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面向全社会的“十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8-04-17文章出处:文博中国作者:贾昌明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于揭晓了。作为一年一度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评选盛会,“十大考古”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开幕式上所说的那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是因为这个活动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标准,同时关注考古和文物保护知识向全民的普及、宣传和推广。因此这个活动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好的反响。”通过短短两天的终评会,学者、媒体、参会的爱好者,以及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关注的千千万万公众,加上终评会前后各方的努力和耕耘,终将这项活动合成一股力量,成为面向全社会的“十大考古”。


▲终评会现场

  学  术

  常言道:“板凳要坐十年冷”,说的是做学问的人要耐下心来坐十年冷板凳,方能做得大学问。而考古研究更是要走出书斋,走向田野,“面朝黄土背朝天”,长期辛勤耕耘,精耕细作。正如宋新潮所说:“很多重要发现是考古学家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懈努力奋斗得来的,可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遍览此次终评会入围项目,大部分都是这样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得来的。例如荣获此次“十大考古”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和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前者首次清晰构建起完整的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后者揭开了东汉帝陵位置、布局及特征之谜,填补了考古学缺环。这两项发现均做了十年以上的工作,正所谓“十年辛苦不寻常”。不仅是此次当选的十项发现,所有入围的26项均是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才能将如此雄厚的“地下之材”呈现出来,也才能自信于结论的坚实和意义的不凡。“十大考古”带给公众的,正是考古人的坚韧与执着。


▲ 汇报人


▲ 汇报人


▲ 汇报人

  即便如此,这些项目都要经过评委们以最高学术标准的审核。此次终评会的一大亮点,便在于几乎所有项目的汇报人都被评委们提问。汇报人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考古学者,评委们在台下有的深思熟虑、有的左右交流。他们的问题或全面、或具体、或一针见血、或发人深思。评委们问年代、考地层、明文化,让在场观众,不论听得懂或听不太懂的,都感到评委们确实一丝不苟、严谨求实。乃至有问栎阳城遗址发现的浴室是私家浴室还是公共浴室,和同时期的罗马城市浴室有何异同等,既令人感到有趣,也不得不佩服评委的观察细致到位,想法发散开阔。


▲评委在交流意见


▲评委在听取汇报


▲ 评委提问

  终评会是展现成果的舞台,也是接受检验的考场,而学术成为贯穿终评会始终的精神所在。这种精神,感染着现场观众和通过媒体直播平台关注“十大考古”的上百万公众,让人们对这些重大发现的成果和意义不得不信服,对考古人长期的执着和追求不得不佩服。可以说,学术,是“十大考古”长盛不衰,越来越旺的生命力所在。“十大考古”带给广大公众的,不仅是宏大的遗址、精美的文物,还有最高水平学术盛宴的享受。


▲ 评委提问


▲ 评委提问

  斗  争

  宋新潮在开幕式上还说道:“很多重要发现是在和盗墓、盗掘古遗址的斗争中得来的。实际上,这些年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被盗墓者或盗掘者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有些劫后的余存都还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今年的26个入围项目中有不少属于这样的情况。当下,一些重要的遗址遭到盗掘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根据公安部门统计,从2014年到2017年,全国破获了1086起盗墓案件。很多重要遗址可能因为盗掘、盗墓遭到破坏,今天的很多重要发现可以说是考古学家、文物保护者跟盗掘行为斗争的结果。”


▲ 陶寺北墓地M3011墓室被盗情况

  一般而言,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对古代遗址尤其是墓葬的主动发掘是慎之又慎的。但是遗址一旦遭到盗掘,尤其是面临进一步被破坏的情况下,抢救性发掘必须尽快施行。这种情况在此次终评会上确实可以感受到。例如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正是由于当地的盗掘和随之破获的文物倒卖大案,才凸显了发掘的急迫性。辽宁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群、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的发掘均是在考古人与盗掘行为的斗争中开始的。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汇报人展示的陶寺北墓地M3011打到墓底的盗洞,盗洞旁的青铜器保留下来,而盗洞中已经空无一物了。其实我们心里清楚,这座墓还算是幸运的,大部分古代墓葬都曾惨遭盗墓分子洗劫。


▲ 警方收缴的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被盗金印

  也许有人会说,“十大考古”展现给大家的应该是令人惊叹的成果,曝光这些被盗的场景未免令人扫兴。但是,考古人既追求真相,也从不回避问题,那一个个盗洞,仿佛正无声地控诉这种野蛮行为。当前,我国古遗址和古墓葬被不法分子盗掘破坏的形势依然严峻,将这些问题在“十大考古”中展示出来, 就是要告诉大家,盗掘行为是考古的死敌,也会让公众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试问,当盗掘行为严重破坏古迹的时候,还有什么精美文物可以欣赏,还有什么深远意义可以解读,还有什么悠久文化可以为之自豪?!当我们越来越欣赏、崇敬进而爱惜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视之为全社会财富的时候,我们就越容不得有谁对其野蛮破坏。盗掘这种违法犯罪行为,理应受到全社会的谴责和制止。

  共  享

  早在1950年,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便说过:“考古是人民的事业”。精彩的考古成果由考古人发现、解读和保护,同样应该由考古人及时介绍、展示给人民,这是让文化遗产为全民所享、让考古理念为公众所知、让文物保护深入人心的必然要求。“十大考古”正是给这一要求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 座无虚席的终评会

  “十大考古”是考古成果展现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对公众是完全开放的。在此次终评会上,我们既看到台上汇报人的精彩演讲,前排评委的积极提问,也应看到后排和过道里那一双双认真的眼睛。终评会座无虚席早已不是首次,除了与会代表和专家学者外,更有爱好考古的社会公众,他们既有青年学生,也有中老年人士;既有在京人员,也有外地专程赶来的听众。他们慕“十大考古”之名而来,就是要亲眼目睹这场盛会,享受考古之乐。


▲采访汇报人


▲ 采访评委

  能亲自到终评会现场一睹盛会的人数毕竟有限,然而终评会场永远少不了媒体的长枪短炮和记者跑前跑后采访的身影。“十大考古”对新闻媒体永远是欢迎的,因为他们是沟通“十大考古”和公众的桥梁,也是“十大考古”社会关注度的真实写照。在终评前在《中国文物报》官方微信“文博中国”上的公众微信投票就吸引了近百万的浏览量和46万余人参与投票。终评会期间,视频直播“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占据网易客户端首页头条,一直播平台半天的观看量就达到25万多。4月10日“文博中国”的第一时间终评结果推送在一小时内阅读量轻松过万,截止4月16日已达到近8万。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公众的关注热情。


▲ 网络视频直播

  其实,不止是终评会的短短两天。早在考古发掘中,与社会全面、及时共享考古成果就已经成为全体考古人共同努力的目标了。记者在终评会上向各项目负责人了解到,此次入围终评的项目在发掘过程中均以不同形式进行了公众考古活动,让公众,尤其是进行考古发掘的这片土地的人民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热爱自己的家乡。例如此次荣获“十大考古”的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在2017年6月10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为首个“山东省公众考古基地”,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通过“公众考古论坛”、定期对公众开放工地现场、组织当地中小学生参观工地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建立公众考古基地的机遇让考古走向大众;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在土山屯墓群发掘正如火如荼之际,联合《青岛早报》举行公众考古活动,40多名市民受邀来到工地参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更是在备受社会瞩目的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的两个年度的发掘中招募考古志愿者,一时间应者云集,百人挑一。最终依据志愿者的自身特长安排到不同的岗位,独立承担相关工作。志愿者全程参与考古发掘,不同于以往的夏令营或者体验生活性质的考古志愿者,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 2018年海昏侯墓在江西省博物馆的展览

  公众对于考古发现,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出土的珍贵文物了。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向公众展出,是“让文物活起来”最基本的要求。作为出土文物的第一经手人和研究者,越来越多的文物考古单位已经尝试将重要发现所出土的珍贵文物,尽快与公众见面,让公众一睹为快。2016年3月,获评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新出土的一大批珍贵文物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空前的盛况犹在眼前。目前这批文物正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截至2018 年2 月底,展览共接待观众102 万余人次。2017年上半年在成都博物院举行的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便展出了入围当年“十大考古”的河南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此次“十大考古”中的入围项目重庆奉节南宋白帝城遗址出土文物在新开馆的夔州博物馆展出,而江苏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的精美龙泉窑瓷器,在今年年初出现在浙江省博物馆,是最新考古成果的亮相,也让这些瓷器“回归故里”。


▲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的考古队员和志愿者

  过去,各地出土的重要文物,往往会移交给大城市有实力的博物馆收藏展出。近年,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文化自信和打造文化品牌的需求不断提高,很多当选“十大考古”的新发现已经成为了各个地方的新名片。许多地方投入巨资,对遗址原地保护,建立考古遗址公园,并在遗址上建立博物馆,将出土的珍贵文物留在当地,留在出土的地方,使遗迹和文物交相辉映,保持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荣获“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一经发现,原址保护展出的计划就紧锣密鼓地进行,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包括其上的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正在加紧建设中。而今年获评“十大考古”的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同样计划在原址建立博物馆,目前博物馆的选址已经初步确定,即将开展规划设计。发掘出水的数万件文物将留在当地,博物馆建成后首先惠及当地民众。考古工作与博物馆建设协同开展,博物馆为展示考古成果提供平台,考古为博物馆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取之于斯、展之于斯、造福于斯,这或许才是这些文物最好的归宿,也是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服务于全社会的最佳途径。


▲ 土山屯墓群发掘现场向青岛市民开放

  广大考古人长期的坚守和通力协作、学者评委的严格把关,才成就了“十大考古”最高的学术水平,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唯如此,才能信心百倍地将这些成果展示给媒体、呈现给公众、奉献给全社会,以完成考古人神圣的社会职责,向社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而全社会也因为“十大考古”,更加了解中国考古、理解中国考古人,更加热爱和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将考古看成服务全社会的事业,将考古人视作朋友和同志,和他们一道,感知和享受考古,自觉地保护文物。


▲中小学生参观焦家遗址

(终评会摄影:王祯哲 杨东峰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报》2018年4月17日第5版)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面向全社会的“十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8-04-17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于揭晓了。作为一年一度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评选盛会,“十大考古”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开幕式上所说的那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是因为这个活动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标准,同时关注考古和文物保护知识向全民的普及、宣传和推广。因此这个活动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好的反响。”通过短短两天的终评会,学者、媒体、参会的爱好者,以及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关注的千千万万公众,加上终评会前后各方的努力和耕耘,终将这项活动合成一股力量,成为面向全社会的“十大考古”。


▲终评会现场

  学  术

  常言道:“板凳要坐十年冷”,说的是做学问的人要耐下心来坐十年冷板凳,方能做得大学问。而考古研究更是要走出书斋,走向田野,“面朝黄土背朝天”,长期辛勤耕耘,精耕细作。正如宋新潮所说:“很多重要发现是考古学家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懈努力奋斗得来的,可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遍览此次终评会入围项目,大部分都是这样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得来的。例如荣获此次“十大考古”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和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前者首次清晰构建起完整的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后者揭开了东汉帝陵位置、布局及特征之谜,填补了考古学缺环。这两项发现均做了十年以上的工作,正所谓“十年辛苦不寻常”。不仅是此次当选的十项发现,所有入围的26项均是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才能将如此雄厚的“地下之材”呈现出来,也才能自信于结论的坚实和意义的不凡。“十大考古”带给公众的,正是考古人的坚韧与执着。


▲ 汇报人


▲ 汇报人


▲ 汇报人

  即便如此,这些项目都要经过评委们以最高学术标准的审核。此次终评会的一大亮点,便在于几乎所有项目的汇报人都被评委们提问。汇报人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考古学者,评委们在台下有的深思熟虑、有的左右交流。他们的问题或全面、或具体、或一针见血、或发人深思。评委们问年代、考地层、明文化,让在场观众,不论听得懂或听不太懂的,都感到评委们确实一丝不苟、严谨求实。乃至有问栎阳城遗址发现的浴室是私家浴室还是公共浴室,和同时期的罗马城市浴室有何异同等,既令人感到有趣,也不得不佩服评委的观察细致到位,想法发散开阔。


▲评委在交流意见


▲评委在听取汇报


▲ 评委提问

  终评会是展现成果的舞台,也是接受检验的考场,而学术成为贯穿终评会始终的精神所在。这种精神,感染着现场观众和通过媒体直播平台关注“十大考古”的上百万公众,让人们对这些重大发现的成果和意义不得不信服,对考古人长期的执着和追求不得不佩服。可以说,学术,是“十大考古”长盛不衰,越来越旺的生命力所在。“十大考古”带给广大公众的,不仅是宏大的遗址、精美的文物,还有最高水平学术盛宴的享受。


▲ 评委提问


▲ 评委提问

  斗  争

  宋新潮在开幕式上还说道:“很多重要发现是在和盗墓、盗掘古遗址的斗争中得来的。实际上,这些年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被盗墓者或盗掘者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有些劫后的余存都还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今年的26个入围项目中有不少属于这样的情况。当下,一些重要的遗址遭到盗掘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根据公安部门统计,从2014年到2017年,全国破获了1086起盗墓案件。很多重要遗址可能因为盗掘、盗墓遭到破坏,今天的很多重要发现可以说是考古学家、文物保护者跟盗掘行为斗争的结果。”


▲ 陶寺北墓地M3011墓室被盗情况

  一般而言,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对古代遗址尤其是墓葬的主动发掘是慎之又慎的。但是遗址一旦遭到盗掘,尤其是面临进一步被破坏的情况下,抢救性发掘必须尽快施行。这种情况在此次终评会上确实可以感受到。例如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正是由于当地的盗掘和随之破获的文物倒卖大案,才凸显了发掘的急迫性。辽宁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群、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的发掘均是在考古人与盗掘行为的斗争中开始的。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汇报人展示的陶寺北墓地M3011打到墓底的盗洞,盗洞旁的青铜器保留下来,而盗洞中已经空无一物了。其实我们心里清楚,这座墓还算是幸运的,大部分古代墓葬都曾惨遭盗墓分子洗劫。


▲ 警方收缴的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被盗金印

  也许有人会说,“十大考古”展现给大家的应该是令人惊叹的成果,曝光这些被盗的场景未免令人扫兴。但是,考古人既追求真相,也从不回避问题,那一个个盗洞,仿佛正无声地控诉这种野蛮行为。当前,我国古遗址和古墓葬被不法分子盗掘破坏的形势依然严峻,将这些问题在“十大考古”中展示出来, 就是要告诉大家,盗掘行为是考古的死敌,也会让公众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试问,当盗掘行为严重破坏古迹的时候,还有什么精美文物可以欣赏,还有什么深远意义可以解读,还有什么悠久文化可以为之自豪?!当我们越来越欣赏、崇敬进而爱惜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视之为全社会财富的时候,我们就越容不得有谁对其野蛮破坏。盗掘这种违法犯罪行为,理应受到全社会的谴责和制止。

  共  享

  早在1950年,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便说过:“考古是人民的事业”。精彩的考古成果由考古人发现、解读和保护,同样应该由考古人及时介绍、展示给人民,这是让文化遗产为全民所享、让考古理念为公众所知、让文物保护深入人心的必然要求。“十大考古”正是给这一要求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 座无虚席的终评会

  “十大考古”是考古成果展现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对公众是完全开放的。在此次终评会上,我们既看到台上汇报人的精彩演讲,前排评委的积极提问,也应看到后排和过道里那一双双认真的眼睛。终评会座无虚席早已不是首次,除了与会代表和专家学者外,更有爱好考古的社会公众,他们既有青年学生,也有中老年人士;既有在京人员,也有外地专程赶来的听众。他们慕“十大考古”之名而来,就是要亲眼目睹这场盛会,享受考古之乐。


▲采访汇报人


▲ 采访评委

  能亲自到终评会现场一睹盛会的人数毕竟有限,然而终评会场永远少不了媒体的长枪短炮和记者跑前跑后采访的身影。“十大考古”对新闻媒体永远是欢迎的,因为他们是沟通“十大考古”和公众的桥梁,也是“十大考古”社会关注度的真实写照。在终评前在《中国文物报》官方微信“文博中国”上的公众微信投票就吸引了近百万的浏览量和46万余人参与投票。终评会期间,视频直播“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占据网易客户端首页头条,一直播平台半天的观看量就达到25万多。4月10日“文博中国”的第一时间终评结果推送在一小时内阅读量轻松过万,截止4月16日已达到近8万。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公众的关注热情。


▲ 网络视频直播

  其实,不止是终评会的短短两天。早在考古发掘中,与社会全面、及时共享考古成果就已经成为全体考古人共同努力的目标了。记者在终评会上向各项目负责人了解到,此次入围终评的项目在发掘过程中均以不同形式进行了公众考古活动,让公众,尤其是进行考古发掘的这片土地的人民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热爱自己的家乡。例如此次荣获“十大考古”的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在2017年6月10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为首个“山东省公众考古基地”,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通过“公众考古论坛”、定期对公众开放工地现场、组织当地中小学生参观工地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建立公众考古基地的机遇让考古走向大众;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在土山屯墓群发掘正如火如荼之际,联合《青岛早报》举行公众考古活动,40多名市民受邀来到工地参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更是在备受社会瞩目的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的两个年度的发掘中招募考古志愿者,一时间应者云集,百人挑一。最终依据志愿者的自身特长安排到不同的岗位,独立承担相关工作。志愿者全程参与考古发掘,不同于以往的夏令营或者体验生活性质的考古志愿者,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 2018年海昏侯墓在江西省博物馆的展览

  公众对于考古发现,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出土的珍贵文物了。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向公众展出,是“让文物活起来”最基本的要求。作为出土文物的第一经手人和研究者,越来越多的文物考古单位已经尝试将重要发现所出土的珍贵文物,尽快与公众见面,让公众一睹为快。2016年3月,获评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新出土的一大批珍贵文物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空前的盛况犹在眼前。目前这批文物正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截至2018 年2 月底,展览共接待观众102 万余人次。2017年上半年在成都博物院举行的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便展出了入围当年“十大考古”的河南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此次“十大考古”中的入围项目重庆奉节南宋白帝城遗址出土文物在新开馆的夔州博物馆展出,而江苏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的精美龙泉窑瓷器,在今年年初出现在浙江省博物馆,是最新考古成果的亮相,也让这些瓷器“回归故里”。


▲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的考古队员和志愿者

  过去,各地出土的重要文物,往往会移交给大城市有实力的博物馆收藏展出。近年,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文化自信和打造文化品牌的需求不断提高,很多当选“十大考古”的新发现已经成为了各个地方的新名片。许多地方投入巨资,对遗址原地保护,建立考古遗址公园,并在遗址上建立博物馆,将出土的珍贵文物留在当地,留在出土的地方,使遗迹和文物交相辉映,保持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荣获“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一经发现,原址保护展出的计划就紧锣密鼓地进行,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包括其上的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正在加紧建设中。而今年获评“十大考古”的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同样计划在原址建立博物馆,目前博物馆的选址已经初步确定,即将开展规划设计。发掘出水的数万件文物将留在当地,博物馆建成后首先惠及当地民众。考古工作与博物馆建设协同开展,博物馆为展示考古成果提供平台,考古为博物馆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取之于斯、展之于斯、造福于斯,这或许才是这些文物最好的归宿,也是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服务于全社会的最佳途径。


▲ 土山屯墓群发掘现场向青岛市民开放

  广大考古人长期的坚守和通力协作、学者评委的严格把关,才成就了“十大考古”最高的学术水平,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唯如此,才能信心百倍地将这些成果展示给媒体、呈现给公众、奉献给全社会,以完成考古人神圣的社会职责,向社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而全社会也因为“十大考古”,更加了解中国考古、理解中国考古人,更加热爱和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将考古看成服务全社会的事业,将考古人视作朋友和同志,和他们一道,感知和享受考古,自觉地保护文物。


▲中小学生参观焦家遗址

(终评会摄影:王祯哲 杨东峰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报》2018年4月17日第5版)


责编:韩翰

作者:贾昌明

文章出处:文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