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创】扎法:古道驼铃 擘画中乌考古新蓝图---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七)

发布时间:2016-07-1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艾力江
  编者按:

  2016年5月21-23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郑州成功召开。除了近700位国内学者外,大会还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埃及、印度、洪都拉斯、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的外国学者参会。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到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地欧洲,从神秘丛林中的玛雅文明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他们如何理解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他们眼中的中国考古学又是怎样的面貌?为此,中国考古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联合策划“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专题报道,让我们听听这些来自域外的声音吧。

  扎法•拉赫曼诺维奇( ZAFAR•RAKHMANOVICH):国立费尔干纳大学历史系讲师,2007年获取硕士学位,今师从穆罕默德江•伊萨穆丁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曾经多次参加与国外联合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有丰富的考古经历。2013-2015参加中乌联合考古队在安集延州明铁佩古城遗址(MINGTEPA)的发掘;2012年参加意乌联合考古队在撒马尔罕萨扎干(SAZAGAN)遗址的墓葬发掘; 2012年参加法乌联合考古队在卡什卡达里雅州帕达亚塔克特佩(Podayotoq tepa)遗址的发掘;2011年参加法乌联合考古队在苏尔汗达里雅州伽尔库坦(JARQOTAN)遗址的发掘。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中国考古网:中国考古学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近年来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考古发掘和研究方面开展了合作研究,通过这些合作您眼中的中国考古学是什么样的?

  扎法:考古学是当今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中国考古学近来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在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文物修复与保护、建立遗址公园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以及运用先进科技到考古实践中都取得重要的进展,这也是世界各国考古学的共同趋势。2016年5月,我有幸在郑州参加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耳闻目睹了诸多考古学者的汇报、展示,从中对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就略有了解,感触颇深。

  中国考古网:您认为中国考古与乌兹别克斯坦考古有什么异同?

  扎法:考古学对于我的祖国乌兹别克斯坦而言是新兴学科,我故乡费尔干纳州的考古遗址虽然与中国古迹在性质、面貌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但是对于考古学的田野作业规范而言,不同性质的各种遗存都要经过广泛深入的考古调查才能确定具体的发掘地点,这一点全世界都是共同的。当然,也有极个别情况视遗址的性质而定。

  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考古学运用最新科学手段,不断改进获取考古信息的手段,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考古学报告中,统计和分析数据占相当比例,结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大大增强。例如,我在河北邺城考古队参加田野实习时,看见学者们对建筑物残存的所有构件进行统计,对每个瓦片的大小、形状、重量等数据都记录在案,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来构拟古代建筑的形制规模,这在乌兹别克斯坦是闻所未闻的。乌兹别克斯坦古代建筑的材料多以土木为主,难以保存千年,对幸存的古代建筑遗迹,也从没有人想过对土方量进行统计来构拟古代建筑的规模。我国考古学者对陶片信息的记录多停留在形状、色彩、纹饰、图案和数量等方面,从未考虑陶片重量信息可能有一定的用处。从这个微小的细节,也可以反映出不同国度或不同学者之间的考古学素养。

  中国考古网:中乌联合考古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扎法:我个人认为,世界考古、中国考古及乌兹别克斯坦考古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的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陕西西北大学同时展开了合作,我所执教的国立费尔干纳大学也希望与中国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我的导师穆罕默德江教授作为著名的中亚考古学者,曾经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30年之久,现执教于国立费尔干纳大学,常常对两度参加上海论坛这样的世界考古盛会感到自豪。

  费尔干纳盆地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部分由3个州组成,分别为费尔干纳、安集延和纳曼干州。盆地分别于1980年及2012-2013年两度进行过文物考古普查,从1980年的数据来看,费尔干纳州有200处古迹,纳曼干州有156处,安集延州有650处;2012-2013年普查数据显示,费尔干纳州有177处古迹,纳曼干州有127处,安集延州有222处。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费尔干纳盆地共有526处古迹(含墓地)。

  从费尔干纳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楚斯特文化的特征来看,在盆地北部和东部山区的定居聚落从事着灌溉农业。楚斯特文化遗址墓葬发掘多达80多处,但未见遗址,起源问题仍无定论,有中亚南部说和中国起源说(马克苏多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之处,正是费尔干纳盆地的东南部。

  2011-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的明铁佩古城已经进行的四次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收获。通过大规模勘探,结合局部发掘与解剖,对明铁佩古城的时代、性质、演变有了初步认识。对城址的城墙、马面、城门、城内道路、建筑等遗迹现象进行了系统勘探,确定了城内道路和建筑物的位置与规模;并通过科技手段建立了城址的数字化地图和三维建模,建立了详细的数据基础平台。费尔干纳盆地是古代大宛国所在地,明铁佩古城又是费尔干纳盆地重要的遗址,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上,在该地区古代文化中承载着重要作用,这个城址的发掘和研究对古代中西交通研究有重要价值。

  中国考古网:中方在联合发掘中起着哪些方面的作用?

  扎法:最重要的就是科技方法的引用。考古领域中最先进的科技考古,有的就是通过中国传入乌兹别克斯坦的。在联合发掘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学者运用全站仪、RTK对城墙及发掘区域进行精确测量并绘制成图,运用多旋翼飞行器进行多次航拍,生成发掘区域的三维影像资料。在这些图像资料的基础上,中方考古队员目标明确地确定发掘区域,这些技术也是首次在费尔干纳盆地考古中应用。

  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发掘方法与中国考古方法相结合,可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中国考古队员通过中国传统的考古工具—探铲,找到了地面上荡然无存,但地表下依旧残存的城墙与马面,通过密集钻探的方法确定了城墙及马面的位置和形制;同样是运用探铲,在东、西、南三面城墙的内侧发现厚约1-2米的文化层,并在城内钻探出几条长宽不一的道路,通过试掘确定了踩踏面及垫土的存在;通过钻探确认了东城墙上的缺口并非城门。在2015年度与中方合作发掘中,我们成功培养出一批乌兹别克斯坦的钻探队伍,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古代文化底蕴丰厚之处,也是与中国距离最近的区域,对该地区古代文化研究,尤其是城市文明进程的探讨中,中国学者具有汉语文献史料上的优势,这也必将推动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学研究。

  中国考古网:通过合作交流,您认为中国考古学对你们国家的考古学产生了哪里影响?

  扎法:双边联合考古对于深入加强两国古今文化联系,研究自古至今文化发展脉络及其演变,以及探讨各个区域的考古学文化时代特征,建立考古学文化序列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明铁佩城址的发掘为中心,深入开展费尔干纳地区古代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必将极大的推动对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中国考古将计算机科技的新成果运用到田野作业与实验分析之中,也对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采访、翻译:艾力江      策划:乔玉      审核:刘国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

【原创】扎法:古道驼铃 擘画中乌考古新蓝图---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七)

发布时间:2016-07-19

  编者按:

  2016年5月21-23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郑州成功召开。除了近700位国内学者外,大会还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埃及、印度、洪都拉斯、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的外国学者参会。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到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地欧洲,从神秘丛林中的玛雅文明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他们如何理解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他们眼中的中国考古学又是怎样的面貌?为此,中国考古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联合策划“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专题报道,让我们听听这些来自域外的声音吧。

  扎法•拉赫曼诺维奇( ZAFAR•RAKHMANOVICH):国立费尔干纳大学历史系讲师,2007年获取硕士学位,今师从穆罕默德江•伊萨穆丁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曾经多次参加与国外联合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有丰富的考古经历。2013-2015参加中乌联合考古队在安集延州明铁佩古城遗址(MINGTEPA)的发掘;2012年参加意乌联合考古队在撒马尔罕萨扎干(SAZAGAN)遗址的墓葬发掘; 2012年参加法乌联合考古队在卡什卡达里雅州帕达亚塔克特佩(Podayotoq tepa)遗址的发掘;2011年参加法乌联合考古队在苏尔汗达里雅州伽尔库坦(JARQOTAN)遗址的发掘。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中国考古网:中国考古学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近年来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考古发掘和研究方面开展了合作研究,通过这些合作您眼中的中国考古学是什么样的?

  扎法:考古学是当今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中国考古学近来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在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文物修复与保护、建立遗址公园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以及运用先进科技到考古实践中都取得重要的进展,这也是世界各国考古学的共同趋势。2016年5月,我有幸在郑州参加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耳闻目睹了诸多考古学者的汇报、展示,从中对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就略有了解,感触颇深。

  中国考古网:您认为中国考古与乌兹别克斯坦考古有什么异同?

  扎法:考古学对于我的祖国乌兹别克斯坦而言是新兴学科,我故乡费尔干纳州的考古遗址虽然与中国古迹在性质、面貌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但是对于考古学的田野作业规范而言,不同性质的各种遗存都要经过广泛深入的考古调查才能确定具体的发掘地点,这一点全世界都是共同的。当然,也有极个别情况视遗址的性质而定。

  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考古学运用最新科学手段,不断改进获取考古信息的手段,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考古学报告中,统计和分析数据占相当比例,结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大大增强。例如,我在河北邺城考古队参加田野实习时,看见学者们对建筑物残存的所有构件进行统计,对每个瓦片的大小、形状、重量等数据都记录在案,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来构拟古代建筑的形制规模,这在乌兹别克斯坦是闻所未闻的。乌兹别克斯坦古代建筑的材料多以土木为主,难以保存千年,对幸存的古代建筑遗迹,也从没有人想过对土方量进行统计来构拟古代建筑的规模。我国考古学者对陶片信息的记录多停留在形状、色彩、纹饰、图案和数量等方面,从未考虑陶片重量信息可能有一定的用处。从这个微小的细节,也可以反映出不同国度或不同学者之间的考古学素养。

  中国考古网:中乌联合考古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扎法:我个人认为,世界考古、中国考古及乌兹别克斯坦考古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的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陕西西北大学同时展开了合作,我所执教的国立费尔干纳大学也希望与中国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我的导师穆罕默德江教授作为著名的中亚考古学者,曾经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30年之久,现执教于国立费尔干纳大学,常常对两度参加上海论坛这样的世界考古盛会感到自豪。

  费尔干纳盆地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部分由3个州组成,分别为费尔干纳、安集延和纳曼干州。盆地分别于1980年及2012-2013年两度进行过文物考古普查,从1980年的数据来看,费尔干纳州有200处古迹,纳曼干州有156处,安集延州有650处;2012-2013年普查数据显示,费尔干纳州有177处古迹,纳曼干州有127处,安集延州有222处。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费尔干纳盆地共有526处古迹(含墓地)。

  从费尔干纳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楚斯特文化的特征来看,在盆地北部和东部山区的定居聚落从事着灌溉农业。楚斯特文化遗址墓葬发掘多达80多处,但未见遗址,起源问题仍无定论,有中亚南部说和中国起源说(马克苏多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之处,正是费尔干纳盆地的东南部。

  2011-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的明铁佩古城已经进行的四次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收获。通过大规模勘探,结合局部发掘与解剖,对明铁佩古城的时代、性质、演变有了初步认识。对城址的城墙、马面、城门、城内道路、建筑等遗迹现象进行了系统勘探,确定了城内道路和建筑物的位置与规模;并通过科技手段建立了城址的数字化地图和三维建模,建立了详细的数据基础平台。费尔干纳盆地是古代大宛国所在地,明铁佩古城又是费尔干纳盆地重要的遗址,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上,在该地区古代文化中承载着重要作用,这个城址的发掘和研究对古代中西交通研究有重要价值。

  中国考古网:中方在联合发掘中起着哪些方面的作用?

  扎法:最重要的就是科技方法的引用。考古领域中最先进的科技考古,有的就是通过中国传入乌兹别克斯坦的。在联合发掘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学者运用全站仪、RTK对城墙及发掘区域进行精确测量并绘制成图,运用多旋翼飞行器进行多次航拍,生成发掘区域的三维影像资料。在这些图像资料的基础上,中方考古队员目标明确地确定发掘区域,这些技术也是首次在费尔干纳盆地考古中应用。

  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发掘方法与中国考古方法相结合,可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中国考古队员通过中国传统的考古工具—探铲,找到了地面上荡然无存,但地表下依旧残存的城墙与马面,通过密集钻探的方法确定了城墙及马面的位置和形制;同样是运用探铲,在东、西、南三面城墙的内侧发现厚约1-2米的文化层,并在城内钻探出几条长宽不一的道路,通过试掘确定了踩踏面及垫土的存在;通过钻探确认了东城墙上的缺口并非城门。在2015年度与中方合作发掘中,我们成功培养出一批乌兹别克斯坦的钻探队伍,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古代文化底蕴丰厚之处,也是与中国距离最近的区域,对该地区古代文化研究,尤其是城市文明进程的探讨中,中国学者具有汉语文献史料上的优势,这也必将推动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学研究。

  中国考古网:通过合作交流,您认为中国考古学对你们国家的考古学产生了哪里影响?

  扎法:双边联合考古对于深入加强两国古今文化联系,研究自古至今文化发展脉络及其演变,以及探讨各个区域的考古学文化时代特征,建立考古学文化序列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明铁佩城址的发掘为中心,深入开展费尔干纳地区古代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必将极大的推动对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中国考古将计算机科技的新成果运用到田野作业与实验分析之中,也对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采访、翻译:艾力江      策划:乔玉      审核:刘国祥


作者:艾力江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