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

发布时间:2017-01-1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2016年,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工作集中在门址处。皇城台三面临沟,仅北侧偏东有一窄梁通往外界,门址即扼守于此,沿山梁东北方向通往内城东门和外城东门。发掘揭露其主要组成部分自东(外)向西(内)依次为广场、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目前,广场已完全揭露,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


皇城台相对位置图


皇城台门址位置及地形


皇城台门址(俯视)

  广场由南、北基本平行的两道石墙及瓮城东墙一线围成,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3、东西宽约34米。广场地面用黄褐色沙土铺垫,夹杂较多碎石块和小陶片,局部有踩踏迹象,在中部发现一座石砌房址残迹。

  瓮城位于广场内、南北墩台中间,是平面呈直角“U”形的一座石砌单体建筑,在其外侧墙根地面下发现两件完整玉钺,当系铺设瓮城外的广场地面时埋入。

  南、北墩台位于广场中部,平面均呈长方形,石砌外墙包裹夯土内芯结构,二者分别与广场南墙和广场北墙相接,北墩台要大于南墩台。南墩台顶部的层位关系表明,其建筑年代可能要早至公元前2200至前2300年。
  
  门道位于瓮城内,以南、北墩台为界,地面平铺砂岩石板,自广场向台顶呈斜坡状向上攀升,保存较好,大部分石板上有清晰的踩踏摩擦痕迹。


皇城台门址正投影


皇城台西北护墙


皇城台西北护墙细部

  与外城东门址相比,两座城门结构相似,主体结构均包括了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这两处城门的建造设计理念当具备一定的承袭关系。不同的是,皇城台门址外有广场,而外城东门址外则无。从目前皇城台门址附近出土的遗物及地层关系来看,其修建要早于外城东门址。

  另外,还对皇城台西北角墙体进行了发掘,确认其周边台体是以层阶状石墙环绕。目前揭露了三阶石砌包墙,每阶石墙均由砂岩石块平砌而成,外壁齐整。三阶石墙自上而下逐级放大,形成台阶状结构。每阶间宽约1米,每阶上均有排列齐整的纴木孔洞,应有平行分布的上下两排,部分孔洞还有纴木外露。揭露完整的第二阶高约4米,其下排纴木洞口外可见竖立的平整石板。


皇城台出土铜刀

  本年度发现的较为重要遗物有铜器、石范、玉器及骨针“制作链”相关遗物。石范均残,有“一范多器”和“一范一器”两类,器形可辨者有环首刀、直背刀、锥。铜刀仅存尾部,刀背很直;铜镞完整,双翼有銎;铜锥完整,器形细长。从皇城台顶部弃置于西北角包墙的大量兽骨中发现了完整的骨针“制作链”,包括骨料、磨制毛坯、钻孔毛坯、残次品、成品、砺石等遗物,在约30立方米土方内,仅骨针数量就超过了250枚,还有骨锥、骨铲、骨片(饰品)等器形,各类骨器总计逾300件。


瓮城外玉钺出土位置

  从共存陶器来看,铜器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时期,是中国早期铜器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尤为重要的是,这一发现反映了河套地区在中国铜器起源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皇城台门址瓮城外玉器的发现再一次证实了石峁玉器的特有埋藏背景。骨针“制作链”相关遗物的发现,预示着皇城台顶部偏向西北某处可能存在着制骨手工业作坊,以骨针、骨锥、骨铲等为主要产品,尤以骨针产量最大,为探索皇城台顶部聚落结构和石峁城址内部功能区划提供了重要线索。根据上述重要考古发现,石峁考古队将以皇城台的发掘为重点和突破口,加强对石峁遗址“透物见人”的研究,加强石峁遗址同其他相关遗址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比对分析作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神木县石峁遗址管理处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 文章由考古杂志社供稿)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论坛——201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

发布时间:2017-01-13

  2016年,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工作集中在门址处。皇城台三面临沟,仅北侧偏东有一窄梁通往外界,门址即扼守于此,沿山梁东北方向通往内城东门和外城东门。发掘揭露其主要组成部分自东(外)向西(内)依次为广场、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目前,广场已完全揭露,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


皇城台相对位置图


皇城台门址位置及地形


皇城台门址(俯视)

  广场由南、北基本平行的两道石墙及瓮城东墙一线围成,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3、东西宽约34米。广场地面用黄褐色沙土铺垫,夹杂较多碎石块和小陶片,局部有踩踏迹象,在中部发现一座石砌房址残迹。

  瓮城位于广场内、南北墩台中间,是平面呈直角“U”形的一座石砌单体建筑,在其外侧墙根地面下发现两件完整玉钺,当系铺设瓮城外的广场地面时埋入。

  南、北墩台位于广场中部,平面均呈长方形,石砌外墙包裹夯土内芯结构,二者分别与广场南墙和广场北墙相接,北墩台要大于南墩台。南墩台顶部的层位关系表明,其建筑年代可能要早至公元前2200至前2300年。
  
  门道位于瓮城内,以南、北墩台为界,地面平铺砂岩石板,自广场向台顶呈斜坡状向上攀升,保存较好,大部分石板上有清晰的踩踏摩擦痕迹。


皇城台门址正投影


皇城台西北护墙


皇城台西北护墙细部

  与外城东门址相比,两座城门结构相似,主体结构均包括了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这两处城门的建造设计理念当具备一定的承袭关系。不同的是,皇城台门址外有广场,而外城东门址外则无。从目前皇城台门址附近出土的遗物及地层关系来看,其修建要早于外城东门址。

  另外,还对皇城台西北角墙体进行了发掘,确认其周边台体是以层阶状石墙环绕。目前揭露了三阶石砌包墙,每阶石墙均由砂岩石块平砌而成,外壁齐整。三阶石墙自上而下逐级放大,形成台阶状结构。每阶间宽约1米,每阶上均有排列齐整的纴木孔洞,应有平行分布的上下两排,部分孔洞还有纴木外露。揭露完整的第二阶高约4米,其下排纴木洞口外可见竖立的平整石板。


皇城台出土铜刀

  本年度发现的较为重要遗物有铜器、石范、玉器及骨针“制作链”相关遗物。石范均残,有“一范多器”和“一范一器”两类,器形可辨者有环首刀、直背刀、锥。铜刀仅存尾部,刀背很直;铜镞完整,双翼有銎;铜锥完整,器形细长。从皇城台顶部弃置于西北角包墙的大量兽骨中发现了完整的骨针“制作链”,包括骨料、磨制毛坯、钻孔毛坯、残次品、成品、砺石等遗物,在约30立方米土方内,仅骨针数量就超过了250枚,还有骨锥、骨铲、骨片(饰品)等器形,各类骨器总计逾300件。


瓮城外玉钺出土位置

  从共存陶器来看,铜器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时期,是中国早期铜器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尤为重要的是,这一发现反映了河套地区在中国铜器起源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皇城台门址瓮城外玉器的发现再一次证实了石峁玉器的特有埋藏背景。骨针“制作链”相关遗物的发现,预示着皇城台顶部偏向西北某处可能存在着制骨手工业作坊,以骨针、骨锥、骨铲等为主要产品,尤以骨针产量最大,为探索皇城台顶部聚落结构和石峁城址内部功能区划提供了重要线索。根据上述重要考古发现,石峁考古队将以皇城台的发掘为重点和突破口,加强对石峁遗址“透物见人”的研究,加强石峁遗址同其他相关遗址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比对分析作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神木县石峁遗址管理处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 文章由考古杂志社供稿)


责编:韩翰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