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全球视角下的考古学交流与探索——“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 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奖获奖项目综述

发布时间:2019-12-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世界考古论坛旨在评选和表彰过去两年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本届论坛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奖获奖项目共9项,内容涉及史前文明、技术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有助于推动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积极交流、合作,并提高公众的参与,协力应对城市化及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东南亚青铜技术起源与金属贸易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托马斯·普莱思

  冶金术是人类技术上最复杂的技术之一,也是一种用来识别跨越广阔时空的人群之间不同强度潜在相互作用的类型标志。早期冶金和社会精英群体的发展及其行为之间的潜在联系在世界许多地区得到了验证,例如东南亚。他通过整合来自斯里兰卡、印度、柬埔寨、中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缅甸等几十个史前晚期和早期历史遗迹中提取的约1000件人工制品(金属和生产材料),以同位素分析与元素、金相学和类型学研究相结合的冶金考古方法,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从不同类型、地点和时期进行广泛的取样,成功地为缅甸重要的聚落和墓地提供了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基线,论证了泰国冶金考古项目在铸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技术技能与冶炼行为中明显的实验阶段之间的显著差异,获得所代表的相互作用领域的广泛了解,了解早期东南亚冶金的真相及其对当地、区域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长远影响。他表示考古学上对这片区域的探索很少,东南亚和邻近地区的地质情况也非常复杂,建立并已经存在于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研究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本土悠悠:拉奎玛达和墨西哥西部七世纪至十四世纪的全球化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本·尼尔森

  拉奎玛达是一座山顶堡垒,规模上数倍于同一区域其他聚落。前西班牙殖民时期长达175公里的道路将拉奎玛达和方圆120平方公里区域内200多个附属村落紧密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古老社群。其中央纪念性建筑区为砖石结构,包括两个柱廊、13个金字塔或祭坛、巨大的台阶和人行通道、多个下沉式庭院建筑群和一个75米长的球场,值得一提的是,拉奎玛达埋有大量人骨,而且大多不是置于墓葬中,而是以展示、捆绑、隐藏或丢弃的方式处理,在部分人骨上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切割痕迹,可能与战争或祖先崇拜有关。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与大量跨区域数据收集相结合表明拉奎玛达在区域交流中参与度有限。墨西哥西部和西北部的大多数聚落并不参与远距离交换,而且拉奎玛达聚落的使用和废弃都早于宏观区域互动达到高峰的时间。他认为虽然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特征从公元900年开始影响北方中心,但直至前西班牙殖民时代晚期才有明共联性的证据,即使如此,许多物品仍存在着空间布局上的差异,这意味着墨西哥西北和美国西南地区间的多样动态协作。

  奥梅克文化:中美洲最古老文明的研究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安·赛弗斯

  奥尔梅克文化起源于大约4000年前的墨西哥南部湾岸湿热带地区。它的出现和早期发展发生在公元前1800年至800年之间的韦拉克鲁斯州圣洛伦佐。在其最辉煌的时期,它管理着穿越沿海平原和湿地的区域通信和运输系统,并建立了独特的地缘政治领地以及区域和长途贸易体系。圣洛伦佐聚落模式的历时发展与一千年来的人口增长以及向国家级社会过渡的行政等级制度的形成有关,它通过贸易关系扩大了其在墨西哥湾南部的影响力,在关键地点存在的石雕体现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建立次级中心的区域扩张策略。结合区域聚落和雕塑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奥尔梅克统治者出于政治原因而使用大型雕塑。偏远的遗址可能通过在仪式中加入石雕来参加周期性的集中式仪式,这种仪式活动通过促进远距离腹地在信仰体系中的横向统一,缔造并保留了精英身份,同时增强了融合。通过对圣洛伦佐的植硅体,花粉,植物大遗存和动物遗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奥尔梅克人的生计方式多样,包括捕鱼,狩猎,采集,耕种和树木栽培。令人惊讶的是,玉米并不是奥尔梅克早期的主要食物,实际上直到公元前1200至1000年它才出现在圣洛伦佐的文化序列中。

  远非原始:亚马逊对世界考古学的启示

  巴西圣保罗大学 爱德华·奈维斯

  对亚马逊生物群及其民族的研究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通过对对亚马逊中部、亚马逊西南部的特奥托尼奥和蒙特卡斯特罗进行发掘后发现:亚马逊中部发现地层沉积物是黑色的高肥力土壤,它们的广泛分布为亚马逊生物群已被过去的土著人改造过提供了最好的证明,从而反驳了固定的环境会限制阻碍人类在此长期活动的观点;特奥托尼奥是一个存在多文化因素的遗址,结合早期黑色土壤的证据,已辨认出至少7种不同的文化因素,其中2种与全新世早期和全新世中期的石器工业有关,5种与不同的陶器文化组合有关;蒙特卡斯特罗则提供了迄今为止水稻在美洲驯化的唯一证据。他指出亚马逊考古正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知识领域,他相信考古学能成为解读和修正过去的重要途径。

  东北亚黑曜岩溯源研究:史前交换与人群迁徙的实证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质与矿物研究所 雅罗斯拉夫·库兹明

  对考古材料中黑曜岩制品的产源研究是通过比较考古遗物和矿源地黑曜岩料中的地球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种微量元素)来判定的。自1992年以来,俄美联合团队对俄罗斯东部黑曜岩的地球化学分析主要采用了两种分析技术:1)中子活化分析(NAA);2)X射线荧光光谱(XRF)。 通过对来自俄罗斯东部、远东和东北部,以及东北亚周邻地区的约3100个黑曜岩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建立了以什科托沃高原、厄布拉齐高原和长白山的矿源为中心的三个黑曜岩交换网络。研究数据证实远古时代交换网络的存在可以早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3.8-2.5万年)。他强调,只有对黑曜岩原料的地质考古学研究才能提供史前东北亚人类大规模互动和迁徙的确凿证据。基于石器和陶器类型学的考古学方法,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有关这些问题的明确信息,在俄罗斯东部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的黑曜岩产源研究体现了这一点。

  大津巴布韦城址的科技考古与城市研究

  南非开普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 沙德雷·奇瑞库

  津巴布韦文化最著名的遗址是大津巴布韦,它出现于公元1000年左右,持续繁荣至公元1700年。大津巴布韦考古遗址位于津巴布韦南部现代城镇马斯文戈东南约28公里处。综合新旧考古发掘成果,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大津巴布韦的移民点的演变历经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二阶段(公元900-1000年)、第三阶段(公元1000-1200年)、第四阶段(公元1200-1700年)和第五阶段(公元1700-1890年),此外,还可以看出大津巴布韦在宅地内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生产系统,当地流通系统演变成区域和长途网络并吸引了来自非洲大陆以外的物品,玻璃珠、中国青瓷、中国瓷器和伊斯兰玻璃以及来自中非的铁锣等不同证据,正是大津巴布韦参与了内部和外部长途贸易网络的证明。同时在整个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生存、工艺技术和象征性遗物,为认识该遗址存在的层级关系和不平等现象提供依据。

  人类协作演变的考古学研究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 查尔斯·斯坦尼斯

  为了了解世界上各个地区的社会复杂化的历程,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文化进化论”的概念,转而使用“协作的演进”这一看法。他以帕拉卡斯人为例向我们介绍了这一观点。秘鲁南海岸的钦查河谷有一个重要的时期被称为帕拉卡斯,这个社会在大约公元前400年发展到顶峰,并在公元200年终结并转变为另一种文化。通过考古发掘与数据分析表明在帕拉卡斯社会中,建设文明的最佳方法是在初期广泛建立同盟,然后在随后的数百年里进行扩张。他认为国家起源的途径必然包括具有高度互动性的仪式,这些仪式能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将跨区域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假设在演进初期存在许多相互竞争的社群,随着时间的流逝,观察到遗址数量减少,但纪念性建筑的规模却增大,这体现的就是区域合并的过程,而在某些地方这一过程导致了真正的国家起源质的飞跃。

  土耳其青铜时代赫梯文明都城考古:博阿兹考伊-哈图莎什遗址

  德国考古研究院 安德烈亚斯·沙赫纳

  1906~1912年,由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和德国东方学会共同负责安纳托利亚博阿兹考伊村附近一个古城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发掘,并将其确定为赫梯文明的古都——青铜时代晚期的哈图莎什遗址。自1931年至今,发现了30000多件泥板文书,绝大数用赫梯楔形文书写,仅少量用其他古代东方语言书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集中研究,深入建立了近东青铜时代晚期最重要的超级大国之一的历史、社会结构、物质文化和宗教相互之间的联系。哈图莎什地理位置占据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交界处连接着安纳托利亚北部和中部。考古发现有大神殿、地下粮食储藏室、水库、寺庙等,发现的30多个寺庙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区域,起到了祖先崇拜的重要作用,可能是对死者和国王神化的直接证据。当然,寺庙的建立、保护和定期祭祀也是统治阶级合法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通过对安纳托利亚人定居地点的研究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在何种程度和条件下能够影响社会文化发展,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限制。

  繁荣与萧条、等级与平衡:从景观到社会内涵——中欧北部巨石遗存与社会

  德国基尔大学 约翰内斯·穆勒

  中欧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的漏斗颈陶文化时期的古环境和考古资料已经清楚地说明了社会过程的重建与农业的引进及首批纪念物的建造有关,并且其提供了一个研究新石器时代建筑和建造过程的诱发机制与意义的范例。通过分析与发展有关的环境、社会和文化,包括环境和经济背景,巨石热潮以及TRB社区的总体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支石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50—公元前3350年,通道坟墓则主要属于公元前3300—公元前3100/3000年。 一些测年较早的建筑的存在表明在每一种建筑概念兴起之前,新的建筑创新便已存在。结合放射年代测定法、最早时期巨石的排印年代测定法和长期以来考古工作的经验理论使得对德国北部巨石发展的绝对量化成为可能。巨石建筑的流行改变了景观,不仅建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念物,而且在几个世纪中被用作融合不同的社会和礼仪习俗。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

全球视角下的考古学交流与探索——“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 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奖获奖项目综述

发布时间:2019-12-15

  世界考古论坛旨在评选和表彰过去两年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本届论坛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奖获奖项目共9项,内容涉及史前文明、技术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有助于推动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积极交流、合作,并提高公众的参与,协力应对城市化及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东南亚青铜技术起源与金属贸易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托马斯·普莱思

  冶金术是人类技术上最复杂的技术之一,也是一种用来识别跨越广阔时空的人群之间不同强度潜在相互作用的类型标志。早期冶金和社会精英群体的发展及其行为之间的潜在联系在世界许多地区得到了验证,例如东南亚。他通过整合来自斯里兰卡、印度、柬埔寨、中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缅甸等几十个史前晚期和早期历史遗迹中提取的约1000件人工制品(金属和生产材料),以同位素分析与元素、金相学和类型学研究相结合的冶金考古方法,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从不同类型、地点和时期进行广泛的取样,成功地为缅甸重要的聚落和墓地提供了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基线,论证了泰国冶金考古项目在铸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技术技能与冶炼行为中明显的实验阶段之间的显著差异,获得所代表的相互作用领域的广泛了解,了解早期东南亚冶金的真相及其对当地、区域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长远影响。他表示考古学上对这片区域的探索很少,东南亚和邻近地区的地质情况也非常复杂,建立并已经存在于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研究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本土悠悠:拉奎玛达和墨西哥西部七世纪至十四世纪的全球化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本·尼尔森

  拉奎玛达是一座山顶堡垒,规模上数倍于同一区域其他聚落。前西班牙殖民时期长达175公里的道路将拉奎玛达和方圆120平方公里区域内200多个附属村落紧密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古老社群。其中央纪念性建筑区为砖石结构,包括两个柱廊、13个金字塔或祭坛、巨大的台阶和人行通道、多个下沉式庭院建筑群和一个75米长的球场,值得一提的是,拉奎玛达埋有大量人骨,而且大多不是置于墓葬中,而是以展示、捆绑、隐藏或丢弃的方式处理,在部分人骨上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切割痕迹,可能与战争或祖先崇拜有关。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与大量跨区域数据收集相结合表明拉奎玛达在区域交流中参与度有限。墨西哥西部和西北部的大多数聚落并不参与远距离交换,而且拉奎玛达聚落的使用和废弃都早于宏观区域互动达到高峰的时间。他认为虽然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特征从公元900年开始影响北方中心,但直至前西班牙殖民时代晚期才有明共联性的证据,即使如此,许多物品仍存在着空间布局上的差异,这意味着墨西哥西北和美国西南地区间的多样动态协作。

  奥梅克文化:中美洲最古老文明的研究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安·赛弗斯

  奥尔梅克文化起源于大约4000年前的墨西哥南部湾岸湿热带地区。它的出现和早期发展发生在公元前1800年至800年之间的韦拉克鲁斯州圣洛伦佐。在其最辉煌的时期,它管理着穿越沿海平原和湿地的区域通信和运输系统,并建立了独特的地缘政治领地以及区域和长途贸易体系。圣洛伦佐聚落模式的历时发展与一千年来的人口增长以及向国家级社会过渡的行政等级制度的形成有关,它通过贸易关系扩大了其在墨西哥湾南部的影响力,在关键地点存在的石雕体现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建立次级中心的区域扩张策略。结合区域聚落和雕塑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奥尔梅克统治者出于政治原因而使用大型雕塑。偏远的遗址可能通过在仪式中加入石雕来参加周期性的集中式仪式,这种仪式活动通过促进远距离腹地在信仰体系中的横向统一,缔造并保留了精英身份,同时增强了融合。通过对圣洛伦佐的植硅体,花粉,植物大遗存和动物遗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奥尔梅克人的生计方式多样,包括捕鱼,狩猎,采集,耕种和树木栽培。令人惊讶的是,玉米并不是奥尔梅克早期的主要食物,实际上直到公元前1200至1000年它才出现在圣洛伦佐的文化序列中。

  远非原始:亚马逊对世界考古学的启示

  巴西圣保罗大学 爱德华·奈维斯

  对亚马逊生物群及其民族的研究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通过对对亚马逊中部、亚马逊西南部的特奥托尼奥和蒙特卡斯特罗进行发掘后发现:亚马逊中部发现地层沉积物是黑色的高肥力土壤,它们的广泛分布为亚马逊生物群已被过去的土著人改造过提供了最好的证明,从而反驳了固定的环境会限制阻碍人类在此长期活动的观点;特奥托尼奥是一个存在多文化因素的遗址,结合早期黑色土壤的证据,已辨认出至少7种不同的文化因素,其中2种与全新世早期和全新世中期的石器工业有关,5种与不同的陶器文化组合有关;蒙特卡斯特罗则提供了迄今为止水稻在美洲驯化的唯一证据。他指出亚马逊考古正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知识领域,他相信考古学能成为解读和修正过去的重要途径。

  东北亚黑曜岩溯源研究:史前交换与人群迁徙的实证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质与矿物研究所 雅罗斯拉夫·库兹明

  对考古材料中黑曜岩制品的产源研究是通过比较考古遗物和矿源地黑曜岩料中的地球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种微量元素)来判定的。自1992年以来,俄美联合团队对俄罗斯东部黑曜岩的地球化学分析主要采用了两种分析技术:1)中子活化分析(NAA);2)X射线荧光光谱(XRF)。 通过对来自俄罗斯东部、远东和东北部,以及东北亚周邻地区的约3100个黑曜岩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建立了以什科托沃高原、厄布拉齐高原和长白山的矿源为中心的三个黑曜岩交换网络。研究数据证实远古时代交换网络的存在可以早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3.8-2.5万年)。他强调,只有对黑曜岩原料的地质考古学研究才能提供史前东北亚人类大规模互动和迁徙的确凿证据。基于石器和陶器类型学的考古学方法,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有关这些问题的明确信息,在俄罗斯东部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的黑曜岩产源研究体现了这一点。

  大津巴布韦城址的科技考古与城市研究

  南非开普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 沙德雷·奇瑞库

  津巴布韦文化最著名的遗址是大津巴布韦,它出现于公元1000年左右,持续繁荣至公元1700年。大津巴布韦考古遗址位于津巴布韦南部现代城镇马斯文戈东南约28公里处。综合新旧考古发掘成果,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大津巴布韦的移民点的演变历经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二阶段(公元900-1000年)、第三阶段(公元1000-1200年)、第四阶段(公元1200-1700年)和第五阶段(公元1700-1890年),此外,还可以看出大津巴布韦在宅地内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生产系统,当地流通系统演变成区域和长途网络并吸引了来自非洲大陆以外的物品,玻璃珠、中国青瓷、中国瓷器和伊斯兰玻璃以及来自中非的铁锣等不同证据,正是大津巴布韦参与了内部和外部长途贸易网络的证明。同时在整个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生存、工艺技术和象征性遗物,为认识该遗址存在的层级关系和不平等现象提供依据。

  人类协作演变的考古学研究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 查尔斯·斯坦尼斯

  为了了解世界上各个地区的社会复杂化的历程,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文化进化论”的概念,转而使用“协作的演进”这一看法。他以帕拉卡斯人为例向我们介绍了这一观点。秘鲁南海岸的钦查河谷有一个重要的时期被称为帕拉卡斯,这个社会在大约公元前400年发展到顶峰,并在公元200年终结并转变为另一种文化。通过考古发掘与数据分析表明在帕拉卡斯社会中,建设文明的最佳方法是在初期广泛建立同盟,然后在随后的数百年里进行扩张。他认为国家起源的途径必然包括具有高度互动性的仪式,这些仪式能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将跨区域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假设在演进初期存在许多相互竞争的社群,随着时间的流逝,观察到遗址数量减少,但纪念性建筑的规模却增大,这体现的就是区域合并的过程,而在某些地方这一过程导致了真正的国家起源质的飞跃。

  土耳其青铜时代赫梯文明都城考古:博阿兹考伊-哈图莎什遗址

  德国考古研究院 安德烈亚斯·沙赫纳

  1906~1912年,由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和德国东方学会共同负责安纳托利亚博阿兹考伊村附近一个古城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发掘,并将其确定为赫梯文明的古都——青铜时代晚期的哈图莎什遗址。自1931年至今,发现了30000多件泥板文书,绝大数用赫梯楔形文书写,仅少量用其他古代东方语言书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集中研究,深入建立了近东青铜时代晚期最重要的超级大国之一的历史、社会结构、物质文化和宗教相互之间的联系。哈图莎什地理位置占据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交界处连接着安纳托利亚北部和中部。考古发现有大神殿、地下粮食储藏室、水库、寺庙等,发现的30多个寺庙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区域,起到了祖先崇拜的重要作用,可能是对死者和国王神化的直接证据。当然,寺庙的建立、保护和定期祭祀也是统治阶级合法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通过对安纳托利亚人定居地点的研究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在何种程度和条件下能够影响社会文化发展,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限制。

  繁荣与萧条、等级与平衡:从景观到社会内涵——中欧北部巨石遗存与社会

  德国基尔大学 约翰内斯·穆勒

  中欧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的漏斗颈陶文化时期的古环境和考古资料已经清楚地说明了社会过程的重建与农业的引进及首批纪念物的建造有关,并且其提供了一个研究新石器时代建筑和建造过程的诱发机制与意义的范例。通过分析与发展有关的环境、社会和文化,包括环境和经济背景,巨石热潮以及TRB社区的总体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支石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50—公元前3350年,通道坟墓则主要属于公元前3300—公元前3100/3000年。 一些测年较早的建筑的存在表明在每一种建筑概念兴起之前,新的建筑创新便已存在。结合放射年代测定法、最早时期巨石的排印年代测定法和长期以来考古工作的经验理论使得对德国北部巨石发展的绝对量化成为可能。巨石建筑的流行改变了景观,不仅建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念物,而且在几个世纪中被用作融合不同的社会和礼仪习俗。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