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在四川省宜宾市隆重开幕
发布时间:2017-04-2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张小筑
4月22日上午,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在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开幕。来自全国各省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近八十位专家学者及高校学生代表莅会。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宜宾市副市长王力平、河南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孙英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文物出版社总编辑张广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以及宜宾市等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主持。
会议现场
据介绍,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宜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宜宾市博物院、中国考古网承办。
会议现场
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
宜宾市副市长王力平致辞
开幕式上,宜宾市副市长王力平在致辞中表示论坛选择在宜宾召开,是对宜宾市考古文物工作的极大鼓舞和鞭策,是传承与发扬李庄精神的良好契机。王力平副市长在介绍了宜宾概况和李庄历史后强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在今后多为宜宾、为李庄的文化发展把脉支招,以本次论坛为新起点,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好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
宜宾市翠屏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强致辞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致辞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在致辞中提到今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70多年前的李庄古镇在战火纷飞下与诸多考古学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公众考古走到今天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次论坛能在宜宾举办对四川考古界来说是件光荣的事。最后他强调,要让公共考古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接地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因工作关系未能出席本次论坛,但仍为论坛的召开发来书面致辞。陈星灿所长在致辞中表示,公共考古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发展最快的分支之一。一方面,考古学家们已经将向公众普及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宣传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当做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公众对重大考古发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众多主流媒体长期跟踪报道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重大事件。此外,自媒体平台也以百花齐放的形式对考古学进行宣传。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举办地李庄也曾是公众考古的重要阵地,史语所发掘出的殷墟甲骨、青铜器等珍贵文物曾在此展出。最后,陈星灿所长再次感谢宜宾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为本届论坛召开付出的辛勤努力,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追寻前尘往事 传承李庄精神
除了将延续上届论坛精彩的公众演讲和广受好评的公共研讨环节外,本次大会在开幕式后还特意增设了“李庄主题”环节。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七十多年前,在硝烟弥漫的年代里,这短短十六字,不仅将同济大学师生带进了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学所、人类体质所以及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也先后辗转至此。李济、梁思永、夏鼐这些在考古史册上熠熠生辉的学者也曾在此安顿下来。彼时,耀眼的学术群星照亮了在战乱中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张平静书桌的李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文怡博士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胡文怡在演讲中带大家追忆了李庄的前尘旧事。为何选择李庄?胡文怡分析了李庄诸如远里战火、大量居址房屋、人民支持、地理位置独特等优点,同时也对特殊时期李庄物资短缺、蛇虫鼠蚁颇多等缺点进行了解释。健康的田园生活、良好的学术氛围、前期的坚实积累、坚强的意志与斗志等因素迸发出了战争中积蓄已久的热情和生机,铸造了辉煌的“李庄六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石窟保护研究所所长姚军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石窟保护研究所所长姚军在题为《李庄的建筑与故事》演讲中,从材料、梁架结构、挑檐结构、屋面结构、装饰等方面分析了李庄的建筑特点。明末清初以来,湖广、福建等地的移民在此经商、定居,移民在李庄镇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土建筑文化元素与当地的建筑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移民特色的移民建筑文化。随后他又从建筑构架、封火山墙、建筑装饰等方面对移民建筑文化因素进行了简要介绍。
宜宾市博物院院长罗培红
宜宾市博物院院长罗培红首先简述了宜宾从新石器时代起的历史概况。2009—2012年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工程中,叫化岩遗址、石柱地遗址新石器时代遗迹遗物的发现,填补了川南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将川南的历史上溯了近3000年,至距今约5000年。随后,她以酒文化遗存、僰人悬棺、崖墓、古建筑为例,介绍了宜宾的诸多文化遗产,并对宜宾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进行展示。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系硕士高旭阳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系硕士高旭阳于今年参加了四川江口张献忠沉银考古现场志愿者的活动。从最初报名成为志愿者到真实的考古发掘工作再到工作结束后的感想,发言中她结合自身感受和对身边志愿者的采访,向大家描绘出了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她表示,志愿者在江口沉银遗址参加了多种多样的田野考古实践,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生经历,这种互动是社会公众与专业考古人员之间的桥梁,也成为公众了解科学考古工作的窗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王思渝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王思渝向与会学者分享了北京大学田野考古实习队在河南淮阳粮台遗址进行的社区考古调查和社区考古活动。在发掘间隙,考古队员深入地了解平粮台社区,通过采访对话、交流调查的形式形成了较完备的采访记录、录音等资料。社区考古系列活动则选择小学生们为主要对象,开展考古课堂、遗址参观、手工互动体验、考古大集等四个有机连贯的部分,并在最后以展览的形式在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呈现阶段性结果。
文创T台首秀 让考古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倡议和策划下,李庄游客接待中心上演了一场形式新颖的考古文创产品T台秀。各考古院所、博物馆和高校设计的文创产品以不一样的方式被搬上T台,呈现了一出极具风情的时尚秀。来自宜宾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兼职”模特走上T台,展示包括玩偶、首饰、文具甚至宠物牵引绳在内的多种文创产品,引得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照。“买文创产品的人是把生活艺术化,而做文创产品的人则要把艺术生活化,要做到生活与艺术相互融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说道。
各种文创产品展示
“李庄主题”环节结束后,与会学者一起参观了李庄古镇,感受前辈学者们在此专注学术所克服的艰苦条件。李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满腹诗书、学贯中西的学者学子不懈的精神追求;也在于李庄乡民以无私的包容接纳谱写了战乱岁月里弦歌不辍的一段历史。
据悉23日全天将举行公众演讲和公共研讨环节,届时来自全国各省市考古文博机构、高等院校及媒体代表将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共同研讨公共考古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考古网会对本次论坛进行后续报道,敬请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