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创】高星:水洞沟遗址发掘与研究的含金量——金鼎奖背后的故事(七)

发布时间:2016-06-1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高星
  编者按:为促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奖励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影响的研究成果,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评选出11项研究成果奖(金鼎奖)。诚然,在大众眼里考古学家的工作略微神秘,他们知识渊博,在田野的泥土和一砖一瓦中寻找远古真相,其实真正走近他们,你却会发现他们又是那么普通。为了发掘众多考古学者背后触动心灵的故事,中国考古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联合策划“金鼎奖背后的故事”专题报道,细致解读这些研究成果。
 
  中国考古网:高老师您好!首先恭喜《水洞沟: 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研究成果奖(金鼎奖),您有什么获奖感言吗?
 
  高星:由我和王惠民、裴树文、陈福友等编著的《水洞沟: 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获颁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鼎奖“。这是一项殊荣,我和所有参加过水洞沟遗址新一轮发掘与研究的考古人都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荣耀。这项成果与荣誉归属于水洞沟发掘与研究团队,是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和相关参与单位长期精诚合作的结果,是不同学科领域交叉协作的成就,更是参与者多年汗水与心血的结晶。我仅仅是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并代表这个团队领取这一奖项的。
 
高星研究员与刘东生院士2003年9月在水洞沟遗址
 
  中国考古网:《水洞沟: 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一书的亮点是什么?
 
  高星:该报告出版后引起国内外旧石器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这部书对本团队自2003年以来在水洞沟遗址开展的发掘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做了全方位的梳理和总结,荟萃了各个地点翔实的资料,包括地质地层、古环境、年代、石制品、动物化石、装饰品、用火遗存、遗物遗迹埋藏等各个方面,对发现与发掘过程以及工作方法做了详细介绍。该书不同于一般的考古发掘报告,在基本材料描述与信息介绍之外专门辟出“专题分析”一章,引入石器使用痕迹分析、残留物分析、刻划痕迹显微分析、遗址结构空间分析、石料热处理实验分析、装饰品制作实验分析、复杂用火方式分析及动物考古等新的科技手段与研究视角,对先民在遗址的生产生存行为、技术与文化发展过程、资源获取的能力与方式,以及东北亚晚更新世人群的迁徙、交流、互动等问题开展探索与讨论,力求透物见人,由材料触及学术问题与理论,并将水洞沟遗址纳入东北亚广阔的视野中加以研究和阐释。这样,该书就具备了深度和广度,发于微观,收于宏观。为使水洞沟的研究成果产生国际影响力,我们在书中附上了足够长的英文摘要。资料丰富、数据翔实、文图并茂、方法新颖、结论可信……这些都是我们致力追求的精品考古著作的要素。从开始新一轮发掘到该书付梓正好历经十年,我们可以自豪地为自己打磨了一柄闪亮的利剑而点赞。
 
  中国考古网:水洞沟遗址在1923年发现后,经过多次发掘,以前也出版过发掘报告和很多论文。为什么要重新进行发掘与研究?
 
  高星:的确,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于是有人问我为何还在啃这块老骨头,嚼别人吃过的馍?其一,水洞沟遗址十分重要,尤其在现代人起源问题成为学术热点、史前人群迁徙互动及不同时期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与能力成为研究主题的背景下,水洞沟遗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关键时段的文化序列引起学术界空前的关注;其二,以前的研究存在历史的局限性,包括仅对第一地点做过发掘与研究,遗址的埋藏学信息缺失,地层与年代框架粗浅,不同层位的标本被混合在一起无法区隔,出土标本在中、法几个学术机构分散存放,过去对标本的处理方式使一些现代科技手段无法被运用到相关分析等。这些问题使水洞沟旧石器文化的面貌无法被整体揭示,发展变化过程不清晰,甚至最基本的地层和年代信息也模糊不清,无法支持现代视角下对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于是我们决定开展新的发掘与研究,力求夯实研究基础,搞清基本信息,在材料与信息的丰度和精度上取得突破,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视角开展研究,在一些热点和重大学术问题的破译方面取得突破。
 
2007年水洞沟发掘队与前来考察的中外专家合影
 
  中国考古网:你们对水洞沟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哪些高含金量的成果?
 
  高星:我们的工作大大拓展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通过调查发现了诸多新的地点,对第2、3、4、5、7、8、9、12地点开展了系统的发掘(有几处具有配合基本建设的性质)。这些都是全新的工作;采纳国际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建立了一整套旧石器考古规范与流程,实现了田野技术和信息采集精细度上与发达国家的接轨;对多个地点出土的材料做了深入研究,在石制品微痕分析、残留物分析、石料热处理分析、用火方式分析、遗址空间分析、动物考古研究和古人类认知能力分析等方面多有创新;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提取到植物食材利用、石制品上人工有意刻划、石料热处理、复杂用火的“石煮法”、对遗址空间的复杂利用、织网、串珠制作、广谱革命等证据;通过高精度年代测定建立起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翔实、分辨率最高的年代框架与文化演变、环境变化序列;澄清和纠正了此前对该遗址的误区或模糊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认识。仅在“金鼎奖”成果所涉及的2008-2015年期间,我们团队对该遗址的研究就产生了专著 3 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3篇,英文SCI/CCSI论文 26 篇,博士学位论文8部,科普文章16篇,举办过“水洞沟国际学术大会”,创设了“水洞沟文化节”,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到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博物馆建设、公众考古和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国际合作诸方面取得公认的成就,被赞誉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艺复兴’的标志”。
 
  中国考古网:水洞沟的研究成就是如何取得的?
 
  高星:首先是要有课题意识和学术问题导向,抓住国际热点学术议题,站在学术前沿的制高点上;其次是要有好的研究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能找到学术突破的思路和方法,将好的材料变成好的思想和成果;然后是有效的组织实施,从发掘到分析、综合研究的各个环节,包括精诚的合作和多学科协作。一个好的团队十分重要。这个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有敬业、合作、奉献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些年我们在水洞沟工作的最大收获应该是建立了这样一个团队,培养了一批新人。很多人从大学的志愿者成为我们的研究生和今日的科研骨干,例如关莹、李锋、彭菲、仪明洁等。这是成果的源泉,也是学科发展的希望之所在。当然,罗丰所长的大力支持和不断鞭策是我们能及时编撰出版这个报告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星研究员在发掘中
 
  中国考古网:水洞沟研究的新成果有什么启示意义?
 
  高星: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不要浮躁和急功近利,要肯去做一些基础性和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包括人才的培养。成果总会出来的,而且成果的含金量与时间、精力和心血的投入大多成正比。另外,不要忌惮、绕开那些早期发掘过和研究过的著名遗址,不要担心无法取得新的成就。其实,那样的遗址正是因为埋藏特定的材料和破解重大问题的钥匙而重要,因为重要而著名。只要我们有新的意识和手段,就会有新的突破。
 
  中国考古网:未来对水洞沟遗址还要进行新的发掘与研究吗?
 
  高星:水洞沟地区坐落着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群,文化的宝藏十分丰富,可以作为一个大遗址做有规划的长期工作。学无止境,研无止境。按照我们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的水洞沟遗址考古工作计划,下一步我们将移师第1地点做发掘与研究。这是水洞沟遗址群中最重要的一处地点,埋藏着建立完整的水洞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序列的最关键环节。这些年在该地区其他地点所做的工作使我们坚信这一点,也坚信在那里我们会取得更重大的成就。我们会及时向中国考古网提供信息,与考古学界同仁一起分享我们的发现、成果与喜悦。
 
采访:李连娣  策划:乔玉  审核:刘国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金鼎奖背后的故事

【原创】高星:水洞沟遗址发掘与研究的含金量——金鼎奖背后的故事(七)

发布时间:2016-06-17

  编者按:为促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奖励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影响的研究成果,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评选出11项研究成果奖(金鼎奖)。诚然,在大众眼里考古学家的工作略微神秘,他们知识渊博,在田野的泥土和一砖一瓦中寻找远古真相,其实真正走近他们,你却会发现他们又是那么普通。为了发掘众多考古学者背后触动心灵的故事,中国考古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联合策划“金鼎奖背后的故事”专题报道,细致解读这些研究成果。
 
  中国考古网:高老师您好!首先恭喜《水洞沟: 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研究成果奖(金鼎奖),您有什么获奖感言吗?
 
  高星:由我和王惠民、裴树文、陈福友等编著的《水洞沟: 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获颁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鼎奖“。这是一项殊荣,我和所有参加过水洞沟遗址新一轮发掘与研究的考古人都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荣耀。这项成果与荣誉归属于水洞沟发掘与研究团队,是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和相关参与单位长期精诚合作的结果,是不同学科领域交叉协作的成就,更是参与者多年汗水与心血的结晶。我仅仅是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并代表这个团队领取这一奖项的。
 
高星研究员与刘东生院士2003年9月在水洞沟遗址
 
  中国考古网:《水洞沟: 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一书的亮点是什么?
 
  高星:该报告出版后引起国内外旧石器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这部书对本团队自2003年以来在水洞沟遗址开展的发掘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做了全方位的梳理和总结,荟萃了各个地点翔实的资料,包括地质地层、古环境、年代、石制品、动物化石、装饰品、用火遗存、遗物遗迹埋藏等各个方面,对发现与发掘过程以及工作方法做了详细介绍。该书不同于一般的考古发掘报告,在基本材料描述与信息介绍之外专门辟出“专题分析”一章,引入石器使用痕迹分析、残留物分析、刻划痕迹显微分析、遗址结构空间分析、石料热处理实验分析、装饰品制作实验分析、复杂用火方式分析及动物考古等新的科技手段与研究视角,对先民在遗址的生产生存行为、技术与文化发展过程、资源获取的能力与方式,以及东北亚晚更新世人群的迁徙、交流、互动等问题开展探索与讨论,力求透物见人,由材料触及学术问题与理论,并将水洞沟遗址纳入东北亚广阔的视野中加以研究和阐释。这样,该书就具备了深度和广度,发于微观,收于宏观。为使水洞沟的研究成果产生国际影响力,我们在书中附上了足够长的英文摘要。资料丰富、数据翔实、文图并茂、方法新颖、结论可信……这些都是我们致力追求的精品考古著作的要素。从开始新一轮发掘到该书付梓正好历经十年,我们可以自豪地为自己打磨了一柄闪亮的利剑而点赞。
 
  中国考古网:水洞沟遗址在1923年发现后,经过多次发掘,以前也出版过发掘报告和很多论文。为什么要重新进行发掘与研究?
 
  高星:的确,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于是有人问我为何还在啃这块老骨头,嚼别人吃过的馍?其一,水洞沟遗址十分重要,尤其在现代人起源问题成为学术热点、史前人群迁徙互动及不同时期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与能力成为研究主题的背景下,水洞沟遗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关键时段的文化序列引起学术界空前的关注;其二,以前的研究存在历史的局限性,包括仅对第一地点做过发掘与研究,遗址的埋藏学信息缺失,地层与年代框架粗浅,不同层位的标本被混合在一起无法区隔,出土标本在中、法几个学术机构分散存放,过去对标本的处理方式使一些现代科技手段无法被运用到相关分析等。这些问题使水洞沟旧石器文化的面貌无法被整体揭示,发展变化过程不清晰,甚至最基本的地层和年代信息也模糊不清,无法支持现代视角下对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于是我们决定开展新的发掘与研究,力求夯实研究基础,搞清基本信息,在材料与信息的丰度和精度上取得突破,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视角开展研究,在一些热点和重大学术问题的破译方面取得突破。
 
2007年水洞沟发掘队与前来考察的中外专家合影
 
  中国考古网:你们对水洞沟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哪些高含金量的成果?
 
  高星:我们的工作大大拓展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通过调查发现了诸多新的地点,对第2、3、4、5、7、8、9、12地点开展了系统的发掘(有几处具有配合基本建设的性质)。这些都是全新的工作;采纳国际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建立了一整套旧石器考古规范与流程,实现了田野技术和信息采集精细度上与发达国家的接轨;对多个地点出土的材料做了深入研究,在石制品微痕分析、残留物分析、石料热处理分析、用火方式分析、遗址空间分析、动物考古研究和古人类认知能力分析等方面多有创新;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提取到植物食材利用、石制品上人工有意刻划、石料热处理、复杂用火的“石煮法”、对遗址空间的复杂利用、织网、串珠制作、广谱革命等证据;通过高精度年代测定建立起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翔实、分辨率最高的年代框架与文化演变、环境变化序列;澄清和纠正了此前对该遗址的误区或模糊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认识。仅在“金鼎奖”成果所涉及的2008-2015年期间,我们团队对该遗址的研究就产生了专著 3 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3篇,英文SCI/CCSI论文 26 篇,博士学位论文8部,科普文章16篇,举办过“水洞沟国际学术大会”,创设了“水洞沟文化节”,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到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博物馆建设、公众考古和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国际合作诸方面取得公认的成就,被赞誉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艺复兴’的标志”。
 
  中国考古网:水洞沟的研究成就是如何取得的?
 
  高星:首先是要有课题意识和学术问题导向,抓住国际热点学术议题,站在学术前沿的制高点上;其次是要有好的研究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能找到学术突破的思路和方法,将好的材料变成好的思想和成果;然后是有效的组织实施,从发掘到分析、综合研究的各个环节,包括精诚的合作和多学科协作。一个好的团队十分重要。这个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有敬业、合作、奉献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些年我们在水洞沟工作的最大收获应该是建立了这样一个团队,培养了一批新人。很多人从大学的志愿者成为我们的研究生和今日的科研骨干,例如关莹、李锋、彭菲、仪明洁等。这是成果的源泉,也是学科发展的希望之所在。当然,罗丰所长的大力支持和不断鞭策是我们能及时编撰出版这个报告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星研究员在发掘中
 
  中国考古网:水洞沟研究的新成果有什么启示意义?
 
  高星: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不要浮躁和急功近利,要肯去做一些基础性和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包括人才的培养。成果总会出来的,而且成果的含金量与时间、精力和心血的投入大多成正比。另外,不要忌惮、绕开那些早期发掘过和研究过的著名遗址,不要担心无法取得新的成就。其实,那样的遗址正是因为埋藏特定的材料和破解重大问题的钥匙而重要,因为重要而著名。只要我们有新的意识和手段,就会有新的突破。
 
  中国考古网:未来对水洞沟遗址还要进行新的发掘与研究吗?
 
  高星:水洞沟地区坐落着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群,文化的宝藏十分丰富,可以作为一个大遗址做有规划的长期工作。学无止境,研无止境。按照我们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的水洞沟遗址考古工作计划,下一步我们将移师第1地点做发掘与研究。这是水洞沟遗址群中最重要的一处地点,埋藏着建立完整的水洞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序列的最关键环节。这些年在该地区其他地点所做的工作使我们坚信这一点,也坚信在那里我们会取得更重大的成就。我们会及时向中国考古网提供信息,与考古学界同仁一起分享我们的发现、成果与喜悦。
 
采访:李连娣  策划:乔玉  审核:刘国祥


作者:高星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