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7月29日下午第一组)

发布时间:2010-07-3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尤悦
 
 
    7月29日下午两点,“考古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组第二次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会议室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研究员和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刘莉教授共同主持。与会发言的代表共有9位,分别是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库兹缅科博士、南京博物院的林留根研究员、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曹建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贾笑冰副研究员、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的贾伟明博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高星研究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朱泓教授、墨西哥国立历史人类学院的瓦利教授、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科瓦列教授
 
    首先发言的是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库兹缅科博士,他的演讲题目是“塞伊玛-图尔宾诺问题:新材料”。在二十多分钟的发言中,库兹缅科博士介绍了索美日诺耶聚落和奥鲁附近的墓葬、维特鲁加河口墓地、萨特加墓地、普里阿巴拉任卡墓地、塔尔塔斯墓地、维斯祭祀遗址、沙坦湖祭祀遗址等近二十处遗址新发现的陶器、石器和青铜工具。
 
 
 
    第二位发言人是南京博物院的林留根研究员,发言题目是“张家港东山村遗址与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进程”。东山村遗址平面呈方圆形,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I区、Ⅱ区、III区,主要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的遗存。I区均是小型墓;Ⅱ区主要是建筑区,发现有5座房址; III区主要是大型墓。M90所出随葬品的数量是迄今发现的崧泽文化墓葬中最多的一座,共67件,包括5件大型石钺、2件大型石锛、19件玉器以及38件陶器等。高等级大墓可以分为两期,一期相当于崧泽文化的早期,二期相当于崧泽文化的中期。具体年代在距今5800-5500年。林留根先生认为东山村遗址为研究长江下游社会复杂进程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墓葬和房址表现出当时社会已经发生贫富分化。
 
 
 
    下一位发言人是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曹建恩研究员,他的题目是“内蒙古东南部先秦考古的新收获”。近年来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收获,曹建恩研究员对新发现的遗址一一做了介绍。他指出,魏家窝铺遗址和四家子遗址分别提供了红山文化的聚落形态、祭祀遗址的材料,为进一步研究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形态、社会结构及生产、生活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宝力皋吐遗址及墓地、哈拉海沟墓地的发现极大的丰富了小河沿文化的内涵,扩大了其分布范围,为小河沿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发展轨迹提供了一批珍贵的田野资料;赤峰市西北的三座店石城和二道井子土城这两种材质的城址为对于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形态及进一步探讨不同材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功用的区别与联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贾笑冰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辽宁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贝丘遗址发掘与收获”。 该遗址分五期,从第三期开始成为贝丘遗址,发言人介绍了每一期发现的房址、灰坑和手工制品。在对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古环境与古气候、陶器成分分析、遥感和GIS等多种研究手段。贾笑冰先生指出,现有的研究初步阐明了当时人类的经济形态,反映了我国北方岛上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发现的一些遗物,如人面玉器、雕塑等,为研究我国辽东地区史前玉文化、原始宗教和图腾的起源提供了资料。
 
 
 
    第五位发言人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贾伟明博士,演讲题目是“实践中学习:中国东北地区环境考古学研究的进展和前进中的问题”。他以汤卓炜先生对东北地区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为例,指出环境考古学研究正在走向系统化。但是,目前研究还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个别田野考古研究仍然与环境的研究脱节;错误理解适宜期气候;缺乏高精度的环境复原;现有研究受到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为此,考古学研究需要高精度环境复原的研究、复原时要量化研究、开展自然堆积与人文堆积环境信息的比对研究以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考古学家和环境学家要共同研究问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关于中国地区现代人起源问题的思考”。 他首先介绍了人类起源“出自非洲说”的观点,这种学说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逐渐向周围扩散,现代人类的基因都来自于他们。DNA研究和非洲的人类化石支持这一观点。但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材料并不完全支持这一观点。高星研究员认为这一观点虽然在技术上有优势,但在原理和方法上有待提高,存在误区。随后,他又介绍“多地区进化说”和“联系进化附带杂交”的主要观点。中国古代人类头骨化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国古环境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联系进化附带杂交”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高星先生认为现代人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区域性多样化模式”可能是一个较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朱泓教授是第七位发言人,他的题目是“中国古代居民人类学类型研究的新进展”。根据目前考古所见材料,他认为这些中国古代人类可以分为“古中原类型”、 “古华北类型”、 “古蒙古高原类型”、 “古东北类型”、 “古西北类型”、 “古华南类型”,他分别介绍了这六种类型人群的分布地域、所属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国的新疆地区,还出现了“原始欧罗巴类型”、“中亚两河类型”和“地中海东支类型”三种类型。
 
 
 
    墨西哥国立历史人类学院的瓦利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比较的角度看瓦哈卡谷地阿尔班山地区的城市化”。 阿尔班山遗址位于瓦哈卡谷地的中心,遗址分为五期,时代从公元前500年延续到公元1500年。她复原了阿尔班山一期的城市内部布局,认为军事威胁、经济吸引力和宗教原因是阿尔班山城市化的因素,这使得阿尔班山遗址成为中美洲地区最早的城市和国家形式。最后,她对阿尔班山地区和中国中原地区早期有围墙的聚落的城市化过程作一个简单对比,认为城墙在城市化过程中具有相同的作用,即为城市提供保护。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科瓦列教授,发言题目是“公元前3千年早期切木尔切克人从法国到阿尔泰的大迁徙”。他指出,在中国发现有切木尔切克人的墓葬,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随葬的陶器与阿凡纳羡沃文化的器型相似。东哈萨克斯坦也发现切木尔切克人的墓葬,出土陶器与叶卢尼诺文化的相似,这里的墓葬时代最晚的到公元纪年。蒙古的巴彦乌列盖省和布尔干县也同样发现有切木尔切克人的墓葬。他将切木尔切克墓葬分为巴彦乌列盖类型、布尔干类型和哈萨克斯坦类型,这三种类型分别起源于阿尔泰地区、法国西部和法国南部。科瓦列教授还介绍了切木尔切克人的陶器、石人、石柱及装饰图案。
 
 
 
    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充分交流,对若干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国际研讨会“考古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考古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7月29日下午第一组)

发布时间:2010-07-30

 
 
    7月29日下午两点,“考古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组第二次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会议室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研究员和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刘莉教授共同主持。与会发言的代表共有9位,分别是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库兹缅科博士、南京博物院的林留根研究员、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曹建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贾笑冰副研究员、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的贾伟明博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高星研究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朱泓教授、墨西哥国立历史人类学院的瓦利教授、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科瓦列教授
 
    首先发言的是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库兹缅科博士,他的演讲题目是“塞伊玛-图尔宾诺问题:新材料”。在二十多分钟的发言中,库兹缅科博士介绍了索美日诺耶聚落和奥鲁附近的墓葬、维特鲁加河口墓地、萨特加墓地、普里阿巴拉任卡墓地、塔尔塔斯墓地、维斯祭祀遗址、沙坦湖祭祀遗址等近二十处遗址新发现的陶器、石器和青铜工具。
 
 
 
    第二位发言人是南京博物院的林留根研究员,发言题目是“张家港东山村遗址与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进程”。东山村遗址平面呈方圆形,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I区、Ⅱ区、III区,主要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的遗存。I区均是小型墓;Ⅱ区主要是建筑区,发现有5座房址; III区主要是大型墓。M90所出随葬品的数量是迄今发现的崧泽文化墓葬中最多的一座,共67件,包括5件大型石钺、2件大型石锛、19件玉器以及38件陶器等。高等级大墓可以分为两期,一期相当于崧泽文化的早期,二期相当于崧泽文化的中期。具体年代在距今5800-5500年。林留根先生认为东山村遗址为研究长江下游社会复杂进程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墓葬和房址表现出当时社会已经发生贫富分化。
 
 
 
    下一位发言人是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曹建恩研究员,他的题目是“内蒙古东南部先秦考古的新收获”。近年来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收获,曹建恩研究员对新发现的遗址一一做了介绍。他指出,魏家窝铺遗址和四家子遗址分别提供了红山文化的聚落形态、祭祀遗址的材料,为进一步研究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形态、社会结构及生产、生活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宝力皋吐遗址及墓地、哈拉海沟墓地的发现极大的丰富了小河沿文化的内涵,扩大了其分布范围,为小河沿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发展轨迹提供了一批珍贵的田野资料;赤峰市西北的三座店石城和二道井子土城这两种材质的城址为对于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形态及进一步探讨不同材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功用的区别与联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贾笑冰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辽宁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贝丘遗址发掘与收获”。 该遗址分五期,从第三期开始成为贝丘遗址,发言人介绍了每一期发现的房址、灰坑和手工制品。在对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古环境与古气候、陶器成分分析、遥感和GIS等多种研究手段。贾笑冰先生指出,现有的研究初步阐明了当时人类的经济形态,反映了我国北方岛上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发现的一些遗物,如人面玉器、雕塑等,为研究我国辽东地区史前玉文化、原始宗教和图腾的起源提供了资料。
 
 
 
    第五位发言人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贾伟明博士,演讲题目是“实践中学习:中国东北地区环境考古学研究的进展和前进中的问题”。他以汤卓炜先生对东北地区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为例,指出环境考古学研究正在走向系统化。但是,目前研究还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个别田野考古研究仍然与环境的研究脱节;错误理解适宜期气候;缺乏高精度的环境复原;现有研究受到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为此,考古学研究需要高精度环境复原的研究、复原时要量化研究、开展自然堆积与人文堆积环境信息的比对研究以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考古学家和环境学家要共同研究问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关于中国地区现代人起源问题的思考”。 他首先介绍了人类起源“出自非洲说”的观点,这种学说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逐渐向周围扩散,现代人类的基因都来自于他们。DNA研究和非洲的人类化石支持这一观点。但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材料并不完全支持这一观点。高星研究员认为这一观点虽然在技术上有优势,但在原理和方法上有待提高,存在误区。随后,他又介绍“多地区进化说”和“联系进化附带杂交”的主要观点。中国古代人类头骨化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国古环境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联系进化附带杂交”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高星先生认为现代人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区域性多样化模式”可能是一个较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朱泓教授是第七位发言人,他的题目是“中国古代居民人类学类型研究的新进展”。根据目前考古所见材料,他认为这些中国古代人类可以分为“古中原类型”、 “古华北类型”、 “古蒙古高原类型”、 “古东北类型”、 “古西北类型”、 “古华南类型”,他分别介绍了这六种类型人群的分布地域、所属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国的新疆地区,还出现了“原始欧罗巴类型”、“中亚两河类型”和“地中海东支类型”三种类型。
 
 
 
    墨西哥国立历史人类学院的瓦利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比较的角度看瓦哈卡谷地阿尔班山地区的城市化”。 阿尔班山遗址位于瓦哈卡谷地的中心,遗址分为五期,时代从公元前500年延续到公元1500年。她复原了阿尔班山一期的城市内部布局,认为军事威胁、经济吸引力和宗教原因是阿尔班山城市化的因素,这使得阿尔班山遗址成为中美洲地区最早的城市和国家形式。最后,她对阿尔班山地区和中国中原地区早期有围墙的聚落的城市化过程作一个简单对比,认为城墙在城市化过程中具有相同的作用,即为城市提供保护。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科瓦列教授,发言题目是“公元前3千年早期切木尔切克人从法国到阿尔泰的大迁徙”。他指出,在中国发现有切木尔切克人的墓葬,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随葬的陶器与阿凡纳羡沃文化的器型相似。东哈萨克斯坦也发现切木尔切克人的墓葬,出土陶器与叶卢尼诺文化的相似,这里的墓葬时代最晚的到公元纪年。蒙古的巴彦乌列盖省和布尔干县也同样发现有切木尔切克人的墓葬。他将切木尔切克墓葬分为巴彦乌列盖类型、布尔干类型和哈萨克斯坦类型,这三种类型分别起源于阿尔泰地区、法国西部和法国南部。科瓦列教授还介绍了切木尔切克人的陶器、石人、石柱及装饰图案。
 
 
 
    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充分交流,对若干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孙丹)
 

作者:尤悦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