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发布时间:2015-01-0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2012~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区的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联合开展发掘工作,共发现并清理了一批土坑墓和洞式墓,出土了大批珍贵遗物。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噶尔县,共发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象雄时期的墓葬皆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多为二次葬,发现有完整的侧身屈肢葬式。大型墓葬深度都在5米以上,均为多人合葬,结构复杂,存在二次或多次开挖迹象。填土层内殉葬有人和动物。高规格的墓葬都有用横木搭建的墓顶和长方形箱式木棺。墓内出土丝织物、黄金面具、鎏金铜器、银器、铁器、陶器、料珠及大量人类和动物骨骼等。


故如甲木2012M1
 

  故如甲木墓地8座墓葬的年代为距今1800~1700年,即公元2~3世纪,这一时期正是文献记载的西藏西部象雄王国强盛时期。根据墓葬形制、规模、出土遗物等判断,该墓地很有可能是一处象雄部族的贵族墓地。


故如甲木2013M2
 

  故如甲木墓地3座吐蕃时期的墓葬均为小型石砌墓室,用石板封顶,侧身屈肢葬式保存非常完好,出土遗物较少,主要为料珠。在墓葬形制及丧葬习俗方面,基本沿袭了象雄时期的传统,也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吐蕃墓葬特征一致,说明在吐蕃吞并象雄之后,该地区的文化得以延续。


故如甲木2012M1出土黄金面具


故如甲木2012M1出土锦

 

  曲踏墓地位于札达县,2014年发掘5座并列的带竖井墓道的洞式墓。墓道狭窄,两侧壁掏出成排的脚窝。墓道下挖约2.5米左右出现二层台,上面横置一排青石板封顶,将墓道分为上下两段。墓道底部向山体方向开挖圆拱形墓门,墓室有单室和双室两种。单室墓较小;双室墓较大,为多人合葬墓。墓室内都有保存较好的长方形箱式木棺、成组的陶器以及大量的马、羊等动物骨骼。木棺内有墓主骸骨及大量随葬品。墓主均为侧身屈肢,其周边摆放大量随葬品,包括彩绘木案、方形木梳、带柄铜镜、刻纹木牌、纺织工具以及大量玻璃珠、长方形木盘、草编器物和彩绘陶器等。


曲踏2014M2墓门


曲踏2014M3出土陶罐


曲踏2014M4出土彩绘木案


曲踏2014M2墓室


曲踏2014M3出土刻纹木牌


曲踏2014M3出土玻璃珠

 

  曲踏墓地的年代为距今1800年左右。该墓地很有可能是另一处象雄部族的贵族墓地。这5座墓葬是迄今在阿里地区主动发掘中首次发现的洞式墓群,由于随葬品种类特别丰富,为研究古代象雄部族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墓室的形制很有可能是模仿当时的洞穴居址修建的。这种墓室结构与古格时期普遍流行的穴居遗迹非常接近,为考察象雄时期的建筑形式及其使用的详细情况提供了参照。墓室内随葬大量青稞种子和牛、羊、马动物,说明当时象泉河流域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的繁荣。  

  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年代相同、地域接近,随葬器物包含了相当多的共同因素,包括形制相同的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丝织品、陶器、铜器、铁器、木器和料珠等。从丧葬习俗方面看,虽然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采用了不同的墓葬形制,但都流行深埋,采用侧身屈肢葬式,并殉葬大量马、羊等动物,因此两个墓地应属于象雄时期的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影响范围很可能扩展到了整个喜马拉雅山地带。由于阿里地区自然资源匮乏,很多墓葬的出土遗物并非本地所产,而是来自于周边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甚至更为遥远的新疆、中亚和北印度地区。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融合是象雄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论坛——201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发布时间:2015-01-09

  2012~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区的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联合开展发掘工作,共发现并清理了一批土坑墓和洞式墓,出土了大批珍贵遗物。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噶尔县,共发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象雄时期的墓葬皆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多为二次葬,发现有完整的侧身屈肢葬式。大型墓葬深度都在5米以上,均为多人合葬,结构复杂,存在二次或多次开挖迹象。填土层内殉葬有人和动物。高规格的墓葬都有用横木搭建的墓顶和长方形箱式木棺。墓内出土丝织物、黄金面具、鎏金铜器、银器、铁器、陶器、料珠及大量人类和动物骨骼等。


故如甲木2012M1
 

  故如甲木墓地8座墓葬的年代为距今1800~1700年,即公元2~3世纪,这一时期正是文献记载的西藏西部象雄王国强盛时期。根据墓葬形制、规模、出土遗物等判断,该墓地很有可能是一处象雄部族的贵族墓地。


故如甲木2013M2
 

  故如甲木墓地3座吐蕃时期的墓葬均为小型石砌墓室,用石板封顶,侧身屈肢葬式保存非常完好,出土遗物较少,主要为料珠。在墓葬形制及丧葬习俗方面,基本沿袭了象雄时期的传统,也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吐蕃墓葬特征一致,说明在吐蕃吞并象雄之后,该地区的文化得以延续。


故如甲木2012M1出土黄金面具


故如甲木2012M1出土锦

 

  曲踏墓地位于札达县,2014年发掘5座并列的带竖井墓道的洞式墓。墓道狭窄,两侧壁掏出成排的脚窝。墓道下挖约2.5米左右出现二层台,上面横置一排青石板封顶,将墓道分为上下两段。墓道底部向山体方向开挖圆拱形墓门,墓室有单室和双室两种。单室墓较小;双室墓较大,为多人合葬墓。墓室内都有保存较好的长方形箱式木棺、成组的陶器以及大量的马、羊等动物骨骼。木棺内有墓主骸骨及大量随葬品。墓主均为侧身屈肢,其周边摆放大量随葬品,包括彩绘木案、方形木梳、带柄铜镜、刻纹木牌、纺织工具以及大量玻璃珠、长方形木盘、草编器物和彩绘陶器等。


曲踏2014M2墓门


曲踏2014M3出土陶罐


曲踏2014M4出土彩绘木案


曲踏2014M2墓室


曲踏2014M3出土刻纹木牌


曲踏2014M3出土玻璃珠

 

  曲踏墓地的年代为距今1800年左右。该墓地很有可能是另一处象雄部族的贵族墓地。这5座墓葬是迄今在阿里地区主动发掘中首次发现的洞式墓群,由于随葬品种类特别丰富,为研究古代象雄部族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墓室的形制很有可能是模仿当时的洞穴居址修建的。这种墓室结构与古格时期普遍流行的穴居遗迹非常接近,为考察象雄时期的建筑形式及其使用的详细情况提供了参照。墓室内随葬大量青稞种子和牛、羊、马动物,说明当时象泉河流域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的繁荣。  

  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年代相同、地域接近,随葬器物包含了相当多的共同因素,包括形制相同的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丝织品、陶器、铜器、铁器、木器和料珠等。从丧葬习俗方面看,虽然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采用了不同的墓葬形制,但都流行深埋,采用侧身屈肢葬式,并殉葬大量马、羊等动物,因此两个墓地应属于象雄时期的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影响范围很可能扩展到了整个喜马拉雅山地带。由于阿里地区自然资源匮乏,很多墓葬的出土遗物并非本地所产,而是来自于周边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甚至更为遥远的新疆、中亚和北印度地区。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融合是象雄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