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考古学新发现与研究——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专题纪实

发布时间:2019-12-1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韩翰

  2019年12月15日下午,会议进入中国考古学新发现与研究专场,与会学者从史前人类文化、大遗址研究、都城考古新发现等方面出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从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中原及相关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的发展

  北京大学 王幼平

  河南新密李家沟,新郑赵庄、黄帝口,登封西施、东施、方家沟以及老奶奶庙、新疆吉木乃通天洞与岭南地区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这些考古发现与多学科研究成果,非常清楚地展现了晚更新世期中原及相关地区古人类适应东亚大陆季风区与全球性环境变迁,经历从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独特发展历程,更为认识世界史前文化发展多元化,不同地区现代人与农业起源多样性的特点提供了新证据。

  上山文化与稻作起源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蒋乐平

  上山文化分布约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河谷盆地,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最密集的遗址群。遗址出土大量的陶石器,遗址普遍发现由成排柱洞构成的房址基础,以及壕沟、灰坑等遗迹,遗址出土丰富的稻遗存,以及从工具微痕分析得出的收割、加工证据。经小穗轴、植硅体特征分析上山出土的稻遗存已具备栽培、驯化的特征,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稻米。

  贾湖人:从猎人、渔夫到农民的音乐家——贾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居中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房址、陶窑、窖穴500多处,墓葬500多座,出土陶、石、骨等质料的遗物几千件,其中以多音孔骨笛、内含石子的成组龟甲、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大量绿松石随葬品尤为珍贵。还发现有中国最早的家猪和渔业行为、水稻种植、含酒精饮料的酿造等。贾湖人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还是中国最早的农民和音乐家,在当时的东亚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和西亚两河流域的同时期化相映生辉。

  辽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发现与研究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郭明

  牛河梁遗址和半拉山遗址在规模、社会分化的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为提供更为丰富的关于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信息。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在距今5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阶段,北方的辽河流域也已经跨入文明的门槛,垂直分化成为社会的普遍特征,相应的社会规范已经出现,复杂化的社会初步形成。社会公共设施(特殊功能建筑)的修建与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维护社会团结和确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玉与聚落——凌家滩的社会复杂化

  安徽大学 吴卫红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著名的制玉中心之一,也是同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的聚落之一,目前已发现68座墓葬,大多数随葬丰富的玉器和石器,其中最大一座随葬玉器、石器超过300件,陶器仅约30件,显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凌家滩中心聚落的形成、复杂礼仪的出现、精致玉器的大量使用,反映出社会复杂化程度已较高,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节点。

  芦山峁与石峁:公元前第三千纪的中国北方

  陕西考古研究院 孙周勇

  通过介绍芦山峁及石峁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成果。他强调活跃在晋陕高原南流黄河两岸的主要社会集团最少包括了以石峁为核心北方集团、以芦山峁为核心的中部集团,及与石峁密切的南部陶寺集团,其在一定时期内与夏集团鼎足而立,保持着各自独立的文化传统与发展轨迹,构建了“万邦林立”的社会图景。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发掘与古蜀文明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雷雨

  三星堆遗址是中国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先秦时期遗址,也是古蜀文明的代表性遗址。90年的考古工作,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充分展现了古代蜀国独特和辉煌的青铜文明,是中华早期文明多样性的典型实例,是中国考古学史的重要篇章,古代蜀人从公元前2700至公元前600年在此长逾2000年、不间断地演绎了人类文明从孕育、诞生、发展、辉煌到开始衰落的完整过程。

  秦始皇陵考古的收获与认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张卫星

  秦始皇陵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为自己规划设计建造的陵墓,它埋藏丰富、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意象深遂,秦始皇陵不仅仅是雄才大略的始皇帝个人的最后归宿,更是一统天下、创立新制的秦帝国最重要的国家工程。无论是四向中心的格局,还是多层环绕中心的模式,都反映的是秦始皇对天下的理解、对宇宙模式的认识。

  中国商朝的构建

  南方科技大学 唐际根

  安阳殷墟是中国最重要的遗址之一,中国现代考古学也从上世纪20年代对殷墟的首次调查发掘中诞生,这里出土的甲骨文使人们将信将疑的商王朝第一次有了实物见证。甲骨文记录了商王朝的王位传承,而且记录了王朝都城的迁徙。接下来,他从甲骨文、人殉与人祭、战争与兵器等角度来解读殷墟。

  陕西周原遗址近年考古发现

  北京大学 曹大志

  陕西周原遗址调查共发现手工业作坊遗存50多处,分为六大类:铸铜作坊、制骨作坊、角器作坊、玉石器作坊、蚌器(或漆木器)作坊、制陶作坊。凤雏三号基址是迄今所知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始建于西周早期,到晚期彻底废弃。基址主体部分呈“回”字形,庭院中部有长方形铺石遗迹,正中长方体立石一块,从建筑形制、祭祀遗存等方面来看,凤雏三号基址有可能是西周时期的“社”。另外,池渠系统的发现是近年来周原聚落研究重要考古成果。

  探秘公元前55世纪的地下乐宫:曾侯乙墓与相关考古发现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 于淼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礼器268件,总重量达10吨;10个种类共125件乐器;一座65件套、刻有3775字铭文;至今仍可以演奏的大型编钟;大量工艺精美的金器、玉器和漆木器等等,这些物品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及其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

  隋唐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石自社

  隋唐洛阳城,创建于隋大业元年,经隋唐、五代与北宋,前后沿用五百多年。隋唐洛阳以其“前直伊阙,背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有河汉之象”的地理环境因素,宫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布局,整体划一以里见方的里坊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954年以来,隋唐洛阳城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过详细的斟探和重点发掘,究明了城址的规模和格局,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空间规划、管理制度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青龙镇——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港口遗址

  上海博物馆 陈杰

  通过对青龙镇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了佛塔塔基、建筑基址、铸造作坊、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建筑构件等遗物,大量的贸易陶瓷及相关遗迹,确证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特别是发现了北宋时期具有航标塔功能的隆平寺塔,这些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吻合,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水下考古遗产与海洋丝绸之路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姜波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沉船实施沉箱整体打捞,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堪称创举。发掘阶段引入了信息化测绘技术,建立了综合测绘记录平台,全面实现了考古记录工作的数字化,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的古代沉船,堪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沉船考古成果。

  近年来佛教考古的新发现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李裕群

  佛教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新疆于田县胡杨墩佛寺遗址和鄯善县吐峪沟石窟群遗址展现了公元4-5世纪佛寺布局和壁画,为研究佛教艺术在西域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山西平城地区的云冈窟顶佛寺遗址以塔为中心,周围环以僧房的布局,2015年出土的佛教画石椁特别引人注目。邺城地区赵彭城北朝佛寺和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遗址基本究明了北朝晚期佛寺布局。太原地区发掘的北齐蒙山开化寺佛阁和童子寺佛阁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

  除专题演讲外,会议还包括公众考古讲座及六场分组研讨,与会期间学者还考察了崧泽遗址和良渚遗址。

  12月17日下午,4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在闭幕式上做了精彩的发言,对大会的邀请表示了感谢并提出了重要的建议。王巍理事长对国内外学者的参与、上海论坛工作团队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他指出与会学者的建议非常有意义,他希望针对某一主题进行分组研讨及邀请更多青年学者参加会议等建议在今后的会议中能得以实施。此次会议达到了初衷,成为中国考古学者了解国际学术成果、国外学者了解国内学术成果的窗口。同时会议为各地学者提供一个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成为中外学者沟通的桥梁,促进各国合作交流。论坛将继续保持自身特色,重点强调学术性,围绕考古学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比较的视角,启发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学者;围绕论坛所突出的主题,重视主题下获得的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努力打造世界上最有影响力、展示最新成果的考古学术交流平台。他希望各位学者持续关注、参与这个论坛,一起为世界考古作出更大的贡献。

摄影:张小筑 张鹿野

文字:韩 翰

审核:乔 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

中国考古学新发现与研究——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专题纪实

发布时间:2019-12-17

  2019年12月15日下午,会议进入中国考古学新发现与研究专场,与会学者从史前人类文化、大遗址研究、都城考古新发现等方面出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从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中原及相关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的发展

  北京大学 王幼平

  河南新密李家沟,新郑赵庄、黄帝口,登封西施、东施、方家沟以及老奶奶庙、新疆吉木乃通天洞与岭南地区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这些考古发现与多学科研究成果,非常清楚地展现了晚更新世期中原及相关地区古人类适应东亚大陆季风区与全球性环境变迁,经历从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独特发展历程,更为认识世界史前文化发展多元化,不同地区现代人与农业起源多样性的特点提供了新证据。

  上山文化与稻作起源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蒋乐平

  上山文化分布约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河谷盆地,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最密集的遗址群。遗址出土大量的陶石器,遗址普遍发现由成排柱洞构成的房址基础,以及壕沟、灰坑等遗迹,遗址出土丰富的稻遗存,以及从工具微痕分析得出的收割、加工证据。经小穗轴、植硅体特征分析上山出土的稻遗存已具备栽培、驯化的特征,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稻米。

  贾湖人:从猎人、渔夫到农民的音乐家——贾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居中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房址、陶窑、窖穴500多处,墓葬500多座,出土陶、石、骨等质料的遗物几千件,其中以多音孔骨笛、内含石子的成组龟甲、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大量绿松石随葬品尤为珍贵。还发现有中国最早的家猪和渔业行为、水稻种植、含酒精饮料的酿造等。贾湖人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还是中国最早的农民和音乐家,在当时的东亚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和西亚两河流域的同时期化相映生辉。

  辽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发现与研究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郭明

  牛河梁遗址和半拉山遗址在规模、社会分化的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为提供更为丰富的关于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信息。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在距今5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阶段,北方的辽河流域也已经跨入文明的门槛,垂直分化成为社会的普遍特征,相应的社会规范已经出现,复杂化的社会初步形成。社会公共设施(特殊功能建筑)的修建与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维护社会团结和确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玉与聚落——凌家滩的社会复杂化

  安徽大学 吴卫红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著名的制玉中心之一,也是同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的聚落之一,目前已发现68座墓葬,大多数随葬丰富的玉器和石器,其中最大一座随葬玉器、石器超过300件,陶器仅约30件,显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凌家滩中心聚落的形成、复杂礼仪的出现、精致玉器的大量使用,反映出社会复杂化程度已较高,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节点。

  芦山峁与石峁:公元前第三千纪的中国北方

  陕西考古研究院 孙周勇

  通过介绍芦山峁及石峁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成果。他强调活跃在晋陕高原南流黄河两岸的主要社会集团最少包括了以石峁为核心北方集团、以芦山峁为核心的中部集团,及与石峁密切的南部陶寺集团,其在一定时期内与夏集团鼎足而立,保持着各自独立的文化传统与发展轨迹,构建了“万邦林立”的社会图景。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发掘与古蜀文明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雷雨

  三星堆遗址是中国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先秦时期遗址,也是古蜀文明的代表性遗址。90年的考古工作,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充分展现了古代蜀国独特和辉煌的青铜文明,是中华早期文明多样性的典型实例,是中国考古学史的重要篇章,古代蜀人从公元前2700至公元前600年在此长逾2000年、不间断地演绎了人类文明从孕育、诞生、发展、辉煌到开始衰落的完整过程。

  秦始皇陵考古的收获与认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张卫星

  秦始皇陵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为自己规划设计建造的陵墓,它埋藏丰富、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意象深遂,秦始皇陵不仅仅是雄才大略的始皇帝个人的最后归宿,更是一统天下、创立新制的秦帝国最重要的国家工程。无论是四向中心的格局,还是多层环绕中心的模式,都反映的是秦始皇对天下的理解、对宇宙模式的认识。

  中国商朝的构建

  南方科技大学 唐际根

  安阳殷墟是中国最重要的遗址之一,中国现代考古学也从上世纪20年代对殷墟的首次调查发掘中诞生,这里出土的甲骨文使人们将信将疑的商王朝第一次有了实物见证。甲骨文记录了商王朝的王位传承,而且记录了王朝都城的迁徙。接下来,他从甲骨文、人殉与人祭、战争与兵器等角度来解读殷墟。

  陕西周原遗址近年考古发现

  北京大学 曹大志

  陕西周原遗址调查共发现手工业作坊遗存50多处,分为六大类:铸铜作坊、制骨作坊、角器作坊、玉石器作坊、蚌器(或漆木器)作坊、制陶作坊。凤雏三号基址是迄今所知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始建于西周早期,到晚期彻底废弃。基址主体部分呈“回”字形,庭院中部有长方形铺石遗迹,正中长方体立石一块,从建筑形制、祭祀遗存等方面来看,凤雏三号基址有可能是西周时期的“社”。另外,池渠系统的发现是近年来周原聚落研究重要考古成果。

  探秘公元前55世纪的地下乐宫:曾侯乙墓与相关考古发现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 于淼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礼器268件,总重量达10吨;10个种类共125件乐器;一座65件套、刻有3775字铭文;至今仍可以演奏的大型编钟;大量工艺精美的金器、玉器和漆木器等等,这些物品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及其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

  隋唐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石自社

  隋唐洛阳城,创建于隋大业元年,经隋唐、五代与北宋,前后沿用五百多年。隋唐洛阳以其“前直伊阙,背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有河汉之象”的地理环境因素,宫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布局,整体划一以里见方的里坊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954年以来,隋唐洛阳城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过详细的斟探和重点发掘,究明了城址的规模和格局,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空间规划、管理制度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青龙镇——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港口遗址

  上海博物馆 陈杰

  通过对青龙镇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了佛塔塔基、建筑基址、铸造作坊、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建筑构件等遗物,大量的贸易陶瓷及相关遗迹,确证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特别是发现了北宋时期具有航标塔功能的隆平寺塔,这些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吻合,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水下考古遗产与海洋丝绸之路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姜波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沉船实施沉箱整体打捞,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堪称创举。发掘阶段引入了信息化测绘技术,建立了综合测绘记录平台,全面实现了考古记录工作的数字化,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的古代沉船,堪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沉船考古成果。

  近年来佛教考古的新发现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李裕群

  佛教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新疆于田县胡杨墩佛寺遗址和鄯善县吐峪沟石窟群遗址展现了公元4-5世纪佛寺布局和壁画,为研究佛教艺术在西域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山西平城地区的云冈窟顶佛寺遗址以塔为中心,周围环以僧房的布局,2015年出土的佛教画石椁特别引人注目。邺城地区赵彭城北朝佛寺和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遗址基本究明了北朝晚期佛寺布局。太原地区发掘的北齐蒙山开化寺佛阁和童子寺佛阁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

  除专题演讲外,会议还包括公众考古讲座及六场分组研讨,与会期间学者还考察了崧泽遗址和良渚遗址。

  12月17日下午,4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在闭幕式上做了精彩的发言,对大会的邀请表示了感谢并提出了重要的建议。王巍理事长对国内外学者的参与、上海论坛工作团队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他指出与会学者的建议非常有意义,他希望针对某一主题进行分组研讨及邀请更多青年学者参加会议等建议在今后的会议中能得以实施。此次会议达到了初衷,成为中国考古学者了解国际学术成果、国外学者了解国内学术成果的窗口。同时会议为各地学者提供一个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成为中外学者沟通的桥梁,促进各国合作交流。论坛将继续保持自身特色,重点强调学术性,围绕考古学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比较的视角,启发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学者;围绕论坛所突出的主题,重视主题下获得的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努力打造世界上最有影响力、展示最新成果的考古学术交流平台。他希望各位学者持续关注、参与这个论坛,一起为世界考古作出更大的贡献。

摄影:张小筑 张鹿野

文字:韩 翰

审核:乔 玉

作者:韩翰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