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创】王睦:文化遗产连你我,揭开丝路新篇章——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五)

发布时间:2016-06-0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乔玉

 编者按:
  2016年5月21-23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郑州成功召开。除了近700位国内学者外,大会还邀请了来自英国、德国、加拿大、埃及、印度、洪都拉斯、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的外国学者参会。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到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地欧洲,从神秘丛林中的玛雅文明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他们如何理解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他们眼中的中国考古学又是怎样的面貌?为此,中国考古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联合策划“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专题报道,让我们听听这些来自域外的声音吧。

  王睦教授(Prof. Dr. Mayke Wagner),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德国考古研究院北京代表处负责人。分别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和中国山东大学获考古学博士学位,主攻中国考古学。她多年在中国工作,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山东大学考古研究中心科研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立青学术讲座教授、中国遗产文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等职务,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中德学术交流活动,致力于架设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王睦在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考古网:王睦老师,您好!首先欢迎您参加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值此盛会,感谢您接受中国考古网的专访,和大家分享您眼中的中国考古学。您对中国考古已经非常了解了,您觉得与其他国家相比,比如德国,中国考古学有什么主要特征?

  王睦:中国考古学的特色当然是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紧密结合,很少有别的国家有如此悠久的文献记载。这是中国考古学很大的一个优势,文献和考古学可以相互印证。
 
  中国考古网:在中国哪些考古学文化,跟您留的印象比较深刻的?

  王睦:我最早是跟随栾丰实老师学习中国考古,所以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这些海岱地区的文化最熟悉,由此开始了我对中国考古学的了解和深入研究。
 
  中国考古网:在田野发掘和理论探讨方面,德国是不是起步比中国要早一点?

  王睦:无论是理论,还是田野考古,在欧洲和德国开始的是比较早。例如我们德国考古研究院是1829年在罗马成立的。丹麦学者汤姆森(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在1836年就提出将欧洲史前史区分为三个年代系统,即石器時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但是目前研究的课题都很相近,比如说农业起源、新技术的传播等等。如果你参加欧洲考古学年会,会发现和中国考古学大会的课题差不多。中国考古学发展很快而且越来越全球化。
 
  中国考古网:德国除了本国考古也开展了大量外国考古工作吧?

  王睦:是的。德国考古学家大的研究项目都聚焦于跨国性及跨地区性的课题。欧洲几个国家的研究机构经常会合作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各国高校的学生也会一起参加田野考古实习,这样的合作还有很多。基金资助机构也会特别支持这种跨国合作项目。联邦德国内各个州的古代文物研究和保护都由本州负责实施,而德国考古研究院是一个联邦政府的研究机构,主要是一个在德国之外开展考古工作的机构,在德国之内的项目比较少。所以,我们院从成立之初就有着宽阔的国际化视野,以全球性、比较性以及联合性的考古文物研究和保护为己任。我们院在很多国家建立了工作站。今年四月德国考古院与十七个合作伙伴联合成立了“考古遗产网络”(Archaeological Heritage Network),目的是为了支持在叙利亚被破坏遗址的修复。很高兴看到中国现在也开始做国外考古,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了。

 
王睦在公共考古分组讨论会上演讲
 

  中国考古网: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研究所都在哪些国家成立了办事处?在中国的办事处都开展了哪方面的工作呢?

  王睦:办事处我们还是比较少。只有伊朗和中国这两个国家有。最近几年,我们在中国有一个很大的项目叫“丝路霓裳”。这是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新疆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馆、吐鲁番考古所、吐鲁番博物馆和哈密博物馆等单位合作,一起研究青铜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的服装。
 
  中国考古网:我知道这个项目在北大做了个讲座,特别受欢迎。

  王睦:是的,在讲座中我们设计了模特走秀环节,更直观展示古代服饰,所以非常受欢迎。我们这个项目除了讲座、研究,也包括文物保护方面的内容,比如文物保护培训等。我觉得考古库房移动文物保护是很重要的。除了培训,我们也选拔中国学生到德国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中国考古网:你们的这些项目的经费来源是什么?

  王睦:一部分政府拨发的经费,一部分是申请的课题费,还有的是基金会支持。  
 
  中国考古网:你今天介绍的针对青少年的一些公共考古活动对我们很有启发。这些活动的经费从何而来呢?

  王睦:我们有专门的这方面的经费。也有其他经费的支持。比如我刚才介绍的那个中国长城和丝绸之路的德语教材,就是德国外交部资助的。因为外交部支持德语的推广。不仅仅在德国境内,中国的北京、天津、重庆、张家口都有不少教中学生德语的课程,都可以用这个教材。我们会免费提供。
  
  中国考古网:感觉你们的这种公共考古很有特色。

  王睦:和中国的公共考古活动相比,有可能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太一样。这样的教材以前在我们国家也没有过。但是我个人觉得出版这样的教材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校老师们确实需要。虽然关于长城和丝绸之路有些写得很好的书,还有很好的展览图录。但老师都很忙,没有时间把这些图录改编成适合于学生的教材,所以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提供。德国青少年知道中国古代文物,中国青少年知道德国古代文物,这是我们两国的友谊与合作支柱之一。文化遗产连接你我。
 
  中国考古网:德国的考古学家们对公共考古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呢?  

  王睦:现在,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觉得公共考古很是必要。我们的经费是国家提供的,用的是老百姓的税金,所以更应该回报他们。但一个很好的学者、很好的考古学家,不一定能做公共考古,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现在的考古项目越来越复杂,包括各个方面,要跟自然科学合作,跟很多单位合作,更需要各种各样的科学材料。但是如果再加上一个公共考古,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这是一个矛盾。
 
  中国考古网:以什么视角去面对公众,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是考古学家面临的问题。

  王睦:对,所以我们要多与本行业外的公众沟通。他们常常能马上告诉你,哪个题目有意思,哪个题目太复杂、不好懂。孩子们也会告诉我们他们对哪些内容有兴趣。最近,驻中国的德国大使馆组织了一个开放日。在这个开放日,我们与内蒙古博物院合作,开设了一个移动数字博物馆。这个移动数字博物馆建在一个大卡车上,一直从呼和浩特开到北京,进了我们大使馆。我们就在大使馆里给德国和中国的孩子们介绍一个辽代墓葬出土的各种文物,是数字化的文物。这个活动特别受欢迎,孩子们可以用手触摸数字化的文物,他们都特别喜欢。
在德国,我们也有很多合作关系。我们是一个研究院,自己没有博物馆,所以经常和柏林博物馆合作。比如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在他们的博物馆展出,博物馆做公共考古的活动我们也参加。此外,我们研究院每年夏天有一个开放夜,专门向公众介绍和展示我们的研究。
 
  中国考古网:现在中德在考古研究上有哪些合作呢?

  王睦:合作很多。我带了好几个学生,一个学生刚拿到博士学位,研究的是粟特文化,特别是中国粟特文化,包括安伽墓等在西安附近的那些墓葬。这是历史考古方面的合作。我希望将来能带中国学生做欧亚比较考古研究;还有,我们最近在研究中国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我觉得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课题,应该介绍给德国人。中国现在新建了那么多博物馆,很多是最近十年建设的,真了不得。
 
  中国考古网:在你说的那些合作的过程中,您认为中国学者有什么特色?

  王睦:我感觉他们求知欲很强,如果发现有意思的课题,马上就展开研究,并且很快就做出来一个结果。我觉得这个很好,这个印象很深刻。
  
  中国考古网: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此次大会可以让您感受到更丰富、更多元的中国考古学。
 
策划、采访:乔玉     审核:刘国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

【原创】王睦:文化遗产连你我,揭开丝路新篇章——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五)

发布时间:2016-06-07

 编者按:
  2016年5月21-23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郑州成功召开。除了近700位国内学者外,大会还邀请了来自英国、德国、加拿大、埃及、印度、洪都拉斯、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的外国学者参会。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到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地欧洲,从神秘丛林中的玛雅文明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他们如何理解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他们眼中的中国考古学又是怎样的面貌?为此,中国考古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联合策划“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专题报道,让我们听听这些来自域外的声音吧。

  王睦教授(Prof. Dr. Mayke Wagner),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德国考古研究院北京代表处负责人。分别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和中国山东大学获考古学博士学位,主攻中国考古学。她多年在中国工作,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山东大学考古研究中心科研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立青学术讲座教授、中国遗产文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等职务,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中德学术交流活动,致力于架设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王睦在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考古网:王睦老师,您好!首先欢迎您参加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值此盛会,感谢您接受中国考古网的专访,和大家分享您眼中的中国考古学。您对中国考古已经非常了解了,您觉得与其他国家相比,比如德国,中国考古学有什么主要特征?

  王睦:中国考古学的特色当然是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紧密结合,很少有别的国家有如此悠久的文献记载。这是中国考古学很大的一个优势,文献和考古学可以相互印证。
 
  中国考古网:在中国哪些考古学文化,跟您留的印象比较深刻的?

  王睦:我最早是跟随栾丰实老师学习中国考古,所以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这些海岱地区的文化最熟悉,由此开始了我对中国考古学的了解和深入研究。
 
  中国考古网:在田野发掘和理论探讨方面,德国是不是起步比中国要早一点?

  王睦:无论是理论,还是田野考古,在欧洲和德国开始的是比较早。例如我们德国考古研究院是1829年在罗马成立的。丹麦学者汤姆森(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在1836年就提出将欧洲史前史区分为三个年代系统,即石器時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但是目前研究的课题都很相近,比如说农业起源、新技术的传播等等。如果你参加欧洲考古学年会,会发现和中国考古学大会的课题差不多。中国考古学发展很快而且越来越全球化。
 
  中国考古网:德国除了本国考古也开展了大量外国考古工作吧?

  王睦:是的。德国考古学家大的研究项目都聚焦于跨国性及跨地区性的课题。欧洲几个国家的研究机构经常会合作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各国高校的学生也会一起参加田野考古实习,这样的合作还有很多。基金资助机构也会特别支持这种跨国合作项目。联邦德国内各个州的古代文物研究和保护都由本州负责实施,而德国考古研究院是一个联邦政府的研究机构,主要是一个在德国之外开展考古工作的机构,在德国之内的项目比较少。所以,我们院从成立之初就有着宽阔的国际化视野,以全球性、比较性以及联合性的考古文物研究和保护为己任。我们院在很多国家建立了工作站。今年四月德国考古院与十七个合作伙伴联合成立了“考古遗产网络”(Archaeological Heritage Network),目的是为了支持在叙利亚被破坏遗址的修复。很高兴看到中国现在也开始做国外考古,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了。

 
王睦在公共考古分组讨论会上演讲
 

  中国考古网: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研究所都在哪些国家成立了办事处?在中国的办事处都开展了哪方面的工作呢?

  王睦:办事处我们还是比较少。只有伊朗和中国这两个国家有。最近几年,我们在中国有一个很大的项目叫“丝路霓裳”。这是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新疆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馆、吐鲁番考古所、吐鲁番博物馆和哈密博物馆等单位合作,一起研究青铜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的服装。
 
  中国考古网:我知道这个项目在北大做了个讲座,特别受欢迎。

  王睦:是的,在讲座中我们设计了模特走秀环节,更直观展示古代服饰,所以非常受欢迎。我们这个项目除了讲座、研究,也包括文物保护方面的内容,比如文物保护培训等。我觉得考古库房移动文物保护是很重要的。除了培训,我们也选拔中国学生到德国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中国考古网:你们的这些项目的经费来源是什么?

  王睦:一部分政府拨发的经费,一部分是申请的课题费,还有的是基金会支持。  
 
  中国考古网:你今天介绍的针对青少年的一些公共考古活动对我们很有启发。这些活动的经费从何而来呢?

  王睦:我们有专门的这方面的经费。也有其他经费的支持。比如我刚才介绍的那个中国长城和丝绸之路的德语教材,就是德国外交部资助的。因为外交部支持德语的推广。不仅仅在德国境内,中国的北京、天津、重庆、张家口都有不少教中学生德语的课程,都可以用这个教材。我们会免费提供。
  
  中国考古网:感觉你们的这种公共考古很有特色。

  王睦:和中国的公共考古活动相比,有可能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太一样。这样的教材以前在我们国家也没有过。但是我个人觉得出版这样的教材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校老师们确实需要。虽然关于长城和丝绸之路有些写得很好的书,还有很好的展览图录。但老师都很忙,没有时间把这些图录改编成适合于学生的教材,所以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提供。德国青少年知道中国古代文物,中国青少年知道德国古代文物,这是我们两国的友谊与合作支柱之一。文化遗产连接你我。
 
  中国考古网:德国的考古学家们对公共考古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呢?  

  王睦:现在,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觉得公共考古很是必要。我们的经费是国家提供的,用的是老百姓的税金,所以更应该回报他们。但一个很好的学者、很好的考古学家,不一定能做公共考古,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现在的考古项目越来越复杂,包括各个方面,要跟自然科学合作,跟很多单位合作,更需要各种各样的科学材料。但是如果再加上一个公共考古,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这是一个矛盾。
 
  中国考古网:以什么视角去面对公众,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是考古学家面临的问题。

  王睦:对,所以我们要多与本行业外的公众沟通。他们常常能马上告诉你,哪个题目有意思,哪个题目太复杂、不好懂。孩子们也会告诉我们他们对哪些内容有兴趣。最近,驻中国的德国大使馆组织了一个开放日。在这个开放日,我们与内蒙古博物院合作,开设了一个移动数字博物馆。这个移动数字博物馆建在一个大卡车上,一直从呼和浩特开到北京,进了我们大使馆。我们就在大使馆里给德国和中国的孩子们介绍一个辽代墓葬出土的各种文物,是数字化的文物。这个活动特别受欢迎,孩子们可以用手触摸数字化的文物,他们都特别喜欢。
在德国,我们也有很多合作关系。我们是一个研究院,自己没有博物馆,所以经常和柏林博物馆合作。比如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在他们的博物馆展出,博物馆做公共考古的活动我们也参加。此外,我们研究院每年夏天有一个开放夜,专门向公众介绍和展示我们的研究。
 
  中国考古网:现在中德在考古研究上有哪些合作呢?

  王睦:合作很多。我带了好几个学生,一个学生刚拿到博士学位,研究的是粟特文化,特别是中国粟特文化,包括安伽墓等在西安附近的那些墓葬。这是历史考古方面的合作。我希望将来能带中国学生做欧亚比较考古研究;还有,我们最近在研究中国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我觉得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课题,应该介绍给德国人。中国现在新建了那么多博物馆,很多是最近十年建设的,真了不得。
 
  中国考古网:在你说的那些合作的过程中,您认为中国学者有什么特色?

  王睦:我感觉他们求知欲很强,如果发现有意思的课题,马上就展开研究,并且很快就做出来一个结果。我觉得这个很好,这个印象很深刻。
  
  中国考古网: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此次大会可以让您感受到更丰富、更多元的中国考古学。
 
策划、采访:乔玉     审核:刘国祥

 

作者:乔玉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