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纪念二里头遗址发现55周年学术研讨会”杜金鹏先生发言

发布时间:2014-11-0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各位先生好!大会的组织者邀请我做一个大会总结,这是强人所难,因为在座的有这么多大师和名师,其实轮不到我做总结。所以我只能谈一些参加这次会议的感受和认识。主要谈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方面是这次会议的特点。这次会议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会议的规模比较大。大会的专家学者和媒体共有一百多人,这也是最近几年夏商考古学界比较大的聚会之一;

  第二个特点是会议的规格比较高,国内考古界一些知名的学者,像严文明先生、赵芝荃先生、仇士华先生、李伯谦先生、殷玮璋先生、杨育彬先生都莅临现场并发表了重要的演讲。目前依然活跃在夏商考古学界的一些精英则是本次会议的中坚力量。另外港台地区的著名的考古学者,像邓淑苹教授、邓聪教授、黄翠梅教授以及国外著名的中国考古学的研究专家,像日本的饭岛武次教授、大贯静夫教授和宫本一夫教授等等都来参加会议。虽然我们这次是一次比较纯粹的学术会议,但是二里头遗址所在地的河南省对于这次会议也是高度重视,派出了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卫先生为首的一行前来参加会议,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马萧林,以及洛阳市和偃师市的文物部门的领导也来参加会议,这表明了地方政府对于我们这次会议的重视。

  第三个特点是成果多。首先是我们大家都收到了一份厚礼,就是二里头五大册的发掘报告,另外还有《夏商都邑与文化》两本论文集。我觉得这些是最近两年中国夏商考古学的重要成果。此次会议收到的论文共有六十多篇,会上大家也都做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第四个特点是会议的效果很好。会议之前已经将部分论文结集出版,在会议期间,大家可以拿着这本书比较仔细地了解各位先生的主要见解,可以在会上、会下深入的交流。在会议期间,大家对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夏商文化、文明与国家、科学与技术等展开了一些研讨,这些讨论视野开阔、论点新颖、结论扎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夏商考古的蓬勃发展。大家拿到的二里头发掘报告内容非常丰富,篇幅巨大,体系新颖,是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二里头遗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依据。我们相信,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夏商考古的浪潮。

  第二大方面是此次会议的内容和收获主要有几个方面。因为此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数量很多,想把每位的论文都提到,对论文的重点有所认识、有所评价的话,那我肯定完不成这个任务。所以我只能提纲挈领地大致提到有关先生的名字,不一定能够把论文题目都读全,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第一是有关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研究。首先是关于它的内涵、价值、意义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张国硕先生,给予二里头遗址在考古学历史学方面的六大价值做出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评价。张教授用了两次“圣地”一词,可见二里头遗址在大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杨育彬先生的文章对于遗址的发现、年代、内涵、性质也都有阐述,并且谈了自己关于夏文化探索的一些历史。大贯静夫先生的《二里头遗址的出现》,对于河洛地区龙山、二里头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郭妍利的《郑州地区二里头文化》,通过对二十多处遗址的分析,就其文化面貌、文化内涵和聚落等级做出了一个分析。这些关于二里头的地位、价值等都是总体性的认识。

  第二是关于社会性质,包括这几位先生:一位是宫本一夫先生,他认为二里头遗址已经是早期国家。另外,戴向明先生对于二里头遗址和北方地区的早期国家起源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认为二里头、石峁陶寺是先后兴起的三个早期国家。袁广阔先生认为二里头遗址的都邑选址、城郭制度、都邑制度等都具有早期国家的内涵特征。

  第三是关于二里头遗址年代学的研究,主要有仇士华先生和张雪莲做的报告,使二里头遗址的上限有了一个新的界定。另外是大贯静夫先生关于碳十四年代在都城年代中的一些考察,我读了他的文章,认为他可能更倾向于常规测年的数据,认为偃师一期一段大约与二里冈一期早段同时或者稍早,这是一个新的认识。另外,井中伟先生指出了元证据法在年代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第四主要有两篇,一是赵海涛先生从二里头遗物甚至是陶器上寻找的二里头遗址的城市布局的一些新特点。陈国梁先生的《关于二里头遗址的围垣作坊区》,对于作坊区的出现和变迁、功能分区进行了分析,认为它可能是后世官营手工业的一个雏形,这也是一个新的认识。

  第五是关于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文物的研究。首先主要是关于玉器和一些珍贵文物的研究。包括邓淑苹教授关于二里头玉器探索的研究,这篇是在《万邦玉帛》的基础上对于二里头用玉制度的一个新阐述。邓聪教授的《二里头牙璋》,从牙璋的分布和传播看二里头文化的分布。黄翠梅教授对二里头绿松石的分析,对青铜牌饰的功能、纹饰特征、发展脉络进行了研究。江美英教授对于二里头文化雕文玉器的研究,指出它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而非二里头文化本体的一个产物。上述演讲都很精彩。

  其次是关于夏文化和夏王朝的研究。专门研究夏文化的,这次论文比较少,有点意外。有朱乃诚先生的《牙璋与夏史》,邓淑萍先生的《万邦玉帛》这篇长篇论文。此文通过对大量玉器资料的排比,对龙山到二里头时期的玉器演进制度做了分析,指出二里头文化成为天下共主之后,吸收了各个方国玉器的精华,形成了一个新的制度。另外,张渭莲、常怀颖对于太行山东麓、西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研究,以及彭小军对于丹江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存也做了一些研究。

  最后是关于商文化研究。大体上有四五位先生,一是李伯谦先生,对于偃师商城的时间年代有一个新的认识,这一点也是偃师商城报告出版以后,李先生的一个新看法。另外是郜向平先生对于偃师商城已经发表的墓葬进行了排比研究,对于墓葬的分布、葬俗及其反映的社会关系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另外雷雨先生对于三星堆玉器文化的认识,郭明先生对商周大型建筑的认识,都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在经济方面:主要有袁靖先生的二里头生业形态研究,指出二里头文化所具备的获取铜、锡、盐等重要资源的生产链。赵志军先生从二里头遗址的浮选结果,提出对于二里头遗址农业生产特征的一些看法,指出所谓“五谷”在二里头时期都已经完全具备。另外像蔡大伟、菊地大树等对于二里头遗址家畜的饲养方式、利用模式以及迁徙路径及家养动物的种类,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李志鹏先生根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对二里头遗址的动物饲养形态、经济状况作了一些分析研究。

  关于二里头文化的科技研究,大体上是围绕着青铜器展开的。好几位先生在这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认识。包括刘煜等对于二里头遗址出土陶范的分析检测,张昌平先生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生产技术以及对于新发现的二里头时代铸铜遗存的研究。另外是苏荣誉先生关于盘龙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以及由此反映的青铜器的起源和传播问题。再就是高江涛先生关于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鼎的一些看法。除青铜器以外,专家们还对原始瓷器和陶器技术也有所涉猎。

  环境方面主要是王树芝关于木材分析提出的一些看法。

  在宗教方面,包括方辉教授的《史前及夏时期的朱砂葬》,饭岛武次先生的《关于夏商时期的陶龟》,还有王青关于二里头神灵雕刻的研究。这些研究给了我们一些新的认识。

  在夏商考古争鸣方面。真正算得上争鸣的文章的是孙庆伟先生的《偃师商城西亳说的两点瑕疵》,这是又一篇很有挑战性的文章,文章很有分量,思路也很清晰。

  在关于考古报告的编撰方面。主要是许宏先生和他的助手们关于二里头报告编撰的体会与思路。这里面体现了他们关于考古报告主要目标、思路的调整,另外从体例上也做了一些新的创新。

  在关于田野工作方法的思考方面,主要有刘绪先生谈到的《关于田野考古点几个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对其他问题的研究,包括关于龙山时代早期文明、国家概念的一些文章,限于时间,不能一一提及。以上是我关于这次会议的第二方面。

  第三大方面是建议和期望。大体有五点:第一,我建议加强二里头遗址的考古科研。这个主要是期望在城市布局、宫城结构、城市变迁等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除了考古历史价值外,还要对遗址所蕴含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价值深入挖掘。

  第二,加大二里头遗址保护、利用的力度,这个主要是遗址的保护、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这个方面最近有一些新的进展。“十一五”期间二里头遗址已经纳入到国家遗址保护中间,但是进展不是太快,最近李克强总理亲自关注了这个事情,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进展。新考古人一定要有文保的意识、文保的知识,文保的技能,走可持续发展的文保之路。

  第三,创建学术平台,推动学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国考古学会的领导作用,包括将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殷商学会横向联合,在二里头遗址推动夏商考古文化研究。我希望在二里头遗址创建一个夏商文化研究中心,吸纳国内外有志于研究二里头文化的专家学者,亲临二里头遗址,参加考古发掘,参加标本和出土遗物的整理研究,打破我们现在一家独大、一家独尊的地位。

  第四,创立一个新的科研机制,打破现有的组织结构,跨地域、跨机构、跨学科、大团体地以大型课题引导主流科研方向,解决重大学术问题。这也是我们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所认识到的一个问题。

  第五,发扬光荣传统,以学术争鸣推动学术研究,以百花齐放装点学术园地。

  谢谢各位!

  (本文由录音整理而成,未经作者本人审校)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纪念二里头遗址发现55周年学术研讨会

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纪念二里头遗址发现55周年学术研讨会”杜金鹏先生发言

发布时间:2014-11-01

  各位先生好!大会的组织者邀请我做一个大会总结,这是强人所难,因为在座的有这么多大师和名师,其实轮不到我做总结。所以我只能谈一些参加这次会议的感受和认识。主要谈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方面是这次会议的特点。这次会议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会议的规模比较大。大会的专家学者和媒体共有一百多人,这也是最近几年夏商考古学界比较大的聚会之一;

  第二个特点是会议的规格比较高,国内考古界一些知名的学者,像严文明先生、赵芝荃先生、仇士华先生、李伯谦先生、殷玮璋先生、杨育彬先生都莅临现场并发表了重要的演讲。目前依然活跃在夏商考古学界的一些精英则是本次会议的中坚力量。另外港台地区的著名的考古学者,像邓淑苹教授、邓聪教授、黄翠梅教授以及国外著名的中国考古学的研究专家,像日本的饭岛武次教授、大贯静夫教授和宫本一夫教授等等都来参加会议。虽然我们这次是一次比较纯粹的学术会议,但是二里头遗址所在地的河南省对于这次会议也是高度重视,派出了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卫先生为首的一行前来参加会议,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马萧林,以及洛阳市和偃师市的文物部门的领导也来参加会议,这表明了地方政府对于我们这次会议的重视。

  第三个特点是成果多。首先是我们大家都收到了一份厚礼,就是二里头五大册的发掘报告,另外还有《夏商都邑与文化》两本论文集。我觉得这些是最近两年中国夏商考古学的重要成果。此次会议收到的论文共有六十多篇,会上大家也都做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第四个特点是会议的效果很好。会议之前已经将部分论文结集出版,在会议期间,大家可以拿着这本书比较仔细地了解各位先生的主要见解,可以在会上、会下深入的交流。在会议期间,大家对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夏商文化、文明与国家、科学与技术等展开了一些研讨,这些讨论视野开阔、论点新颖、结论扎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夏商考古的蓬勃发展。大家拿到的二里头发掘报告内容非常丰富,篇幅巨大,体系新颖,是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二里头遗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依据。我们相信,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夏商考古的浪潮。

  第二大方面是此次会议的内容和收获主要有几个方面。因为此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数量很多,想把每位的论文都提到,对论文的重点有所认识、有所评价的话,那我肯定完不成这个任务。所以我只能提纲挈领地大致提到有关先生的名字,不一定能够把论文题目都读全,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第一是有关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研究。首先是关于它的内涵、价值、意义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张国硕先生,给予二里头遗址在考古学历史学方面的六大价值做出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评价。张教授用了两次“圣地”一词,可见二里头遗址在大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杨育彬先生的文章对于遗址的发现、年代、内涵、性质也都有阐述,并且谈了自己关于夏文化探索的一些历史。大贯静夫先生的《二里头遗址的出现》,对于河洛地区龙山、二里头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郭妍利的《郑州地区二里头文化》,通过对二十多处遗址的分析,就其文化面貌、文化内涵和聚落等级做出了一个分析。这些关于二里头的地位、价值等都是总体性的认识。

  第二是关于社会性质,包括这几位先生:一位是宫本一夫先生,他认为二里头遗址已经是早期国家。另外,戴向明先生对于二里头遗址和北方地区的早期国家起源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认为二里头、石峁陶寺是先后兴起的三个早期国家。袁广阔先生认为二里头遗址的都邑选址、城郭制度、都邑制度等都具有早期国家的内涵特征。

  第三是关于二里头遗址年代学的研究,主要有仇士华先生和张雪莲做的报告,使二里头遗址的上限有了一个新的界定。另外是大贯静夫先生关于碳十四年代在都城年代中的一些考察,我读了他的文章,认为他可能更倾向于常规测年的数据,认为偃师一期一段大约与二里冈一期早段同时或者稍早,这是一个新的认识。另外,井中伟先生指出了元证据法在年代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第四主要有两篇,一是赵海涛先生从二里头遗物甚至是陶器上寻找的二里头遗址的城市布局的一些新特点。陈国梁先生的《关于二里头遗址的围垣作坊区》,对于作坊区的出现和变迁、功能分区进行了分析,认为它可能是后世官营手工业的一个雏形,这也是一个新的认识。

  第五是关于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文物的研究。首先主要是关于玉器和一些珍贵文物的研究。包括邓淑苹教授关于二里头玉器探索的研究,这篇是在《万邦玉帛》的基础上对于二里头用玉制度的一个新阐述。邓聪教授的《二里头牙璋》,从牙璋的分布和传播看二里头文化的分布。黄翠梅教授对二里头绿松石的分析,对青铜牌饰的功能、纹饰特征、发展脉络进行了研究。江美英教授对于二里头文化雕文玉器的研究,指出它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而非二里头文化本体的一个产物。上述演讲都很精彩。

  其次是关于夏文化和夏王朝的研究。专门研究夏文化的,这次论文比较少,有点意外。有朱乃诚先生的《牙璋与夏史》,邓淑萍先生的《万邦玉帛》这篇长篇论文。此文通过对大量玉器资料的排比,对龙山到二里头时期的玉器演进制度做了分析,指出二里头文化成为天下共主之后,吸收了各个方国玉器的精华,形成了一个新的制度。另外,张渭莲、常怀颖对于太行山东麓、西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研究,以及彭小军对于丹江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存也做了一些研究。

  最后是关于商文化研究。大体上有四五位先生,一是李伯谦先生,对于偃师商城的时间年代有一个新的认识,这一点也是偃师商城报告出版以后,李先生的一个新看法。另外是郜向平先生对于偃师商城已经发表的墓葬进行了排比研究,对于墓葬的分布、葬俗及其反映的社会关系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另外雷雨先生对于三星堆玉器文化的认识,郭明先生对商周大型建筑的认识,都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在经济方面:主要有袁靖先生的二里头生业形态研究,指出二里头文化所具备的获取铜、锡、盐等重要资源的生产链。赵志军先生从二里头遗址的浮选结果,提出对于二里头遗址农业生产特征的一些看法,指出所谓“五谷”在二里头时期都已经完全具备。另外像蔡大伟、菊地大树等对于二里头遗址家畜的饲养方式、利用模式以及迁徙路径及家养动物的种类,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李志鹏先生根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对二里头遗址的动物饲养形态、经济状况作了一些分析研究。

  关于二里头文化的科技研究,大体上是围绕着青铜器展开的。好几位先生在这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认识。包括刘煜等对于二里头遗址出土陶范的分析检测,张昌平先生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生产技术以及对于新发现的二里头时代铸铜遗存的研究。另外是苏荣誉先生关于盘龙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以及由此反映的青铜器的起源和传播问题。再就是高江涛先生关于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鼎的一些看法。除青铜器以外,专家们还对原始瓷器和陶器技术也有所涉猎。

  环境方面主要是王树芝关于木材分析提出的一些看法。

  在宗教方面,包括方辉教授的《史前及夏时期的朱砂葬》,饭岛武次先生的《关于夏商时期的陶龟》,还有王青关于二里头神灵雕刻的研究。这些研究给了我们一些新的认识。

  在夏商考古争鸣方面。真正算得上争鸣的文章的是孙庆伟先生的《偃师商城西亳说的两点瑕疵》,这是又一篇很有挑战性的文章,文章很有分量,思路也很清晰。

  在关于考古报告的编撰方面。主要是许宏先生和他的助手们关于二里头报告编撰的体会与思路。这里面体现了他们关于考古报告主要目标、思路的调整,另外从体例上也做了一些新的创新。

  在关于田野工作方法的思考方面,主要有刘绪先生谈到的《关于田野考古点几个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对其他问题的研究,包括关于龙山时代早期文明、国家概念的一些文章,限于时间,不能一一提及。以上是我关于这次会议的第二方面。

  第三大方面是建议和期望。大体有五点:第一,我建议加强二里头遗址的考古科研。这个主要是期望在城市布局、宫城结构、城市变迁等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除了考古历史价值外,还要对遗址所蕴含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价值深入挖掘。

  第二,加大二里头遗址保护、利用的力度,这个主要是遗址的保护、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这个方面最近有一些新的进展。“十一五”期间二里头遗址已经纳入到国家遗址保护中间,但是进展不是太快,最近李克强总理亲自关注了这个事情,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进展。新考古人一定要有文保的意识、文保的知识,文保的技能,走可持续发展的文保之路。

  第三,创建学术平台,推动学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国考古学会的领导作用,包括将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殷商学会横向联合,在二里头遗址推动夏商考古文化研究。我希望在二里头遗址创建一个夏商文化研究中心,吸纳国内外有志于研究二里头文化的专家学者,亲临二里头遗址,参加考古发掘,参加标本和出土遗物的整理研究,打破我们现在一家独大、一家独尊的地位。

  第四,创立一个新的科研机制,打破现有的组织结构,跨地域、跨机构、跨学科、大团体地以大型课题引导主流科研方向,解决重大学术问题。这也是我们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所认识到的一个问题。

  第五,发扬光荣传统,以学术争鸣推动学术研究,以百花齐放装点学术园地。

  谢谢各位!

  (本文由录音整理而成,未经作者本人审校)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