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墓地

发布时间:2016-06-03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发掘单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遵义市文物局
发掘领队:赵小帆
 
  新蒲杨氏土司墓地位于遵义市东北侧约20公里的新蒲新区新蒲村官堰组,地处乌江支流湘江上游的仁江(亦称洪江)西岸,其中杨烈墓(第29世)发现较早,1982年即被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正在建设中的中桥水库蓄水将淹没该墓地,2012年8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遵义市文物管理部门,对水库淹没区进行了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在杨烈墓东南侧约200米处新发现一大型石室墓(当时称挨河古墓,后清理证实系明代第一代土司杨铿夫妇墓)和其它相关遗迹。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对遵义新蒲杨氏土司墓地进行了近两年的大规模发掘,清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3座,除M1(杨烈墓)外,M2(杨铿墓)和M3(杨价墓)均系新发现,尤其M3系未遭盗掘的双室并列之土坑木椁墓,属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级大墓,墓内出土大量造型精美的金银器及相关随葬品,是贵州土司考古继海龙屯遗址之后的重大突破。
 
  墓地选址在仁江河西岸的坡地上,背山面水,颇有气势。三座墓葬分别营建于营盘山两道向东延伸的两道山梁的尾端。M1和M3位于西北侧坡地的中部,相距仅约10米,两墓外围均建有墓园。M2位于东南侧坡地的前端,墓葬周围未发现墓园,但在墓葬西北侧发现一窑址,用于烧制杨铿墓室前方的封土墙砖。
 
  M1(杨烈墓)
 
  该墓系播州杨氏第29世土司杨烈夫妇墓。墓葬位于整个墓地的最北端,与杨价墓紧邻。该墓多次被盗,1998年初曾进行过简单的抢救性清理。
 
  墓葬由墓园、墓前石刻、墓室三部分构成。墓园平面形制呈不规则三角形,垣墙宽0.7、周长约420米,用泥灰岩方石垒砌,石质顶,仅门址处有较多的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堆积。墓前有石翁仲、拜台及墓碑。石翁仲位于墓门前方约13.6米处神道两侧,现存2尊相向而立,相距12.3米。头部均残,衣着相似,左侧翁仲持玺,残高2.26米,右侧翁仲持笏,残高2.18米。石翁仲后有石板铺砌的拜台,拜台两侧原立有墓碑两通,分别正对杨烈夫妇墓室,现仅存碑座和石碑残段。男室墓碑残高3.5米,正中篆书:“明故诰封镇国将军□斋杨公墓”,左上方楷书:“万历二年岁在甲戍闰十二月十五日己酉”,右下方楷书“孤子应龙立”;女室墓碑残高3米,正中篆书“明故诰封二品夫人杨母张氏墓”,左上方楷书:“万历十二年岁在甲申四月二十三日己巳”,右下方楷书“哀子应龙立”。
 
  杨烈墓为大型同坟异穴双石室合葬墓,男女室并列,结构基本相同,均由墓顶、底、四壁及墓门石、封门石组成。男墓室位于女墓室北侧,墓向65°,墓室总长3.34、上宽1.74、下宽1.8米,棺床到墓顶高2.16米。女墓室比男室后靠0.24米,比男墓室低0.26米,墓门外省去了立颊、门楣、八字墙部分, 墓室规模与男室相当。在男女墓室底下均发现有腰坑石,均已被盗。
 
  M2(杨铿墓)
 
  M2系杨氏第21世即明初第一代播州土司杨铿夫妇墓,为泥灰岩石砌筑的大型同坟异穴三室合葬墓,墓向58°。墓室结构、大小相同,仅墓门、墓顶装饰略有差异,墓室间以隔墙,墓门外两侧护墙为八字形土墙。由前室、墓门和后室组成。前室上宽2.2、下宽2.25、进深1.05、高2.74米,后室长3.34、上宽1.7、下宽1.75、高2.24米。甬道与墓室之间为墓门,墓门外横陈封门条石和顶门石。墓门门扉背面装饰有方格纹、忍冬纹和格眼球纹。墓顶中部为覆斗形藻井,四角篆刻“寿山福海”四字,中部有圆形凿孔。侧壁有龛无装饰,后壁无龛饰有剔地壸门。墓底石上放棺床,棺床与左、右、后三壁形成三道排水沟。中室棺床底板石下有腰坑,已被盗。
杨铿墓全景(东北—西南)
 
  墓葬早年被盗,仅在墓室填土内清理出陶骑马俑、铜香炉、铜镜残片、玉叶和料珠等遗物,共52件(套)。
 
  在该墓中室前3米、南室前2米处中轴线上,各出土墓志铭1盒,两石相对叠合,外用铁皮封成十字,出土时盛装在石函中。墓志均阴刻篆书志盖和楷书志文,涂朱,从“明故亚中大夫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杨公墓志铭”志盖可知中室墓主是播州杨氏21世杨铿,志文约3000字,记录了杨氏家史及杨铿生平、功绩等。“明故播郡太淑人田氏墓志铭”,志文 900余字,记录了杨铿夫人田氏生平和贵州杨、田、宋三大土司间的姻亲关系等。男女室墓志的出土,不仅准确认定墓主为杨铿夫妇,而且根据墓志中其子杨升将其葬在“洪江原左”和先祖“威灵英烈侯”墓右侧的记载,我们通过对附近地区的详细钻探,最终发现并发掘了杨价墓。
 
  M3(杨价墓)
 
  该墓东南距杨烈墓仅约10米,杨烈墓的墓园墙垣多处叠压并破坏该墓墓园。根据杨铿墓志关于其祖先“威灵英烈侯”杨价墓位置的明确指向,M3出土金银器呈现的鲜明宋代特征,以及出土器物上“己亥季春,都统使衙公用”、“雄威郎制使公用”等铭刻,参照历史文献关于杨价“诏授雄威都统制”的记载,我们推断该墓即是播州杨氏第14世杨价夫妇墓。
 
  杨价墓墓园垣墙主体前方后圆,周长442米,在墓前方中轴线处设门址,在中轴线位置往前端又延伸了一段长130米、呈半围合状的墙,墙宽2米。杨价墓垣墙用粘土岩板材构筑,在墙的内外侧,每隔约1.2米竖立一棵立柱,立柱间横叠石板,形成外墙,中间填土,立柱上段装饰如意云头纹雕刻。垣墙两侧发现大量瓦砾堆积,应是瓦顶。
 
  杨价夫妇墓是一座带墓道、双室并列的大型土坑木椁墓,墓向60°。开口距地表约1米,墓坑深约4米。墓道残长约20、宽约5米。两墓室大小相同,单个墓室平面呈甲字形,长约8.5、宽6米。中间有长17.5、宽2米的生土隔梁。
 
  槨室位于墓室正中,素面,由枕木、椁底板、南北侧板、东西端板和盖板7部分构成,平面呈长方形,男室长5.3、宽2.7、高1.8米。女室长4.6、宽2.8、残高1.06米。经鉴定,椁室全用珍贵的楠木构筑。椁室底部有陶质腰坑。
 
  棺椁之间目前已经出土随葬器物80余件。女室头箱出土金银器7件,有狮纽银执壶、银烛台、银瓶、银匙、银箸、金杯、金盘各1件。男室头箱出土31件金银器和1件玉器(单耳杯)。金器6件,包括盘、碗、箸、匙、盏托、杯各1件。银器19件,包括执壶2件、温碗1件、碗4件、杯2件、盘2件、盖1件、钵1件、盏托5件、盒1件。男室右侧棺椁间出土了鎏金双鱼银洗、温碗、执壶各1件,烛台2件,还发现了大量髹漆皮甲胄片;左侧棺椁间出土了环首金柄铁刀(带金鞘)、木胎包银皮盾、弓箭、银壶等。在棺前还有3件长方形漆木器,性质不明。男女室木棺部位均发现有金棺钉、银棺钉、铁棺环及银饰件等。男室木棺上方还发现绶带痕迹,但纺织物已朽,只见散落棺上的狮子戏球金牌、圆形金牌、银铃等饰件。
杨价夫人墓室出土的螭首金杯


杨价墓室出土的金台盏
 
  鉴于棺木腐烂以及器物情况复杂且破损严重情况,为了信息资料提取的系统、完整和确保对出土文物的保护,已将女棺和男椁室以内的部分整体套箱提取,运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实验室考古,现清理工作正有序推进。
 
  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考古工作注重发掘、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对处在中桥水库水淹区内的3座墓葬及相关遗存,制定了保护方案。对墓园遗迹进行水下原址加固保护,杨铿墓进行整体搬迁,杨烈墓进行原址抬升,杨价墓的墓室原址回填加固保护。现在,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文物保护和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正按保护和展示方案推进,在不远的将来会以新的面貌向公众展示。
 
  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1.第一次科学、系统的揭露出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格局。从三座墓葬及其杨价墓、杨烈墓墓垣的相互关系,使我们完整认识杨氏土司的丧葬制度和习俗成为可能。
 
  2.新确认了14世杨价墓、21世杨铿墓,使经过考古发掘确认的杨氏“土司”墓葬增至9座,丰富和完善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的序列,且墓主跨越了杨氏统领播州、受封播州土司和即将覆灭的主要时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杨氏从宋代封建领主到元明土司的演变过程,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特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3.杨价夫妇合葬墓,是目前发现的播州杨氏唯一的土坑木椁墓,区别于以往土坑石椁墓,丰富了播州杨氏墓葬类型;而且该墓也是业已发掘的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墓葬,目前已在头箱和棺椁间出土精美金银器80余件,是深入认识南宋时期的丧葬礼仪和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艺术及交流的重要材料。
 
  4.该墓地是目前唯一已全面发掘的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墓地布局清楚,墓主等级身份及关系都很明晰,年代跨越宋末至明末,为宋元明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5.杨价墓及其墓垣的确定,为海龙囤一期城墙及养马城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照,即从三地建筑工艺及出土遗物的一致性来看,海龙囤一期城与养马城均系南宋遗存,这为正在开展的“土司遗址”申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执笔:周必素 彭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国内重要考古发现

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墓地

发布时间:2016-06-03

发掘单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遵义市文物局
发掘领队:赵小帆
 
  新蒲杨氏土司墓地位于遵义市东北侧约20公里的新蒲新区新蒲村官堰组,地处乌江支流湘江上游的仁江(亦称洪江)西岸,其中杨烈墓(第29世)发现较早,1982年即被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正在建设中的中桥水库蓄水将淹没该墓地,2012年8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遵义市文物管理部门,对水库淹没区进行了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在杨烈墓东南侧约200米处新发现一大型石室墓(当时称挨河古墓,后清理证实系明代第一代土司杨铿夫妇墓)和其它相关遗迹。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对遵义新蒲杨氏土司墓地进行了近两年的大规模发掘,清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3座,除M1(杨烈墓)外,M2(杨铿墓)和M3(杨价墓)均系新发现,尤其M3系未遭盗掘的双室并列之土坑木椁墓,属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级大墓,墓内出土大量造型精美的金银器及相关随葬品,是贵州土司考古继海龙屯遗址之后的重大突破。
 
  墓地选址在仁江河西岸的坡地上,背山面水,颇有气势。三座墓葬分别营建于营盘山两道向东延伸的两道山梁的尾端。M1和M3位于西北侧坡地的中部,相距仅约10米,两墓外围均建有墓园。M2位于东南侧坡地的前端,墓葬周围未发现墓园,但在墓葬西北侧发现一窑址,用于烧制杨铿墓室前方的封土墙砖。
 
  M1(杨烈墓)
 
  该墓系播州杨氏第29世土司杨烈夫妇墓。墓葬位于整个墓地的最北端,与杨价墓紧邻。该墓多次被盗,1998年初曾进行过简单的抢救性清理。
 
  墓葬由墓园、墓前石刻、墓室三部分构成。墓园平面形制呈不规则三角形,垣墙宽0.7、周长约420米,用泥灰岩方石垒砌,石质顶,仅门址处有较多的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堆积。墓前有石翁仲、拜台及墓碑。石翁仲位于墓门前方约13.6米处神道两侧,现存2尊相向而立,相距12.3米。头部均残,衣着相似,左侧翁仲持玺,残高2.26米,右侧翁仲持笏,残高2.18米。石翁仲后有石板铺砌的拜台,拜台两侧原立有墓碑两通,分别正对杨烈夫妇墓室,现仅存碑座和石碑残段。男室墓碑残高3.5米,正中篆书:“明故诰封镇国将军□斋杨公墓”,左上方楷书:“万历二年岁在甲戍闰十二月十五日己酉”,右下方楷书“孤子应龙立”;女室墓碑残高3米,正中篆书“明故诰封二品夫人杨母张氏墓”,左上方楷书:“万历十二年岁在甲申四月二十三日己巳”,右下方楷书“哀子应龙立”。
 
  杨烈墓为大型同坟异穴双石室合葬墓,男女室并列,结构基本相同,均由墓顶、底、四壁及墓门石、封门石组成。男墓室位于女墓室北侧,墓向65°,墓室总长3.34、上宽1.74、下宽1.8米,棺床到墓顶高2.16米。女墓室比男室后靠0.24米,比男墓室低0.26米,墓门外省去了立颊、门楣、八字墙部分, 墓室规模与男室相当。在男女墓室底下均发现有腰坑石,均已被盗。
 
  M2(杨铿墓)
 
  M2系杨氏第21世即明初第一代播州土司杨铿夫妇墓,为泥灰岩石砌筑的大型同坟异穴三室合葬墓,墓向58°。墓室结构、大小相同,仅墓门、墓顶装饰略有差异,墓室间以隔墙,墓门外两侧护墙为八字形土墙。由前室、墓门和后室组成。前室上宽2.2、下宽2.25、进深1.05、高2.74米,后室长3.34、上宽1.7、下宽1.75、高2.24米。甬道与墓室之间为墓门,墓门外横陈封门条石和顶门石。墓门门扉背面装饰有方格纹、忍冬纹和格眼球纹。墓顶中部为覆斗形藻井,四角篆刻“寿山福海”四字,中部有圆形凿孔。侧壁有龛无装饰,后壁无龛饰有剔地壸门。墓底石上放棺床,棺床与左、右、后三壁形成三道排水沟。中室棺床底板石下有腰坑,已被盗。
杨铿墓全景(东北—西南)
 
  墓葬早年被盗,仅在墓室填土内清理出陶骑马俑、铜香炉、铜镜残片、玉叶和料珠等遗物,共52件(套)。
 
  在该墓中室前3米、南室前2米处中轴线上,各出土墓志铭1盒,两石相对叠合,外用铁皮封成十字,出土时盛装在石函中。墓志均阴刻篆书志盖和楷书志文,涂朱,从“明故亚中大夫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杨公墓志铭”志盖可知中室墓主是播州杨氏21世杨铿,志文约3000字,记录了杨氏家史及杨铿生平、功绩等。“明故播郡太淑人田氏墓志铭”,志文 900余字,记录了杨铿夫人田氏生平和贵州杨、田、宋三大土司间的姻亲关系等。男女室墓志的出土,不仅准确认定墓主为杨铿夫妇,而且根据墓志中其子杨升将其葬在“洪江原左”和先祖“威灵英烈侯”墓右侧的记载,我们通过对附近地区的详细钻探,最终发现并发掘了杨价墓。
 
  M3(杨价墓)
 
  该墓东南距杨烈墓仅约10米,杨烈墓的墓园墙垣多处叠压并破坏该墓墓园。根据杨铿墓志关于其祖先“威灵英烈侯”杨价墓位置的明确指向,M3出土金银器呈现的鲜明宋代特征,以及出土器物上“己亥季春,都统使衙公用”、“雄威郎制使公用”等铭刻,参照历史文献关于杨价“诏授雄威都统制”的记载,我们推断该墓即是播州杨氏第14世杨价夫妇墓。
 
  杨价墓墓园垣墙主体前方后圆,周长442米,在墓前方中轴线处设门址,在中轴线位置往前端又延伸了一段长130米、呈半围合状的墙,墙宽2米。杨价墓垣墙用粘土岩板材构筑,在墙的内外侧,每隔约1.2米竖立一棵立柱,立柱间横叠石板,形成外墙,中间填土,立柱上段装饰如意云头纹雕刻。垣墙两侧发现大量瓦砾堆积,应是瓦顶。
 
  杨价夫妇墓是一座带墓道、双室并列的大型土坑木椁墓,墓向60°。开口距地表约1米,墓坑深约4米。墓道残长约20、宽约5米。两墓室大小相同,单个墓室平面呈甲字形,长约8.5、宽6米。中间有长17.5、宽2米的生土隔梁。
 
  槨室位于墓室正中,素面,由枕木、椁底板、南北侧板、东西端板和盖板7部分构成,平面呈长方形,男室长5.3、宽2.7、高1.8米。女室长4.6、宽2.8、残高1.06米。经鉴定,椁室全用珍贵的楠木构筑。椁室底部有陶质腰坑。
 
  棺椁之间目前已经出土随葬器物80余件。女室头箱出土金银器7件,有狮纽银执壶、银烛台、银瓶、银匙、银箸、金杯、金盘各1件。男室头箱出土31件金银器和1件玉器(单耳杯)。金器6件,包括盘、碗、箸、匙、盏托、杯各1件。银器19件,包括执壶2件、温碗1件、碗4件、杯2件、盘2件、盖1件、钵1件、盏托5件、盒1件。男室右侧棺椁间出土了鎏金双鱼银洗、温碗、执壶各1件,烛台2件,还发现了大量髹漆皮甲胄片;左侧棺椁间出土了环首金柄铁刀(带金鞘)、木胎包银皮盾、弓箭、银壶等。在棺前还有3件长方形漆木器,性质不明。男女室木棺部位均发现有金棺钉、银棺钉、铁棺环及银饰件等。男室木棺上方还发现绶带痕迹,但纺织物已朽,只见散落棺上的狮子戏球金牌、圆形金牌、银铃等饰件。
杨价夫人墓室出土的螭首金杯


杨价墓室出土的金台盏
 
  鉴于棺木腐烂以及器物情况复杂且破损严重情况,为了信息资料提取的系统、完整和确保对出土文物的保护,已将女棺和男椁室以内的部分整体套箱提取,运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实验室考古,现清理工作正有序推进。
 
  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考古工作注重发掘、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对处在中桥水库水淹区内的3座墓葬及相关遗存,制定了保护方案。对墓园遗迹进行水下原址加固保护,杨铿墓进行整体搬迁,杨烈墓进行原址抬升,杨价墓的墓室原址回填加固保护。现在,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文物保护和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正按保护和展示方案推进,在不远的将来会以新的面貌向公众展示。
 
  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1.第一次科学、系统的揭露出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格局。从三座墓葬及其杨价墓、杨烈墓墓垣的相互关系,使我们完整认识杨氏土司的丧葬制度和习俗成为可能。
 
  2.新确认了14世杨价墓、21世杨铿墓,使经过考古发掘确认的杨氏“土司”墓葬增至9座,丰富和完善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的序列,且墓主跨越了杨氏统领播州、受封播州土司和即将覆灭的主要时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杨氏从宋代封建领主到元明土司的演变过程,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特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3.杨价夫妇合葬墓,是目前发现的播州杨氏唯一的土坑木椁墓,区别于以往土坑石椁墓,丰富了播州杨氏墓葬类型;而且该墓也是业已发掘的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墓葬,目前已在头箱和棺椁间出土精美金银器80余件,是深入认识南宋时期的丧葬礼仪和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艺术及交流的重要材料。
 
  4.该墓地是目前唯一已全面发掘的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墓地布局清楚,墓主等级身份及关系都很明晰,年代跨越宋末至明末,为宋元明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5.杨价墓及其墓垣的确定,为海龙囤一期城墙及养马城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照,即从三地建筑工艺及出土遗物的一致性来看,海龙囤一期城与养马城均系南宋遗存,这为正在开展的“土司遗址”申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执笔:周必素 彭万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