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布时间:2012-01-1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杂志社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康巴什新区康巴什乌兰木伦景观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5′41.97″、北纬39°35′03.48″。遗址发现于2010年5月,总面积20000平方米,海拔1293 米。遗物堆积为呈灰绿色的河湖相三角洲沉积。第1地点地层堆积厚度约10米。地层初步划分为8层,各层均有遗物出土,其中第3~6层遗物最丰富,其中还保存了大量灰烬、木炭、烧骨等组成的用火遗迹。
 
 
    乌兰木伦河流域在久远的古代曾为湖泊,周边为绿洲,植物丰茂、动物成群。围绕乌兰木伦古湖,有多条河流流经绿洲注入乌兰木伦古湖,遗址所在地便是其中一条河流入古湖的三角洲。在遗址剖面上可以观察到沙丘砂或者三角洲相与其上覆的湖沼相构成的17个沉积旋回,遗址及周围自晚更新世后期末次间冰期以来,经历了多次古湖时期。经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张家富教授等测定和研究,遗址的时代为距今约3~7万年。
 
 
    2010年6~9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和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乌兰木伦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试掘。2011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正式发掘。此次野外发掘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实行高标准、严要求,采用专业、科学和细致、完善的工作方法,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并有所创新。
 
 
 
    两年的发掘中共出土4200多件石制品,工具包括锯齿刃器、凹缺器、各类边刮削器、适于装柄的各类尖状器、鸟喙状器、锥、钻、刀、石片、盘状器、雕刻器、镞等类型。遗址第2层和第6层发现的多组石制品证明该遗址曾是古人制作工具的场所,也证明了遗址的原地埋藏属性。在遗址第2地点的探沟中出土了石制品和疑似披毛犀脚印的遗迹。
 
 
    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马、河套大角鹿、巨驼、牛、仓鼠和兔。乌兰木伦动物群明显属于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带有明显的草原特点。它们生活的时代处在晚冰期较暖的时段。这一时期水草丰美,非常适宜人类居住。遗址各文化层中出土的大量破碎的骨化石上有很多人为切割、砍、剥片、修理的痕迹,骨片和制作成型的骨器数量相当多,反映出生活在该遗址的古人类在气候变化中所采取的与狩猎活动密切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
 
 
    2011年4~9月,我们在乌兰木伦河上游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旧石器地点50多处,采集到石制品上千件。这些器物的类型异常丰富,特别是加工精美的有欧洲莫斯特特点的尖状器和刮削器等,说明乌兰木伦河流域是乌兰木伦古人类生存、繁衍、打猎、打制石器的基本区域,在这里曾经生活着人数众多、活动范围广阔的族群。
 
 
 
    乌兰木伦遗址的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 我国该阶段的遗址相当稀少。遗址出土遗物数量巨大,内涵丰富,填补了内蒙古地区乃至华北、东北亚地区该类遗存的空白。该遗址的时代属于末次冰期,对探讨当时人类对于极端气候的生存适应能力乃至现代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重要启示。 乌兰木伦遗址是继1922年法国人发现萨拉乌苏及水洞沟遗址之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的一次史前文化的重大发现。该遗址对于研究鄂尔多斯高原的地质学、古环境学、古人类学、古生物学等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将对东亚史前史和第四纪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论坛——201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布时间:2012-01-10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康巴什新区康巴什乌兰木伦景观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5′41.97″、北纬39°35′03.48″。遗址发现于2010年5月,总面积20000平方米,海拔1293 米。遗物堆积为呈灰绿色的河湖相三角洲沉积。第1地点地层堆积厚度约10米。地层初步划分为8层,各层均有遗物出土,其中第3~6层遗物最丰富,其中还保存了大量灰烬、木炭、烧骨等组成的用火遗迹。
 
 
    乌兰木伦河流域在久远的古代曾为湖泊,周边为绿洲,植物丰茂、动物成群。围绕乌兰木伦古湖,有多条河流流经绿洲注入乌兰木伦古湖,遗址所在地便是其中一条河流入古湖的三角洲。在遗址剖面上可以观察到沙丘砂或者三角洲相与其上覆的湖沼相构成的17个沉积旋回,遗址及周围自晚更新世后期末次间冰期以来,经历了多次古湖时期。经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张家富教授等测定和研究,遗址的时代为距今约3~7万年。
 
 
    2010年6~9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和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乌兰木伦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试掘。2011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正式发掘。此次野外发掘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实行高标准、严要求,采用专业、科学和细致、完善的工作方法,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并有所创新。
 
 
 
    两年的发掘中共出土4200多件石制品,工具包括锯齿刃器、凹缺器、各类边刮削器、适于装柄的各类尖状器、鸟喙状器、锥、钻、刀、石片、盘状器、雕刻器、镞等类型。遗址第2层和第6层发现的多组石制品证明该遗址曾是古人制作工具的场所,也证明了遗址的原地埋藏属性。在遗址第2地点的探沟中出土了石制品和疑似披毛犀脚印的遗迹。
 
 
    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马、河套大角鹿、巨驼、牛、仓鼠和兔。乌兰木伦动物群明显属于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带有明显的草原特点。它们生活的时代处在晚冰期较暖的时段。这一时期水草丰美,非常适宜人类居住。遗址各文化层中出土的大量破碎的骨化石上有很多人为切割、砍、剥片、修理的痕迹,骨片和制作成型的骨器数量相当多,反映出生活在该遗址的古人类在气候变化中所采取的与狩猎活动密切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
 
 
    2011年4~9月,我们在乌兰木伦河上游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旧石器地点50多处,采集到石制品上千件。这些器物的类型异常丰富,特别是加工精美的有欧洲莫斯特特点的尖状器和刮削器等,说明乌兰木伦河流域是乌兰木伦古人类生存、繁衍、打猎、打制石器的基本区域,在这里曾经生活着人数众多、活动范围广阔的族群。
 
 
 
    乌兰木伦遗址的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 我国该阶段的遗址相当稀少。遗址出土遗物数量巨大,内涵丰富,填补了内蒙古地区乃至华北、东北亚地区该类遗存的空白。该遗址的时代属于末次冰期,对探讨当时人类对于极端气候的生存适应能力乃至现代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重要启示。 乌兰木伦遗址是继1922年法国人发现萨拉乌苏及水洞沟遗址之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的一次史前文化的重大发现。该遗址对于研究鄂尔多斯高原的地质学、古环境学、古人类学、古生物学等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将对东亚史前史和第四纪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杂志社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