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葬

发布时间:2009-01-1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墓葬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区淮河以北3公里处的双墩村。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墓葬封土呈馒头状,底部有白土垫层。堆筑封土和填埋墓坑均使用五色混合土。墓葬为圆形竖穴土坑墓,墓口直径20.2、墓坑深7.5米,墓口下有宽大的生土二层台,正东向有阶梯式短墓道。墓口之下0.7米深的填土中,发现深浅不同的五色填土构成的“放射线形”迹象,共有20条,角度有一定规律。在0.7~1.4米深的填土中,沿墓坑一周构筑有18个呈馒头状的“土丘”;这层填土中还放置有1000多个未经火烧的泥质“土偶”,为尖顶圆体或方体。在生土二层台上,用三四层“土偶”垒砌成墙体状,土偶墙与墓壁之间形成一条环行走廊;墓道两侧的土偶墙均有转角,并有台阶通往走廊。墓葬坑深底大,埋葬布局呈十字形,圆形墓底以主椁室为中心,东、西、北侧各殉三个人,南侧殉一人,南面还有一个两箱大椁室。

    木质葬具已腐朽,墓主为一棺一椁,殉人均有较窄的木棺。人骨保存较差,经初步鉴定,墓主年龄在40岁左右,殉人多为20~30岁。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南椁室的器物箱内,少数见于主棺和殉人棺内,还有专门放置三牲的食物箱。器物种类非常丰富,包括编钟、鼎、罍、簠、盉、匜、盘、甗、豆、兵器、车马器等铜器,彩绘陶器和几何硬纹陶器,大量残朽的漆木器,以及一组龙首石磬和各类精美玉器。在部分铜器上发现“童麗君柏”的铭文,表明墓葬主人应是“钟离(国)君柏”。“钟离”是淮河中游地区的古国,文献中有零星记载。根据随葬器物的形制推断,墓葬的时代大致属于春秋中晚期。
    这座墓葬为圆形墓坑,发现了许多独特而复杂的遗迹现象。它的发掘,进一步证明淮河中游地区钟离古国存在的历史事实,为研究钟离国的历史和王室世系,以及淮夷文化的地域特征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此墓揭示了钟离国墓葬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为研究古代墓葬形制以及埋葬制度、埋葬习俗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责任编辑:高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论坛——2008年考古新发现

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葬

发布时间:2009-01-13

 

    墓葬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区淮河以北3公里处的双墩村。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墓葬封土呈馒头状,底部有白土垫层。堆筑封土和填埋墓坑均使用五色混合土。墓葬为圆形竖穴土坑墓,墓口直径20.2、墓坑深7.5米,墓口下有宽大的生土二层台,正东向有阶梯式短墓道。墓口之下0.7米深的填土中,发现深浅不同的五色填土构成的“放射线形”迹象,共有20条,角度有一定规律。在0.7~1.4米深的填土中,沿墓坑一周构筑有18个呈馒头状的“土丘”;这层填土中还放置有1000多个未经火烧的泥质“土偶”,为尖顶圆体或方体。在生土二层台上,用三四层“土偶”垒砌成墙体状,土偶墙与墓壁之间形成一条环行走廊;墓道两侧的土偶墙均有转角,并有台阶通往走廊。墓葬坑深底大,埋葬布局呈十字形,圆形墓底以主椁室为中心,东、西、北侧各殉三个人,南侧殉一人,南面还有一个两箱大椁室。

    木质葬具已腐朽,墓主为一棺一椁,殉人均有较窄的木棺。人骨保存较差,经初步鉴定,墓主年龄在40岁左右,殉人多为20~30岁。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南椁室的器物箱内,少数见于主棺和殉人棺内,还有专门放置三牲的食物箱。器物种类非常丰富,包括编钟、鼎、罍、簠、盉、匜、盘、甗、豆、兵器、车马器等铜器,彩绘陶器和几何硬纹陶器,大量残朽的漆木器,以及一组龙首石磬和各类精美玉器。在部分铜器上发现“童麗君柏”的铭文,表明墓葬主人应是“钟离(国)君柏”。“钟离”是淮河中游地区的古国,文献中有零星记载。根据随葬器物的形制推断,墓葬的时代大致属于春秋中晚期。
    这座墓葬为圆形墓坑,发现了许多独特而复杂的遗迹现象。它的发掘,进一步证明淮河中游地区钟离古国存在的历史事实,为研究钟离国的历史和王室世系,以及淮夷文化的地域特征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此墓揭示了钟离国墓葬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为研究古代墓葬形制以及埋葬制度、埋葬习俗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责任编辑:高丹)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