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云南剑川县海门口史前遗址

发布时间:2009-01-1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遗址位于云南省剑川县甸南镇海门口村,在剑湖出水口南部。该遗址曾于1957年和1978年进行过两次发掘。2008年1~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揭露面积达1395平方米。
    遗址现存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中心区面积约200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房址、火堆、木桩柱和横木、灰白色石块、人骨坑、柱洞等。所清理的木桩柱和横木共4000多根,编号有两座房址。三次发掘共出土各类遗物约30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遗骸等,其中第三次发掘出土铜器18件。发掘区域内的地层堆积状况大体相同,根据所包含的遗物,可初步划分为三期。

    海门口遗址是滇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史前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通过对该遗址文化内涵的研究,确立了剑湖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该遗址的史前时期遗存是连续发展的,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不伴出铜器,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年代大致为距今4000~3500年。第二期和第三期伴出铜器,分别属铜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第二期的年代大致为距今3400~3100年,第三期的年代大致为距今3000~2500年。该遗址的青铜时代遗存与大理银梭岛遗址的时代基本同时,但文化面貌却有很大差异,说明滇西地区的青铜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认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史前的文化交流和族群迁徙具有重要价值。该遗址发现的史前时期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保存之好,面积之大,在目前国内的考古发现中是罕见的。该遗址出土了稻、粟、麦等多种谷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其南界已经延伸到滇西地区;而稻、麦共存的现象,则为认识中国古代稻麦轮作技术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信息。该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的铜器和铸铜石范,具有明确的地层关系,证明这里是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滇西地区可能是云贵高原青铜文化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人骨和动物遗骸等,这些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必将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

(责任编辑:高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论坛——2008年考古新发现

云南剑川县海门口史前遗址

发布时间:2009-01-13

    遗址位于云南省剑川县甸南镇海门口村,在剑湖出水口南部。该遗址曾于1957年和1978年进行过两次发掘。2008年1~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揭露面积达1395平方米。
    遗址现存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中心区面积约200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房址、火堆、木桩柱和横木、灰白色石块、人骨坑、柱洞等。所清理的木桩柱和横木共4000多根,编号有两座房址。三次发掘共出土各类遗物约30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遗骸等,其中第三次发掘出土铜器18件。发掘区域内的地层堆积状况大体相同,根据所包含的遗物,可初步划分为三期。

    海门口遗址是滇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史前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通过对该遗址文化内涵的研究,确立了剑湖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该遗址的史前时期遗存是连续发展的,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不伴出铜器,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年代大致为距今4000~3500年。第二期和第三期伴出铜器,分别属铜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第二期的年代大致为距今3400~3100年,第三期的年代大致为距今3000~2500年。该遗址的青铜时代遗存与大理银梭岛遗址的时代基本同时,但文化面貌却有很大差异,说明滇西地区的青铜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认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史前的文化交流和族群迁徙具有重要价值。该遗址发现的史前时期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保存之好,面积之大,在目前国内的考古发现中是罕见的。该遗址出土了稻、粟、麦等多种谷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其南界已经延伸到滇西地区;而稻、麦共存的现象,则为认识中国古代稻麦轮作技术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信息。该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的铜器和铸铜石范,具有明确的地层关系,证明这里是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滇西地区可能是云贵高原青铜文化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人骨和动物遗骸等,这些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必将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

(责任编辑:高丹)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