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

发布时间:2010-07-1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杂志社
 
 
    遗址坐落于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村北部的山坡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2009年4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达5200平方米。
遗址堆积深厚,平均深度达8米。在遗址上发现了环壕与城墙。环壕平面大体呈椭圆形,南北长约190、东西宽约140米。环壕剖面大体呈“V”字形,口宽约11.8、底宽0.2~0.5、深约6.05米。城墙位于环壕内侧,基宽9.6、存高6.2米。城墙内侧堆积坡度较缓,部分房址坐落于城墙上;城墙外侧坡度陡峭,与环壕内壁相连形成统一的斜面。
    发现房址149座,多为地面式建筑。房址多在同一位置上下叠压,最多可叠压七层,推测下面的房址是上面房址的地基。房址之间多有“地面”相连,二至三间房址由“地面”相连的情况相当普遍,最多有七、八间房址连在一起。单个房址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墙体多为土坯层层错砌,保存最高者达2.1米。回廊内用土坯砌筑短墙,将回廊分隔成数量不等的小隔间,个别隔间之间有门道或门洞相连,有的分布成排柱洞。居住面一般抹有草拌泥,中部有地面灶。门道多向西南,外侧有门槛,两侧置有门墩。F8位于发掘区北部,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墙体存高2米,面积近110平方米,其南部发现300平方米的“地面”,疑为小型广场。此外,发掘区南部还有四组保存较完整的由院墙、房址、窖穴构成的院落,呈南北向排列,周围分布有纵横的道路。
 
 
 
    遗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有少量玉器及青铜器等。陶器以筒腹鬲、鼓腹鬲、罐形鼎、豆、罐、三足盘、大口尊等为大宗;石器有斧、刀、铲、镞、锛、饼、球、槽、臼、杵、磨盘及磨棒等;骨器有三棱长铤镞、锥、铲、针、笄等;玉器有玉斧、玉环、项饰;青铜器有刀、锥以及喇叭口式耳环。
 
 
 
    二道井子遗址建筑遗迹保存完整,是目前所见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保存极佳的“地面”为研究不同遗迹之间的共时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环壕、城墙、院落、房址、窖穴、道路等构成的聚落,为探索当时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新的资料。多层叠压的房址显示该遗址存在早晚相互衔接的不同时期的聚落,由此可以考察遗址不同时期聚落形态的变化,进而复原整个遗址始建、修缮、扩建、重建直至废弃的过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论坛——2009年考古新发现

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

发布时间:2010-07-14

 
 
    遗址坐落于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村北部的山坡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2009年4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达5200平方米。
遗址堆积深厚,平均深度达8米。在遗址上发现了环壕与城墙。环壕平面大体呈椭圆形,南北长约190、东西宽约140米。环壕剖面大体呈“V”字形,口宽约11.8、底宽0.2~0.5、深约6.05米。城墙位于环壕内侧,基宽9.6、存高6.2米。城墙内侧堆积坡度较缓,部分房址坐落于城墙上;城墙外侧坡度陡峭,与环壕内壁相连形成统一的斜面。
    发现房址149座,多为地面式建筑。房址多在同一位置上下叠压,最多可叠压七层,推测下面的房址是上面房址的地基。房址之间多有“地面”相连,二至三间房址由“地面”相连的情况相当普遍,最多有七、八间房址连在一起。单个房址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墙体多为土坯层层错砌,保存最高者达2.1米。回廊内用土坯砌筑短墙,将回廊分隔成数量不等的小隔间,个别隔间之间有门道或门洞相连,有的分布成排柱洞。居住面一般抹有草拌泥,中部有地面灶。门道多向西南,外侧有门槛,两侧置有门墩。F8位于发掘区北部,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墙体存高2米,面积近110平方米,其南部发现300平方米的“地面”,疑为小型广场。此外,发掘区南部还有四组保存较完整的由院墙、房址、窖穴构成的院落,呈南北向排列,周围分布有纵横的道路。
 
 
 
    遗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有少量玉器及青铜器等。陶器以筒腹鬲、鼓腹鬲、罐形鼎、豆、罐、三足盘、大口尊等为大宗;石器有斧、刀、铲、镞、锛、饼、球、槽、臼、杵、磨盘及磨棒等;骨器有三棱长铤镞、锥、铲、针、笄等;玉器有玉斧、玉环、项饰;青铜器有刀、锥以及喇叭口式耳环。
 
 
 
    二道井子遗址建筑遗迹保存完整,是目前所见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保存极佳的“地面”为研究不同遗迹之间的共时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环壕、城墙、院落、房址、窖穴、道路等构成的聚落,为探索当时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新的资料。多层叠压的房址显示该遗址存在早晚相互衔接的不同时期的聚落,由此可以考察遗址不同时期聚落形态的变化,进而复原整个遗址始建、修缮、扩建、重建直至废弃的过程。
 
 

作者:杂志社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