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创】考古离公众有多远—— “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之“公众考古的窗口”

发布时间:2013-10-2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本站记者

    2013年10月20日上午,“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首先举行第一环节的发言,即“公众考古的窗口”。该环节邀请了国内重要的考古学网站、博物馆、研究院、公众考古杂志的负责人,畅谈各自在公众考古领域的实践与心得、行动与思考,得以让我们一窥目前中国公众考古的现状。


中国考古网——中国考古学的重要门户网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乔玉副研究员和大家交流了她多年来从事中国考古网建设、公众考古实践的心得。中国考古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学科门户网站,创办于2002年8月,立足于考古学研究,秉承研究与传播、严谨与高效的传统,向公众传播考古成果,传递中华文明。中国考古网现有中文版、英文版、考古论坛、新浪微博、手机版五种展示形式,在国内考古文博类网站中遥遥领先,目前发布各类信息2万多条,图片1万多幅。该网站既有学术性的研究成果、种类繁多的考古资料,又有时效性强的学科资讯和通俗易懂的大众科普内容,是国内学术性和普及性兼顾的考古信息发布平台,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门户网站。在演讲的最后,乔玉老师指出,考古离公众并不遥远,中国考古网将本着服务于科研、服务于大众的宗旨,使网站成为考古学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成为公众考古的基地。 


考古汇网站——面向公众的考古传播网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郝丽君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考古汇网站的基本建设情况。中国的考古学研究体系日益完备,考古学与现代社会也逐渐密不可分,公众日渐开始关注自我价值、人文精神,我国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也更需要大众的参与,在这种学术、社会、人文背景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筹建了考古汇网站,这是一个面向公众的考古传播网。该网站目前设立了“考古•学”、“考古•乐”、“考古•聚”、“考古•思”、“考古•行”、“考古•听”、“考古•殇”、“考古•法”、“图说考古”、“试听考古”、“考古名博”、“寻觅中华”、“电子杂志”、“文物考古史上的今天”、“专题”共计15个频道,截止目前,网站已经上传文章2000余篇,图片1500余张,成为公众考古的一个新兴阵地。

 

博物馆与公众考古学

 


    上海博物馆郭青生研究员介绍了上海博物馆在公众考古方面的努力与实践。为引导社会公众对于考古学的正确认知,实现考古学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推动考古学本身研究与理论的进步,上海博物馆十余年来在公众考古方面颇有建树。除组织展览外,还举办未来考古学家学习班、公众讲座,出版教育读物,组织专题文化考察等。目前已经举办了30余期未来考古学家学习班,组织了20余场“考古中国”系列讲座以及玉文化专题的考察。还专门邀请考古学家为考古发掘简报写注脚,帮助公众阅读考古报告,这在目前来说是全新的尝试。上海博物馆组织的公众考古活动特色鲜明,并不断地进行着新的尝试,为考古学科学地走进公众,实现考古学的文化价值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滴水穿石 花开不败——志愿者培养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林必忠研究员介绍了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的培养、建设情况。伴随着“三峡”考古工程的实施、推进,重庆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凸显,公众对考古与文物保护事业的关注和热情也日渐高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培养志愿者队伍上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到参与活动,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和表彰等,形成了完备的志愿者建设体系。该院有效地利用网络,在网络和微博上的志愿者招募频道长期接受报名,并针对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和素质,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在活动中,结合志愿者的实际意愿和特长,分别组织他们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来,使志愿者能主动地发挥能量。目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员已经卓有成效地培养出一批批志愿者,他们为重庆市的考古发现和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大众考古》——国内第一家考古科普类杂志

 


    《大众考古》的记者夏连杰提出他对公众考古与考古科普类杂志的思考,并以《大众考古》为例介绍了目前考古科普类杂志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大众考古》于2013年7月1日由江苏凤凰传媒出版集团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联合出品,是目前国内第一家考古科普类杂志。《大众考古》坚持以科学的、思想的、知识的、趣味的用稿原则,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以唤起大众对考古学及对文化遗产和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期望能激发人文热情、使公众能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领略科学魅力,扩大中国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该杂志目前已经出版四期,受到业内学者和公众的好评。

 

    发言结束后,在场学者、媒体和部分公众与发言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持人许宏研究员最后评价上述网站、博物馆、研究院、杂志是目前中国公众考古领域的典范,期望它们能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壮大,希望中国能有专业的从事公众考古的队伍,为考古学和公众搭建桥梁,以提高民众责任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首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

【原创】考古离公众有多远—— “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之“公众考古的窗口”

发布时间:2013-10-23

    2013年10月20日上午,“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首先举行第一环节的发言,即“公众考古的窗口”。该环节邀请了国内重要的考古学网站、博物馆、研究院、公众考古杂志的负责人,畅谈各自在公众考古领域的实践与心得、行动与思考,得以让我们一窥目前中国公众考古的现状。


中国考古网——中国考古学的重要门户网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乔玉副研究员和大家交流了她多年来从事中国考古网建设、公众考古实践的心得。中国考古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学科门户网站,创办于2002年8月,立足于考古学研究,秉承研究与传播、严谨与高效的传统,向公众传播考古成果,传递中华文明。中国考古网现有中文版、英文版、考古论坛、新浪微博、手机版五种展示形式,在国内考古文博类网站中遥遥领先,目前发布各类信息2万多条,图片1万多幅。该网站既有学术性的研究成果、种类繁多的考古资料,又有时效性强的学科资讯和通俗易懂的大众科普内容,是国内学术性和普及性兼顾的考古信息发布平台,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门户网站。在演讲的最后,乔玉老师指出,考古离公众并不遥远,中国考古网将本着服务于科研、服务于大众的宗旨,使网站成为考古学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成为公众考古的基地。 


考古汇网站——面向公众的考古传播网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郝丽君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考古汇网站的基本建设情况。中国的考古学研究体系日益完备,考古学与现代社会也逐渐密不可分,公众日渐开始关注自我价值、人文精神,我国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也更需要大众的参与,在这种学术、社会、人文背景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筹建了考古汇网站,这是一个面向公众的考古传播网。该网站目前设立了“考古•学”、“考古•乐”、“考古•聚”、“考古•思”、“考古•行”、“考古•听”、“考古•殇”、“考古•法”、“图说考古”、“试听考古”、“考古名博”、“寻觅中华”、“电子杂志”、“文物考古史上的今天”、“专题”共计15个频道,截止目前,网站已经上传文章2000余篇,图片1500余张,成为公众考古的一个新兴阵地。

 

博物馆与公众考古学

 


    上海博物馆郭青生研究员介绍了上海博物馆在公众考古方面的努力与实践。为引导社会公众对于考古学的正确认知,实现考古学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推动考古学本身研究与理论的进步,上海博物馆十余年来在公众考古方面颇有建树。除组织展览外,还举办未来考古学家学习班、公众讲座,出版教育读物,组织专题文化考察等。目前已经举办了30余期未来考古学家学习班,组织了20余场“考古中国”系列讲座以及玉文化专题的考察。还专门邀请考古学家为考古发掘简报写注脚,帮助公众阅读考古报告,这在目前来说是全新的尝试。上海博物馆组织的公众考古活动特色鲜明,并不断地进行着新的尝试,为考古学科学地走进公众,实现考古学的文化价值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滴水穿石 花开不败——志愿者培养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林必忠研究员介绍了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的培养、建设情况。伴随着“三峡”考古工程的实施、推进,重庆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凸显,公众对考古与文物保护事业的关注和热情也日渐高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培养志愿者队伍上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到参与活动,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和表彰等,形成了完备的志愿者建设体系。该院有效地利用网络,在网络和微博上的志愿者招募频道长期接受报名,并针对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和素质,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在活动中,结合志愿者的实际意愿和特长,分别组织他们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来,使志愿者能主动地发挥能量。目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员已经卓有成效地培养出一批批志愿者,他们为重庆市的考古发现和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大众考古》——国内第一家考古科普类杂志

 


    《大众考古》的记者夏连杰提出他对公众考古与考古科普类杂志的思考,并以《大众考古》为例介绍了目前考古科普类杂志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大众考古》于2013年7月1日由江苏凤凰传媒出版集团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联合出品,是目前国内第一家考古科普类杂志。《大众考古》坚持以科学的、思想的、知识的、趣味的用稿原则,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以唤起大众对考古学及对文化遗产和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期望能激发人文热情、使公众能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领略科学魅力,扩大中国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该杂志目前已经出版四期,受到业内学者和公众的好评。

 

    发言结束后,在场学者、媒体和部分公众与发言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持人许宏研究员最后评价上述网站、博物馆、研究院、杂志是目前中国公众考古领域的典范,期望它们能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壮大,希望中国能有专业的从事公众考古的队伍,为考古学和公众搭建桥梁,以提高民众责任感。

作者:本站记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