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
为解决苏州市木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古城址、墓葬等遗址群的时代、布局、性质和人地关系等学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苏州西部山区及周边地区先秦时期遗存进行了综合考古调查、发掘。
根据2009年的田野调查成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五个地点进行了发掘。其中,所发现的木渎镇五峰村北城墙长1150米,残存墙体上宽约13、下宽约22米,墙体分段分块筑成。残存墙体最高约3米。城墙外侧为护城河,宽14米以上。胥口镇新锋村发现城墙、河道等遗迹。河道位于两段城墙之间,宽约14、深1.9米以上。河道的淤积层内出有东周时期重要建筑材料瓦,这是首次在东南吴越地区发现的高等级建筑材料。城墙与河道之间有一定间距,构成一组密切相关的遗存,初步推测为水门遗迹。另外,穹窿山风景区堰头村南北两侧有多处断续分布的土墩遗迹,推测与西城墙有关。盆地东部的木东路一带地势高于两侧,且与新锋南城墙相接,应与东城墙有关。据出土陶片特征、地层关系和城墙等遗迹的特征,初步判断北城墙建于春秋晚期。南城墙与水道密切关联,彼此之间形成一座南方古城特有的水门遗迹。河道底部淤泥出土物如印纹陶片、瓦片、铜镞、原始瓷碗、陶钵等显示其使用时期为春秋晚期。据现有资料,南北两城墙之间的距离为6728米。
根据初步考察,结合以往调查和发掘成果可知,在苏州西部山区上方山、七子山、观音山、五峰山、天平山、真山、胥山、横山等山峰、山脊上有大量春秋时期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其中许多为高等级墓葬。2010年春发掘了真山北端D33,其墓葬结构为在山体基岩上铺垫一层厚约0.3~0.4米碎石,然后垒砌“石郭”,再在上面覆以封土。主墓东西向,墓坑是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成的“石郭”,外围东西长13、南北宽9.3米,内径东西长7.2、南北宽6米,最高1.8米。该墓虽被破坏,但发现2个器物坑。其中K1出土器物48件,有印纹硬陶瓮24件、印纹硬陶罐4件和陶鼎5件、原始瓷盖碗15件;K2出土器物10件,有印纹硬陶瓮2件、罐3件和原始瓷碗5件。
以往在苏州一带发现大量各种等级的石室土墩墓、土墩墓,以及玉器窖藏、一般遗址等,但未见与之相对应的中心性遗址。本次考古发现显示,在苏州西南部山区木渎、胥口一带山间盆地内存在大型中心性遗址,其性质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以该中心性城址为核心,各种等级的遗址、墓葬等,构成了较完整的聚落群。这一聚落群对理解苏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各种遗存现象和重构当时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