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发布时间:2018-07-0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1、简介

  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位于北京市王府井大街27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10月,依托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单位为北京市文物局,基地主任为赵志军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袁靖研究员。

  动植物考古基地的总体定位为:建设符合现代考古学发展需要、具备极强科研创新能力、在国内动植物考古学研究中处于领军地位、在国际上极富学术影响力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动植物考古基地的发展目标为:坚持创新意识,采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收集和整理动植物考古资料和信息,规范动植物考古研究方法,深化动植物考古研究内容,在国内外开展学科内和跨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培训动植物考古研究人员,为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提供服务。

  动植物考古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通过田野考古发掘系统地发现和获取古代动植物遗存,应用规范的实验室操作程序鉴定和分析动植物遗存,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以达到从特定角度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基础,揭示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与动力机制。科研基地下设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分析、年代测定、食性分析、锶同位素分析和古DNA研究等专业研究分室。

  2、基地主任

  动植物考古基地主任: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考古》和《考古学报》编委、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

  赵志军是我国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带头人。他自1999年从国外留学归国后,坚持不懈地推广和传授植物考古学研究方法,系统地介绍植物考古学研究内容,并根据中国考古学自身特点,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考古学研究体系。在他的带动下,中国植物考古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短短10余年间,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0余个植物考古实验室以及50余名专业植物考古工作者的独立学科,对此赵志军功不可没。

  赵志军主持过10余项科研项目或课题,其中不乏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外聘专职教授,赵志军先后培养了博士后2名,博士生6名(已经毕业4名),硕士生11名(已经毕业9名)。赵志军积极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许多植物考古研究机构保持长期合作,例如,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日本地球环境学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等。

  赵志军对农业起源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例如,美国《科学》杂志就曾对他在栽培稻起源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做过专题报导。另外,他还对北方旱作农业和岭南热带地区古代农业开展过系统研究,对以种植小米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提出了岭南地区存在以种植根茎繁殖类农作物为特点的原始农业的新观点,并据此建立了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三条线并行发展的新模式。除农业起源外,赵志军还对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与古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探索文明起源的动因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过80余篇学术论文,并著有《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

  3、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情况: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议题涉及科研基地运行管理办法、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操作规范、课题进展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展研究课题可行性讨论等方面的内容。

  学术委员会人员构成如下表:

  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靖。中国动物考古学领军人物、爱思唯尔高引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全国最佳文博考古文集奖”和“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等。

  4、研究方向

  动植物考古基地的主要研究方向:动物考古学和植物考古学以及相关学科,即通过田野考古发掘系统地发现和获取古代动植物遗存,应用规范、科学的实验室操作程序鉴定和分析这些遗存,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以达到从特定角度复原古代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生业方式,揭示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与动力机制。基地主要包括7个研究方向,即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分析、年代测定、食性分析、锶同位素分析和古DNA研究。

  5、科研人员

  科研基地科研队伍情况,研究人员专业情况正式科研人员9名,均获博士学位,另有固定实验员和技术员6人。目前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以上职称者占100%。

  6、科研设施

  动植物考古基地包括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分析、年代测定、食性分析、锶同位素分析和古DNA研究等7个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凝胶成像仪、三维扫描仪、三维建模图形工作站和元素分析仪等多个实验平台和科学仪器。

  打造动植物考古标本库和数据库,强化动植物考古基础研究。标本库包括现生动植物标本库和动植物遗存标本库等2类,数据库包括动植物遗存鉴定原始数据库、现生动植物标本基础信息数据库、动植物考古学研究参考文献数据库、动物标本三维数字化处理数据库、自然科学测试和分析数据库等5类。坚持开放性原则,依托中国考古网(www.kaogu.cn)及其他公众网络,及时发布国内外动植物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迄今,已提供16处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数据库对公众免费开放和下载。

  7、科研成果

  树立明确的课题意识,整合团队力量,坚持多学科合作研究。多年来,科研基地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法国大使馆徐光启项目等。

  发展动植物考古的学科体系,以优秀的科研成果展示中国动植物考古研究的最新进展。自2010年至今,编写并由国家文物局发布3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发表研究成果200篇/部。研究成果得到学界一致认可,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秀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世界考古论坛研究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中国考古学会金鼎奖等。积极发掘和发挥科研成果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其中小米起源的研究推进了当地小米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获得中国敖汉小米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和敖汉史前考古突出贡献奖。

  通过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和学术访问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而密切的学术交流。全国植物考古研讨会和全国动物考古研讨会已成为国内该领域研究学者之间每年进行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参加国际植物考古学和国际动物考古学世界大会,宣讲中国植物考古和动物考古研究最新成果,向国际学术界展现研究实力。此外,还通过学术访问的形式对在职科研人员进行深造,提升其国际学术意识。

  8、联系方式

  联系人:吕鹏

  联系电话:010-64460270

  电子邮箱:kaogu2004@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邮编:10071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动植物考古重点科研基地

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发布时间:2018-07-02

  1、简介

  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位于北京市王府井大街27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10月,依托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单位为北京市文物局,基地主任为赵志军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袁靖研究员。

  动植物考古基地的总体定位为:建设符合现代考古学发展需要、具备极强科研创新能力、在国内动植物考古学研究中处于领军地位、在国际上极富学术影响力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动植物考古基地的发展目标为:坚持创新意识,采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收集和整理动植物考古资料和信息,规范动植物考古研究方法,深化动植物考古研究内容,在国内外开展学科内和跨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培训动植物考古研究人员,为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提供服务。

  动植物考古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通过田野考古发掘系统地发现和获取古代动植物遗存,应用规范的实验室操作程序鉴定和分析动植物遗存,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以达到从特定角度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基础,揭示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与动力机制。科研基地下设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分析、年代测定、食性分析、锶同位素分析和古DNA研究等专业研究分室。

  2、基地主任

  动植物考古基地主任: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考古》和《考古学报》编委、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

  赵志军是我国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带头人。他自1999年从国外留学归国后,坚持不懈地推广和传授植物考古学研究方法,系统地介绍植物考古学研究内容,并根据中国考古学自身特点,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考古学研究体系。在他的带动下,中国植物考古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短短10余年间,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0余个植物考古实验室以及50余名专业植物考古工作者的独立学科,对此赵志军功不可没。

  赵志军主持过10余项科研项目或课题,其中不乏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外聘专职教授,赵志军先后培养了博士后2名,博士生6名(已经毕业4名),硕士生11名(已经毕业9名)。赵志军积极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许多植物考古研究机构保持长期合作,例如,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日本地球环境学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等。

  赵志军对农业起源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例如,美国《科学》杂志就曾对他在栽培稻起源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做过专题报导。另外,他还对北方旱作农业和岭南热带地区古代农业开展过系统研究,对以种植小米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提出了岭南地区存在以种植根茎繁殖类农作物为特点的原始农业的新观点,并据此建立了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三条线并行发展的新模式。除农业起源外,赵志军还对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与古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探索文明起源的动因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过80余篇学术论文,并著有《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

  3、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情况: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议题涉及科研基地运行管理办法、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操作规范、课题进展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展研究课题可行性讨论等方面的内容。

  学术委员会人员构成如下表:

  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靖。中国动物考古学领军人物、爱思唯尔高引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全国最佳文博考古文集奖”和“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等。

  4、研究方向

  动植物考古基地的主要研究方向:动物考古学和植物考古学以及相关学科,即通过田野考古发掘系统地发现和获取古代动植物遗存,应用规范、科学的实验室操作程序鉴定和分析这些遗存,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以达到从特定角度复原古代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生业方式,揭示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与动力机制。基地主要包括7个研究方向,即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分析、年代测定、食性分析、锶同位素分析和古DNA研究。

  5、科研人员

  科研基地科研队伍情况,研究人员专业情况正式科研人员9名,均获博士学位,另有固定实验员和技术员6人。目前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以上职称者占100%。

  6、科研设施

  动植物考古基地包括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分析、年代测定、食性分析、锶同位素分析和古DNA研究等7个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凝胶成像仪、三维扫描仪、三维建模图形工作站和元素分析仪等多个实验平台和科学仪器。

  打造动植物考古标本库和数据库,强化动植物考古基础研究。标本库包括现生动植物标本库和动植物遗存标本库等2类,数据库包括动植物遗存鉴定原始数据库、现生动植物标本基础信息数据库、动植物考古学研究参考文献数据库、动物标本三维数字化处理数据库、自然科学测试和分析数据库等5类。坚持开放性原则,依托中国考古网(www.kaogu.cn)及其他公众网络,及时发布国内外动植物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迄今,已提供16处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数据库对公众免费开放和下载。

  7、科研成果

  树立明确的课题意识,整合团队力量,坚持多学科合作研究。多年来,科研基地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法国大使馆徐光启项目等。

  发展动植物考古的学科体系,以优秀的科研成果展示中国动植物考古研究的最新进展。自2010年至今,编写并由国家文物局发布3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发表研究成果200篇/部。研究成果得到学界一致认可,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秀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世界考古论坛研究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中国考古学会金鼎奖等。积极发掘和发挥科研成果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其中小米起源的研究推进了当地小米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获得中国敖汉小米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和敖汉史前考古突出贡献奖。

  通过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和学术访问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而密切的学术交流。全国植物考古研讨会和全国动物考古研讨会已成为国内该领域研究学者之间每年进行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参加国际植物考古学和国际动物考古学世界大会,宣讲中国植物考古和动物考古研究最新成果,向国际学术界展现研究实力。此外,还通过学术访问的形式对在职科研人员进行深造,提升其国际学术意识。

  8、联系方式

  联系人:吕鹏

  联系电话:010-64460270

  电子邮箱:kaogu2004@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邮编:100710)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