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7.中国考古学:从第一个村落到第一个国家——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奖获奖项目

发布时间:2017-12-19文章出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作者:
刘莉 美国斯坦福大学
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这部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中国考古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一书是一个长达十多年的研究项目。最初的图书提案是在1997年提交的,然后在2003年进行了修订;书稿于2010年完成并送交出版社审稿,随后进行为期一年的修改;书稿的最终版本于2011年提交并被接受。
 
  本书涵盖了中国史前和早期历史两万多年的时期,着重于阐述人类进化的几个基本问题。这就是农业和定居的起源,等级社会的起源,以及早期国家和城市的起源。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进程,包括了从最晚的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群体,经过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到达青铜时代商王朝的演化轨迹。本书展示了该阶段的中国古代社会,如何从简单到复杂、从部落到城市、从“野蛮”到“文明”、从使用简单刻划符号到发明文字的过程。
 
  由于中国考古学领域飞速发展,现有的考古资料非常丰富。为了撰写这本书,我们参观了很多遗址,并与在中国各地进行田野工作的许多考古学家交谈。这些交流大大提高了我们对不同地区新发现的认识。我们尽力涵盖最新的考古资料,直至稿件完成(2011年)。本书中大量的考古资料和解释来源于我们自己近20年的研究项目,涉及到与许多学者和学生的国际合作。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其中的两个项目。
 
  1.伊洛地区考古项目:
 
  这个项目旨在调查中国王朝文明腹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长期变化,重点在伊洛河流域。这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项目,包括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许多专家。他们的专长包括全覆盖区域调查,地质考古学,地质学,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土壤微观形态学和陶器分析。该项目由两个子项目组成:一是伊洛地区全覆盖调查,一是在偃师灰嘴遗址石器生产中心的发掘。我们的考古调查队与二里头考古队合作,共同覆盖了整个伊洛河流域(约850平方公里)。从裴李岗文化到东周时期(公元前6000-200年),共记录了410多个地点。聚落型态表明社会复杂化的进程是连续而波动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人口规模和聚落等级的变化。从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文化出现了最重要的社会变迁,这时期人口不断增加,聚落等级由三级增加到四级,同时一个大型城市中心在二里头迅速建立。伊洛河流域的这些发展与周边地区人口下降的普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调查项目的结果揭示了公元前二千纪的重大社会变革,代表了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城市化的进程。伊洛河流域的二里头大型中心聚落的形成和城市化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古代文献记载的夏商王朝部分重合。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北方国家形成和早期朝代建立的社会政治变革,这是本书讨论的一个重要而有争议的课题。
 
  2.食物考古:野生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的起源
 
  农业的起源是我们研究项目的另一个课题,这是因为农业为发展社会复杂性奠定了经济基础。我们建立了以石器微痕和残留物分析为重点的项目,以了解史前人类如何利用野生食物和驯化植物。与专家合作,我们分析了从更新世晚期(山西柿子滩),全新世早期(浙江上山和北京东胡林),到全新世中期(河南的莪沟和石固)多个遗址的磨盘磨棒,并揭示了古代人类在不同地区采用的多种食物获取策略。我们发现在晚更新世时期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不仅利用野生粟黍等谷物,而且还采集各种块茎和豆类,在全新世初始之际,气候变的暖湿,人们开始利用橡子为食物。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继续使用许多野生植物,类似于他们的旧石器时代的前辈,虽然这时谷物驯化已经在进行。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史前时期两个重要的社会变化。首先,早在全新世开始之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已经采用了广谱生计策略,这与最初提出的广谱生计策略的概念相左。其次,新石器时代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不是查尔德最初描述的那样是一个革命性的事件。这些新的数据丰富了我们在书中撰写农业过渡章节时的知识。
 
  这本书是为英语地区的学者和学生编写的,他们的专业不一定是中国考古学。因此,我们在书中努力描述一个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广阔的图景,并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观察。例如,中国古代文明不同于美索不达米亚,后者依赖对外贸易获取生业必需品,贵重物品则是经济的核心要素,也是政治体制形成的关键所在,而古代中国人主要依靠丰富的本地自然资源满足生业需求。但这种相对自给自足的区域经济方式,需要辅之以积极的长途交换才能获得奢侈品和稀有原料,在史前时期和早期历史时期都是如此。贸易活动与礼仪行为密切相关,而礼仪行为常使用某些类型的贵重物品,特别是玉器和青铜器。这些礼仪形态有助于中国文明形成期在大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信仰体系、祭祀方式和象征性符号组合。
 
  在本书中,我们阐述了中华文明形成的漫长,坎坷和复杂多样的历程。这个文明经历了环境剧变的挑战、复杂社会的兴衰、社会冲突和政治纷争、出乎意料的社会转形和外来影响。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中国性”(Chineseness)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也难以彻底了解古代“中国性”的一切详情。而且,需要研究的问题永远会比答案多。我们希望,本书有助于打开一扇窗口,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8000多年来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小村落一步步转变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我们称之为中国。
 
个人简介:
  
  刘莉
 
  刘莉于1982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3年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1987年在美国天普大学获人类学硕士学位,于199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她于1996年至2010年在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考古系任教,并于2008年当选为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自2010年以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任教授。
 
  她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史前中国考古学,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动植物的驯化,早期国家形成与社会复杂化发展,聚落考古与早期城市化发展。近年来,她从事有关石器和陶器的微痕和残留物研究,目前领导斯坦福大学考古研究组有关中国史前酿酒和饮酒传统的起源和发展项目。
 
  她出版了三部专著(其中两部与陈星灿合作)。这些是2003 年由英国伦敦达克沃斯出版《早期中国国家的形成》(2006年韩文版出版);200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中译本于200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201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考古学:从旧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中译本由三联书店2017年出版)是迄今最全面的有关中国考古学的英文著作。她还发表了100多篇书籍章节和期刊文章,包括65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文章和36篇中文文章。这些文章,其中许多是与其他专家合作撰写的,涉及广泛的主题。
 
  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主任、教授。致力于中国史前考古学,长期在黄河中游地区等地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曾发掘河南偃师灰嘴、灵宝西坡、汝州李楼等遗址。研究兴趣是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学史、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民族考古学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等。曾出版《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1997, 2007,韩文版2011)、《考古随笔》(2002)、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 ( co-authored with Li Liu,2003, 韩文版2006)、China Before China ( co-authored with Magnus Fiskesjö,2004)、《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2009)、考古随笔(二)(2010)、The Archaeology of China: From late Palaeolithic to early Bronze Age (co-authored with Li Liu,2012;中文版2017)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

7.中国考古学:从第一个村落到第一个国家——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奖获奖项目

发布时间:2017-12-19

刘莉 美国斯坦福大学
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这部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中国考古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一书是一个长达十多年的研究项目。最初的图书提案是在1997年提交的,然后在2003年进行了修订;书稿于2010年完成并送交出版社审稿,随后进行为期一年的修改;书稿的最终版本于2011年提交并被接受。
 
  本书涵盖了中国史前和早期历史两万多年的时期,着重于阐述人类进化的几个基本问题。这就是农业和定居的起源,等级社会的起源,以及早期国家和城市的起源。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进程,包括了从最晚的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群体,经过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到达青铜时代商王朝的演化轨迹。本书展示了该阶段的中国古代社会,如何从简单到复杂、从部落到城市、从“野蛮”到“文明”、从使用简单刻划符号到发明文字的过程。
 
  由于中国考古学领域飞速发展,现有的考古资料非常丰富。为了撰写这本书,我们参观了很多遗址,并与在中国各地进行田野工作的许多考古学家交谈。这些交流大大提高了我们对不同地区新发现的认识。我们尽力涵盖最新的考古资料,直至稿件完成(2011年)。本书中大量的考古资料和解释来源于我们自己近20年的研究项目,涉及到与许多学者和学生的国际合作。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其中的两个项目。
 
  1.伊洛地区考古项目:
 
  这个项目旨在调查中国王朝文明腹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长期变化,重点在伊洛河流域。这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项目,包括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许多专家。他们的专长包括全覆盖区域调查,地质考古学,地质学,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土壤微观形态学和陶器分析。该项目由两个子项目组成:一是伊洛地区全覆盖调查,一是在偃师灰嘴遗址石器生产中心的发掘。我们的考古调查队与二里头考古队合作,共同覆盖了整个伊洛河流域(约850平方公里)。从裴李岗文化到东周时期(公元前6000-200年),共记录了410多个地点。聚落型态表明社会复杂化的进程是连续而波动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人口规模和聚落等级的变化。从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文化出现了最重要的社会变迁,这时期人口不断增加,聚落等级由三级增加到四级,同时一个大型城市中心在二里头迅速建立。伊洛河流域的这些发展与周边地区人口下降的普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调查项目的结果揭示了公元前二千纪的重大社会变革,代表了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城市化的进程。伊洛河流域的二里头大型中心聚落的形成和城市化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古代文献记载的夏商王朝部分重合。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北方国家形成和早期朝代建立的社会政治变革,这是本书讨论的一个重要而有争议的课题。
 
  2.食物考古:野生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的起源
 
  农业的起源是我们研究项目的另一个课题,这是因为农业为发展社会复杂性奠定了经济基础。我们建立了以石器微痕和残留物分析为重点的项目,以了解史前人类如何利用野生食物和驯化植物。与专家合作,我们分析了从更新世晚期(山西柿子滩),全新世早期(浙江上山和北京东胡林),到全新世中期(河南的莪沟和石固)多个遗址的磨盘磨棒,并揭示了古代人类在不同地区采用的多种食物获取策略。我们发现在晚更新世时期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不仅利用野生粟黍等谷物,而且还采集各种块茎和豆类,在全新世初始之际,气候变的暖湿,人们开始利用橡子为食物。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继续使用许多野生植物,类似于他们的旧石器时代的前辈,虽然这时谷物驯化已经在进行。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史前时期两个重要的社会变化。首先,早在全新世开始之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已经采用了广谱生计策略,这与最初提出的广谱生计策略的概念相左。其次,新石器时代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不是查尔德最初描述的那样是一个革命性的事件。这些新的数据丰富了我们在书中撰写农业过渡章节时的知识。
 
  这本书是为英语地区的学者和学生编写的,他们的专业不一定是中国考古学。因此,我们在书中努力描述一个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广阔的图景,并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观察。例如,中国古代文明不同于美索不达米亚,后者依赖对外贸易获取生业必需品,贵重物品则是经济的核心要素,也是政治体制形成的关键所在,而古代中国人主要依靠丰富的本地自然资源满足生业需求。但这种相对自给自足的区域经济方式,需要辅之以积极的长途交换才能获得奢侈品和稀有原料,在史前时期和早期历史时期都是如此。贸易活动与礼仪行为密切相关,而礼仪行为常使用某些类型的贵重物品,特别是玉器和青铜器。这些礼仪形态有助于中国文明形成期在大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信仰体系、祭祀方式和象征性符号组合。
 
  在本书中,我们阐述了中华文明形成的漫长,坎坷和复杂多样的历程。这个文明经历了环境剧变的挑战、复杂社会的兴衰、社会冲突和政治纷争、出乎意料的社会转形和外来影响。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中国性”(Chineseness)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也难以彻底了解古代“中国性”的一切详情。而且,需要研究的问题永远会比答案多。我们希望,本书有助于打开一扇窗口,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8000多年来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小村落一步步转变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我们称之为中国。
 
个人简介:
  
  刘莉
 
  刘莉于1982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3年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1987年在美国天普大学获人类学硕士学位,于199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她于1996年至2010年在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考古系任教,并于2008年当选为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自2010年以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任教授。
 
  她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史前中国考古学,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动植物的驯化,早期国家形成与社会复杂化发展,聚落考古与早期城市化发展。近年来,她从事有关石器和陶器的微痕和残留物研究,目前领导斯坦福大学考古研究组有关中国史前酿酒和饮酒传统的起源和发展项目。
 
  她出版了三部专著(其中两部与陈星灿合作)。这些是2003 年由英国伦敦达克沃斯出版《早期中国国家的形成》(2006年韩文版出版);200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中译本于200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201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考古学:从旧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中译本由三联书店2017年出版)是迄今最全面的有关中国考古学的英文著作。她还发表了100多篇书籍章节和期刊文章,包括65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文章和36篇中文文章。这些文章,其中许多是与其他专家合作撰写的,涉及广泛的主题。
 
  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主任、教授。致力于中国史前考古学,长期在黄河中游地区等地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曾发掘河南偃师灰嘴、灵宝西坡、汝州李楼等遗址。研究兴趣是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学史、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民族考古学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等。曾出版《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1997, 2007,韩文版2011)、《考古随笔》(2002)、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 ( co-authored with Li Liu,2003, 韩文版2006)、China Before China ( co-authored with Magnus Fiskesjö,2004)、《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2009)、考古随笔(二)(2010)、The Archaeology of China: From late Palaeolithic to early Bronze Age (co-authored with Li Liu,2012;中文版2017)等。

 
 

作者:

文章出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