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现李庄”70多年了,李庄再迎一批考古学家共论中国考古

发布时间:2017-04-24文章出处:澎湃新闻作者:
  4月22日至23日,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将在宜宾举行。论坛汇聚国内多名考古大咖,论坛期间他们将进行公众演讲,同时将有一批文创产品在李庄首发。
 
  李庄对中国考古学学科史来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点。抗战时期,这里曾汇聚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营造学社等机构,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夏鼐、曾昭燏、石璋如等一大批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人、领军人物云集李庄。以李庄为大本营开展的学术活动、取得的学术成就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在四川宜宾举行的“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图片来自宜宾新闻网)
 
  4月22日至23日,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将在宜宾举行。论坛汇聚国内多名考古大咖,论坛期间他们将进行公众演讲,同时将有一批文创产品在李庄首发。
 
  论坛期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胡文怡主讲“李庄的故事”,伦敦大学艺术考古硕士高旭阳主讲“我是江口考古志愿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思渝分享“当地人和考古队——平粮台考古队的社区考古实践”。4月2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刘志岩将主讲“我眼中的公众考古——由江口沉银遗址公众考古实践引发的思考”。
四川宜宾李庄
 
  宜宾市博物馆院院长罗培红介绍,公共考古的理念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出现在美、英等国。早期的公共考古就是公众考古教育,当时主要是解决包括亟待解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考古教育在内的文化资源管理问题。“公共考古”不仅包括公众参与的考古活动,还有考古专业人员研究成果的传播,更适合用来表述考古知识的大众化。
 
  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始于2013年,旨在通过论坛活动让各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中能够碰撞出火花,凝聚出共识,推动公共考古的蓬勃发展。每年一届的公共考古论坛已经成为交流中国公众考古理论、方法和实践的重要平台,在学术界影响日益重要,也引起了社会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所在李庄的旧址张家祠,今为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
 
  宜宾文广新局副局长邹鸣琴则表示,李庄古镇是抗战文化圣地,与中国现代考古有着极深的渊源,在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营造学社等机构的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夏鼐、曾昭燏、石璋如等一大批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人、领军人物云集李庄。他们在李庄期间的工作、生活,以及以李庄为大本营开展的学术活动、取得的学术成就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今年是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 ,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在李庄举办,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中研院史语所在李庄举办的展览
 
  李庄镇历史悠久,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设六同郡起,至今已有1460余年的建置历史,辖区曾作为六同郡和南广(南溪)县治所在地长达400多年,一度曾是川南6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为李庄留下的文化遗产比比皆是。有极能体现明清时期建筑特色的庙宇、殿堂、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等。有极高考古和欣赏价值的慧光寺、玉佛寺、东岳庙等木雕石刻艺术和建筑艺术为代表的“九宫十八庙”;有被国家古建筑大师梁思成赞誉为李庄“四绝”的奎星阁、旋螺殿、百鹤窗、九龙石碑。
四川宜宾李庄
 
  李庄镇现有明代建筑旋螺殿和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二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慧光寺、东岳庙、张家祠三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上宫、祖师殿、南华宫等多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发现李庄
 
  抗战期间,外省籍人士迁川七百余万,李庄最盛时有一万二千人,人口绝对数不多,却多是高素质的人才。那时大大小小的宫观庙宇、会馆祠堂、民家小院,四下分布着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等单位。
 
  中央研究院是当时全国最高学术科研机构,并列于国民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等五大院。当时设有十九个研究所,人文学科有三个所,涉及历史、语言、考古、民俗、民族、人类、济、社会、法律等学科,全都迁在李庄。
桂花坳傅斯年一家曾经借住的小院
 
李庄羊街李济旧居
 
  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成、董作宾、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国内一流学者,常撑一把油纸伞,或捏一把折扇,行迹匆匆,出没于李庄的泥泞中。单是留学欧美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就有李济、梁思永、吴定良、凌纯声、夏鼐、吴金鼎、曾昭等一大批人。1948年,国民政府选出八十一位首届院士,从李庄走出去的就有九位,几乎占了人文组的三分之一。
梁思成夫妇与费正清夫妇在李庄
 
  那时寄自海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便能准确送达。同盟国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常收到寄自“中国李庄”的学术刊物和书籍。
 
  外国教授史图博(德国)、魏特(波兰)、鲍克兰、史梯瓦特、韦特(德国)、陈一荻(美国)等,曾随同济大学迁徙李庄。而犹太人魏特先生还成了永葬李庄的孤魂。
 
  费正清、李约瑟等国际友人曾造访过李庄,并与那里的朋友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童第周等保持着长期联系。
梁思永一家在李庄的留影
 
  当时的李庄,是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四大文化中心,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人文中心。
 
  1941年,李霖灿受聘于李庄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考察边地艺术,发现了玉龙雪山下神秘的东巴文化。几年以后,他携大批东巴文物到李庄,开始了麽些象形文字字典、词典的编纂和东巴文化的研究。几十年来,他把东巴文化的研究扩大到历史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被誉为“东巴文化之父”。
 
  王世襄是一个快活老头。当年,他曾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助理研究员,跟随梁思成到李庄。前些年,他的一部三卷本文集《锦灰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内中多篇论文写于李庄,其中一篇便是对李庄宋墓的测绘与考证。
李庄中研院旧址
 
中研院成立十三周年在李庄的合影
 
从李庄出发的四川彭山崖墓考古队成员
 
  一个朋友说过,若是旅途消遣只携带一本书,那就带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那也是一本写于李庄的书。青年学人罗尔纲,1943年受聘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依据资料研究和悉心考据,写出《世传太平军奸淫杀戮考证》,并重新开始对旧作《太平天国史纲》进行修订。过几十年的努力,他成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权威。他一生的著作中,好多文章都郑重地写上:“某某年写于李庄”。
 
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影
 
罗哲文题写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今貌
 
  梁思成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之父。1984年美国出版的《中国建筑史图录》和1998年国内出版的《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科学的开山之作。此书1943年成于李庄。书中的照片,有李庄板栗坳,测绘图有李庄的旋螺殿。李庄六年,中国营造学社艰难支撑。抗战胜利之后,以营造学社为主要的班底,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可以无愧地说,李庄是“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
左起: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李方桂在李庄板栗坳留影
 
  李庄是个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其为县治、州府、郡府的历史长达四百多年。又是长上的大码头,曾为川南货运的集散地。
 
  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十省五方的民众,溯水路而上,又沿着长的各个支脉分散到四川各地。历史在这块狭的土地上留下了“九宫十八庙”,留下了一座座青瓦粉壁墙的四合院,留下了青石板铺就的小街。戏剧的“高台教化”,民间开馆授徒,行业兴办义学铸就了李庄人重礼义、讲斯文的传统。
 
  抗战时期外省籍人士疏散来川,李庄人慨然相邀,热情相助,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艰难岁月,以一方平静,保存和发展了民族的文化。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李庄没有电及一切电气化的东西,没有都市娱乐和现代交际,没有充盈的食物和药品。狭小的生存环境,扩充了人们的思维空间;简单的生存方式,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处静虚之中,做出真正的学问。中国的人文学术正是在西南边远的小山村,薪传火播,绵延发展。
 
  1946年10月,随着载有最后一批抗战文化人的轮船鸣笛起锚,李庄突然空寂了。邮政所由二级所又降为三级所,邮通量锐减了十之八九。
 
(延伸阅读节选自岱峻《发现李庄》自序,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澎湃新闻记者 韩少华综合报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

“发现李庄”70多年了,李庄再迎一批考古学家共论中国考古

发布时间:2017-04-24

  4月22日至23日,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将在宜宾举行。论坛汇聚国内多名考古大咖,论坛期间他们将进行公众演讲,同时将有一批文创产品在李庄首发。
 
  李庄对中国考古学学科史来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点。抗战时期,这里曾汇聚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营造学社等机构,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夏鼐、曾昭燏、石璋如等一大批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人、领军人物云集李庄。以李庄为大本营开展的学术活动、取得的学术成就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在四川宜宾举行的“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图片来自宜宾新闻网)
 
  4月22日至23日,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将在宜宾举行。论坛汇聚国内多名考古大咖,论坛期间他们将进行公众演讲,同时将有一批文创产品在李庄首发。
 
  论坛期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胡文怡主讲“李庄的故事”,伦敦大学艺术考古硕士高旭阳主讲“我是江口考古志愿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思渝分享“当地人和考古队——平粮台考古队的社区考古实践”。4月2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刘志岩将主讲“我眼中的公众考古——由江口沉银遗址公众考古实践引发的思考”。
四川宜宾李庄
 
  宜宾市博物馆院院长罗培红介绍,公共考古的理念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出现在美、英等国。早期的公共考古就是公众考古教育,当时主要是解决包括亟待解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考古教育在内的文化资源管理问题。“公共考古”不仅包括公众参与的考古活动,还有考古专业人员研究成果的传播,更适合用来表述考古知识的大众化。
 
  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始于2013年,旨在通过论坛活动让各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中能够碰撞出火花,凝聚出共识,推动公共考古的蓬勃发展。每年一届的公共考古论坛已经成为交流中国公众考古理论、方法和实践的重要平台,在学术界影响日益重要,也引起了社会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所在李庄的旧址张家祠,今为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
 
  宜宾文广新局副局长邹鸣琴则表示,李庄古镇是抗战文化圣地,与中国现代考古有着极深的渊源,在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营造学社等机构的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夏鼐、曾昭燏、石璋如等一大批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人、领军人物云集李庄。他们在李庄期间的工作、生活,以及以李庄为大本营开展的学术活动、取得的学术成就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今年是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 ,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在李庄举办,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中研院史语所在李庄举办的展览
 
  李庄镇历史悠久,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设六同郡起,至今已有1460余年的建置历史,辖区曾作为六同郡和南广(南溪)县治所在地长达400多年,一度曾是川南6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为李庄留下的文化遗产比比皆是。有极能体现明清时期建筑特色的庙宇、殿堂、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等。有极高考古和欣赏价值的慧光寺、玉佛寺、东岳庙等木雕石刻艺术和建筑艺术为代表的“九宫十八庙”;有被国家古建筑大师梁思成赞誉为李庄“四绝”的奎星阁、旋螺殿、百鹤窗、九龙石碑。
四川宜宾李庄
 
  李庄镇现有明代建筑旋螺殿和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二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慧光寺、东岳庙、张家祠三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上宫、祖师殿、南华宫等多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发现李庄
 
  抗战期间,外省籍人士迁川七百余万,李庄最盛时有一万二千人,人口绝对数不多,却多是高素质的人才。那时大大小小的宫观庙宇、会馆祠堂、民家小院,四下分布着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等单位。
 
  中央研究院是当时全国最高学术科研机构,并列于国民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等五大院。当时设有十九个研究所,人文学科有三个所,涉及历史、语言、考古、民俗、民族、人类、济、社会、法律等学科,全都迁在李庄。
桂花坳傅斯年一家曾经借住的小院
 
李庄羊街李济旧居
 
  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成、董作宾、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国内一流学者,常撑一把油纸伞,或捏一把折扇,行迹匆匆,出没于李庄的泥泞中。单是留学欧美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就有李济、梁思永、吴定良、凌纯声、夏鼐、吴金鼎、曾昭等一大批人。1948年,国民政府选出八十一位首届院士,从李庄走出去的就有九位,几乎占了人文组的三分之一。
梁思成夫妇与费正清夫妇在李庄
 
  那时寄自海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便能准确送达。同盟国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常收到寄自“中国李庄”的学术刊物和书籍。
 
  外国教授史图博(德国)、魏特(波兰)、鲍克兰、史梯瓦特、韦特(德国)、陈一荻(美国)等,曾随同济大学迁徙李庄。而犹太人魏特先生还成了永葬李庄的孤魂。
 
  费正清、李约瑟等国际友人曾造访过李庄,并与那里的朋友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童第周等保持着长期联系。
梁思永一家在李庄的留影
 
  当时的李庄,是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四大文化中心,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人文中心。
 
  1941年,李霖灿受聘于李庄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考察边地艺术,发现了玉龙雪山下神秘的东巴文化。几年以后,他携大批东巴文物到李庄,开始了麽些象形文字字典、词典的编纂和东巴文化的研究。几十年来,他把东巴文化的研究扩大到历史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被誉为“东巴文化之父”。
 
  王世襄是一个快活老头。当年,他曾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助理研究员,跟随梁思成到李庄。前些年,他的一部三卷本文集《锦灰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内中多篇论文写于李庄,其中一篇便是对李庄宋墓的测绘与考证。
李庄中研院旧址
 
中研院成立十三周年在李庄的合影
 
从李庄出发的四川彭山崖墓考古队成员
 
  一个朋友说过,若是旅途消遣只携带一本书,那就带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那也是一本写于李庄的书。青年学人罗尔纲,1943年受聘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依据资料研究和悉心考据,写出《世传太平军奸淫杀戮考证》,并重新开始对旧作《太平天国史纲》进行修订。过几十年的努力,他成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权威。他一生的著作中,好多文章都郑重地写上:“某某年写于李庄”。
 
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影
 
罗哲文题写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今貌
 
  梁思成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之父。1984年美国出版的《中国建筑史图录》和1998年国内出版的《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科学的开山之作。此书1943年成于李庄。书中的照片,有李庄板栗坳,测绘图有李庄的旋螺殿。李庄六年,中国营造学社艰难支撑。抗战胜利之后,以营造学社为主要的班底,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可以无愧地说,李庄是“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
左起: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李方桂在李庄板栗坳留影
 
  李庄是个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其为县治、州府、郡府的历史长达四百多年。又是长上的大码头,曾为川南货运的集散地。
 
  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十省五方的民众,溯水路而上,又沿着长的各个支脉分散到四川各地。历史在这块狭的土地上留下了“九宫十八庙”,留下了一座座青瓦粉壁墙的四合院,留下了青石板铺就的小街。戏剧的“高台教化”,民间开馆授徒,行业兴办义学铸就了李庄人重礼义、讲斯文的传统。
 
  抗战时期外省籍人士疏散来川,李庄人慨然相邀,热情相助,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艰难岁月,以一方平静,保存和发展了民族的文化。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李庄没有电及一切电气化的东西,没有都市娱乐和现代交际,没有充盈的食物和药品。狭小的生存环境,扩充了人们的思维空间;简单的生存方式,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处静虚之中,做出真正的学问。中国的人文学术正是在西南边远的小山村,薪传火播,绵延发展。
 
  1946年10月,随着载有最后一批抗战文化人的轮船鸣笛起锚,李庄突然空寂了。邮政所由二级所又降为三级所,邮通量锐减了十之八九。
 
(延伸阅读节选自岱峻《发现李庄》自序,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澎湃新闻记者 韩少华综合报道)
 

作者:

文章出处: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