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上海博物馆×世界考古•上海论坛 | 城市化与全球化的考古学视野

发布时间:2019-12-09文章出处:“上海博物馆”公众号作者:上海博物馆

  2019年12月14日至17日,第四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即将开幕,今年的主题为“城市化与全球化的考古学视野——人类共同的未来”。除以往的公布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评选结果、十场主题演讲和近百个分会发言外,论坛还与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学合作,举办公众讲座9场,精选世界考古学界前沿课题与成果,与公众分享。

  公众讲座为免费项目,参加活动需提前报名。

  韧性与脆弱:毗奢耶那伽罗帝国都城的兴衰

  01 LECTURE  2019.12.15(周日)

  时间:10:00-12:00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卡拉·辛诺波里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教授

  位于印度南部半干旱的德干地区的毗奢耶那伽罗城(Vijayanagara),在其200多年间,一直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城市之一。毗奢耶那伽罗城是一个庞大帝国的首都,同时也是贸易、朝圣、军事和王权的中心。公元1565年,毗耶那伽罗城突然被废弃。在这次讲座中,主讲人将通过其在毗耶那伽罗城市中心和腹地进行的三十多年的考古研究,来思考促成毗耶那伽罗城在公元14世纪中期迅速崛起,以及在大约两个世纪后突然废弃的因素。在此过程中,尝试探讨考古学中有关城市空间的韧性和脆弱性的更宏观的理论。

  主讲人简介

卡拉·辛诺波里

  卡拉·辛诺波里(Carla Sinopoli)是新墨西哥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和麦克斯韦尔人类学博物馆馆长。她还是密歇根大学人类学考古博物馆的荣誉教授和亚洲考古部荣誉研究员。自1983年起,她一直专注于印度考古研究,尤其是对位于印度南部现代卡纳塔克邦的14世纪到16世纪的毗奢耶那伽罗帝国首都。最近,她的研究转向了该地区的史前时代晚期和历史时代早期遗存。辛诺波里教授发表了诸多研究文章和专著,包括《毗奢耶那伽罗大都市调查》第一卷(2007年,与Kathleen D. Morrison合著),《手工业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南印度的手工业帝国,1350年-1650年》(2003年);《广阔世界中的古印度》(2008年,与Grant Parker合编),《作为历史学的考古学:南亚》(2004年,与H·P·Ray合编),《Walter N. Koelz的喜马拉雅之旅:密歇根大学喜马拉雅探险队,1932-1934》(2013年)。

  卡霍基亚:美国原住民城市和气候变化的警示

  02 LECTURE 2019.12.14(周六)

  时间:19:00-21:00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蒂莫西·普科塔特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古代北美有各种各样的早期文明,从西北部的板房村庄到西南部的砖石城镇,再到密西西比河谷茅草屋顶的房子和社区,都受到公元800-1300年中世纪暖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卡霍基亚城(Cahokia)建于公元11世纪,美洲移民、朝圣者和当地人在密西西比河漫滩中部建造了三个由土丘、直立木柱、广场、堤道组成的大建筑群和数以千计的茅草屋。伊利诺伊大学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揭示出城市核心区的社区遗迹,以及距离城市50公里内的农场和村庄。卡霍基亚的一切都依赖雨水,因而城市崩溃的原因很可能是11世纪末和12世纪的持续干旱,灾难使一些后代移居到北美大平原,另一些人在古城的南部和东部建立了属于密西西比文明的城镇。然而,这座城市的传说却没有留下任何书面文献。

  主讲人简介

蒂莫西·普科塔特

  蒂莫西·普科塔特(Timothy Pauketat)是伊利诺伊州考古学家,伊利诺伊州考古调查局局长,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和中世纪研究教授。他于1991年获得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位,曾在俄克拉荷马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任教。他擅长在大区域内做考古学研究,并指导了卡霍基亚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几个重大项目。普科塔特也是16本书的作者或编辑,包括《宇宙考古学》(2013)、《中世纪密西西比》(与S. Alt合著,2015)和《古代北美考古学》(与K. Sassaman合著,2020)。他对自然现象如何影响人类历史很感兴趣,最近他专注于研究世界各地城市化、宗教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

  念祖佑灵:玛雅文化永久的神灵

  03 LECTURE  2019.12.15(周日)

  时间:19:00-21:00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帕特里夏·麦克纳尼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

  祖先以一种考古学上可见的方式被编织进了古代玛雅社会中,这对当代玛雅人也很重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古代中国大同小异。供奉过去政权统治者的神龛和陵墓是玛雅景观的标志,尽管埋葬的方式较为隐秘,祖先的遗骸也被埋葬于居民区内。对玛雅地区祖先遗骸的中心地位的解释通常围绕着权利、权威、特权和资源在几代人之间传递的观点展开。在此,还有另一种解释——与对逝者灵魂的持久性和复活的信念有关——这可能是精心创建、筹办和管理葬祭情境的原因。灵魂本体论在当代讲玛雅语的人中得到了民族学上的证实,此外,古典时期的玛雅文字、图像学和考古发掘发现的遗存也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主讲人简介

帕特里夏·麦克纳尼

  帕特里夏·麦克纳尼(Patricia A. McAnany)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杰出教授兼人类学教授,也是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前哥伦布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她一直受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考古研究所的资金支持,并获得了古根海姆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中心、敦巴顿橡树园以及北卡大学教堂山艺术和人文研究所的资助。作为一名玛雅考古学家,她是尤卡坦东部合作考古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该项目关注于尤卡坦半岛的前古典时代到现代社会。她的成果丰硕,包括《玛雅文化遗产:考古学家和当地社区如何对待过去》(2016)、《考古视角下的古代玛雅经济》(2010)、《质疑崩溃:人类的恢复力、生态脆弱性和帝国的余波》(2010,与Norman Yoffee合著)以及《与祖先一起生活:古代玛雅社会的亲属关系和王权》(2014年修订版)。

  雨林的警戒:南美洲现代狩猎采集生活的启示

  04 LECTURE  2019.12.16(周一)

  时间:19:00-21:00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

  古斯塔沃·波利蒂斯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教授

  现代的南美洲热带雨林狩猎采集者们仍然过着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可以很好地告诉我们关于人类经验的几个维度。他们还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类比模型,有助于更好地解释过去狩猎采集者的考古记录。这是非常相关的,因为现代人类发展的大部分过程恰恰发生在流动狩猎采集者的社会。讲座将总结和讨论这类社会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文化观点,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释考古背景资料,尤其是通过对努卡克人、霍蒂人和阿瓦瓜加人的案例分析,进行人种学和人种考古学的研究。

  主讲人简介

古斯塔沃·波利蒂斯

  古斯塔沃·波利蒂斯(Gustavo Politis),阿根廷考古学家,1984年在拉普拉塔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委员会研究员、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和拉普拉塔大学教授。曾出版5本个人专著,主编5本书,并发表130余篇文章。主要研究兴趣是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考古学、智人在南美洲的扩张以及南美狩猎采集者民族考古学,对考古学理论和拉丁美洲的考古社会政治也很感兴趣。波利蒂斯被南安普敦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智利北塔拉帕卡天主教大学等许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是古根海姆奖的获得者(2003-2004),并且于2013年获得由阿根廷政府颁发的“阿根廷国家研究员”(该奖项每年只颁发给一个学者,以表示对其职业成就的认可)。

  欧亚文化世界体系中的西伯利亚西部萨加特文化

  05 LECTURE 2019.12.17(周二)

  时间:19:00-21:00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卢德米拉·科里亚科娃 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教授

  公元前1000年,欧亚大陆上演的事件在规模和意义上都非同寻常。讲座将概述几个文化世界,它们的存在和互动决定了早期铁器时代的历史特点,时间跨度从公元前八、九世纪到公元三、四世纪。这个阶段,游牧文化成为连接被统治区域和外部边缘地带的枢纽,其“激荡汹涌的特质”,对周邻地区影响显著,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变化。在乌拉尔山脉和巴拉巴平原之间的森林草原地区,萨尔加特文化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是关注的焦点,其在游牧世界的北疆形成了一颇具特色的“萨尔加特文化圈”。除此之外,高等级墓葬也格外值得关注,墓中随葬一些不同地区的有名器物,其中不乏产自中国和中亚的器物。

  主讲人简介

卢德米拉·科里亚科娃

  卢德米拉·科里亚科娃(Ludmila Koryakova)是考古学和史前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德国考古研究所通讯成员,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校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考古学教授,金属时代考古学中心负责人。从学生时代开始,她就致力于横贯乌拉尔和西伯利亚西部的早期铁器时代的研究,1981年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获得了博士学位。出版集体著作《欧亚大陆十字路口铁器时代的栖息地和墓地》。自2006年起,她与德国同事积极合作,开始研究南部跨乌拉尔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其中包括专家和公众熟知的辛塔什塔文化的防御性聚落。200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与安德烈·埃皮玛霍夫一同撰写了《青铜和铁器时代的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一书。

  本次论坛公众讲座亦有四场在上海大学举办,上海博物馆微信争取到了每场讲座各60个名额,向公众开放共享。讲座地点为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东区钱伟长图书馆三层(南陈路333号,7号线南陈路地铁站2口向南步行约10分钟)。

  丝绸之路的凝合:古代全球化世界海陆通道上的冶金术

  06 LECTURE  2019.12.14(周六)

  时间:19:00-21:00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钱伟长图书馆三层

  主讲人:查尔斯·海曼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

  米拉娜·拉迪沃耶维奇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讲师

  目前两条公认的丝绸之路线路,即我们界定的北道(陆上丝绸之路)和南道(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北道跨度最长且十分重要,通过追溯公元前5世纪冶金知识从巴尔干半岛的东渐,能够了解青铜时代欧亚大陆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草原牧民们的创造力,及其如何在中国转化为规模和精通程度在当时无与伦比的技术知识。而南道的影响更甚于技术且深入到了内陆,拥有异国梵文名字的统治者纷纷建立起以供奉佛陀和印度教神灵的宗教纪念物为基础的城市。强有力的研究证据表明,两条丝绸之路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有多种交流渠道,它们奠定了贯穿整个欧亚大陆的第一个全球经济网络的基础,这一网络持续形成并将东方和西方世界融合在一起。

  主讲人简介

查尔斯·海曼

  查尔斯·海曼,奥塔哥大学的退休荣誉教授,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的名誉院士,英国科学院院院士。他在泰国和柬埔寨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史前时代晚期,其工作有助于确认长江以南及黄河地区稻米和粟的分布范围、青铜冶炼的采用以及早期国家的起源。他与索萨拉特博士的联合研究在首届上海考古论坛上获奖。目前正在与威勒斯列夫教授合作研究基于古人类DNA的东南亚人口史。

米拉娜·拉迪沃耶维奇

  米拉娜·拉迪沃耶维奇,伦敦大学考古学院考古材料讲师,冶金考古学博士。她的合作课题项目以中欧和欧洲东南部、安纳托利亚、北非、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联系研究为重点,地域范围横跨欧洲和欧亚大陆北部。拉迪沃耶维奇博士已在著名期刊上发表了若干文章,包括巴尔干地区和西南亚冶金学的起源、锡青铜冶金技术的发明、欧洲东南部冶铜术的革新和传播、欧洲青铜时代金属的使用和流通、冶金实验考古学和古代金属器物的审美等,并和他人共同开发了一种以综合网络分析巴尔干地区金属供输系统来重新评估考古现象的新方法。她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连接了中亚、欧亚草原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史前丝绸之路,并通过研究当时的知识、技术、经济来更广泛地解决欧亚大陆的前现代社会的全球化问题。

  中国古代民间何时、如何开始使用金属器

  07 LECTURE 2019.12.15(周日)

  时间:19:00-21:00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钱伟长图书馆三层

  主讲人:罗泰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几个世纪,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考古学可以通过对当时物质遗存的研究来追踪这些变化。例如,金属在古代中国被使用的最初几个世纪里(公元前2000年起),其使用几乎仅限于精英阶层,功能也只与祭祀和战争有关。然而,在公元前850年至前250年间,金属(先是青铜,随后是铁)在民间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非传统功能的金属器也越来越常见。此段时期的后半段,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金属制品的大规模生产是通过新兴的市场体系分配的。那么是什么引起了这些发展?它们是否可以被解读为更广泛趋势的象征?古代中国金属消费的这段历史,与孔子时代到秦大一统时期之间思想潮流的关系是怎样的?

  主讲人简介

罗泰

  罗泰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考古学和艺术史的杰出教授,自1993年起即在该校任职;同时,他还被聘为西安市西北大学长江教授。他出生于德国,1979-198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8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国青铜时代及其相关问题上。1999年至2004年,他联合主持了一项关于中国西南地区早期盐生产考古的国际研究项目。自2010年起,他一直担任西安附近的杨官寨遗址国际考古田野学校的指导员。

  印度河文明的装饰品、贸易与城市发展

  08 LECTURE 2019.12.16(周一)

  时间:19:00-21:00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钱伟长图书馆三层

  主讲人:马克·科诺耶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

  印度文明是古代南亚的第一个城市社会文明,可追溯到公元前2600至公元前1900年。报告将介绍这一文明,并重点介绍城市的组织方式以及贸易和装饰在城市化背景下所起的作用。该时期的城市和城镇出现在印度河和格哈加尔·哈库拉河及其支流沿岸,即现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居住在这些城市的统治者和商人们使用的书写系统至今尚未被破译,但通过对刻章和其他物品的考古研究,或许会对这些城市的组织方式及其与周围其他文化的关系有所了解。印度河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装饰物、珠子和手镯,它们由贝壳、陶土、石头或金属制成。报告将讨论装饰物的制作技术,及装饰风格在印度河流域与邻近地区的传播,并探究此类风格的装饰品和源于印度河文明的代表性物品在当时期的贸易情况。

  主讲人简介

马克·科诺耶

  马克·科诺耶博士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人类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1986年以来,他一直担任哈拉帕考古研究项目的田野领队和联合主任。他曾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及最近在阿曼从事发掘和民族志研究。他对古代技术和工艺,包括纺织品生产、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以及宗教有着特殊的兴趣,这些兴趣促使他研究了南亚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广阔的文化,也包括中国、日本、韩国、阿曼和整个西亚地区。他的作品曾在《国家地理杂志》和《科学美国人》以及哈拉帕文明网站上发表。

  阿兹特克帝国的全球网络:羽毛盾牌作为政治和远距离交流的案例

  09 LECTURE 2019.12.17(周二)

  时间:19:00-21:00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钱伟长图书馆三层

  主讲人:劳拉·菲洛伊·纳达尔 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研究员

  前古典到后古典时期的中美洲人民,收集了成千上万色彩鲜艳的羽毛来装饰神圣的场所、肖像、装置、服饰和其它物品。16世纪,在阿兹特克帝国第9位统治者蒙特祖马二世统治时期,大量热带鸟类羽毛和来自遥远地区的羽毛制品通过进贡、长途贸易等方式流通。羽毛和羽毛制品被高度珍视,它们在欧洲宫廷中展出,作为礼物交换。由于这些器物脆弱的有机特性,只有五件羽毛护盾和一件绿咬鹃羽毛披肩幸存了下来。本次讲座将重新审视16世纪各种来源的羽毛制品数据,并将其与最近观察到的阿兹特克遗存进行比较,识别其生产中使用的动植物种类,讨论它们来自的地理区域,量化制作盾牌所需的费用,提出在中美洲获得此类珍贵材料的途径,以此来重建和分析古代社会的进程。讲座还将探讨这些跨越大西洋的16世纪珍贵文物的作用,它们是大陆间关系新网络的一部分。 

  主讲人简介

劳拉·菲洛伊·纳达尔

  劳拉·菲洛伊·纳达尔,拥有墨西哥国家保护学院艺术保护学士学位,以及巴黎索邦大学的考古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邓巴顿奥克斯研究图书馆担任客座研究员,同时也是罗马大学、萨皮恩扎大学和巴黎索邦大学的客座教授。目前,她是保护学院的教授,国立人类学博物馆(MNA)的高级管理员,以及墨西哥国家研究系统的成员。她在墨西哥参与和指导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项目,并结合考古学、科技考古、实验考古学和文物保护的数据和方法,对国立人类学和历史学院(INAH)收集的考古物品的材料科学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她凭借最佳保护项目(Pakal Funeray Mask and Premio Miguel Covarrubias 2003)以及最佳设计和安装,获得了2002年普瑞米欧·保罗·科曼斯(Premio Paul Coremans)INAH奖。

(图文转自:“上海博物馆”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

上海博物馆×世界考古•上海论坛 | 城市化与全球化的考古学视野

发布时间:2019-12-09

  2019年12月14日至17日,第四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即将开幕,今年的主题为“城市化与全球化的考古学视野——人类共同的未来”。除以往的公布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评选结果、十场主题演讲和近百个分会发言外,论坛还与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学合作,举办公众讲座9场,精选世界考古学界前沿课题与成果,与公众分享。

  公众讲座为免费项目,参加活动需提前报名。

  韧性与脆弱:毗奢耶那伽罗帝国都城的兴衰

  01 LECTURE  2019.12.15(周日)

  时间:10:00-12:00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卡拉·辛诺波里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教授

  位于印度南部半干旱的德干地区的毗奢耶那伽罗城(Vijayanagara),在其200多年间,一直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城市之一。毗奢耶那伽罗城是一个庞大帝国的首都,同时也是贸易、朝圣、军事和王权的中心。公元1565年,毗耶那伽罗城突然被废弃。在这次讲座中,主讲人将通过其在毗耶那伽罗城市中心和腹地进行的三十多年的考古研究,来思考促成毗耶那伽罗城在公元14世纪中期迅速崛起,以及在大约两个世纪后突然废弃的因素。在此过程中,尝试探讨考古学中有关城市空间的韧性和脆弱性的更宏观的理论。

  主讲人简介

卡拉·辛诺波里

  卡拉·辛诺波里(Carla Sinopoli)是新墨西哥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和麦克斯韦尔人类学博物馆馆长。她还是密歇根大学人类学考古博物馆的荣誉教授和亚洲考古部荣誉研究员。自1983年起,她一直专注于印度考古研究,尤其是对位于印度南部现代卡纳塔克邦的14世纪到16世纪的毗奢耶那伽罗帝国首都。最近,她的研究转向了该地区的史前时代晚期和历史时代早期遗存。辛诺波里教授发表了诸多研究文章和专著,包括《毗奢耶那伽罗大都市调查》第一卷(2007年,与Kathleen D. Morrison合著),《手工业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南印度的手工业帝国,1350年-1650年》(2003年);《广阔世界中的古印度》(2008年,与Grant Parker合编),《作为历史学的考古学:南亚》(2004年,与H·P·Ray合编),《Walter N. Koelz的喜马拉雅之旅:密歇根大学喜马拉雅探险队,1932-1934》(2013年)。

  卡霍基亚:美国原住民城市和气候变化的警示

  02 LECTURE 2019.12.14(周六)

  时间:19:00-21:00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蒂莫西·普科塔特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古代北美有各种各样的早期文明,从西北部的板房村庄到西南部的砖石城镇,再到密西西比河谷茅草屋顶的房子和社区,都受到公元800-1300年中世纪暖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卡霍基亚城(Cahokia)建于公元11世纪,美洲移民、朝圣者和当地人在密西西比河漫滩中部建造了三个由土丘、直立木柱、广场、堤道组成的大建筑群和数以千计的茅草屋。伊利诺伊大学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揭示出城市核心区的社区遗迹,以及距离城市50公里内的农场和村庄。卡霍基亚的一切都依赖雨水,因而城市崩溃的原因很可能是11世纪末和12世纪的持续干旱,灾难使一些后代移居到北美大平原,另一些人在古城的南部和东部建立了属于密西西比文明的城镇。然而,这座城市的传说却没有留下任何书面文献。

  主讲人简介

蒂莫西·普科塔特

  蒂莫西·普科塔特(Timothy Pauketat)是伊利诺伊州考古学家,伊利诺伊州考古调查局局长,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和中世纪研究教授。他于1991年获得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位,曾在俄克拉荷马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任教。他擅长在大区域内做考古学研究,并指导了卡霍基亚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几个重大项目。普科塔特也是16本书的作者或编辑,包括《宇宙考古学》(2013)、《中世纪密西西比》(与S. Alt合著,2015)和《古代北美考古学》(与K. Sassaman合著,2020)。他对自然现象如何影响人类历史很感兴趣,最近他专注于研究世界各地城市化、宗教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

  念祖佑灵:玛雅文化永久的神灵

  03 LECTURE  2019.12.15(周日)

  时间:19:00-21:00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帕特里夏·麦克纳尼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

  祖先以一种考古学上可见的方式被编织进了古代玛雅社会中,这对当代玛雅人也很重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古代中国大同小异。供奉过去政权统治者的神龛和陵墓是玛雅景观的标志,尽管埋葬的方式较为隐秘,祖先的遗骸也被埋葬于居民区内。对玛雅地区祖先遗骸的中心地位的解释通常围绕着权利、权威、特权和资源在几代人之间传递的观点展开。在此,还有另一种解释——与对逝者灵魂的持久性和复活的信念有关——这可能是精心创建、筹办和管理葬祭情境的原因。灵魂本体论在当代讲玛雅语的人中得到了民族学上的证实,此外,古典时期的玛雅文字、图像学和考古发掘发现的遗存也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主讲人简介

帕特里夏·麦克纳尼

  帕特里夏·麦克纳尼(Patricia A. McAnany)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杰出教授兼人类学教授,也是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前哥伦布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她一直受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考古研究所的资金支持,并获得了古根海姆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中心、敦巴顿橡树园以及北卡大学教堂山艺术和人文研究所的资助。作为一名玛雅考古学家,她是尤卡坦东部合作考古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该项目关注于尤卡坦半岛的前古典时代到现代社会。她的成果丰硕,包括《玛雅文化遗产:考古学家和当地社区如何对待过去》(2016)、《考古视角下的古代玛雅经济》(2010)、《质疑崩溃:人类的恢复力、生态脆弱性和帝国的余波》(2010,与Norman Yoffee合著)以及《与祖先一起生活:古代玛雅社会的亲属关系和王权》(2014年修订版)。

  雨林的警戒:南美洲现代狩猎采集生活的启示

  04 LECTURE  2019.12.16(周一)

  时间:19:00-21:00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

  古斯塔沃·波利蒂斯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教授

  现代的南美洲热带雨林狩猎采集者们仍然过着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可以很好地告诉我们关于人类经验的几个维度。他们还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类比模型,有助于更好地解释过去狩猎采集者的考古记录。这是非常相关的,因为现代人类发展的大部分过程恰恰发生在流动狩猎采集者的社会。讲座将总结和讨论这类社会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文化观点,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释考古背景资料,尤其是通过对努卡克人、霍蒂人和阿瓦瓜加人的案例分析,进行人种学和人种考古学的研究。

  主讲人简介

古斯塔沃·波利蒂斯

  古斯塔沃·波利蒂斯(Gustavo Politis),阿根廷考古学家,1984年在拉普拉塔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委员会研究员、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和拉普拉塔大学教授。曾出版5本个人专著,主编5本书,并发表130余篇文章。主要研究兴趣是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考古学、智人在南美洲的扩张以及南美狩猎采集者民族考古学,对考古学理论和拉丁美洲的考古社会政治也很感兴趣。波利蒂斯被南安普敦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智利北塔拉帕卡天主教大学等许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是古根海姆奖的获得者(2003-2004),并且于2013年获得由阿根廷政府颁发的“阿根廷国家研究员”(该奖项每年只颁发给一个学者,以表示对其职业成就的认可)。

  欧亚文化世界体系中的西伯利亚西部萨加特文化

  05 LECTURE 2019.12.17(周二)

  时间:19:00-21:00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卢德米拉·科里亚科娃 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教授

  公元前1000年,欧亚大陆上演的事件在规模和意义上都非同寻常。讲座将概述几个文化世界,它们的存在和互动决定了早期铁器时代的历史特点,时间跨度从公元前八、九世纪到公元三、四世纪。这个阶段,游牧文化成为连接被统治区域和外部边缘地带的枢纽,其“激荡汹涌的特质”,对周邻地区影响显著,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变化。在乌拉尔山脉和巴拉巴平原之间的森林草原地区,萨尔加特文化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是关注的焦点,其在游牧世界的北疆形成了一颇具特色的“萨尔加特文化圈”。除此之外,高等级墓葬也格外值得关注,墓中随葬一些不同地区的有名器物,其中不乏产自中国和中亚的器物。

  主讲人简介

卢德米拉·科里亚科娃

  卢德米拉·科里亚科娃(Ludmila Koryakova)是考古学和史前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德国考古研究所通讯成员,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校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考古学教授,金属时代考古学中心负责人。从学生时代开始,她就致力于横贯乌拉尔和西伯利亚西部的早期铁器时代的研究,1981年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获得了博士学位。出版集体著作《欧亚大陆十字路口铁器时代的栖息地和墓地》。自2006年起,她与德国同事积极合作,开始研究南部跨乌拉尔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其中包括专家和公众熟知的辛塔什塔文化的防御性聚落。200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与安德烈·埃皮玛霍夫一同撰写了《青铜和铁器时代的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一书。

  本次论坛公众讲座亦有四场在上海大学举办,上海博物馆微信争取到了每场讲座各60个名额,向公众开放共享。讲座地点为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东区钱伟长图书馆三层(南陈路333号,7号线南陈路地铁站2口向南步行约10分钟)。

  丝绸之路的凝合:古代全球化世界海陆通道上的冶金术

  06 LECTURE  2019.12.14(周六)

  时间:19:00-21:00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钱伟长图书馆三层

  主讲人:查尔斯·海曼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

  米拉娜·拉迪沃耶维奇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讲师

  目前两条公认的丝绸之路线路,即我们界定的北道(陆上丝绸之路)和南道(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北道跨度最长且十分重要,通过追溯公元前5世纪冶金知识从巴尔干半岛的东渐,能够了解青铜时代欧亚大陆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草原牧民们的创造力,及其如何在中国转化为规模和精通程度在当时无与伦比的技术知识。而南道的影响更甚于技术且深入到了内陆,拥有异国梵文名字的统治者纷纷建立起以供奉佛陀和印度教神灵的宗教纪念物为基础的城市。强有力的研究证据表明,两条丝绸之路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有多种交流渠道,它们奠定了贯穿整个欧亚大陆的第一个全球经济网络的基础,这一网络持续形成并将东方和西方世界融合在一起。

  主讲人简介

查尔斯·海曼

  查尔斯·海曼,奥塔哥大学的退休荣誉教授,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的名誉院士,英国科学院院院士。他在泰国和柬埔寨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史前时代晚期,其工作有助于确认长江以南及黄河地区稻米和粟的分布范围、青铜冶炼的采用以及早期国家的起源。他与索萨拉特博士的联合研究在首届上海考古论坛上获奖。目前正在与威勒斯列夫教授合作研究基于古人类DNA的东南亚人口史。

米拉娜·拉迪沃耶维奇

  米拉娜·拉迪沃耶维奇,伦敦大学考古学院考古材料讲师,冶金考古学博士。她的合作课题项目以中欧和欧洲东南部、安纳托利亚、北非、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联系研究为重点,地域范围横跨欧洲和欧亚大陆北部。拉迪沃耶维奇博士已在著名期刊上发表了若干文章,包括巴尔干地区和西南亚冶金学的起源、锡青铜冶金技术的发明、欧洲东南部冶铜术的革新和传播、欧洲青铜时代金属的使用和流通、冶金实验考古学和古代金属器物的审美等,并和他人共同开发了一种以综合网络分析巴尔干地区金属供输系统来重新评估考古现象的新方法。她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连接了中亚、欧亚草原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史前丝绸之路,并通过研究当时的知识、技术、经济来更广泛地解决欧亚大陆的前现代社会的全球化问题。

  中国古代民间何时、如何开始使用金属器

  07 LECTURE 2019.12.15(周日)

  时间:19:00-21:00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钱伟长图书馆三层

  主讲人:罗泰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几个世纪,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考古学可以通过对当时物质遗存的研究来追踪这些变化。例如,金属在古代中国被使用的最初几个世纪里(公元前2000年起),其使用几乎仅限于精英阶层,功能也只与祭祀和战争有关。然而,在公元前850年至前250年间,金属(先是青铜,随后是铁)在民间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非传统功能的金属器也越来越常见。此段时期的后半段,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金属制品的大规模生产是通过新兴的市场体系分配的。那么是什么引起了这些发展?它们是否可以被解读为更广泛趋势的象征?古代中国金属消费的这段历史,与孔子时代到秦大一统时期之间思想潮流的关系是怎样的?

  主讲人简介

罗泰

  罗泰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考古学和艺术史的杰出教授,自1993年起即在该校任职;同时,他还被聘为西安市西北大学长江教授。他出生于德国,1979-198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8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国青铜时代及其相关问题上。1999年至2004年,他联合主持了一项关于中国西南地区早期盐生产考古的国际研究项目。自2010年起,他一直担任西安附近的杨官寨遗址国际考古田野学校的指导员。

  印度河文明的装饰品、贸易与城市发展

  08 LECTURE 2019.12.16(周一)

  时间:19:00-21:00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钱伟长图书馆三层

  主讲人:马克·科诺耶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

  印度文明是古代南亚的第一个城市社会文明,可追溯到公元前2600至公元前1900年。报告将介绍这一文明,并重点介绍城市的组织方式以及贸易和装饰在城市化背景下所起的作用。该时期的城市和城镇出现在印度河和格哈加尔·哈库拉河及其支流沿岸,即现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居住在这些城市的统治者和商人们使用的书写系统至今尚未被破译,但通过对刻章和其他物品的考古研究,或许会对这些城市的组织方式及其与周围其他文化的关系有所了解。印度河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装饰物、珠子和手镯,它们由贝壳、陶土、石头或金属制成。报告将讨论装饰物的制作技术,及装饰风格在印度河流域与邻近地区的传播,并探究此类风格的装饰品和源于印度河文明的代表性物品在当时期的贸易情况。

  主讲人简介

马克·科诺耶

  马克·科诺耶博士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人类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1986年以来,他一直担任哈拉帕考古研究项目的田野领队和联合主任。他曾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及最近在阿曼从事发掘和民族志研究。他对古代技术和工艺,包括纺织品生产、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以及宗教有着特殊的兴趣,这些兴趣促使他研究了南亚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广阔的文化,也包括中国、日本、韩国、阿曼和整个西亚地区。他的作品曾在《国家地理杂志》和《科学美国人》以及哈拉帕文明网站上发表。

  阿兹特克帝国的全球网络:羽毛盾牌作为政治和远距离交流的案例

  09 LECTURE 2019.12.17(周二)

  时间:19:00-21:00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钱伟长图书馆三层

  主讲人:劳拉·菲洛伊·纳达尔 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研究员

  前古典到后古典时期的中美洲人民,收集了成千上万色彩鲜艳的羽毛来装饰神圣的场所、肖像、装置、服饰和其它物品。16世纪,在阿兹特克帝国第9位统治者蒙特祖马二世统治时期,大量热带鸟类羽毛和来自遥远地区的羽毛制品通过进贡、长途贸易等方式流通。羽毛和羽毛制品被高度珍视,它们在欧洲宫廷中展出,作为礼物交换。由于这些器物脆弱的有机特性,只有五件羽毛护盾和一件绿咬鹃羽毛披肩幸存了下来。本次讲座将重新审视16世纪各种来源的羽毛制品数据,并将其与最近观察到的阿兹特克遗存进行比较,识别其生产中使用的动植物种类,讨论它们来自的地理区域,量化制作盾牌所需的费用,提出在中美洲获得此类珍贵材料的途径,以此来重建和分析古代社会的进程。讲座还将探讨这些跨越大西洋的16世纪珍贵文物的作用,它们是大陆间关系新网络的一部分。 

  主讲人简介

劳拉·菲洛伊·纳达尔

  劳拉·菲洛伊·纳达尔,拥有墨西哥国家保护学院艺术保护学士学位,以及巴黎索邦大学的考古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邓巴顿奥克斯研究图书馆担任客座研究员,同时也是罗马大学、萨皮恩扎大学和巴黎索邦大学的客座教授。目前,她是保护学院的教授,国立人类学博物馆(MNA)的高级管理员,以及墨西哥国家研究系统的成员。她在墨西哥参与和指导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项目,并结合考古学、科技考古、实验考古学和文物保护的数据和方法,对国立人类学和历史学院(INAH)收集的考古物品的材料科学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她凭借最佳保护项目(Pakal Funeray Mask and Premio Miguel Covarrubias 2003)以及最佳设计和安装,获得了2002年普瑞米欧·保罗·科曼斯(Premio Paul Coremans)INAH奖。

(图文转自:“上海博物馆”公众号)

作者:上海博物馆

文章出处:“上海博物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