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创】巴.昂哈巴雅尔:携手研究草原游牧文明,加强推进中蒙文化交流—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六)

发布时间:2016-06-1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萨仁毕力格
  编者按:
  2016年5月21-23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郑州成功召开。除了近700位国内学者外,大会还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埃及、印度、洪都拉斯、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的外国学者参会。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到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地欧洲,从神秘丛林中的玛雅文明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他们如何理解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他们眼中的中国考古学又是怎样的面貌?为此,中国考古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联合策划“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专题报道,让我们听听这些来自域外的声音吧。

  巴.昂哈巴雅尔,1978年出生,历史学博士,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副研究员。曾主持和参与蒙古与俄罗斯合作的辽代青陶勒盖古城遗址的发掘、蒙古国境内匈奴城址调查等多个重大考古项目。2005年至今,主要参与中蒙合作考古研究项目,担任蒙方执行领队。在长期的国际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考古工作经验。目前,已参与编写多部国际合作考古报告,并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

 
  中国考古网:中国考古学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中蒙联合考古也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通过您这些年对中国考古学的了解,中国国内有哪些考古发现令您印象深刻? 

  巴.昂哈巴雅尔:以前,由于受语言和文字的限制,我们对中国考古学的了解甚少。但是由于中蒙考古合作的开展,为我们认识中国考古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对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中国北方地区,由于发现了大量游牧文化遗存,备受我们关注。就内蒙古地区来讲,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阴山岩画、和林格尔多个历史时期的城址和墓葬、呼伦贝尔鲜卑墓葬、伊和淖尔北魏墓群、辽上京及辽代帝陵、黑城、元上都、集宁路古城遗址、长城资源调查等考古研究项目都取得了重大收获。还有,新疆青铜时代文化及回鹘城址、青海境内的吐谷浑人的墓葬、甘肃敦煌壁画及陕西西安及其周围地区的一些考古发现也一直吸引着我国考古学家的学术兴趣。

  中国考古网:您认为过去的十年间,中蒙合作取得了哪些收获和成果,有没有比较重要的学术突破? 

  巴.昂哈巴雅尔:中蒙考古合作项目开展十年以来,在蒙古国境内新发现了柔然时期墓葬、回鹘贵族墓园和契丹时期墓葬等重要遗存,这些对进一步研究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及经济文化等方面课题提供了全新的资料。这些新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添补了蒙古国考古学的一些空白,对于建立和完善蒙古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有很重大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双方以中文与西里尔蒙古文两种文字共同出版了《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胡拉哈一号墓园发掘报告》等考古报告,这是中蒙合作取得的最大学术成果。另外,我们新近在匈奴城址、聚落方面开展的调查、发掘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了国际学界瞩目。
 
  中国考古网:中蒙联合考古这十年来,双方学者在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等方面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有区别的?

  巴.昂哈巴雅尔:我们两国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方面上存在一定的区别。比如,中国考古队员在发掘过程中多利用探方法,而我国学者比较倾向于打探沟式的发掘方法。我认为这可能是两个国家不同的土质条件和遗址性质所决定的。但是两国学者在发掘过程中秉持国际惯用的发掘理论和方法,在考古发掘方式上力求趋同,这方面是一致的。正因为双方在发掘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我们在发掘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对发掘工作的顺利展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考古网:中国考古学家在蒙古国考古中的主要作用和贡献有哪些?可否结合具体的考古发现来谈谈?

  巴.昂哈巴雅尔:中国考古队在蒙古国开展合作研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正能量。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中国考古学家掌握一些汉文文献记载,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指引。比如,匈奴时期城址和聚落的性质确定就需要文献的指引。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中方考古队员了解中国的一些学术进展和考古新发现,进一步认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真实状况。
中蒙考古合作期间,我们开始派一些青年学者到中国去学习汉语和考古。此外,在合作过程中,我们通过中方队员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并充分运用到考古发掘当中。同时,也向他们学到了许多科学的研究方法。这都是中国考古学对我们的贡献。
 
  中国考古网:未来的中蒙联合考古有哪些合作的新方向,您希望双方的考古合作在哪些领域上能有所突破?

  巴.昂哈巴雅尔:中蒙考古队希望在更多领域和更多方向拓展合作研究,例如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岩画考古、游牧民族城址聚落考古等方面加强合作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我希望中蒙考古队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更加注重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两国学者的学术成果能被互相译介,并在双方国家的刊物上发表。也希望两国相关部门创造更多的机会,互派更多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到对方国家进行田野考察和学术交流。
 
  中国考古网:中国是考古大国,现在也正在朝着考古强国发展。这个过程中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巴.昂哈巴雅尔:让我对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提出建议,我深感荣幸。我希望中国考古学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加快“走出去”步伐,这也是两国加强人文交流的良好途径。就中蒙两国而言,通过考古合作,两国人民可以加强友谊、互信和理解。蒙古国许多考古学家希望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考古学。但是由于受语言限制,无法阅读中国考古学相关论著。为了中蒙两国考古合作的深入发展,我希望中方重视考古著作的蒙译,以便蒙方学者更好的了解中国考古学。

  最后,我代表蒙古国考古工作者,向一直对中蒙考古合作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和关注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单位及中国考古学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中蒙考古合作取得更大的收获,希望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更加美好!
 
(采访:萨仁毕力格  策划:乔玉   审核:刘国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

【原创】巴.昂哈巴雅尔:携手研究草原游牧文明,加强推进中蒙文化交流—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六)

发布时间:2016-06-14

  编者按:
  2016年5月21-23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郑州成功召开。除了近700位国内学者外,大会还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埃及、印度、洪都拉斯、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的外国学者参会。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到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地欧洲,从神秘丛林中的玛雅文明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他们如何理解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他们眼中的中国考古学又是怎样的面貌?为此,中国考古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联合策划“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专题报道,让我们听听这些来自域外的声音吧。

  巴.昂哈巴雅尔,1978年出生,历史学博士,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副研究员。曾主持和参与蒙古与俄罗斯合作的辽代青陶勒盖古城遗址的发掘、蒙古国境内匈奴城址调查等多个重大考古项目。2005年至今,主要参与中蒙合作考古研究项目,担任蒙方执行领队。在长期的国际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考古工作经验。目前,已参与编写多部国际合作考古报告,并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

 
  中国考古网:中国考古学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中蒙联合考古也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通过您这些年对中国考古学的了解,中国国内有哪些考古发现令您印象深刻? 

  巴.昂哈巴雅尔:以前,由于受语言和文字的限制,我们对中国考古学的了解甚少。但是由于中蒙考古合作的开展,为我们认识中国考古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对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中国北方地区,由于发现了大量游牧文化遗存,备受我们关注。就内蒙古地区来讲,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阴山岩画、和林格尔多个历史时期的城址和墓葬、呼伦贝尔鲜卑墓葬、伊和淖尔北魏墓群、辽上京及辽代帝陵、黑城、元上都、集宁路古城遗址、长城资源调查等考古研究项目都取得了重大收获。还有,新疆青铜时代文化及回鹘城址、青海境内的吐谷浑人的墓葬、甘肃敦煌壁画及陕西西安及其周围地区的一些考古发现也一直吸引着我国考古学家的学术兴趣。

  中国考古网:您认为过去的十年间,中蒙合作取得了哪些收获和成果,有没有比较重要的学术突破? 

  巴.昂哈巴雅尔:中蒙考古合作项目开展十年以来,在蒙古国境内新发现了柔然时期墓葬、回鹘贵族墓园和契丹时期墓葬等重要遗存,这些对进一步研究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及经济文化等方面课题提供了全新的资料。这些新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添补了蒙古国考古学的一些空白,对于建立和完善蒙古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有很重大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双方以中文与西里尔蒙古文两种文字共同出版了《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胡拉哈一号墓园发掘报告》等考古报告,这是中蒙合作取得的最大学术成果。另外,我们新近在匈奴城址、聚落方面开展的调查、发掘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了国际学界瞩目。
 
  中国考古网:中蒙联合考古这十年来,双方学者在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等方面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有区别的?

  巴.昂哈巴雅尔:我们两国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方面上存在一定的区别。比如,中国考古队员在发掘过程中多利用探方法,而我国学者比较倾向于打探沟式的发掘方法。我认为这可能是两个国家不同的土质条件和遗址性质所决定的。但是两国学者在发掘过程中秉持国际惯用的发掘理论和方法,在考古发掘方式上力求趋同,这方面是一致的。正因为双方在发掘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我们在发掘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对发掘工作的顺利展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考古网:中国考古学家在蒙古国考古中的主要作用和贡献有哪些?可否结合具体的考古发现来谈谈?

  巴.昂哈巴雅尔:中国考古队在蒙古国开展合作研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正能量。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中国考古学家掌握一些汉文文献记载,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指引。比如,匈奴时期城址和聚落的性质确定就需要文献的指引。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中方考古队员了解中国的一些学术进展和考古新发现,进一步认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真实状况。
中蒙考古合作期间,我们开始派一些青年学者到中国去学习汉语和考古。此外,在合作过程中,我们通过中方队员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并充分运用到考古发掘当中。同时,也向他们学到了许多科学的研究方法。这都是中国考古学对我们的贡献。
 
  中国考古网:未来的中蒙联合考古有哪些合作的新方向,您希望双方的考古合作在哪些领域上能有所突破?

  巴.昂哈巴雅尔:中蒙考古队希望在更多领域和更多方向拓展合作研究,例如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岩画考古、游牧民族城址聚落考古等方面加强合作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我希望中蒙考古队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更加注重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两国学者的学术成果能被互相译介,并在双方国家的刊物上发表。也希望两国相关部门创造更多的机会,互派更多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到对方国家进行田野考察和学术交流。
 
  中国考古网:中国是考古大国,现在也正在朝着考古强国发展。这个过程中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巴.昂哈巴雅尔:让我对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提出建议,我深感荣幸。我希望中国考古学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加快“走出去”步伐,这也是两国加强人文交流的良好途径。就中蒙两国而言,通过考古合作,两国人民可以加强友谊、互信和理解。蒙古国许多考古学家希望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考古学。但是由于受语言限制,无法阅读中国考古学相关论著。为了中蒙两国考古合作的深入发展,我希望中方重视考古著作的蒙译,以便蒙方学者更好的了解中国考古学。

  最后,我代表蒙古国考古工作者,向一直对中蒙考古合作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和关注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单位及中国考古学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中蒙考古合作取得更大的收获,希望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更加美好!
 
(采访:萨仁毕力格  策划:乔玉   审核:刘国祥)


  

作者:萨仁毕力格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