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巍所长在考古所建所六十周年开幕式上致辞

发布时间:2010-08-0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的庆祝大会。作为考古研究所现任所长,看着眼前高朋满座,宾客云集,我的心情十分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考古研究所全体同事,向冒着酷暑,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专程赶来参加此次庆典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真挚的感谢!
    60年前,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之际,国务院批准成立考古研究所。在我们研究所的资料室里,至今还保留着周恩来对夏鼐先生为研究所副所长的委任状,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考古和文物事业在内的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视。
    考古研究所成立伊始,在尹达、梁思永、夏鼐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在物质条件相当匮乏,工作条件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创建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伟大事业。考古研究所五六十年代在在陕西西安半坡、河南陕县庙底沟、河南安阳殷墟、陕西长安丰镐、汉唐长安和洛阳城等闻名中外的考古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各地特点的田野考古发掘程序和方法,为建立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考古研究所以及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四期考古训练班,为新中国的考古学培养了急需人才。考古研究所协助国家文物局对全国文物考古调查发掘申请进行学术审查的机制,成为我国最早的政府机关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范例,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即使是在 “文革”那样十分恶劣的环境,十分艰难的时期,考古所的同志们仍然坚持学术良知,努力开展工作,发觉了举世瞩目的满城汉墓等重要遗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事业伴随着祖国的发展而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考古研究所也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得到不断地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创建了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纪初,建立了边疆考古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古代文明研究中心。2006年,建立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2008年,又建立了公共考古中心。
    发展到今天,考古研究所已经由成立之初的仅仅十几个人,一两个考古队,发展成为具有近160位在职职工,四个研究室、二十多个考古队以及科技考古中心、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和资料信息中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手段多样,人才队伍齐整、学术成果丰硕的一流的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
    60年春华秋实,60年薪火相传。六十年来,考古研究所在全国除台湾之外的所有省和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的200多个市县开展考古工作,我所几代考古人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许多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地和在中外考古界甚至是社会上耳熟能详的古代文化遗址,是通过我所学者之手发掘出来的。
    我所几代人的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六十年来我们编辑的二百多种考古发掘报告和发表的数百部研究论著以及数以万计研究文章中,也将通过我们于后天开始到10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然后在国内其他大城市的博物馆巡回举办的“考古中华——考古研究所六十年成果展”和配合这个展览编辑的图录——《考古中华》得到集中展现。
 
    在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以夏鼐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考古学家言传身教的带动下,考古研究所逐步形成了一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 主要有:
    1、重视田野考古,明确学术目标,确保发掘质量。
    夏鼐先生多次强调,把田野考古作为考古学发展的基础,是考古研究资料的来源,是检验考古研究观点的试金石,是推动考古学不断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田野考古工作 必须具有高质量。
    要求田野发掘必须具有十分明确的学术目标,围绕学术目标,设计考古发掘计划。夏鼐先生生前多次指出,评价一项考古工作的好坏,不是看其挖出了什么,有没有精美的文物,而是看其是如何挖的,是否保证了田野工作的高质量,是否完成了学术目标。
    要求考古发掘的领队要坚持在发掘现场指挥,不得“遥控”。
    2、严谨扎实,实事求是,远离炒作。
    在夏鼐等老一辈以身作则的带领下,考古研究所形成了严谨治学的传统。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观点的提出要言之有据,要有考古材料为根据,不能主观臆断和想象。做学问扎实,一步一个脚印。注重积累,厚积薄发,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宣传介绍考古成果要准确把握尺度,严禁为制造轰动效应而夸大其辞。
    3、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在六十年的历程中,考古研究所的几代学者顶烈日,冒严寒,奋战在田野考古第一线。(有位现已年过古稀的女研究人员,在年轻时身怀六甲,还坚持在田野工作,是在发掘工地附近城市的医院分娩行的。)为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无怨无悔,甘于奉献。
    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整体浮躁的形势下,继承和发扬上述优良传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总结考古研究所六十年的历程,我感到,主要有以下基本经验: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研方向。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取实物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来研究过去人们的生活,探讨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历史的学问,是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至关重要。
    2、坚持以田野考古为基础,以具有明确学术目标的、高质量的田野工作为推动考古研究深入的原动力。下大气力组织好田野考古发掘。
    3、坚持多学科结合,在考古研究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广泛地应用各种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并加强与历史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与结合。
    4、坚持把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自觉地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学术支撑。
    5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研究所的重要战略,关心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为其更好更快地成长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6坚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同行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中国考古学更快地走向世界。
    7继承和发扬研究所的优良传统,在所内树立严务实求真、爱岗敬业、公正正派、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
    8像爱护自己的眼球一样,珍惜维护考古所内及考古学界内部的团结,相互尊重,以诚相待,肝胆相照。
    9关心所内每一位职工,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智。
    10自觉履行考古学家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宣传普及考古学知识,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我所六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大量考古工作,得到了各地文物部门同行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很多是与地方文物考古机构合作进行的。在这里,我要代表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和地方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历任领导和各地文物考古机构的同行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我还要感谢各高校考古文博院、系的同志们,六十年来你们为我所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是我所事业的发展后继有人。我们还要向与我所进行合作发掘和共同研究的海外学者及其所属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你们为我们带来了国际学术界的新理论、新方法,并把中国考古学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外国同行,为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做出了你们的贡献。你们永远是我们的朋友!我还要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是你们准确、及时的报道和宣传我们的成果,是公众得以了解考古研究的最新进展,促进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院领导对我所的关怀、指导和帮助,感谢院各职能局、直属单位、兄弟研究所对我们的支持与合作。
    如果没有国内外各界的热情帮助和鼎力支持,就没有考古研究所的今天。再一次谢谢你们!
    在纪念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的时候,我们深切缅怀为我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已故领导人和资深学者,我们要向六十年来为考古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的全所离退休的职工表示敬意,你们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考古所,你们为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我还要感谢考古研究所全体在职职工,在工资待遇与在京文博单位相比处于低端的情况下,你们以事业为重,爱岗敬业,为考古所的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竭力,无私奉献。考古研究所六十年的辉煌是考古研究所几代职工共同创造的,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都为考古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历史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功绩!
 
    回忆往昔,我们感慨万千,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众志成城,信心满怀。在新的甲子中,考古研究所将开始新的征程。我们将继承老一辈考古学家的优良传统,团结全所职工和全国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促进中国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想以学自己写的一首小诗作为我讲话的结尾:
                                                             六十春秋路坎坷,探古求源硕果多,
                                                             数代传承薪火旺,考古中华谱新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新闻

王巍所长在考古所建所六十周年开幕式上致辞

发布时间:2010-08-04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的庆祝大会。作为考古研究所现任所长,看着眼前高朋满座,宾客云集,我的心情十分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考古研究所全体同事,向冒着酷暑,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专程赶来参加此次庆典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真挚的感谢!
    60年前,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之际,国务院批准成立考古研究所。在我们研究所的资料室里,至今还保留着周恩来对夏鼐先生为研究所副所长的委任状,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考古和文物事业在内的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视。
    考古研究所成立伊始,在尹达、梁思永、夏鼐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在物质条件相当匮乏,工作条件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创建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伟大事业。考古研究所五六十年代在在陕西西安半坡、河南陕县庙底沟、河南安阳殷墟、陕西长安丰镐、汉唐长安和洛阳城等闻名中外的考古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各地特点的田野考古发掘程序和方法,为建立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考古研究所以及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四期考古训练班,为新中国的考古学培养了急需人才。考古研究所协助国家文物局对全国文物考古调查发掘申请进行学术审查的机制,成为我国最早的政府机关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范例,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即使是在 “文革”那样十分恶劣的环境,十分艰难的时期,考古所的同志们仍然坚持学术良知,努力开展工作,发觉了举世瞩目的满城汉墓等重要遗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事业伴随着祖国的发展而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考古研究所也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得到不断地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创建了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纪初,建立了边疆考古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古代文明研究中心。2006年,建立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2008年,又建立了公共考古中心。
    发展到今天,考古研究所已经由成立之初的仅仅十几个人,一两个考古队,发展成为具有近160位在职职工,四个研究室、二十多个考古队以及科技考古中心、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和资料信息中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手段多样,人才队伍齐整、学术成果丰硕的一流的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
    60年春华秋实,60年薪火相传。六十年来,考古研究所在全国除台湾之外的所有省和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的200多个市县开展考古工作,我所几代考古人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许多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地和在中外考古界甚至是社会上耳熟能详的古代文化遗址,是通过我所学者之手发掘出来的。
    我所几代人的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六十年来我们编辑的二百多种考古发掘报告和发表的数百部研究论著以及数以万计研究文章中,也将通过我们于后天开始到10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然后在国内其他大城市的博物馆巡回举办的“考古中华——考古研究所六十年成果展”和配合这个展览编辑的图录——《考古中华》得到集中展现。
 
    在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以夏鼐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考古学家言传身教的带动下,考古研究所逐步形成了一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 主要有:
    1、重视田野考古,明确学术目标,确保发掘质量。
    夏鼐先生多次强调,把田野考古作为考古学发展的基础,是考古研究资料的来源,是检验考古研究观点的试金石,是推动考古学不断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田野考古工作 必须具有高质量。
    要求田野发掘必须具有十分明确的学术目标,围绕学术目标,设计考古发掘计划。夏鼐先生生前多次指出,评价一项考古工作的好坏,不是看其挖出了什么,有没有精美的文物,而是看其是如何挖的,是否保证了田野工作的高质量,是否完成了学术目标。
    要求考古发掘的领队要坚持在发掘现场指挥,不得“遥控”。
    2、严谨扎实,实事求是,远离炒作。
    在夏鼐等老一辈以身作则的带领下,考古研究所形成了严谨治学的传统。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观点的提出要言之有据,要有考古材料为根据,不能主观臆断和想象。做学问扎实,一步一个脚印。注重积累,厚积薄发,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宣传介绍考古成果要准确把握尺度,严禁为制造轰动效应而夸大其辞。
    3、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在六十年的历程中,考古研究所的几代学者顶烈日,冒严寒,奋战在田野考古第一线。(有位现已年过古稀的女研究人员,在年轻时身怀六甲,还坚持在田野工作,是在发掘工地附近城市的医院分娩行的。)为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无怨无悔,甘于奉献。
    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整体浮躁的形势下,继承和发扬上述优良传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总结考古研究所六十年的历程,我感到,主要有以下基本经验: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研方向。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取实物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来研究过去人们的生活,探讨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历史的学问,是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至关重要。
    2、坚持以田野考古为基础,以具有明确学术目标的、高质量的田野工作为推动考古研究深入的原动力。下大气力组织好田野考古发掘。
    3、坚持多学科结合,在考古研究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广泛地应用各种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并加强与历史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与结合。
    4、坚持把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自觉地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学术支撑。
    5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研究所的重要战略,关心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为其更好更快地成长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6坚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同行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中国考古学更快地走向世界。
    7继承和发扬研究所的优良传统,在所内树立严务实求真、爱岗敬业、公正正派、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
    8像爱护自己的眼球一样,珍惜维护考古所内及考古学界内部的团结,相互尊重,以诚相待,肝胆相照。
    9关心所内每一位职工,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智。
    10自觉履行考古学家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宣传普及考古学知识,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我所六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大量考古工作,得到了各地文物部门同行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很多是与地方文物考古机构合作进行的。在这里,我要代表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和地方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历任领导和各地文物考古机构的同行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我还要感谢各高校考古文博院、系的同志们,六十年来你们为我所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是我所事业的发展后继有人。我们还要向与我所进行合作发掘和共同研究的海外学者及其所属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你们为我们带来了国际学术界的新理论、新方法,并把中国考古学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外国同行,为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做出了你们的贡献。你们永远是我们的朋友!我还要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是你们准确、及时的报道和宣传我们的成果,是公众得以了解考古研究的最新进展,促进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院领导对我所的关怀、指导和帮助,感谢院各职能局、直属单位、兄弟研究所对我们的支持与合作。
    如果没有国内外各界的热情帮助和鼎力支持,就没有考古研究所的今天。再一次谢谢你们!
    在纪念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的时候,我们深切缅怀为我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已故领导人和资深学者,我们要向六十年来为考古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的全所离退休的职工表示敬意,你们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考古所,你们为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我还要感谢考古研究所全体在职职工,在工资待遇与在京文博单位相比处于低端的情况下,你们以事业为重,爱岗敬业,为考古所的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竭力,无私奉献。考古研究所六十年的辉煌是考古研究所几代职工共同创造的,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都为考古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历史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功绩!
 
    回忆往昔,我们感慨万千,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众志成城,信心满怀。在新的甲子中,考古研究所将开始新的征程。我们将继承老一辈考古学家的优良传统,团结全所职工和全国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促进中国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想以学自己写的一首小诗作为我讲话的结尾:
                                                             六十春秋路坎坷,探古求源硕果多,
                                                             数代传承薪火旺,考古中华谱新歌!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