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年成果展”--陶寺遗址:中国早期国家的第一轮朝阳
发布时间:2010-07-2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何努
空中全景
陶寺城址位于山西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调查发现,确认为一处龙山时代大型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1978年至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临汾行署文化局合作,揭露了居住区和墓葬区,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9座,出土了陶龙盘、陶鼓、鼍鼓、大石磬、玉器、彩绘木器等精美文物,震惊海内外,确定了陶寺文化。1999~2001年,确定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城址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1500米,中期城址总面积为280万平方米,方向225°。从此陶寺遗址的田野发掘与研究的目的从探索一个龙山文化晚期的超大型聚落,转向探索一个都邑聚落的布局与性质,追寻其社会组织发展水平是否已经进入到国家社会。而从考古的角度探索一个都城遗址,可以通过城墙、宫殿、王陵、宗教礼制建筑等考古遗存在判定。2002年春季至今,陶寺遗址的聚落考古研究一直被纳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在陶寺城址共发掘4000平方米,确定了面积为56万平方米的陶寺早期小城、下层贵族居住区、宫殿区、东部大型仓储区、中期小城内王族墓地以及祭祀区内的观天象祭祀台基址。
陶寺城址平面图
2007IFJT3主殿高空俯视全景
考古资料表明,陶寺早期城址在陶寺中期扩展成为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址之一。中期沿用早期的宫殿区。但是中期王族墓地与早期王族墓地不同茔域,暗示陶寺城址的掌权家族易手。观象授时祭坛的存在,不仅标志着历法作为王权一部分在陶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标志着陶寺城址的王都性质。圭表技术的存在,不仅证明陶寺遗址拥有圭表测影制定历法的成熟天文学知识,而且其1.6尺“地中”影长数据和大地幅员测量功能,都是陶寺政体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表现。最高权力控制的大型窖穴仓储区的存在,是国家社会储藏贡赋、备战备荒不可或缺的设施。陶寺晚期凸显暴力行为,以扒城墙、毁宫殿、捣王陵为主要特征,系典型的国家政治报复行为。这些迹象都一再彰显陶寺文化的国家性质,陶寺城址的都邑功能。陶寺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的完全具备城墙、宫殿、王陵、观象台祭祀建筑、王权控制的仓储区等各要素的先秦都城遗址。虽然陶寺城址的政体与二里头文化政体相比,从政治体制到行政管理结构和模式都带有更多稚嫩的原始性,但是国家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如王权、都城、阶级、地缘政治、官营手工业、贡赋制度、国家意识形态等等都已初具,唯缺乏中央集权,大约具有邦国的性质。
陶寺中期大墓IM22x
陶寺观象台复原蓝图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