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5.东北亚黑曜岩溯源研究:史前交换与人群迁徙的实证-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获奖项目

发布时间:2019-12-14文章出处: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作者:

  雅罗斯拉夫·库兹明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质与矿物研究所

  研究背景、方法与材料

  对无水火山玻璃,也就是黑曜岩材质的人工制品进行科技手段的产源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地中海区域(Cann and Renfrew 1964),而后迅速传播到美洲、欧洲、东非、大洋洲、东亚及东南亚。黑曜岩在打片时会形成锋利的边缘,而且其均质的特性便于人们生产出所需要的形状和尺寸的岩器,所以是一种高品质的原材料。众所周知,史前人类经常从很远的地方获取黑曜岩资源。因此,研究确定黑曜岩制品的原产地,对于理解史前人类的交流非常重要。全球科学界越来越认识到加强黑曜岩产源研究的必要性,近期在利帕里岛(Lipari Island,2016年)(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的第勒尼安海)和匈牙利东部(2019年)举办了两次国际黑曜岩会议。利帕里岛作为西地中海地区最重要的黑曜岩来源之一而闻名于世。

  事实证明,几乎每一处黑曜岩的矿源都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指标)”,(如,不同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且可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这就是为什么黑曜岩产源研究能够提供人类使用特定矿源的明确证据,而这又进一步为史前交换/贸易的规模和方向提供了一手信息。

  一些发现了古代黑曜岩制品的地方,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行比较深入的产源研究,包括俄罗斯的远东和东北部,即滨海省(Primorye Province)、库页岛(Sakhalin Island)、千岛群岛(the Kurile Islands)、堪察加半岛(Kamchatka Peninsula)、科累马河(the basins of the Kolyma)和印地吉尔卡河流域(Indigirka rivers)、楚科奇地区(the Chukotka region )和高纬度北极地区(the High Arctic)等。我们的研究小组于1992年开始在这些地区进行研究,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学者展开了密切合作,最近英国学者也参与进来。

  对考古材料中黑曜岩制品的产源研究是通过比较考古遗物和矿源地黑曜岩料中的地球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种微量元素)来判定的。采用统一的分析方法和标准来获取和解释地球化学数据非常重要。在我们的研究中,对俄罗斯东部和东北部黑曜岩的所有测量都是在(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密苏里大学核反应研究中心进行的,使用的是相同的设备和检测方法。这使我们能够直接比较从黑曜岩矿源地和人工制品上采集到的样品的检测结果。

  自1992年以来,俄美联合团队对俄罗斯东部黑曜岩的地球化学分析主要采用了两种分析技术:1)中子活化分析(NAA);2)X射线荧光光谱(XRF)。我们最初在1992年,使用XRF和NAA技术对来自滨海省等的几十件黑曜岩人工制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组成的测定。随后,又用NAA对这些地区所有主要的黑曜岩产地进行了检测,高精度地测定了28种元素的含量(精确到百万分之一,即10-4%)。2005年起,该项工作在勘察加半岛继续进行。2009年之后,又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用同样的方法开展。除了对矿源地进行检测之外,本课题组还利用XRF和简化NAA的方法测定了从这些地区采集到的约1300件人工制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当前,通过NAA和XRF技术,俄罗斯东部所有的主要黑曜岩产地的地球化学特征已经建立起来。其他研究小组则使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比如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法(PIXE)和质子激发伽马射线荧光分析法(PIGME);便携式XRF;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等。

  在收到地球化学数据后,我们使用统计方法识别出了具有共性的矿源地样品与考古样品(见Glascock et al. 1998)。因此,我们能够比较肯定的判断古代人类从何处获取黑曜岩资源。截止到2019下半年,我们又分析了来自俄罗斯远东和东北部,以及东北亚周邻地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约3100个黑曜岩样品。这个数据库是我们阐释整个东北亚地区黑曜岩产源研究的基础。

  结论:俄罗斯东部及周邻地区的主要黑曜岩产地

  在俄罗斯远东大陆地区的最南端(滨海省),黑曜岩的主要矿源地是什科托沃高原(the Shkotovo [Basaltic] Plateau,Basaltic意为玄武岩)。高质量的火山玻璃在这里与基岩(玄武岩和安山岩-玄武岩)伴生。在熔融的玄武岩喷发的过程中,滚烫的玄武岩岩浆与相对较冷的地表(可能是固体沉积物也可能是水)接触后形成枕状熔岩。熔岩的快速冷却形成了直径1-5米的球形(“枕头状”)物体,枕头熔岩的表层就由火山玻璃构成。什科托沃高原上的黑曜岩以玻质碎屑岩的形式存在,这种物质是在枕状熔岩的玻璃状外层碎裂时形成的。

  俄罗斯远东大陆地区北部的堪察加半岛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黑曜岩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他地区还包括日本群岛和中美洲。所有这些地方黑曜岩的形成都与板块俯冲带的火山活动有关。堪察加半岛上的黑曜岩通常是由熔岩流、喷出物(嵌在其他岩石中)和火山碎屑形成的。由于在堪察加半岛进行实地调查存在后勤困难(缺乏道路和居住点),迄今为止,在30-40个已知的黑曜岩矿源地中只研究了16个。

  在俄罗斯东部最北端,也被称为西伯利亚东北部,黑曜岩的唯一来源是楚科奇地区,位于阿纳德尔河谷(the Anadyr River valley)内的克拉斯诺湖(Lake Krasnoe)岸边。在这里,黑曜岩见于火山岩带流纹岩之中,以砾岩和小卵岩的形态存在于湖的东岸;也许,矿源地现在已经淹没在水下,不潜水是无法到达的。

  在日本北海道,目前已知的黑曜岩矿源地约有17个,均位于火山弧地质区(板块俯冲带),存在有约17–20种地球化学组成。研究小组分析了两处主要的黑曜岩产源—白瀧(Shirataki)和置戸(Oketo);还有另外两个地点—赤井川(Akaigawa)和十胜–三俣(Tokachi-Mitsumata)。

  含有碱性成分的黑曜岩矿源位于长白山(Paektusan Volcano)周围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知识完全建立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只有少数“地质”样本(采集具体位置还不确切)。所有这些数据都支持这里存在一种单一的地球化学组成,反映出单个矿源的“指示特征”。

  讨论:东北亚地区史前黑曜岩的交换网络

  目前,俄罗斯远东及周邻地区和西伯利亚东北部已经建立起了几个大规模的(以黑曜岩为商品的)交换网络。这些地区的黑曜岩大多集中开采利用于石器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晚期(约3.8万至1.2万年前)和新石器时代(约1.2万至3000年前)。在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约3000-1500年前),除堪察加半岛和东西伯利亚的北极地区以外,黑曜岩已经失去了作为原料的价值。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的大陆部分和周邻地区,研究人员重建了三个黑曜岩交换网络,分别以什科托沃高原、厄布拉齐高原和长白山的矿源为中心。

  在俄罗斯远东南部岛屿区域—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上,黑曜岩的主要来源是北海道的白瀧和置戸。来自白瀧的黑曜岩在大陆本土(阿穆尔河下游)也有发现,早在约8000年前就已到达那里。从北海道矿源地到消费地点的直线距离在某些实例中超过1000公里。 而在千岛群岛上,已经可以确认使用了来自堪察加半岛几处矿源的黑曜岩,最远距离可达1400-1500公里。

  在西伯利亚东北部(楚科奇和周邻地区),来自克拉斯诺湖的黑曜岩传播到了楚科奇地区以外的地方,一直延伸到科里亚克高地、科累马河和印地吉尔卡河流域、西伯利亚高纬度北极地区和阿拉斯加。在某些情况下,从矿源到消费地点的直线距离超过1000公里。 从该地区获得的最新数据采集自高纬度北极地区(北纬76度)的若霍夫遗址(Zhokhov site),该遗址属于中石器时代,年代约距今8800前。 对14件文物进行的产源研究表明,所有这些人工制品的原料均来自克拉斯诺湖(Pitulko et al. 2019)。 矿源和遗址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1500公里; 考虑到人类活动时期北冰洋的海岸线位置,距离可能在2000公里左右。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考古发现中黑曜岩获取和利用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便是人们如何从遥远地方获取原材料。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经由河流运输,黑曜岩卵岩最远可达距矿源30-50公里的下游。今天我们能够认识到史前人类对黑曜岩的长距离移动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力量的输送范围,这在俄罗斯东部和东北部地区都有证据。因此关于这种优质原材料的交换问题十分重要。20世纪60年代在地中海和近东进行的研究(Renfrew 1975)创造了史前贸易/交换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包括:1)供应区,以使用地点为中心,半径最大可达300公里,原材料中黑曜岩的比例可达80%;2)供应区以外的接触区,由于距离较远,接触区的居民不易从产源获取黑曜岩,而是与供给区居民进行交换(交易),黑曜岩的占比在30-40%到0.1%之间。

  在俄罗斯东部和东北亚周邻地区的很多实例中,考古所见黑曜岩与产源地之间的直线距离均在约 300公里以上,远远超出了接触区的范围。这证明发达的交易/贸易网络必定存在,尤其是在西伯利亚东北部,来自克拉斯诺河的黑曜岩分布广泛,最远距离可达约2000–2250公里。如果没有原始贸易和/或交换,是不可能维持从如此遥远的地区获取黑曜岩资源的。

  以若霍夫遗址为例,黑曜岩被用来制造细石叶。尽管在遗址似乎发现有细石叶的加工行为,但并未发现石核。因此,黑曜岩是以半成品形式(石核和石叶)出现在若霍夫遗址的。在科累马河流域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模式,那里几乎所有的黑曜岩制品都是石叶、石叶碎片和石片。 因为对于这两个地区而言,黑曜岩都是一种从很远的地方(到传播最后一站的直线距离至少超过约800公里)带来的“外来”原料,所以它们的交换是以预制石核和工具的形式,而不是未加工的形态来进行的。

  千岛群岛的黑曜岩交换网络证明了超远距离运输原材料的可能,这有赖于东北亚部分地区在约1万年前就开始的海路运输才得以实现。在东北亚的其他地区,我们已知借助海路运输黑曜岩的行为可到更早:在距今约3.8年的日本本州岛,以及距今约2.8–3万年的韩国最南部。前者,矿源位于距本州岛中部海岸50公里的小津岛上。而后者,矿源则是九州岛北部的腰岳(Koshidake)。

  对若霍夫遗址,以及西伯利亚东北部,尤其是科累马河流域的其他考古遗址黑曜岩的产源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原材料的超远距离运输的存在。这也证明了在西伯利亚北极地区中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半径是非常大的,可以覆盖约4百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

  结论

  在过去的25-30年中,俄罗斯东部的黑曜岩产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重建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和周邻地区(日本群岛,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黑曜岩的史前交换/贸易的主要网络。俄罗斯远东地区北部(堪察加半岛)和西伯利亚东北部还需进一步的工作。

  在此之前,我们缺乏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古代人类的迁徙和交流。而今,我们已经掌握了东北亚史前人类互动的规模和周期。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数据都证实远古时代交换网络的存在可以早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3.8-2.5万年)。这些信息对于近期把北美最早的先民和日本岛联系起来这一仍有争议的尝试也具有重要意义(见Davis et al. 2019)。

  还应强调的是,只有对黑曜岩原料的地质考古学研究才能提供史前东北亚人类大规模互动和迁徙的确凿证据。基于石器和陶器类型学的考古学方法,不能为我们提供有关这些问题的明确信息。因此,在俄罗斯东部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的黑曜岩产源研究是对所谓“成功故事”的良好实践(参见Williams-Thorpe1995)。

  个人履历:

  雅罗斯拉夫·库兹明(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索博列夫地质与矿物学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还供职于托木斯克州立大学中生代和新生代大陆生态系统研究室。自1979年以来,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地质考古学,即自然科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东北部、和东北亚的周邻地区(日本,韩国,和中国东北)的黑曜石产源研究是他近25年主要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与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和英国的同事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他曾在北美、亚洲和欧洲的多所大学授课,在亚利桑那大学和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均在美国)工作过较长的时间。他获得过多个机构的研究奖金,包括富布莱特奖学金项目、全球民用研究发展基金会(CRDF)和国际研究与交流委员会(IREX)(美国);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本科学促进会(日本);和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韩国)等。雅罗斯拉夫·库兹明和其他学者一同编纂过3部书、14卷、及其他杂志特刊;他还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过超过200多篇论文。他是剑桥大学出版社《放射性碳》杂志的副主编。他还在2015年获得了俄罗斯斯高帕斯奖,以表彰其在俄罗斯地球科学领域的最佳出版物记录(2010-2014)。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

5.东北亚黑曜岩溯源研究:史前交换与人群迁徙的实证-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获奖项目

发布时间:2019-12-14

  雅罗斯拉夫·库兹明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质与矿物研究所

  研究背景、方法与材料

  对无水火山玻璃,也就是黑曜岩材质的人工制品进行科技手段的产源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地中海区域(Cann and Renfrew 1964),而后迅速传播到美洲、欧洲、东非、大洋洲、东亚及东南亚。黑曜岩在打片时会形成锋利的边缘,而且其均质的特性便于人们生产出所需要的形状和尺寸的岩器,所以是一种高品质的原材料。众所周知,史前人类经常从很远的地方获取黑曜岩资源。因此,研究确定黑曜岩制品的原产地,对于理解史前人类的交流非常重要。全球科学界越来越认识到加强黑曜岩产源研究的必要性,近期在利帕里岛(Lipari Island,2016年)(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的第勒尼安海)和匈牙利东部(2019年)举办了两次国际黑曜岩会议。利帕里岛作为西地中海地区最重要的黑曜岩来源之一而闻名于世。

  事实证明,几乎每一处黑曜岩的矿源都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指标)”,(如,不同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且可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这就是为什么黑曜岩产源研究能够提供人类使用特定矿源的明确证据,而这又进一步为史前交换/贸易的规模和方向提供了一手信息。

  一些发现了古代黑曜岩制品的地方,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行比较深入的产源研究,包括俄罗斯的远东和东北部,即滨海省(Primorye Province)、库页岛(Sakhalin Island)、千岛群岛(the Kurile Islands)、堪察加半岛(Kamchatka Peninsula)、科累马河(the basins of the Kolyma)和印地吉尔卡河流域(Indigirka rivers)、楚科奇地区(the Chukotka region )和高纬度北极地区(the High Arctic)等。我们的研究小组于1992年开始在这些地区进行研究,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学者展开了密切合作,最近英国学者也参与进来。

  对考古材料中黑曜岩制品的产源研究是通过比较考古遗物和矿源地黑曜岩料中的地球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种微量元素)来判定的。采用统一的分析方法和标准来获取和解释地球化学数据非常重要。在我们的研究中,对俄罗斯东部和东北部黑曜岩的所有测量都是在(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密苏里大学核反应研究中心进行的,使用的是相同的设备和检测方法。这使我们能够直接比较从黑曜岩矿源地和人工制品上采集到的样品的检测结果。

  自1992年以来,俄美联合团队对俄罗斯东部黑曜岩的地球化学分析主要采用了两种分析技术:1)中子活化分析(NAA);2)X射线荧光光谱(XRF)。我们最初在1992年,使用XRF和NAA技术对来自滨海省等的几十件黑曜岩人工制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组成的测定。随后,又用NAA对这些地区所有主要的黑曜岩产地进行了检测,高精度地测定了28种元素的含量(精确到百万分之一,即10-4%)。2005年起,该项工作在勘察加半岛继续进行。2009年之后,又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用同样的方法开展。除了对矿源地进行检测之外,本课题组还利用XRF和简化NAA的方法测定了从这些地区采集到的约1300件人工制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当前,通过NAA和XRF技术,俄罗斯东部所有的主要黑曜岩产地的地球化学特征已经建立起来。其他研究小组则使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比如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法(PIXE)和质子激发伽马射线荧光分析法(PIGME);便携式XRF;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等。

  在收到地球化学数据后,我们使用统计方法识别出了具有共性的矿源地样品与考古样品(见Glascock et al. 1998)。因此,我们能够比较肯定的判断古代人类从何处获取黑曜岩资源。截止到2019下半年,我们又分析了来自俄罗斯远东和东北部,以及东北亚周邻地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约3100个黑曜岩样品。这个数据库是我们阐释整个东北亚地区黑曜岩产源研究的基础。

  结论:俄罗斯东部及周邻地区的主要黑曜岩产地

  在俄罗斯远东大陆地区的最南端(滨海省),黑曜岩的主要矿源地是什科托沃高原(the Shkotovo [Basaltic] Plateau,Basaltic意为玄武岩)。高质量的火山玻璃在这里与基岩(玄武岩和安山岩-玄武岩)伴生。在熔融的玄武岩喷发的过程中,滚烫的玄武岩岩浆与相对较冷的地表(可能是固体沉积物也可能是水)接触后形成枕状熔岩。熔岩的快速冷却形成了直径1-5米的球形(“枕头状”)物体,枕头熔岩的表层就由火山玻璃构成。什科托沃高原上的黑曜岩以玻质碎屑岩的形式存在,这种物质是在枕状熔岩的玻璃状外层碎裂时形成的。

  俄罗斯远东大陆地区北部的堪察加半岛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黑曜岩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他地区还包括日本群岛和中美洲。所有这些地方黑曜岩的形成都与板块俯冲带的火山活动有关。堪察加半岛上的黑曜岩通常是由熔岩流、喷出物(嵌在其他岩石中)和火山碎屑形成的。由于在堪察加半岛进行实地调查存在后勤困难(缺乏道路和居住点),迄今为止,在30-40个已知的黑曜岩矿源地中只研究了16个。

  在俄罗斯东部最北端,也被称为西伯利亚东北部,黑曜岩的唯一来源是楚科奇地区,位于阿纳德尔河谷(the Anadyr River valley)内的克拉斯诺湖(Lake Krasnoe)岸边。在这里,黑曜岩见于火山岩带流纹岩之中,以砾岩和小卵岩的形态存在于湖的东岸;也许,矿源地现在已经淹没在水下,不潜水是无法到达的。

  在日本北海道,目前已知的黑曜岩矿源地约有17个,均位于火山弧地质区(板块俯冲带),存在有约17–20种地球化学组成。研究小组分析了两处主要的黑曜岩产源—白瀧(Shirataki)和置戸(Oketo);还有另外两个地点—赤井川(Akaigawa)和十胜–三俣(Tokachi-Mitsumata)。

  含有碱性成分的黑曜岩矿源位于长白山(Paektusan Volcano)周围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知识完全建立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只有少数“地质”样本(采集具体位置还不确切)。所有这些数据都支持这里存在一种单一的地球化学组成,反映出单个矿源的“指示特征”。

  讨论:东北亚地区史前黑曜岩的交换网络

  目前,俄罗斯远东及周邻地区和西伯利亚东北部已经建立起了几个大规模的(以黑曜岩为商品的)交换网络。这些地区的黑曜岩大多集中开采利用于石器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晚期(约3.8万至1.2万年前)和新石器时代(约1.2万至3000年前)。在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约3000-1500年前),除堪察加半岛和东西伯利亚的北极地区以外,黑曜岩已经失去了作为原料的价值。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的大陆部分和周邻地区,研究人员重建了三个黑曜岩交换网络,分别以什科托沃高原、厄布拉齐高原和长白山的矿源为中心。

  在俄罗斯远东南部岛屿区域—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上,黑曜岩的主要来源是北海道的白瀧和置戸。来自白瀧的黑曜岩在大陆本土(阿穆尔河下游)也有发现,早在约8000年前就已到达那里。从北海道矿源地到消费地点的直线距离在某些实例中超过1000公里。 而在千岛群岛上,已经可以确认使用了来自堪察加半岛几处矿源的黑曜岩,最远距离可达1400-1500公里。

  在西伯利亚东北部(楚科奇和周邻地区),来自克拉斯诺湖的黑曜岩传播到了楚科奇地区以外的地方,一直延伸到科里亚克高地、科累马河和印地吉尔卡河流域、西伯利亚高纬度北极地区和阿拉斯加。在某些情况下,从矿源到消费地点的直线距离超过1000公里。 从该地区获得的最新数据采集自高纬度北极地区(北纬76度)的若霍夫遗址(Zhokhov site),该遗址属于中石器时代,年代约距今8800前。 对14件文物进行的产源研究表明,所有这些人工制品的原料均来自克拉斯诺湖(Pitulko et al. 2019)。 矿源和遗址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1500公里; 考虑到人类活动时期北冰洋的海岸线位置,距离可能在2000公里左右。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考古发现中黑曜岩获取和利用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便是人们如何从遥远地方获取原材料。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经由河流运输,黑曜岩卵岩最远可达距矿源30-50公里的下游。今天我们能够认识到史前人类对黑曜岩的长距离移动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力量的输送范围,这在俄罗斯东部和东北部地区都有证据。因此关于这种优质原材料的交换问题十分重要。20世纪60年代在地中海和近东进行的研究(Renfrew 1975)创造了史前贸易/交换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包括:1)供应区,以使用地点为中心,半径最大可达300公里,原材料中黑曜岩的比例可达80%;2)供应区以外的接触区,由于距离较远,接触区的居民不易从产源获取黑曜岩,而是与供给区居民进行交换(交易),黑曜岩的占比在30-40%到0.1%之间。

  在俄罗斯东部和东北亚周邻地区的很多实例中,考古所见黑曜岩与产源地之间的直线距离均在约 300公里以上,远远超出了接触区的范围。这证明发达的交易/贸易网络必定存在,尤其是在西伯利亚东北部,来自克拉斯诺河的黑曜岩分布广泛,最远距离可达约2000–2250公里。如果没有原始贸易和/或交换,是不可能维持从如此遥远的地区获取黑曜岩资源的。

  以若霍夫遗址为例,黑曜岩被用来制造细石叶。尽管在遗址似乎发现有细石叶的加工行为,但并未发现石核。因此,黑曜岩是以半成品形式(石核和石叶)出现在若霍夫遗址的。在科累马河流域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模式,那里几乎所有的黑曜岩制品都是石叶、石叶碎片和石片。 因为对于这两个地区而言,黑曜岩都是一种从很远的地方(到传播最后一站的直线距离至少超过约800公里)带来的“外来”原料,所以它们的交换是以预制石核和工具的形式,而不是未加工的形态来进行的。

  千岛群岛的黑曜岩交换网络证明了超远距离运输原材料的可能,这有赖于东北亚部分地区在约1万年前就开始的海路运输才得以实现。在东北亚的其他地区,我们已知借助海路运输黑曜岩的行为可到更早:在距今约3.8年的日本本州岛,以及距今约2.8–3万年的韩国最南部。前者,矿源位于距本州岛中部海岸50公里的小津岛上。而后者,矿源则是九州岛北部的腰岳(Koshidake)。

  对若霍夫遗址,以及西伯利亚东北部,尤其是科累马河流域的其他考古遗址黑曜岩的产源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原材料的超远距离运输的存在。这也证明了在西伯利亚北极地区中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半径是非常大的,可以覆盖约4百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

  结论

  在过去的25-30年中,俄罗斯东部的黑曜岩产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重建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和周邻地区(日本群岛,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黑曜岩的史前交换/贸易的主要网络。俄罗斯远东地区北部(堪察加半岛)和西伯利亚东北部还需进一步的工作。

  在此之前,我们缺乏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古代人类的迁徙和交流。而今,我们已经掌握了东北亚史前人类互动的规模和周期。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数据都证实远古时代交换网络的存在可以早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3.8-2.5万年)。这些信息对于近期把北美最早的先民和日本岛联系起来这一仍有争议的尝试也具有重要意义(见Davis et al. 2019)。

  还应强调的是,只有对黑曜岩原料的地质考古学研究才能提供史前东北亚人类大规模互动和迁徙的确凿证据。基于石器和陶器类型学的考古学方法,不能为我们提供有关这些问题的明确信息。因此,在俄罗斯东部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的黑曜岩产源研究是对所谓“成功故事”的良好实践(参见Williams-Thorpe1995)。

  个人履历:

  雅罗斯拉夫·库兹明(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索博列夫地质与矿物学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还供职于托木斯克州立大学中生代和新生代大陆生态系统研究室。自1979年以来,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地质考古学,即自然科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东北部、和东北亚的周邻地区(日本,韩国,和中国东北)的黑曜石产源研究是他近25年主要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与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和英国的同事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他曾在北美、亚洲和欧洲的多所大学授课,在亚利桑那大学和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均在美国)工作过较长的时间。他获得过多个机构的研究奖金,包括富布莱特奖学金项目、全球民用研究发展基金会(CRDF)和国际研究与交流委员会(IREX)(美国);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本科学促进会(日本);和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韩国)等。雅罗斯拉夫·库兹明和其他学者一同编纂过3部书、14卷、及其他杂志特刊;他还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过超过200多篇论文。他是剑桥大学出版社《放射性碳》杂志的副主编。他还在2015年获得了俄罗斯斯高帕斯奖,以表彰其在俄罗斯地球科学领域的最佳出版物记录(2010-2014)。

作者:

文章出处: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