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暨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1-01-1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本站记者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一直备受注目,2010年1月11日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此次论坛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六位学者就2010年的6项考古新发现作学术讲演,并邀请了6位知名学者对考古新发现进行评论并组织讨论。出席会议的还有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在京的考古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博物馆和有关出版单位的专家及学者共计200余人。在京的相关新闻媒体的记者也出席本次报告会并进行了采访报道。论坛由考古杂志社社长施劲松主持。

    首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徐良高介绍了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的调查和发掘情况,发现城墙、水道及春秋晚期的印纹陶片、瓦片、铜镞、原始瓷碗、陶钵等,东周时期重要建筑材料瓦,是首次在东南吴越地区发现的高等级建筑材料。另外还发现大量春秋时期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其中许多为高等级墓葬。本次考古发现的苏州西南部山区的大型中心性遗址,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以该中心性城址为核心,各种等级的遗址、墓葬等,构成了较完整的聚落群。这一聚落群对理解苏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各种遗存现象和重构当时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基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做了点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郑建明介绍了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的调查和发掘情况,南山窑址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是探索瓷器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南山窑址持续时间长,从商代早期贯穿整个商代,这有助于建立本区域内更加详细的商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商代原始瓷的生产,标志着社会的分化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不再依托遗址而形成独立窑区,这是探索当时社会分工的重要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研究员唐际根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谢尧亭做了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的报告,大河口墓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有墓葬千余座。现已揭露面积15000余平方米,发现墓葬615座,车马坑22座。随葬丰富的青铜器、陶器、玉器及少量的漆器、锡器和金器。大河口墓地是新发现的一处西周封国墓地,铜器铭文中的“霸伯”是这里的最高权力拥有者。在大河口墓地,商、周文化因素都比较明显,有自身特色。大河口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分封制度和西周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巍对报告做了精彩的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裕群介绍了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的发掘。2010年主要对吐峪沟东区、西区北部石窟和一处地面佛寺等进行了发掘。初步推断洞窟约开凿于公元5世纪。这对于研究吐峪沟石窟群始凿年代以及洞窟开凿的先后次第等重要问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新发现的沟东、沟西两处中心柱窟(大像窟)壁画的风格均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壁画题材新颖,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出土了大量的文书残片,包括汉文、粟特文、藏文、回鹘文、婆罗迷文等多种文字,是字体风格最早的文书,这为研究吐鲁番地区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古代语言提供了新的资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介绍了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的发掘,2010年5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次对老司城遗址进行发掘。城址总面积25万平方米。宫殿区与衙署区位于城址中心,其周围分布街道区、宗教区、墓葬区、休闲区等。基本上明确了城址各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另外还清理了位于老司城东南郊的紫金山墓地,也就是明代永顺土司的王室墓地。出土的一批土司眷属的墓志铭,是研究土司社会的珍贵史料。通过对永顺土司核心区域的专题调查,已发现土司时期的烽火台、军事关卡、土司庄园、古墓群、宗教遗址、石刻题铭等60多处,对永顺老司城相关遗址的内涵和空间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永顺老司城遗址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复原土司社会内部结构和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物案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刘庆柱对报告作了精彩点评。

    最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崔勇做了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的报告,2010年4月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组队开始对“南澳Ⅰ号”沉船进行发掘。船体纵向长约27米,最宽的隔舱长7.5米。已确认的货舱达15个。清理出水了大量的陶瓷器、金属器,经粗略统计,共出水文物11000余件,包括瓷器万余件、金属器100余件、铜钱150余串。从出水陶瓷器的胎质、釉色、器形、青花图案纹饰风格及烧造工艺等方面判断,其年代为明代晚期嘉靖至万历年间,其来源可能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窑产品,窑口可能包括江西景德镇民窑、福建漳州窑及粤东梅州大埔和潮州饶平等地民窑。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张威作了点评。
    学术报告和讨论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云翔进行了论坛总结。

 

    详细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

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

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

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

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论坛——2010年六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暨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1-01-1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一直备受注目,2010年1月11日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此次论坛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六位学者就2010年的6项考古新发现作学术讲演,并邀请了6位知名学者对考古新发现进行评论并组织讨论。出席会议的还有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在京的考古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博物馆和有关出版单位的专家及学者共计200余人。在京的相关新闻媒体的记者也出席本次报告会并进行了采访报道。论坛由考古杂志社社长施劲松主持。

    首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徐良高介绍了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的调查和发掘情况,发现城墙、水道及春秋晚期的印纹陶片、瓦片、铜镞、原始瓷碗、陶钵等,东周时期重要建筑材料瓦,是首次在东南吴越地区发现的高等级建筑材料。另外还发现大量春秋时期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其中许多为高等级墓葬。本次考古发现的苏州西南部山区的大型中心性遗址,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以该中心性城址为核心,各种等级的遗址、墓葬等,构成了较完整的聚落群。这一聚落群对理解苏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各种遗存现象和重构当时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基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做了点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郑建明介绍了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的调查和发掘情况,南山窑址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是探索瓷器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南山窑址持续时间长,从商代早期贯穿整个商代,这有助于建立本区域内更加详细的商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商代原始瓷的生产,标志着社会的分化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不再依托遗址而形成独立窑区,这是探索当时社会分工的重要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研究员唐际根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谢尧亭做了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的报告,大河口墓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有墓葬千余座。现已揭露面积15000余平方米,发现墓葬615座,车马坑22座。随葬丰富的青铜器、陶器、玉器及少量的漆器、锡器和金器。大河口墓地是新发现的一处西周封国墓地,铜器铭文中的“霸伯”是这里的最高权力拥有者。在大河口墓地,商、周文化因素都比较明显,有自身特色。大河口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分封制度和西周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巍对报告做了精彩的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裕群介绍了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的发掘。2010年主要对吐峪沟东区、西区北部石窟和一处地面佛寺等进行了发掘。初步推断洞窟约开凿于公元5世纪。这对于研究吐峪沟石窟群始凿年代以及洞窟开凿的先后次第等重要问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新发现的沟东、沟西两处中心柱窟(大像窟)壁画的风格均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壁画题材新颖,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出土了大量的文书残片,包括汉文、粟特文、藏文、回鹘文、婆罗迷文等多种文字,是字体风格最早的文书,这为研究吐鲁番地区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古代语言提供了新的资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介绍了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的发掘,2010年5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次对老司城遗址进行发掘。城址总面积25万平方米。宫殿区与衙署区位于城址中心,其周围分布街道区、宗教区、墓葬区、休闲区等。基本上明确了城址各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另外还清理了位于老司城东南郊的紫金山墓地,也就是明代永顺土司的王室墓地。出土的一批土司眷属的墓志铭,是研究土司社会的珍贵史料。通过对永顺土司核心区域的专题调查,已发现土司时期的烽火台、军事关卡、土司庄园、古墓群、宗教遗址、石刻题铭等60多处,对永顺老司城相关遗址的内涵和空间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永顺老司城遗址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复原土司社会内部结构和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物案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刘庆柱对报告作了精彩点评。

    最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崔勇做了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的报告,2010年4月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组队开始对“南澳Ⅰ号”沉船进行发掘。船体纵向长约27米,最宽的隔舱长7.5米。已确认的货舱达15个。清理出水了大量的陶瓷器、金属器,经粗略统计,共出水文物11000余件,包括瓷器万余件、金属器100余件、铜钱150余串。从出水陶瓷器的胎质、釉色、器形、青花图案纹饰风格及烧造工艺等方面判断,其年代为明代晚期嘉靖至万历年间,其来源可能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窑产品,窑口可能包括江西景德镇民窑、福建漳州窑及粤东梅州大埔和潮州饶平等地民窑。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张威作了点评。
    学术报告和讨论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云翔进行了论坛总结。

 

    详细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

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

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

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

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

 

作者:本站记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