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中华:圆明园遗址公众考古的实践和思考——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公共演讲预告(十一)

发布时间:2017-04-1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将于2017年4月22-23日在四川省宜宾市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宜宾市文广新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翠屏区政府、宜宾市博物院、中国考古网承办。

  论坛除了考古大咖为公众带来精彩演讲,还有公共研讨、李庄专题等环节,敬请关注! 

  演讲题目:圆明园遗址公众考古的实践和思考

  主讲人:张中华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副主任

  演讲摘要:

  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为让圆明园遗址考古工作走近公众,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从2015年起,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导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了圆明园遗址的公众考古工作。

  两年来,我们先后在圆明园养雀笼遗址、远瀛观遗址、如园遗址不间断开展公众考古工作,努力学习、探索多种形式普及考古知识、共享考古成果、增强文化自信、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
考古发掘现场仅以栅栏与游客隔开,考古发掘工作全程对公众开放。为了让游客更好地理解考古工作,主办单位在考古工地上摆放标识,标明考古工具、遗迹名称等;在工地周边摆放宣传展板,普及相关考古知识;考古工作人员定期与游客进行互动,还给导游部门提供了讲解词。

  2016年8月17日,圆明园首次在微博、微信、直播软件等新媒体平台上直播考古实况,让更多人在网络上近距离观看并了解考古工作,观众人数突破10万人次。考古学者还在网络上与网友开展了实时互动。
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导下,圆明园公众考古工作还与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传统媒体建立了积极的合作关系,《朝闻天下》、《这里是北京》、《生活2016》等栏目先后对圆明园公众考古工作给予了电视报道,《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媒体不间断跟踪工作进度,在一段时间内促成了到圆明园围观考古的文化热潮。

  2016年下半年,《北京电视台》对圆明园遗址的公众考古工作先后进行了三次直播,直播期间观众踊跃参与节目互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管理处长期接受北京市内学校的预约,考古人员现场授课、演示。尤其是把如园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开辟为考古教育基地,专门用来接待师生的参观学习。

  为照顾平时不能到现场观摩的人群,主办单位不定期送考古知识进社区、进课堂,获得了社区群众和师生的好评。

  同时,考古工作人员还定期给《我们爱科学》创作一些关于考古知识的小文章,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考古。

  借助于圆明园的优势资源和平台,每年观摩考古现场人数突破了200万人次。

  通过公众考古工作,让圆明园遗址活起来,使公众更好地领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觉性,实现了“传承遗产、发扬传统”的目的。

  张中华简介:

  张中华,男,1979年生。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现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副主任兼圆明园课题组组长。长期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北京市玉河、八大处清凉寺及圆明园大宫门、远瀛观、如园、养雀笼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合著《北京玉河》、《北京寺庙宫观考古发掘报告》,专著《北京考古史•清代卷》。先后在《文物》、《考古与文物》、《文物春秋》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得“北京市宣传系统纪念建党95周年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起,在圆明园遗址长期从事公众考古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

张中华:圆明园遗址公众考古的实践和思考——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公共演讲预告(十一)

发布时间:2017-04-14


  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将于2017年4月22-23日在四川省宜宾市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宜宾市文广新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翠屏区政府、宜宾市博物院、中国考古网承办。

  论坛除了考古大咖为公众带来精彩演讲,还有公共研讨、李庄专题等环节,敬请关注! 

  演讲题目:圆明园遗址公众考古的实践和思考

  主讲人:张中华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副主任

  演讲摘要:

  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为让圆明园遗址考古工作走近公众,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从2015年起,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导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了圆明园遗址的公众考古工作。

  两年来,我们先后在圆明园养雀笼遗址、远瀛观遗址、如园遗址不间断开展公众考古工作,努力学习、探索多种形式普及考古知识、共享考古成果、增强文化自信、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
考古发掘现场仅以栅栏与游客隔开,考古发掘工作全程对公众开放。为了让游客更好地理解考古工作,主办单位在考古工地上摆放标识,标明考古工具、遗迹名称等;在工地周边摆放宣传展板,普及相关考古知识;考古工作人员定期与游客进行互动,还给导游部门提供了讲解词。

  2016年8月17日,圆明园首次在微博、微信、直播软件等新媒体平台上直播考古实况,让更多人在网络上近距离观看并了解考古工作,观众人数突破10万人次。考古学者还在网络上与网友开展了实时互动。
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导下,圆明园公众考古工作还与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传统媒体建立了积极的合作关系,《朝闻天下》、《这里是北京》、《生活2016》等栏目先后对圆明园公众考古工作给予了电视报道,《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媒体不间断跟踪工作进度,在一段时间内促成了到圆明园围观考古的文化热潮。

  2016年下半年,《北京电视台》对圆明园遗址的公众考古工作先后进行了三次直播,直播期间观众踊跃参与节目互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管理处长期接受北京市内学校的预约,考古人员现场授课、演示。尤其是把如园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开辟为考古教育基地,专门用来接待师生的参观学习。

  为照顾平时不能到现场观摩的人群,主办单位不定期送考古知识进社区、进课堂,获得了社区群众和师生的好评。

  同时,考古工作人员还定期给《我们爱科学》创作一些关于考古知识的小文章,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考古。

  借助于圆明园的优势资源和平台,每年观摩考古现场人数突破了200万人次。

  通过公众考古工作,让圆明园遗址活起来,使公众更好地领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觉性,实现了“传承遗产、发扬传统”的目的。

  张中华简介:

  张中华,男,1979年生。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现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副主任兼圆明园课题组组长。长期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北京市玉河、八大处清凉寺及圆明园大宫门、远瀛观、如园、养雀笼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合著《北京玉河》、《北京寺庙宫观考古发掘报告》,专著《北京考古史•清代卷》。先后在《文物》、《考古与文物》、《文物春秋》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得“北京市宣传系统纪念建党95周年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起,在圆明园遗址长期从事公众考古工作。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