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程亚楠:我眼里的公众考古——由江口沉银遗址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5-0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程亚楠
  1、江口沉银遗址2016-2017年度的考古发掘已经结束,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工地现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众考古实践活动,包括招募志愿者、工地婚礼以及对相关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等。
 
  2、志愿者活动始末
  年初,考古工地决定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收到了报名表数千份,最后入选者包括历史专业、考古专业和经济专业等不同专业的志愿者十余名。
 
  招募志愿者开始就是为了推进公众考古的发展,让更多非考古专业的学生、更多不懂考古真相的人来看一看到底什么是考古,考古做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我们让这些非考古专业的志愿者都下到了工地上,将他们分成了以下几个组别:摄影组,主要负责个别出水遗物、重要出水大环境的拍照和摄像;资料组,将出水遗物第一时间编号、录入资料库、现场装袋、贴标签等工作;库房组,每一个半天及时对出水遗物进行核对、分类、整理和入库。这三组每组有一个发掘经验丰富的组长带领这些志愿者做工作。让志愿者做这些工作的好处是,既避免了因志愿者不熟悉田野考古工作去直接触碰文物而对出水遗物造成的伤害,又可以使志愿者真正深入到考古工地上,了解田野考古工作的流程,对考古工作有一个更深入的认知。当然,前提是在江口沉银遗址这样的非传统的考古工地上,不需要去做辨别遗迹,划分地层这些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做的工作,但是这并不影响志愿者去了解什么是考古工地。
 
  3、工地婚礼活动的开展
   

  4月8日工地上举办了一次特殊的工地婚礼,江口考古队员在考古工地上举办了婚礼,让人们对考古队员的工作与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也更加充满了好奇。
 
  在工地上举办的这场婚礼也是公众考古的一次大胆尝试,我们想看一看,考古工地这样的特殊环境与传统的婚礼形式结合起来,究竟会碰出什么样的火花,我们也更想看看公众对这样的婚礼形式是怎么看的。所以在和考古队员李飞商议后,他同意在江口现场举办他的婚礼。我们将这场工地婚礼赋予了一个新的形式,比如,将新郎的礼服改为考古马甲、将新郎新娘的互赠礼品定为考古手铲和现场出水物的仿制品、考古院也送上了院里的文创产品,婚礼的结尾阶段,我们让新郎带领新娘下到考古工地上,用考古手铲亲自发掘,体验考古队员的工作。这些都是传统婚礼中没有的环节,是新元素。当时在场的媒体有十余家,他们对这场从未有过的工地婚礼进行了实时转播,让人们看到了这种不一样的婚礼形式。人们对这场婚礼的反响还是不错的,都是祝福的声音。我们并不是利用婚礼来增加我们的关注度,干考古的人都知道,但凡下一个工地,一般都要常驻工地,你要时时关注它的动态,空闲时间真的很少,少则三个月多则三五载,这都是常事,所以考古人经常是一年365天,360天都在工地上。也确是让好多通过媒体得知和看过这场婚礼的人了解到了考古工作的繁忙和考古人的辛苦。这场婚礼是中午十一点举办的,两个小时之后,李飞把他妻子送到车站,下午继续开工。
 
  4、新闻报道综述
  新闻报道方面我们之前的想法是,宣传与工作要和谐发展,最好能做到互不影响。所以定了三阶段宣传的原则,在其余时间不接受采访,也是为了不影响工作。事实上,这个原则定的非常好,我是考古专业的学生,在发掘组工作,管理民工,我的感受是,首先为了工地的保密性,我们第一原则是,工地所有消息,包括发掘进度、出水物信息等,只能是出自领队那里,而且每一发掘阶段我们都会有固定的任务,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在一个时间内我们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所以无论谁来参观,举办几次发布会,我们的工作都不会间断。其次,这三个阶段与我们的最初设想基本差不多,每一阶段的发掘成果不同,都是循序渐进的。
 
  5、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简单总结一下我们在江口考古工地做的这些公众考古活动,首先我们是设置了围堰,并且在围堰周围的隔离板上贴上了宣传布,内容主要介绍我们发掘的这块地方的年代和性质,它是一个什么样的遗址,上面也标注了发掘单位、施工单位、各单位负责人一类的信息,工地的出口只有一个,可预约参观,预约参观的条件也在官网上有所说明,这样既保持了发掘工作的保密性,也可以让人们有条件的现场参观考古遗址;其次是招募志愿者,这在国内应该是首次,从报名上可以看出公众的热情还是很高的,我们选出了不同专业的志愿者十几名,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考古现场工作中来,效果还是很好的;工地上的婚礼,加上媒体的报道,算是以另一种形式让人们看到了考古的一面,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还有三期发布会,给社会大众实时交代了不同阶段的发掘成果,让人们看到了这个考古工地到底在做什么,消减了考古的神秘感,改变了以往人们对考古队“挖完就走”的印象,这些都是特别好的公众考古实践,效果非常显著。
   
  有几点是这个工地的特殊情况值得说一说,比如在志愿者的具体工作上,志愿者所做的工作多是照相、记录、整理分类等,他们不参与到发掘中,但可以看到发掘的全过程,这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在未来的发掘中,我们就可以让完全非考古专业的学生做这些工作,可以专门招收摄影专业、熟用wps这些软件的人做这项工作;工地婚礼是个尝试,尝试的结果是喜人的,还可以让更多这种社会上的传统风俗在考古工地上来进行,比如在工地上过的各种节日,都可以以考古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还有各阶段的考古发布会,应该会成为这个工地向社会各界的的定期展示。
   
  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在这个工地上我学习了很多,看到了在一个广受关注的大型考古工地上,公众考古可以非常好的发挥它的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考古这件事情。我在学校学习考古的第一门课上,就学了什么是考古学,我们也学习了,考古学是一门科学,做的是科学研究,这其中又分为专业研究和科普工作,公众考古就是考古科普,二者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你中有我,如果要做公众考古,那我们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扎实的考古专业理论之上,通过科普写作将考古学成果社会化等等这些理论。我们学习了太多太多,但是,当你想真正将这些所谓的理论用在现实的公众考古上,你会发现,这不是一回事。理论之所以是理论,是因为它是经过多方总结,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取精去粗才得出来的,当你把它具体到一些事上,并不一定有用。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上,我觉得学习一定是最重要的事,什么都不知道,你是无法和别人辩解的,但是也有有一位前辈和我说过,你做公众考古,你永远不能让人们知道你到底在做什么,你说不清,但是你可以让人们知道我们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句话对我的感触非常深,我觉得这个工地就做到了。作为一名学生,一名立志从事考古行业的学生,你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摆正心态,才能做好考古,做好公众考古这件事。(程亚楠  黑龙江大学考古专业大四学生 指导者:刘志岩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银水下考古遗址领队)

  (注:本文由程亚楠提供,为作者在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上的演讲)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

程亚楠:我眼里的公众考古——由江口沉银遗址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5-04

  1、江口沉银遗址2016-2017年度的考古发掘已经结束,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工地现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众考古实践活动,包括招募志愿者、工地婚礼以及对相关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等。
 
  2、志愿者活动始末
  年初,考古工地决定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收到了报名表数千份,最后入选者包括历史专业、考古专业和经济专业等不同专业的志愿者十余名。
 
  招募志愿者开始就是为了推进公众考古的发展,让更多非考古专业的学生、更多不懂考古真相的人来看一看到底什么是考古,考古做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我们让这些非考古专业的志愿者都下到了工地上,将他们分成了以下几个组别:摄影组,主要负责个别出水遗物、重要出水大环境的拍照和摄像;资料组,将出水遗物第一时间编号、录入资料库、现场装袋、贴标签等工作;库房组,每一个半天及时对出水遗物进行核对、分类、整理和入库。这三组每组有一个发掘经验丰富的组长带领这些志愿者做工作。让志愿者做这些工作的好处是,既避免了因志愿者不熟悉田野考古工作去直接触碰文物而对出水遗物造成的伤害,又可以使志愿者真正深入到考古工地上,了解田野考古工作的流程,对考古工作有一个更深入的认知。当然,前提是在江口沉银遗址这样的非传统的考古工地上,不需要去做辨别遗迹,划分地层这些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做的工作,但是这并不影响志愿者去了解什么是考古工地。
 
  3、工地婚礼活动的开展
   

  4月8日工地上举办了一次特殊的工地婚礼,江口考古队员在考古工地上举办了婚礼,让人们对考古队员的工作与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也更加充满了好奇。
 
  在工地上举办的这场婚礼也是公众考古的一次大胆尝试,我们想看一看,考古工地这样的特殊环境与传统的婚礼形式结合起来,究竟会碰出什么样的火花,我们也更想看看公众对这样的婚礼形式是怎么看的。所以在和考古队员李飞商议后,他同意在江口现场举办他的婚礼。我们将这场工地婚礼赋予了一个新的形式,比如,将新郎的礼服改为考古马甲、将新郎新娘的互赠礼品定为考古手铲和现场出水物的仿制品、考古院也送上了院里的文创产品,婚礼的结尾阶段,我们让新郎带领新娘下到考古工地上,用考古手铲亲自发掘,体验考古队员的工作。这些都是传统婚礼中没有的环节,是新元素。当时在场的媒体有十余家,他们对这场从未有过的工地婚礼进行了实时转播,让人们看到了这种不一样的婚礼形式。人们对这场婚礼的反响还是不错的,都是祝福的声音。我们并不是利用婚礼来增加我们的关注度,干考古的人都知道,但凡下一个工地,一般都要常驻工地,你要时时关注它的动态,空闲时间真的很少,少则三个月多则三五载,这都是常事,所以考古人经常是一年365天,360天都在工地上。也确是让好多通过媒体得知和看过这场婚礼的人了解到了考古工作的繁忙和考古人的辛苦。这场婚礼是中午十一点举办的,两个小时之后,李飞把他妻子送到车站,下午继续开工。
 
  4、新闻报道综述
  新闻报道方面我们之前的想法是,宣传与工作要和谐发展,最好能做到互不影响。所以定了三阶段宣传的原则,在其余时间不接受采访,也是为了不影响工作。事实上,这个原则定的非常好,我是考古专业的学生,在发掘组工作,管理民工,我的感受是,首先为了工地的保密性,我们第一原则是,工地所有消息,包括发掘进度、出水物信息等,只能是出自领队那里,而且每一发掘阶段我们都会有固定的任务,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在一个时间内我们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所以无论谁来参观,举办几次发布会,我们的工作都不会间断。其次,这三个阶段与我们的最初设想基本差不多,每一阶段的发掘成果不同,都是循序渐进的。
 
  5、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简单总结一下我们在江口考古工地做的这些公众考古活动,首先我们是设置了围堰,并且在围堰周围的隔离板上贴上了宣传布,内容主要介绍我们发掘的这块地方的年代和性质,它是一个什么样的遗址,上面也标注了发掘单位、施工单位、各单位负责人一类的信息,工地的出口只有一个,可预约参观,预约参观的条件也在官网上有所说明,这样既保持了发掘工作的保密性,也可以让人们有条件的现场参观考古遗址;其次是招募志愿者,这在国内应该是首次,从报名上可以看出公众的热情还是很高的,我们选出了不同专业的志愿者十几名,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考古现场工作中来,效果还是很好的;工地上的婚礼,加上媒体的报道,算是以另一种形式让人们看到了考古的一面,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还有三期发布会,给社会大众实时交代了不同阶段的发掘成果,让人们看到了这个考古工地到底在做什么,消减了考古的神秘感,改变了以往人们对考古队“挖完就走”的印象,这些都是特别好的公众考古实践,效果非常显著。
   
  有几点是这个工地的特殊情况值得说一说,比如在志愿者的具体工作上,志愿者所做的工作多是照相、记录、整理分类等,他们不参与到发掘中,但可以看到发掘的全过程,这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在未来的发掘中,我们就可以让完全非考古专业的学生做这些工作,可以专门招收摄影专业、熟用wps这些软件的人做这项工作;工地婚礼是个尝试,尝试的结果是喜人的,还可以让更多这种社会上的传统风俗在考古工地上来进行,比如在工地上过的各种节日,都可以以考古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还有各阶段的考古发布会,应该会成为这个工地向社会各界的的定期展示。
   
  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在这个工地上我学习了很多,看到了在一个广受关注的大型考古工地上,公众考古可以非常好的发挥它的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考古这件事情。我在学校学习考古的第一门课上,就学了什么是考古学,我们也学习了,考古学是一门科学,做的是科学研究,这其中又分为专业研究和科普工作,公众考古就是考古科普,二者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你中有我,如果要做公众考古,那我们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扎实的考古专业理论之上,通过科普写作将考古学成果社会化等等这些理论。我们学习了太多太多,但是,当你想真正将这些所谓的理论用在现实的公众考古上,你会发现,这不是一回事。理论之所以是理论,是因为它是经过多方总结,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取精去粗才得出来的,当你把它具体到一些事上,并不一定有用。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上,我觉得学习一定是最重要的事,什么都不知道,你是无法和别人辩解的,但是也有有一位前辈和我说过,你做公众考古,你永远不能让人们知道你到底在做什么,你说不清,但是你可以让人们知道我们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句话对我的感触非常深,我觉得这个工地就做到了。作为一名学生,一名立志从事考古行业的学生,你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摆正心态,才能做好考古,做好公众考古这件事。(程亚楠  黑龙江大学考古专业大四学生 指导者:刘志岩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银水下考古遗址领队)

  (注:本文由程亚楠提供,为作者在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李庄论坛”上的演讲)


 
 

作者:程亚楠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