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长城考古专业委员会分组讨论纪要
2023年10月23日至25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陕西西安隆重举行。根据大会统一安排,长城考古专业委员会在陕西宾馆会议中心B1-7会议室就长城资源调查、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分组讨论会。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新疆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西北大学、山西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大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主题作专题发言,学生、公众聆听了报告并参与讨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长城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柴晓明主持研讨会。
柴晓明主持研讨会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一丕根据多年楚长城考古工作的积累,作《从考古新发现看楚长城的特色、价值与地位》报告。李一丕在报告中指出,楚长城是迄今为止我国早期长城中考古工作做得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条长城,他剖析了“长城”应具备的内涵、外延等本质属性,提出文献记载的楚“方城”具备“长城”本质属性,属“长城”类遗迹,并分析了楚长城作为肇始期长城的风格和特点,探讨了“长城”最早出现在东周时代,而不可能更早的观点,并提出了楚长城的地域建筑特色,论证了楚长城除了军事功能外的其他功用价值,阐释了楚长城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历史动态过程中的价值和地位。
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张文平作题为《高阙、翰海与燕然山:秦汉王朝北疆三个重要的地理坐标》的报告。他以高阙、翰海与燕然山三个秦汉时期重要的地理坐标为视角,认为秦汉王朝构筑的长城防御体系,并非国界线所在。自商周以来,中国逐步形成四方、四海、五服等政治地理概念,秦代的高阙、西汉时期的翰海、东汉时期的燕然山,均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含义。阴山长城所在的阴山西段乌拉山,被秦王朝视作帝国北阙,称作“高阙”,乌拉山间的昆都仑沟是秦王朝的北国门——高阙谷。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贤王,封狼居胥山,禅姑衍,登临翰海;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勒石燕然,均具有“四夷尽服”的政治内涵。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薛程以秦汉长城的防御功能为切入点,作《秦汉长城防御功能的考古学观察——以陕西段为例》报告。他认为秦汉长城在以防御功能为主要修建目的的前提下,可能还蕴含着其他一些政治或文化方面的寓意,在伴随长城地带南北两方战争、交流起伏变化时,秦汉长城的防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随着边关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细微的改变。这种改变从纵向时间范畴理解,就是秦汉长城防御功能的主体地位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深层次寓意讲,长城更是各行政区域间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一种界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更多的是提供了农牧文明交流的平台,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韩金秋根据历年来河北长城考古工作的经验与总结,作《河北早期长城考古的回顾与展望》报告。从报告可知,河北经过60余年的长城考古,基本摸清了各代长城的长度、位置、走向、保存情况、建筑方法等长城资源底数,对长城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同时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促进长城考古从理念到技术、方法的全面更新迭代,结合长城文化带、长城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深化长城特点、内涵、价值的发掘和阐释。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杰根据山西早期长城的文献研究与以往田野调查资料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作《长城研究中的二重证据法的运用及若干问题刍议——以山西早期长城为例》报告。赵杰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归纳总结,指出一方面对于各种文献资料,无论其可靠与否均须认真对待,对于田野调查资料,要保证田野调查工作的科学性,这决定了所采集资料的科学程度;另一方面只有将两种资料进行紧密衔接,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应用这两种资料时,必须对它们自身的局限性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新疆自治区考古研究所胡兴军根据近几年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作《唐代烽堠运行制度初探——以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为中心》报告。他指出以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沙堆为中心,共清理烽燧、房屋、土埂、踏步、水塘、木栅栏、灰堆等遗迹12处。累计清理出土各类遗物1500余件(组),其中以883件文书最为引人注目,这也是国内烽燧遗址考古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书资料,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交通、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为深入研究唐代西域边防体系、丝绸之路交通保障体系,特别是唐代烽堠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深化边疆治理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专题发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丹达尔通过对金界壕的研究,作《关于金界壕研究的几个问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金界壕的军防管理机制是由路、州、边城和界壕(边堡)等四级组成。路级管理机制分有东北路招讨司、临潢府路、西北路招讨司和西南路招讨司,其在各自管辖内所修建界壕的形制布局各不相同。金界壕修建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抵挡西北方蒙古诸部的威胁。此外,金朝在西边与西夏也常常发生冲突,然而,金界壕在某种程度上对防范西夏,巩固西部边境稳定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后,通过对岭北长城考古调查资料的梳理及与金界壕的比较研究,可推断该长城为辽长城。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尚珩根据近些年在北京对长城的发掘工作,作《北京长城考古的实践与思考》报告。尚珩在报告中全面、系统的回顾、梳理了北京地区长城考古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就长城考古的现实意义、价值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2000年以后,随着长城保护项目的增多与逐步规范,北京长城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渐凸显出来,通过修复前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此前从未发现的诸多细节,包括墩台上的火炕、排水设施、挂梯石,还有墙体在不同环境下修建的细微差别,虽然细微,但也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另外,还发现了长城,尤其是墩台坍塌的诱因、坍塌的顺序、坍塌的方式,为长城保护具体方案制定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基础资料。还清理出大量的珍贵遗物,这些遗物在详细的考古工作清理过程中,保留了原始的位置,为判断遗物的属性、判断存放遗物空间的属性并下一步的保护方案提供了确实的数据资料。另外,还明确了实心护城墩、敌台的建筑规制和工艺作法,并以实践经验强调了修复保护之前的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敦煌研究院王建军、甘肃省文物局梁建宏根据目前长城资源年代判定存在的问题,作《甘肃河西地区长城资源测年路线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选用合适的测年方法,是顺利开展河西地区长城资源测年的重要基础。经过比对,选用放射性碳(14C) 测年方法,使用AMS14C测年系统(Model-AMS)可作为河西地区长城资源测年的首选方法。通过对样品进行科学测试,取得样品年代,结合所在地域长城资源分布情况及所在地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比对和研究,确定有时代分歧的长城资源年代,进而确定这些资源所在长城线路的时代。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春雷根据清平堡的考古发掘,作《明长城-清平堡遗址考古发现与认识》报告。于春雷在报告中指出清平堡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明代长城营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清平堡遗址的考古工作,反映出明代长城的营堡既是屯守军队驻扎的地方,也是军人家属生活的地方,更是明蒙之间进行互市的场所。长城的营堡既是当时长城两侧的军事对垒的前沿,更是文化交融的所在,也是民族融合的发生地。整体的发掘成果显示出长城营堡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主流功用是为明蒙两部的交流融合提供场地,长城及其营堡的出现促成了这种交流融合和平友好地发生。通过对长城营堡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阐释,增强长城两侧人民对于长城的认同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同杨阳以陕西省明长城沿线570座烽火台为研究对象,作《陕西省明长城沿线烽火台建造形制与分布特征研究》报告。同杨阳从微观视角按照附属设施的不同将烽火台分为单体、单体+基座、单体+围墙、单体+壕沟、单体+基座+围墙、单体+基座+壕沟、单体+围墙+壕沟、单体+基座+围墙+壕沟等8种组合类型;从宏观视角烽火台分布受海拔、坡度、河流等自然因素影响,且呈现出主线支线纵横交织的信息传递网络。明代陕西省长城沿线烽火信号主要为东西向的主线传递,以及南北向的支线传递。通过主线与支线的横纵结合,实现了明代延绥镇长城各路之间、大边与二边、长城沿线与营堡、镇城与路城、总官兵与各路参将之间的多方向、多等级联系。
专题发言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周强根据山东明清海防遗址调查工作,作《山东明清海防遗址调查与初步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向东越过黄海即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山东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拱卫京城的重要海防门户,自古至今也为兵家所重。洪武时期,明政府在山东沿海的莱州、宁海州一带设置了诸多军寨用于屯兵。之后在山东沿海建有众多卫、所,并在卫、所中间错落建设若干巡检司,它们与卫所一样各辖若干墩、堡。至清代,在沿海防御要冲、面向海面来犯处建设有炮台,它们与卫、所、巡检司共同组成一道前沿军事防线。
研讨会共有12位成员进行发言,就长城的修建方式与顺序、长城的基本功能与作用、长城在民族融合与文明传承发展过程的角色等内容进行了研讨,还针对长城研究过程中的方法与角度、长城考古工作中的重心与目的进行了相关讨论。研讨最后,各成员就长城考古专业委员会的具体运行和活动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方案,让长城考古专业委员会在长城考古、长城保护、长城研究等各方面中发挥相应的作用。通过本次研讨,大家就长城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达成共识,明确了长城考古事业发展的方向,提升了专委会成员的工作热情,促进了长城考古事业的发展。
根据大会要求与安排,长城考古专业委员会的于春雷还在西北工业大学进行了题为《长城考古:实证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清平堡遗址考古初步成果》的公共考古讲座。
会议最后,柴晓明主任就长城考古目前取得的成绩和现状进行了评论和总结,同时就长城考古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模式进行了总体性的展望。
专委会合影
供稿:中国考古学会长城考古专业委员会
审核:柴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