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卡劳洞穴和吕宋人的发现-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获奖项目
阿尔曼·萨尔瓦多·米亚雷斯
菲律宾国立大学
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的卡老洞穴进行的考古调查发现了新的人种——吕宋人。这是欧亚大陆自2004年弗洛瑞斯人(H. floresiensis)公布以来的最重要的古人类学发现。对人类化石的直接测年以及借助于激光烧烛U系列在鹿齿上的间接测定表明,可追溯至5-6.7万年前。骨骼展示出的特点呈现出混杂性的特点,其具有古老的南方古猿相类似的特点和派生特点,以及与智人相类似的属性,这都表明了吕宋人独特的进化途径。弗洛瑞斯岛上的弗洛瑞斯人也表现出一些与吕宋人相似的明显的形态特征,其中包括体型矮小。两个岛屿上都存在中更新世人类定居的证据,这为我们研究在岛屿环境之下人类进化是趋同还是翻转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尺度。
目前提出的吕宋人出现的最晚时间与中国和东南亚已知解剖学意义上的最早现代人类存在重叠。在菲律宾,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遗存来自于4万年前的巴拉望岛塔邦洞穴,但仍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近来,在梁布亚考古地层学的重新评估表明,在晚期弗洛瑞斯人化石记录后不久,就有了智人的存在。基因研究也显示在菲律宾(和大洋洲)可能存在丹尼索瓦人,这增加了该地潜在的古人类多样性和潜在互动的可能性。
除吕宋人之外,在东南亚的岛屿和大陆也有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指出早在7万年前现代人类就迁移到了东南亚岛屿、苏拉威西岛上发现古人类的第一个证据以及印度尼西亚古人类多样性高于预期。
吕宋人的发现引起了菲律宾及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均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关注度指数在2830左右。到目前为止,发掘出了13枚人类化石,包括5块掌骨和足骨,7颗牙齿(包括来自单个个体右上颌的5颗犬后齿)和未成年的股骨干,均出土于第14层。幼股骨干和两个右上颌第三臼齿表明至少有3个个体存在。骨骼特点呈现出古猿(原始)或南猿(类似于南方古猿)的混杂特征,以及更多派生特征或类似于智人的特征。但是仍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悬而未决。尽管有人提出,吕宋人太矮小了(一些新闻媒体报道称不到4英尺,约1.22米高),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一具可以用来估测准确身高的骨骼遗骸。手和脚的形态特征表明,吕宋人具有爬树能力,但没有足够的细节来精确地重现移动能力和灵活性(尤其是手)。就进化过程而言,在吕宋人身上混杂的古老的特征和派生形态特征是吕宋岛上独立进化的结果吗?还是这种古人类的部分或全部体质特征,也就是与更古老的祖先如南方古猿共有的祖传特征?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可以为吕宋人的进化史,更可以为岛屿上独立进化如何更广泛地影响原始人的进化轨迹提供宝贵的新见解。它还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人类之间的祖先关系,甚至对古人类走出非洲、穿越欧亚大陆迁徙的时机做出解释。
在2010年,米哈雷斯等人报道了与古人类遗骸密切相关的哺乳动物骨骼碎片的发现。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第14层找到任何人工制品。尽管如此,先前在卡老(Callao)的发掘工作已经能够解释第14层沉积物的沉积历史,从而说明沉积后对骨骼空间分布的影响。第14层是角砾层或碳酸钙胶结层。通过复原,发现是降水径流(雨水)导致骨骼碎片从靠近现存的南部入口的地方向洞穴内部移动。小块的“轻”骨头和松动的牙齿可能比较重的材料移动得更远,比如石制品,它们更靠近当前的洞穴入口。
在未来几年内,将在卡老洞穴及附近洞穴进行更多的考古发掘。研究小组希望找到更多具有诊断意义的化石遗存,以便回答身高、面部特征以及测年问题。
作者简介
阿尔芒·萨尔瓦多·贝拉诺·米亚雷斯是菲律宾大学考古研究项目的副教授。2012年至2016年曾任ASP董事,2007年至2011年任副董事。在加入研究院之前,米哈雷斯博士曾担任博物馆研究员和菲律宾国家博物馆陆地考古部门的负责人。
2006年,他获得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博士学位。他还拥有新墨西哥大学考古学人类学硕士学位和富布赖特学者学位,以及菲律宾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
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更新世考古学、微痕分析、地质考古学和洞穴考古学。他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在学术出版社出版了许多书籍。作为一名人类学家,他对民多洛岛的曼吉安人进行了人种志研究。
米哈雷斯博士是“穿越时空:卡亚奥洞穴考古”项目的负责人。正是在这个项目中,他与一个国际团队合作,发现了新的原始人类物种:吕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