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兴化、东台市蒋庄良渚文化遗址
发布时间:2016-01-1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蒋庄遗址位于江苏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勘探显示,以泰东河为界,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Ⅱ区)以唐宋时期堆积为主,面积达45万平方米;西区(Ⅰ区)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堆积为主,面积近2万平方米。遗址所在区域水网密布。遗址北侧沿河西岸局部剖面显示,该区域良渚文化层之上叠压着一层厚约0.8~1米的纯黄土,为水成间歇层。2011年10月至2015年11月,南京博物院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西区,发掘面积共3500平方米,发现一处良渚文化聚落。目前共清理该时期墓葬278座、房址8座、灰坑110余个,以及水井、灰沟等其他遗迹,出土玉、石、陶、骨等不同质地的遗物近1200件。此次发掘的良渚文化墓地,是蒋庄遗址良渚文化聚落最为重要的内容。墓地位于聚落东北部,整体呈南北走向。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其中一组打破关系涉及墓葬达80余座。墓葬的密集程度与层位关系显示出此处为公共墓地,持续使用时间较长。此外,高等级墓葬与“平民墓”分区埋葬。高等级墓葬位于墓地南部,而“平民墓”主要位于墓地中北部。
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多样,一次葬与二次葬并行。一次葬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北部。二次葬分火化葬与拾骨葬两种,随葬玉琮、玉璧的较高等级墓葬均为二次葬。其中,火化二次葬墓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东部,墓坑偏小,少数有葬具,骨骼呈白色碎块状,随葬小型陶器。目前共清理火化二次葬墓34座,占已清理墓葬总数的24.3%。除火化二次葬墓外,所有墓葬中人骨保存较好。绝大部分墓葬头向东,少量二次葬墓呈南北向,个别头向西。葬具的使用较为普遍,可辨别的均为弧底独木棺,盖板则分平板与弧形两种。
出土遗物共计700余件。玉器有琮、璧、锥形器、镯、环、管、珠、坠饰等,石器有钺、璧、锛、凿、刀、纺轮等,陶器有鼎、双鼻壶、罐、豆、钵、圈足盘、鬶、大口尊、贯耳壶、器盖、纺轮等。木胎漆器也较为常见,但仅存朱红色痕迹,依形状判断,器形应以觚为主。石钺、锛、凿与陶纺轮不共出,随葬前者的墓主为男性,随葬后者的墓主为女性,反映了墓主性别与社会分工的差异。
墓地所在的良渚文化聚落布局得到初步揭示。聚落周边水系发达,聚落外围的壕沟与泰东河相连,并通达长江。所发现的8座良渚文化时期房址,均为挖基埋柱的平地起建式,平面形状有圆形及长方形两种,并见多间联排式房址。水井、灰坑多位于居住区。
蒋庄遗址是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蒋庄良渚文化墓地是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为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为目前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葬式、葬俗丰富多样,部分人骨及葬具保存较好,为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社会组织关系与人种属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蒋庄遗址地处长江以北水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是良渚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其远离良渚文化核心区,出土的鼎足截面呈“十”字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显示出这批遗存可能属于良渚文化的又一地方类型。该遗址的发掘对于构建江淮东部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良渚文化与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由考古杂志社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