代居住址的功能复原
09:15 Elena Zhambaltarova, Luidmila Lbova—在贝加尔湖地区文化背景下外贝加尔西部地区新石器—早期青铜时代丧葬体系
09:30 Wendy Frederick—阿伊努人的考古和民族
09:45 Heekyung Lee—重游广州窑址群的道马里(Toma-ri)窑址
10:00 Masaaki Morishita—补充博物馆藏品:战后日本博物馆的繁荣和结果
10:15 长友朋子—日本列岛农业初始期陶器的生产
10:30 庄田慎矢, Seung-hwan Oh, Ji-sun Han, Gyeong-sin Park, Jong-tae Jong, Hyun-sook Lee, Jin-a Heo, Su-ok Jung—朝鲜半岛炊食陶器和食物制备遗迹的历史
10:45 Sem Vermeersch—朝鲜铭刻—特征、功能研究
11:00 Upala Barua—Kamakhya 的起源,它是一个佛教遗址吗
11:15 Tiluttoma Baruah—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Majuli的制陶工人和陶器
11:30 讨论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下午

17、专题: 东亚动物考古的方法和问题
地点: E
时间: 13:30-14:30
组织者:Richard H. Meadow(哈佛大学)
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Ajita K. Patel(哈佛大学)

参加者:
13:30 袁靖、傅罗文、罗运兵—中国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获取肉食资源的模式
13:45 讨论者: Richard Meadow
14:00 讨论者: Ajita K. Patel
14:15 讨论


18、专题: 东亚植物考古学的新发现和新问题
地点: A2815
时间: 13:30-16:00
组织者: Gary Crawford(多伦多大学)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小畑弘己(熊本大学)

参加者:
13:30 中泽道彦—日本绳纹社会稻和大麦的接受和传播
13:45 小畑弘己—日本绳纹时代豆科植物的利用
14:00 Elena Sergusheva—距今5000~2400年期间滨海地区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14:15 高濑克范—绳纹时代的稗的考古植物学研究
14:30 Alison Weisskopf—来自河南的个案研究—利用植硅石数据解释作物的加工过程和劳动力规模
14:45 郑云飞—稻(Oryza)在人工栽培下驯化的考古学研究
15:00 贾伟明—新疆农业种植的新证据:乱葬岗子遗址浮选的初步结果
15:15 吉笃学、陈发虎、王辉、L. Barton、董光辉:中国西北地区旱地粟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甘肃葫芦河和西汉水流域农业考古调查结果分析
15:30 Yaroslav V. Kuzmin—陶器与农业:在东北亚那一种最先出现?
15:45 讨论


19、专题: 玉器时代的玉器和玉器时代的原料
地点:A2814
时间: 13:30-15:15
组织者:江依莉Elizabeth Childs-Johnson(Old Dominion大学)

参加者:
13:30 江依莉—玉器时代新解
13:45 Janet G.Douglas—佛利尔(Freer)和赛克勒(Sackler)收藏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原料
14:00 古方—齐家文化玉器的特殊性
14:15 Kim Dung Nguyen—沙萤文化中的玉石耳环:类型-技术及文化特点
14:30 员雪梅、赵朝洪—玉石不同的地质特征及其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重要意义
14:45 赵朝洪、员雪梅—岫岩一带所产玉在辽海及相关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的反映
15:00 讨论


20、专题: 玻璃研究对东亚考古的贡献
地点: A2718
时间: 13:30-16:15
组织者:James Lankton(伦敦学院大学)

参加者:
13:30 Brigitte Borell—广西的玻璃容器
13:45 Sunil Gupta, Lapteff Sergey—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东印度洋和东亚之间早期的玻璃珠贸易
14:00 饭冢义之—破译古代的玻璃:化学分析的方法
14:15 降幡顺子、肥冢隆保、巽纯一郎—两种用于无损研究玻璃珠的射线照相术
14:30 Gyu-Ho Kim—王宫里的玻璃和制玻璃的坩埚
14:45 James W. Lankton, Insook Lee, Gyu-Ho Kim—来自南海的珍宝:早期伽倻的玻璃饰品
15:00 Insook Lee—从Gimhae-Yangdong和Busan-Bokcheondong出土的玻璃饰品
15:15 Kriengkamol Tantrakarn—非接触式现场玻璃分析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XRF)前景
15:30 李青会、干福熹、张平、承焕生—新疆发现的不同历史时期早期玻璃的化学成分分析
15:45 安家瑶—大同发现的北魏玻璃
16:00 讨论


21、专题: 东亚考古遗产保护百年:多学科参与的日本考古田野工作、文物收集和古迹重建
地点:D
时间: 13:30-15:15
组织者: Hyung Il Pai(日本研究国际中心)

参加者:
13:30 Walter Edwards—文化遗产的管理失当?高松塚古坟壁画的一课
13:45 Ioulia (Lilian) arali-Giannakopoulou—贝壳的采集:Edward Morse和1878年的大森发掘
14:00 Heekyung Lee—朝鲜殖民时代陶瓷器传统的“再发现”:韩国广州朝鲜时代瓷窑遗址的复原
14:15 Hyung Il Pai—宣传日本古代的地界:帝国主义者的怀旧和朝鲜半岛殖民时期的古迹旅游业
14:30 徐苏斌—从战前关野贞的调查记录看亚洲文化遗产研究的“近代”——兼对“文化遗产史学”的思考
14:45 吉井秀夫—摄影术和考古学:20世纪早期韩国的石窟重建
15:00 讨论


22、专题: 东亚旧石器时代考古
地点: C
时间: 13:30-16:45
组织者: 沈辰(多伦多皇家博物馆)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参加者:
13:30 Julie Cormack—莫维斯线终端的缘起:周口店
13:45 王社江、 Richard Cosgrove、鹿化煜、沈辰、魏鸣、张小兵—中国东秦岭地区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14:00 P. Jeffery Brantingham、高星—青藏高原的晚期移民:青海的考古新证据
14:15 张乐—马鞍山洞穴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研究
14:30 李超荣—北京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14:45 何传坤—台湾最后冰河时代的动物群和旧石器时代的猎人
15:00 Luidmila Lbova—贝加尔裂谷地带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地质考古
15:15 Mochanov Yuri Alekseevich—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的Dyuktai两面技术传统
15:30 加藤博文—北海道石片和石叶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15:45 Kaoru Otani—日本列岛的细石器工业
16:00 坂下贵则—日本一个旧石器时代居址的再研究
16:15 讨论者:Bar-Yosef, Ofer
16:30 讨论


23、专题:综合组
地点: B
时间: 13:30-15:45
组织者: 荆志淳(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参加者:
13:30 Asok Datta—印度Moghalmari, Dantan, 西米德纳浦和西孟加拉前波罗王朝时代庙宇建筑群的发现
13:45 Sm Rita Datta—文化遗产和计算机技术:一个印度孟加拉邦Bishnupur寺院的研究实例
14:00 Bandita Medhi—阿洪姆王国统治时期对外联系的巩固:建筑学的研究
14:15 Dilip K.Medhi—东方的巨大印度走廊
14:30 Jack Gilbert Medrana—菲律宾考古中的中国因素
14:45 Rhayan G. Melend—死亡考古学: 从Babo Balukbuk地区墓葬的重要性看菲律宾中部的前西班牙历史
15:00 J. N. Pal—最新考古学调查所见恒河平原中部最初的农耕文化
15:15 Petra Rosch—永恒崇拜,永久实践:6到8世纪中国佛教石窟寺里的35个和53个造像组合
15:30 讨论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上午

24、专题: 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史前考古
地点: A2814
时间: 09:00-12:00
组织者:傅宪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吕烈丹(香港中文大学)
李 果(香港城市大学)

参加者:
09:00 Judith Anne Cameron—华南地区仙人洞遗址和纺织及编织的起源
09:15 Nigel Chang—泰国史前个人装饰品及其背景:在农业发生时,是思想还是人口开始从中国迁移到东南亚?在东南亚青铜时代初期呢?
09:30 Thuy Chanthourn—湄公河东部的圆形土木建筑
09:45 吕烈丹—岭南地区史前生计形态的多样性
10:00 Quang Mie Nguyen—碳十四测年和越南东北部的海洋波动
10:15 Van Viet Nguyen—早期中国人与越南东山文化的接触
10:30 Sophie Peronnet—东南亚汉式工艺品与最近泰国南部Khao Sam Kaeo出土遗物的关系
10:45 Ninh Phan Thi—Dong Cuom—越南中部铁器时代早期沙萤(Sa Huynh)文化遗址的瓮棺葬
11:00 Barry V. Rolett—华南航海业的开始
11:15 Nang Chung Trinh—中国广西和越南北部的大石铲文化间的关系
11:30 何传坤、屈慧丽—台湾中部地区惠来遗址的重要意义
11:45 讨论


25、专题: 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早期复杂社会
地点: A2815
时间: 09:00-12:00
组织者: 傅罗文 Rowan Flad(哈佛大学)

参加者:
09:00 傅罗文、江章华、关玉琳、陈伯桢、李水城、罗泰—成都平原的考古调查—在稻田里寻找三星堆的来源
09:15 关玉琳、Edwin Hajic、江章华、傅罗文、陈伯桢、李水城、玳玉—CPAS课题中成都平原环境考古调查:目标和发现
09:30 洪玲玉、崔剑锋、陈洪海、王辉、陈剑—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彩陶与长途贸易
09:45 Luisa Elena Mengoni—中国西南地区丧葬习俗中的装饰品
10:00 玳玉—二次葬和丛葬的意识形态:中国西南地区大石墓的个案研究
10:15 陈伯桢—世界体系理论中的楚
10:30 邱茲惠—云南青铜文化与金沙走廊的关系
10:45 姚辉芸—探讨曲靖青铜时代的社区组合差异
11:00 蒋志龙—中国云南滇池流域青铜器时代行政体制初现于群居部落之研究
11:15 李飞、张合荣—从史前到汉代贵州的文化变迁—以中水遗址为中心
11:30 徐坚—夜郎国的考古学内涵:反思贵州青铜时代遗址
11:45 讨论


26、专题:中国考古中的墓葬分析
地点: E
时间: 09:00-11:15
组织者:来国龙(佛罗里达大学)

参加者:
09:00 董新林—北宋金元墓葬壁饰所见“二十四孝”故事与高丽《孝行录》
09:15 邓飞—供奉的体现、为供奉而体现:宋墓装饰的主题
09:30 Jessica Mary Rawson, Suzanne Cahill—中国考古中的墓葬分析:空间、转换和社会价值
09:45 来国龙—中国古代墓葬空间观念的转变
10:00 李梅田—六朝墓葬文化的互动与嬗变
10:15 Byung-joon Kim—汉墓的分布及陪葬品
10:30 杨哲峰—汉代墓葬结构的变迁
10:45 叶娃—河南偃师杏园唐墓的考古分析
11:00 讨论


27、专题: 台湾考古研究的新实践
地点: C
时间: 09:00-11:00
组织者:陈玛玲(台湾大学)
陈伯桢(台湾大学)

参加者:
09:00 丘鸿霖—试论台湾铁器时代的婚后居处方式─以台南县石桥遗址为例
09:15 陈佩瑜—陶容器与陶片作为陶器分析单位的评估─以社口遗址的陶器标准化研究为例
09:30 杜美慧—遗址形成过程之研究:以排湾族旧社Saqacemgalj遗址为例
09:45 林宜羚—台北盆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工序研究与其转变:以天文台遗址为例
10:00 刘俊昱—从清代军装机器局到日本台北工场─两个文化相遇后的一些问题
10:15 蔡佩颖—空间分析与房舍结构—以屏东县牡丹乡排湾族
Saqacengalj旧社遗址为例
10:30 尹意智—新石器台湾玉器工艺:概论及一些新的发现
10:45 讨论


28、专题组:综合组
地点: B
时间:09:00-12:00
组织者: 荆志淳(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参加者:
09:00 Shabeena Yasmin Saikia—丝绸之路:古代印度东北部地区及东南亚之间贸易的纽带
09:15 Igor Sleptsov—滨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末期Margaritovskaya考古学文化的居址
09:30 Andrea Yankowski—盐和盐罐:东南亚现代化之前盐业生产的研究
09:45 Sergai Komissarov,Viacheslav Molodin—新疆的小河文化和其在北亚地区的近亲
10:00 Sarah Kautz—贸易的动力:阐释出岛的空间和性质
10:15 Keith N. Knapp—利用古器物进行文本断代:以《孝子传》为例
10:30 Alfonz Lengyel—古代中国的性器物—精神和物质遗产的非物质价值
10:45 许杰—青铜时代中国南部及西南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互动
11:00 林鹄—陶器使用与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一座草原地区辽代城址的考古学研究
11:15 Mari Omura—中国包山楚墓发掘出土的编织物
11:30 Dhritiman Sarma—卡西文巨石群
11:45 讨论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下午

29、专题: 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史前考古
地点: A2814
时间: 13:30-14:00
组织者:傅宪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吕烈丹(香港中文大学 教授)
李 果(香港城市大学 教授)

参加者:
13:30 Brian Vincent—东南亚距今4000~3000年间制陶技术的进化
13:45 讨论


30、专题: 越南考古
地点: A2814
时间: 14:00-15:30
组织者: Lien Thi Le(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参加者:
14:00 Son Hong Dang—Ly Cung、Ho Citadel、Nam Giao等越南北部遗址的建筑材料
14:15 Dzung Thi My Lam—在东南亚和东亚环境下的沙萤文化:其分布、年代和特征
14:30 Lien Thi Le—越南北部的Bi Thuong砖室墓
14:45 Thu Anh Nguyen—越南永福省Go Hoi遗址的灰坑
15:00 Huong Thi Mai Nguyen—越南北部东山考古遗址的植被
15:15 讨论


31、专题: 现代中国的过去:新方向和新挑战
地点: A2815
地点: 13:30-16:00
组织者: Luisa Mengoni(伦敦学院大学)

参加者:
13:30 关玉琳—在中国北部的考古学、文化遗产和身份认同
13:45 Bruce Gordon Doar—中国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4:00 Luisa Elena Mengoni—当代中国的考古和商业
14:15 庞睿—中国的文化遗产管理:汉长安城的个案研究
14:30 庞雅妮—中国博物馆的考古和教育
14:45 Marina Svensson—作为活的文化和遗产空间的祠堂
15:00 Liang Zhang—从历史视角看当前中国文化遗产的争论:关于现代中国遗产意识形成的思考
15:15 唐际根—考古遗址的保护价值和展示价值
15:30 讨论者:曹兵武
15:45 讨论


32、专题:综合组
地点: B
时间: 13:30-15:30
组织者: 唐际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参加者:
13:30 Paul S.C. Tacon—从亚洲角度看所谓“现代人类行为”的起源
13:45 Yuri Vostretsov—滨海地区人群与农业适应性的互动模式
14:00 James Thomas Williams—蒙古阿尔泰语系的地区分布与广阔蕴涵
14:15 Bruce Zukerman—高级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图像数据库在保存、分析和传播古代文献中的应用
14:30 Johan Arif—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Sangiran 发现直立人上第三臼齿化石
14:45 Christopher J. Norton—中国许家窑中后更新世的埋藏学透视
15:00 Susan G. Keates—中国的直立人和智人的问题
15:15 讨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知及表格下载

第四届东亚考古学大会会议日程及讨论小组安排

发布时间:2008-05-27

 

说明:

1. 欢迎晚宴:6月3日下午6点,华侨大厦
2. 午餐:12:00-13:00,华侨大厦,自助餐
3. 会员会议:6月4日下午4点,A2814
4. 酒会:6月5日下午5点至6点,A2814
5. 会议室安排:
A=考古研究所办公楼(包括A2618、A2718、A2814、A2815)
B=考古研究所博古轩
C=近代史研究所礼堂(主会场)
D=近代史研究所办公楼八楼会议室
E=社科博源宾馆会议室
6. Poster room: A2622
7. 大会注册:8:00-23:00, 社科博源宾馆大堂,6月1-2日。
8. 会务组位置:A2621
联系人:白雪松、王明辉、郭志伟
电话:13661048971/13681224931/13581751287/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上午

开幕式:
地点:主会场(C)

09:00-09:30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 教授致辞
国家文物局领导 先生致辞
东亚考古学会主席、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系井川史子 教授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杨扬 先生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王巍教授

主题发言:中国考古学
09:30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新进展
10:00 梅建军(北京科技大学 教授):
中国的早期青铜冶金:当前研究中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10:30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进展
11:00 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现状
11:30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小麦传入中国的植物考古学新资料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下午

1、 专题: 中国青铜时代新探
地点: A2814
时间: 13:30-16:30
组织者: 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参加者:
13:30 罗泰—主题陈述
13:45 罗森—公元前950 ~ 650年间中国与亚洲内陆之间的相互交流
14:00 戴向明—新石器到早期青铜时代的聚落形态:山西运城盆地与垣曲盆地间的比较
14:15 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
14:30 鐘ヶ江贤二、德留大辅—中国青铜时代早期彩陶多样性的初步研究:二里头遗址出土罐的个案研究
14:45 黄川田修、德留大辅—“华夏国家联合体”的出现和含义:所谓“夏商周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
15:00 李峰、梁中合—释归城:渤海南岸地区青铜时代多元文化环境中的社会经济结构
15:15 李永迪—缺失的链条?中国青铜时代早期的长程贸易与交换
15:30 丹羽崇史 —古代东亚失蜡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15:45 钱益汇—石器研究与“中国青铜时代”的再思考
16:00 孙周勇—西周时期手工业者“百工”身份的考古学考察
16:15 讨论


2、 专题: 东亚与世界早期复杂社会的比较研究
地点: A2815
时间: 13:30-17:00
组织者: 刘 莉(拉楚布大学)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参加者:
13:30 Ofer Bar-Yosef—复杂化的出现: 长江流域从采集经济到农业经济的转化
13:45 Alison Betts—新疆准格尔盆地青铜时代外来文化的影响
14:00 Roy L Carlson—东北亚和北美西北海岸
14:15 Judith Field—从考古学遗址识别磨粉用石器的功能:中国和澳大利亚最近的研究成果
14:30 本乡一美、姉崎智子—西南亚猪的驯化过程:为研究东亚猪的驯化过程提供借鉴
14:45 李炅峨—华北伊洛河流域植物利用的空间分布
15:00 刘莉—东亚碾磨石器功能和定居起源的跨地区比较
15:15 秦小丽—环状装饰品的基础研究
15:30 王涛、赵朝洪、张小虎、崔天兴、郁金城—华北地区从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以陶器为中心的观察
15:45 Walburgamaria Wiesheu—中国早期国家性质的思考
16:00 谢礼晔、陈星灿、高星、陈福友、李永强—河南偃师灰嘴遗址龙山至二里头文化石铲毛坯去薄技术申论
16:15 洪晓纯—在史前的东南亚有漂泊的玉匠吗?
16:30 王青—山东东营市南河崖商周制盐遗址的发掘与意义
16:45 讨论者—Henry Tutwiler Wright III


3、 专题: 东亚内海沿岸的史前景观变化
地点: C
时间: 13:30-16:00
组织者: 内山纯藏(京都人类与自然研究所)
大西秀之(京都日本总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
Bausch Ilona (莱顿大学)

参加者:
13:30 细谷葵—中国余姚田螺山的农耕遗存和它们的面貌
13:45 伊藤慎二—“黑暗时代”是否存在?:北琉球群岛史前文化面貌的变化
14:00 Jongil Kim—恋地情结(Topophilia)与生死——朝鲜半岛青铜时代农业地貌的形成
14:15 Sangtaek Lim—南朝鲜栉文(Chulmun)中期环境的改变和聚落的重组
14:30 Shin’ichi Nakamura—长江下游城市景观之形成:良渚遗址群的思考
14:45 Alexander Popov—全新世中期的环境改变和滨海地区西南部的新石器遗存
15:00 中村大介—碧玉管形小珠的出现及远东的商业发展
15:15 J. Christopher Gillam—塑造文化地貌: 东亚和美洲的实例
15:30 讨论者: 内山纯藏
15:45 讨论


4、 专题: 东北亚地区的丧葬系统: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地点: A2718
时间: 13:30-15:30
组织者:Ariane Perrin(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参加者:
13:30 Mark Byington—中国东北扶余丧葬习俗的特征和背景
13:45 Bonnie Cheng—北魏早期墓葬的变化在改革之前还是之后?
14:00 Bryan K Miller—“从死”: 在匈奴殡葬中的殉葬活动
14:15 Shing Mueller—辽西地区慕容墓葬
14:30 Ariane Perrin—从辽东到平壤:朝阳和辽阳地区壁画墓以及它们与高句丽壁画墓的关系
14:45 小田裕树—古代东亚火葬的流传过程: 在朝鲜半岛和日本间的一个专题研究
15:00 讨论者:朴洋震
15:15 讨论


5、 专题: 东亚岛屿考古——互动与隔绝
地点: A2618
时间: 13:30-15:30
组织者:Barbara Seyock(慕尼黑大学)

参加者:
13:30 Barbara Seyock—主题陈述
13:45 宮本一夫—史前时期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之间通过对马和壹岐岛的联系
14:00 俵宽司—作为“边界”的对马岛
14:15 杉山浩平—日本弥生时代小鸟岛(Kozu-shima)黑曜石空间分布变化
14:30 Barbara Seyock—古代岛屿和大陆的互动—济州岛的个案研究
14:45 长友朋子—乐浪、南朝鲜半岛、北部九州和冲绳之间的关系
15:00 高宫广土—日本冲绳史前时期长距离交换和食物压力
15:15 讨论


6、 专题: 东亚近代和现代公众考古
地点: D
时间: 13:30-16:45
组织者:Tim Schadla-Hall(伦敦学院大学)
Akira Matsuda (伦敦城市大学)

参加者:
13:30 Peter Stone—讲话
13:45 Gwon Gu Kim—东北亚国家的公共考古学中的一个主要议题的关键性评论
14:00 孙德荣—行李待领﹕谁拥有香港的考古遗产?
14:15 屈慧丽—大众考古的推行:以台湾惠来遗址为例
14:30 Ryouko Araki, Eric West—日本逗子市池子博物馆:和孩子们分享过去
14:45 Jeff McClain—整个四川都是处女地:冯汉骥和战争时期的四川考古发展
15:00 Chengxi Dong—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历史
15:15 Jinsoo Park—权利关系中韩国国家博物馆考古表现
15:30 Akira Matsuda—日本的考古学和媒体
15:45 沟口孝司—理论化的“敏感”考古学:一个提议
16:00 庞睿—一个边缘化(Marginalised)的社会?中国的地方政府和公共考古
16:15 Tim Schadla-Hall—考古学和经济
16:30 讨论


7、 专题: 东亚体质人类学研究
地点: E
时间: 13:30-16:45
组织者: Ekaterina Pechenkina(纽约城市大学)

参加者:
13:30 Svetlana B. Borutskaya, Sergey V. Vesilyev, Margarita K Gerasimova. —色楞格河(Zanbaikal)下游Fofonovo墓地新石器—青铜时代人类骨骼材料
13:45 Tumen Dashtseveg, Ch Vanchigdash—考古学意义上的蒙古人群的体质特征
14:00 Mauricio Hernandez—中国古代人群身高和营养质量
14:15 Michelle Machicek—蒙古不同地区铁器时代骨骼样本关节性病变分析
14:30 Erdene Myagmar—蒙古考古和现代人种颅骨非测量研究
14:45 Christine Lee—从青铜时代到中世纪(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1500年)中蒙边境人口之间的交流
15:00 冈崎健治—日本湿稻栽培开始前后线形长骨生长
15:15 Ekaterina Pechenkina—仰韶社会复杂性上升时的口腔病理学
15:30 Sergey Vasilyev —俄罗斯赤塔地区(Chita)墓地中石器至新石器时代墓葬的生物考古学研究
15:45 范文乔—古代新疆地区健康与行为的变迁(公元前1800年~公元220年)
16:00 Marc F. Oxenham, Matsumura Hirofumi—人类在寒冷环境下的健康状况:以日本北海道地区为例
16:15 尉苗、赵丛苍、陈靓、王昌燧—甘肃西山遗址早期秦人的饮食与口腔健康
16:30 讨论


8、 专题: 综合组
地点: B
时间: 13:30-17:00
组织者: 唐际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参加者:
13:30 Fedoseeva Svetlana Alsksandrovna—东北亚的新石器时代
13:45 Elena Astashenkova—俄罗斯滨海地区的渤海佛教艺术
14:00 Trudy Doelman—方块与圆块:俄罗斯远东滨海中心玄武玻璃的开发
14:15 Olga Dyakova—渤海国的地方民族风格建筑
14:30 Evgeniya Gelman—渤海人的生业模式:来自俄罗斯滨海地区的证据
14:45 Sergey Gusev—楚科奇(Chukotka)和阿拉斯加的古老的Whailing文明
15:00 Nikolay Kluyev—俄罗斯远东新的考古发现(古代金属的新纪元)
15:15 Sergei Nesterov—西黑龙江上游地区的渤海殖民
15:30 Yana Evgenevna Piskareva—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靺鞨文化的编年系列
15:45 Alexander Vasilevski—俄罗斯远东的石器时代:当前研究的成果与问题
16:00 上條信彦—通过磨石微痕分析来看农业的传播
16:15 Yuji Yamaguchi—日本西部绳纹时代末期后段到早期弥生时代聚落系统的转变
16:30 易华—夷夏先后说--东亚新石器到青铜时代的转换
16:45 讨论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上午

9、专题: 欧亚大陆的冶金和社会
地点: A2814
时间: 09:00-11:00
组织者: 张良仁(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参加者:
09:00 饭冢义之、内田纯藏-安阳王陵出土青铜器的冶金学研究
09:15 Kang In UK—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初期东亚制铁—基于最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Yankovsky 文化Barabash-3发现的铁质工具
09:30 Philip Kohl—西南亚与欧亚草原西部青铜时期金属的作用:与东亚的比较研究
09:45 李延祥、陈建立、朱延平—辽西地区的早期冶金
10:00 刘煜、岳占伟—殷墟青铜礼器范铸技术研究
10:15 梅建军—新疆流水墓地出土早期金属器的冶金学分析
10:30 张良仁—欧亚大陆中部的冶金术与社会不平衡
10:45 讨论


10、专题: 东亚动物考古的方法和问题
地点: E
时间: 09:00-12:00
组织者:Richard H. MEADOW(哈佛大学)
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Ajita K. Patel(哈佛大学)

参加者:
09:00 安家瑗—山西垣曲商城出土动物骨骼的研究
09:15 Keith Dobney—猪、害虫和人类:利用生物微痕和形态学痕迹来探索东亚早期农业的起源和传播
09:30 Marsha Levine—古病理学作为一种工具来研究中国青铜时代的养马业
09:45 李志鹏—华北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养牛业
10:00 吕鹏—古城寨遗址动物遗骸的鉴定和研究
10:15 罗运兵—大甸子遗址中猪的饲养与仪式使用
10:30 西本丰弘—论日本弥生时代的家猪
10:45 汤卓炜—有关动物考古的几点认识
11:00 樋泉岳二—三内丸山遗址水资源的利用—日本本州北部绳纹文化早期的生态
11:15 杨东亚—古DNA考古
11:30 林彦文、傅宪国、陈星灿、袁靖—在考古堆积中鉴定埋藏过程对骨骼环境(skeletal element)的影响:来自广西大岩遗址的实例
11:45 讨论


11、专题: 东亚植物考古学的新发现和新问题
地点: A2815
时间: 09:00-11:45
组织者: Gary Crawford(多伦多大学)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小畑弘己(熊本大学)

参加者:
09:00 Sung-Mo Ahn—植物考古中谷类作物尺寸统计的问题
09:15 陈雪香—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浮选结果与分析
09:30 Gary Crawford—对农业含义看法的改变:古种植物学的暗示
09:45 傅稻镰、方燕明、张海—河南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组织的变化:颍河流域古植物学的贡献
10:00 靳桂云—山东赵家庄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水稻
10:15 Minkoo Kim—决定考古遗址中炭化小麦颗粒尺寸变化的因素:一个韩国的个案研究
10:30 周力平—内蒙古境内西辽河流域荞麦种植历史的孢粉学和古生态学证据
10:45 吕烈丹—当根茎采集者遇上稻作者—根茎植物栽培的出现与稻作农业在岭南地区的扩展
11:00 宮本一夫—从山东半岛经辽东半岛传入朝鲜半岛的早期稻作农业传播
11:15 中山诚二—日本中部植物种植的开始
11:30 讨论


12、专题: 东亚旧石器时代考古
地点: C
时间: 09:00-12:00
组织者: 沈辰(多伦多皇家博物馆)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参加者:
09:00 高星—东亚旧石器研究的新时代
09:15 Robin Dennell—东亚现代人生存的气候与区域背景
09:30 Donald O. Henry—通过遗址内空间分析探索现代人类的行为结构:一个西南亚的例子
09:45 王幼平—织机洞遗址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过渡
10:00 刘武、武仙竹、全养科、李宜垠、邓成龙、吴秀杰、裴树文—中国湖北黄龙洞晚更新世人类的用火证据
10:15 陈淳、安家瑗、陈洪—小南海遗址1978年发掘石制品研究
10:30 裴树文、关莹、高星—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10:45 Robert L. Bettinger、Loukas Barton、Christopher T. Morgan陈发虎、张东菊、吉笃学—甘肃陇西盆地东部大地湾遗址旧石器文化记录
11:00 张东菊、Loukas Barton、陈发虎、Robert Bettinger、Christopher T. Morgan、王辉、赵辉、赵艳—陇西黄土高原深海氧同位素三阶段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研究
11:15 沈辰—华北向旧石器时代晚期过渡阶段的技术变异
11:30 Eugeny Rybin—中亚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文化:以蒙古为例
11:45 讨论者:吴新智—关于中国现代人的起源


13、专题: 以赤峰为焦点的中国东北地区社会政治变化和人类适应性改变
地点: A2718
时间: 09:00-11:15
组织者: 吉迪 Gideon Shelach(希伯莱大学)

参加者:
09:00 吉迪—赤峰调查区内人类适应的生态条件和变化模式
09:15 周南、柯睿思—赤峰地区随时间变化社会模式的演变
09:30 周南、柯睿思—赤峰区域考古学人口评估方法
09:45 柯睿思、吕学明、Robert D. Drennan—红山社会的社会经济组织
10:00 滕铭予—半支箭河流域先秦时期的聚落模式
10:15 杨建华—夏家店上层文化在中国北方青铜器发展中的传承作用
10:30 朱延平—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分布及相关问题
10:45 赵志军—小米起源的研究-赤峰地区的植物考古学新发现和生态环境考察
11:00 讨论


14、专题: 东亚古代木质遗物的鉴别、保护和研究
地点: A2618
时间: 09:00-10:45
组织者:伊东隆夫(京都大学)
Mechtild Mertz(南京林业大学 )

参加者:
09:00 伊东隆夫—树种资料库及日本发掘的木质工具的使用
09:15 木泽直子—日本考古学目前研究的自然木材种属鉴定方法
09:30 Mechtild Mertz—对14世纪中国青海省西藏寺院建筑色康神殿组合所用树种的历史和生态学分析
09:45 王树芝—中国的树轮考古学
10:00 横山操—中国式日本古建筑—万福寺书院庭的木材鉴定
10:15 翟胜丞—关于古代木质文物所用材种的数据库
10:30 讨论


15、专题: 东亚史前和历史时期的区域间互动
地点: D
时间: 09:00-11:45
组织者: Francis Allard(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

参加者:
09:00 Clyde Melvin Aikens, Nai Rhee Song, Irina S. Zhushchikhovskaya—太平洋-东北亚间的区域互动:早期制陶、青铜和铁器冶炼技术和社会复杂化的出现
09:15 Francis Allard—华南地区外来贵重物品与社会复杂性:对文化转型模式的挑战
09:30 Paola Dematte—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国考古背景中的符号和象征
09:45 井川史子—东北亚晚更新世的狩猎采集者的黑曜石路径
10:00 Baong Kang—原史时代朝鲜半岛社会政治发展中远程交换的角色
10:15 Sarah Nelson—东亚的萨满教和区域间互动以及东北遗产旅游业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
10:30 吉迪—沙漠或草原上的通道?在公元前两千年晚期和一千年早期的东西文化互动和其地方影响
10:45 辻田淳一郎—日本古坟时代开始阶段地区间联系的复原:从中国铜镜角度分析
11:00 Oksana Yanshina—俄罗斯远东青铜时代:现象的新资料
11:15 Yaroslav V. Kuzmin, Michael D. Glascock, Vladimir K. Poppv—东北亚黑曜石使用的考古学证据:一个补充
11:30 讨论


16、专题: 综合组
地点: B
时间: 09:00-11:45
组织者: 白云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贾伟明(悉尼大学人类学系)

参加者:
09:00 Pavel Volkov—俄罗斯远东新石器时代居住址的功能复原
09:15 Elena Zhambaltarova, Luidmila Lbova—在贝加尔湖地区文化背景下外贝加尔西部地区新石器—早期青铜时代丧葬体系
09:30 Wendy Frederick—阿伊努人的考古和民族
09:45 Heekyung Lee—重游广州窑址群的道马里(Toma-ri)窑址
10:00 Masaaki Morishita—补充博物馆藏品:战后日本博物馆的繁荣和结果
10:15 长友朋子—日本列岛农业初始期陶器的生产
10:30 庄田慎矢, Seung-hwan Oh, Ji-sun Han, Gyeong-sin Park, Jong-tae Jong, Hyun-sook Lee, Jin-a Heo, Su-ok Jung—朝鲜半岛炊食陶器和食物制备遗迹的历史
10:45 Sem Vermeersch—朝鲜铭刻—特征、功能研究
11:00 Upala Barua—Kamakhya 的起源,它是一个佛教遗址吗
11:15 Tiluttoma Baruah—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Majuli的制陶工人和陶器
11:30 讨论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下午

17、专题: 东亚动物考古的方法和问题
地点: E
时间: 13:30-14:30
组织者:Richard H. Meadow(哈佛大学)
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Ajita K. Patel(哈佛大学)

参加者:
13:30 袁靖、傅罗文、罗运兵—中国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获取肉食资源的模式
13:45 讨论者: Richard Meadow
14:00 讨论者: Ajita K. Patel
14:15 讨论


18、专题: 东亚植物考古学的新发现和新问题
地点: A2815
时间: 13:30-16:00
组织者: Gary Crawford(多伦多大学)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小畑弘己(熊本大学)

参加者:
13:30 中泽道彦—日本绳纹社会稻和大麦的接受和传播
13:45 小畑弘己—日本绳纹时代豆科植物的利用
14:00 Elena Sergusheva—距今5000~2400年期间滨海地区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14:15 高濑克范—绳纹时代的稗的考古植物学研究
14:30 Alison Weisskopf—来自河南的个案研究—利用植硅石数据解释作物的加工过程和劳动力规模
14:45 郑云飞—稻(Oryza)在人工栽培下驯化的考古学研究
15:00 贾伟明—新疆农业种植的新证据:乱葬岗子遗址浮选的初步结果
15:15 吉笃学、陈发虎、王辉、L. Barton、董光辉:中国西北地区旱地粟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甘肃葫芦河和西汉水流域农业考古调查结果分析
15:30 Yaroslav V. Kuzmin—陶器与农业:在东北亚那一种最先出现?
15:45 讨论


19、专题: 玉器时代的玉器和玉器时代的原料
地点:A2814
时间: 13:30-15:15
组织者:江依莉Elizabeth Childs-Johnson(Old Dominion大学)

参加者:
13:30 江依莉—玉器时代新解
13:45 Janet G.Douglas—佛利尔(Freer)和赛克勒(Sackler)收藏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原料
14:00 古方—齐家文化玉器的特殊性
14:15 Kim Dung Nguyen—沙萤文化中的玉石耳环:类型-技术及文化特点
14:30 员雪梅、赵朝洪—玉石不同的地质特征及其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重要意义
14:45 赵朝洪、员雪梅—岫岩一带所产玉在辽海及相关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的反映
15:00 讨论


20、专题: 玻璃研究对东亚考古的贡献
地点: A2718
时间: 13:30-16:15
组织者:James Lankton(伦敦学院大学)

参加者:
13:30 Brigitte Borell—广西的玻璃容器
13:45 Sunil Gupta, Lapteff Sergey—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东印度洋和东亚之间早期的玻璃珠贸易
14:00 饭冢义之—破译古代的玻璃:化学分析的方法
14:15 降幡顺子、肥冢隆保、巽纯一郎—两种用于无损研究玻璃珠的射线照相术
14:30 Gyu-Ho Kim—王宫里的玻璃和制玻璃的坩埚
14:45 James W. Lankton, Insook Lee, Gyu-Ho Kim—来自南海的珍宝:早期伽倻的玻璃饰品
15:00 Insook Lee—从Gimhae-Yangdong和Busan-Bokcheondong出土的玻璃饰品
15:15 Kriengkamol Tantrakarn—非接触式现场玻璃分析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XRF)前景
15:30 李青会、干福熹、张平、承焕生—新疆发现的不同历史时期早期玻璃的化学成分分析
15:45 安家瑶—大同发现的北魏玻璃
16:00 讨论


21、专题: 东亚考古遗产保护百年:多学科参与的日本考古田野工作、文物收集和古迹重建
地点:D
时间: 13:30-15:15
组织者: Hyung Il Pai(日本研究国际中心)

参加者:
13:30 Walter Edwards—文化遗产的管理失当?高松塚古坟壁画的一课
13:45 Ioulia (Lilian) arali-Giannakopoulou—贝壳的采集:Edward Morse和1878年的大森发掘
14:00 Heekyung Lee—朝鲜殖民时代陶瓷器传统的“再发现”:韩国广州朝鲜时代瓷窑遗址的复原
14:15 Hyung Il Pai—宣传日本古代的地界:帝国主义者的怀旧和朝鲜半岛殖民时期的古迹旅游业
14:30 徐苏斌—从战前关野贞的调查记录看亚洲文化遗产研究的“近代”——兼对“文化遗产史学”的思考
14:45 吉井秀夫—摄影术和考古学:20世纪早期韩国的石窟重建
15:00 讨论


22、专题: 东亚旧石器时代考古
地点: C
时间: 13:30-16:45
组织者: 沈辰(多伦多皇家博物馆)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参加者:
13:30 Julie Cormack—莫维斯线终端的缘起:周口店
13:45 王社江、 Richard Cosgrove、鹿化煜、沈辰、魏鸣、张小兵—中国东秦岭地区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14:00 P. Jeffery Brantingham、高星—青藏高原的晚期移民:青海的考古新证据
14:15 张乐—马鞍山洞穴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研究
14:30 李超荣—北京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14:45 何传坤—台湾最后冰河时代的动物群和旧石器时代的猎人
15:00 Luidmila Lbova—贝加尔裂谷地带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地质考古
15:15 Mochanov Yuri Alekseevich—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的Dyuktai两面技术传统
15:30 加藤博文—北海道石片和石叶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15:45 Kaoru Otani—日本列岛的细石器工业
16:00 坂下贵则—日本一个旧石器时代居址的再研究
16:15 讨论者:Bar-Yosef, Ofer
16:30 讨论


23、专题:综合组
地点: B
时间: 13:30-15:45
组织者: 荆志淳(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参加者:
13:30 Asok Datta—印度Moghalmari, Dantan, 西米德纳浦和西孟加拉前波罗王朝时代庙宇建筑群的发现
13:45 Sm Rita Datta—文化遗产和计算机技术:一个印度孟加拉邦Bishnupur寺院的研究实例
14:00 Bandita Medhi—阿洪姆王国统治时期对外联系的巩固:建筑学的研究
14:15 Dilip K.Medhi—东方的巨大印度走廊
14:30 Jack Gilbert Medrana—菲律宾考古中的中国因素
14:45 Rhayan G. Melend—死亡考古学: 从Babo Balukbuk地区墓葬的重要性看菲律宾中部的前西班牙历史
15:00 J. N. Pal—最新考古学调查所见恒河平原中部最初的农耕文化
15:15 Petra Rosch—永恒崇拜,永久实践:6到8世纪中国佛教石窟寺里的35个和53个造像组合
15:30 讨论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上午

24、专题: 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史前考古
地点: A2814
时间: 09:00-12:00
组织者:傅宪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吕烈丹(香港中文大学)
李 果(香港城市大学)

参加者:
09:00 Judith Anne Cameron—华南地区仙人洞遗址和纺织及编织的起源
09:15 Nigel Chang—泰国史前个人装饰品及其背景:在农业发生时,是思想还是人口开始从中国迁移到东南亚?在东南亚青铜时代初期呢?
09:30 Thuy Chanthourn—湄公河东部的圆形土木建筑
09:45 吕烈丹—岭南地区史前生计形态的多样性
10:00 Quang Mie Nguyen—碳十四测年和越南东北部的海洋波动
10:15 Van Viet Nguyen—早期中国人与越南东山文化的接触
10:30 Sophie Peronnet—东南亚汉式工艺品与最近泰国南部Khao Sam Kaeo出土遗物的关系
10:45 Ninh Phan Thi—Dong Cuom—越南中部铁器时代早期沙萤(Sa Huynh)文化遗址的瓮棺葬
11:00 Barry V. Rolett—华南航海业的开始
11:15 Nang Chung Trinh—中国广西和越南北部的大石铲文化间的关系
11:30 何传坤、屈慧丽—台湾中部地区惠来遗址的重要意义
11:45 讨论


25、专题: 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早期复杂社会
地点: A2815
时间: 09:00-12:00
组织者: 傅罗文 Rowan Flad(哈佛大学)

参加者:
09:00 傅罗文、江章华、关玉琳、陈伯桢、李水城、罗泰—成都平原的考古调查—在稻田里寻找三星堆的来源
09:15 关玉琳、Edwin Hajic、江章华、傅罗文、陈伯桢、李水城、玳玉—CPAS课题中成都平原环境考古调查:目标和发现
09:30 洪玲玉、崔剑锋、陈洪海、王辉、陈剑—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彩陶与长途贸易
09:45 Luisa Elena Mengoni—中国西南地区丧葬习俗中的装饰品
10:00 玳玉—二次葬和丛葬的意识形态:中国西南地区大石墓的个案研究
10:15 陈伯桢—世界体系理论中的楚
10:30 邱茲惠—云南青铜文化与金沙走廊的关系
10:45 姚辉芸—探讨曲靖青铜时代的社区组合差异
11:00 蒋志龙—中国云南滇池流域青铜器时代行政体制初现于群居部落之研究
11:15 李飞、张合荣—从史前到汉代贵州的文化变迁—以中水遗址为中心
11:30 徐坚—夜郎国的考古学内涵:反思贵州青铜时代遗址
11:45 讨论


26、专题:中国考古中的墓葬分析
地点: E
时间: 09:00-11:15
组织者:来国龙(佛罗里达大学)

参加者:
09:00 董新林—北宋金元墓葬壁饰所见“二十四孝”故事与高丽《孝行录》
09:15 邓飞—供奉的体现、为供奉而体现:宋墓装饰的主题
09:30 Jessica Mary Rawson, Suzanne Cahill—中国考古中的墓葬分析:空间、转换和社会价值
09:45 来国龙—中国古代墓葬空间观念的转变
10:00 李梅田—六朝墓葬文化的互动与嬗变
10:15 Byung-joon Kim—汉墓的分布及陪葬品
10:30 杨哲峰—汉代墓葬结构的变迁
10:45 叶娃—河南偃师杏园唐墓的考古分析
11:00 讨论


27、专题: 台湾考古研究的新实践
地点: C
时间: 09:00-11:00
组织者:陈玛玲(台湾大学)
陈伯桢(台湾大学)

参加者:
09:00 丘鸿霖—试论台湾铁器时代的婚后居处方式─以台南县石桥遗址为例
09:15 陈佩瑜—陶容器与陶片作为陶器分析单位的评估─以社口遗址的陶器标准化研究为例
09:30 杜美慧—遗址形成过程之研究:以排湾族旧社Saqacemgalj遗址为例
09:45 林宜羚—台北盆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工序研究与其转变:以天文台遗址为例
10:00 刘俊昱—从清代军装机器局到日本台北工场─两个文化相遇后的一些问题
10:15 蔡佩颖—空间分析与房舍结构—以屏东县牡丹乡排湾族
Saqacengalj旧社遗址为例
10:30 尹意智—新石器台湾玉器工艺:概论及一些新的发现
10:45 讨论


28、专题组:综合组
地点: B
时间:09:00-12:00
组织者: 荆志淳(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参加者:
09:00 Shabeena Yasmin Saikia—丝绸之路:古代印度东北部地区及东南亚之间贸易的纽带
09:15 Igor Sleptsov—滨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末期Margaritovskaya考古学文化的居址
09:30 Andrea Yankowski—盐和盐罐:东南亚现代化之前盐业生产的研究
09:45 Sergai Komissarov,Viacheslav Molodin—新疆的小河文化和其在北亚地区的近亲
10:00 Sarah Kautz—贸易的动力:阐释出岛的空间和性质
10:15 Keith N. Knapp—利用古器物进行文本断代:以《孝子传》为例
10:30 Alfonz Lengyel—古代中国的性器物—精神和物质遗产的非物质价值
10:45 许杰—青铜时代中国南部及西南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互动
11:00 林鹄—陶器使用与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一座草原地区辽代城址的考古学研究
11:15 Mari Omura—中国包山楚墓发掘出土的编织物
11:30 Dhritiman Sarma—卡西文巨石群
11:45 讨论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下午

29、专题: 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史前考古
地点: A2814
时间: 13:30-14:00
组织者:傅宪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吕烈丹(香港中文大学 教授)
李 果(香港城市大学 教授)

参加者:
13:30 Brian Vincent—东南亚距今4000~3000年间制陶技术的进化
13:45 讨论


30、专题: 越南考古
地点: A2814
时间: 14:00-15:30
组织者: Lien Thi Le(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参加者:
14:00 Son Hong Dang—Ly Cung、Ho Citadel、Nam Giao等越南北部遗址的建筑材料
14:15 Dzung Thi My Lam—在东南亚和东亚环境下的沙萤文化:其分布、年代和特征
14:30 Lien Thi Le—越南北部的Bi Thuong砖室墓
14:45 Thu Anh Nguyen—越南永福省Go Hoi遗址的灰坑
15:00 Huong Thi Mai Nguyen—越南北部东山考古遗址的植被
15:15 讨论


31、专题: 现代中国的过去:新方向和新挑战
地点: A2815
地点: 13:30-16:00
组织者: Luisa Mengoni(伦敦学院大学)

参加者:
13:30 关玉琳—在中国北部的考古学、文化遗产和身份认同
13:45 Bruce Gordon Doar—中国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4:00 Luisa Elena Mengoni—当代中国的考古和商业
14:15 庞睿—中国的文化遗产管理:汉长安城的个案研究
14:30 庞雅妮—中国博物馆的考古和教育
14:45 Marina Svensson—作为活的文化和遗产空间的祠堂
15:00 Liang Zhang—从历史视角看当前中国文化遗产的争论:关于现代中国遗产意识形成的思考
15:15 唐际根—考古遗址的保护价值和展示价值
15:30 讨论者:曹兵武
15:45 讨论


32、专题:综合组
地点: B
时间: 13:30-15:30
组织者: 唐际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参加者:
13:30 Paul S.C. Tacon—从亚洲角度看所谓“现代人类行为”的起源
13:45 Yuri Vostretsov—滨海地区人群与农业适应性的互动模式
14:00 James Thomas Williams—蒙古阿尔泰语系的地区分布与广阔蕴涵
14:15 Bruce Zukerman—高级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图像数据库在保存、分析和传播古代文献中的应用
14:30 Johan Arif—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Sangiran 发现直立人上第三臼齿化石
14:45 Christopher J. Norton—中国许家窑中后更新世的埋藏学透视
15:00 Susan G. Keates—中国的直立人和智人的问题
15:15 讨论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