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创】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分组讨论纪要

发布时间:2016-06-0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范安川
  2016年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会议共收到论文和摘要36篇,参会代表一共48人,其中正式代表21人,列席代表27人。专业委员会代表的特点是覆盖研究领域广、跨学科合作研究多和中青年学者多。代表们既有来自中央和各省市文博考古单位的专家,也有来自中科院和各个大学地质、地理、环境、古生物、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学科的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理所、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等十余家国内研究所与大学的二十四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各文博单位和高校的代表、学生代表和媒体记者以及前来旁听的社会人士近百人参加了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分会场的报告。
 
  会议由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主任金正耀教授致开幕辞。他首先转达了专业委员会主任朱清时院士对会议的祝贺,对踊跃参会的各位代表的致意。金正耀简要介绍了分会组织、代表的具体构成以及会议日程等事项,对由专业委员会推荐的刘建国研究员获大会颁发金鼎奖表示祝贺,并宣布会议开始。
 
  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分会由四个板块组成:碳十四和释光等年代学的新方法和新发现;同位素考古技术与应用;考古材料与古资源研究;其它新兴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等。年代学领域北京大学吴小红教授的“采集狩猎到农业阶段的年代学问题”报告,是对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年代学问题的大尺度概览。同位素考古领域中国科技大学金正耀教授的“青铜时代三大资源经济区的重心流转”,系统总结了三代青铜生产的金属资源研究所取得的进展。除了对考古学重大课题、研究方向等的宏观探索外,很多报告倾注精力于具体考古研究方法、技术和材料问题的讨论,如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丹羽崇史(Takafumi Niwa)的“商周青铜器制作技法对照实验研究”,北京大学崔剑锋副教授的“两汉时期江东类型钙釉陶瓷的科技分析”,北京大学宝文博工程师“实验室中细颗粒制备的显微观察”,北京科技大学陈坤龙副教授的“中国古代炒钢技术的几个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吴又进博士的“释光技术应用于烧成温度方面的研究”,广西民族大学汪常明副教授的“广西宋代永福窑的瓷器科技分析”,安徽大学魏国锋副教授的“湖北武当山遇真宫建筑灰浆的科技分析”,武汉大学李洋博士的“曾侯乙一号陪葬坑出土青铜构件的初步科学分析”等代表的精彩报告。对新的科技方法与技术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的探讨,也是会议的亮点之一。如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秦小光副研究员的“楼兰古代耕地特征及其与敦煌古代耕地的对比”,吉林大学刘爽博士的“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黑曜岩制品原料来源探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马敏敏博士的“甘肃临潭陈旗磨沟墓地先民的食谱分析”,浙江大学石战结副教授的“临安城遗址城垣遗迹的物探考古勘探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安川副教授的“石峁遗址成排房址的高精度定年方法”等报告。同时,会议报告中引人注目的,还有从各个方向分别阐述新兴技术和方法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的重要报告。例如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张雪莲研究员的“碳十四年代学研究新进展”,同所王树芝研究员的“树轮年代学在考古中的应用”、赵春燕研究员的“中原地区出土人与动物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刘建国研究员的“考古现场多视角三维重建与研究”,香港大学李盛华教授的“释光年代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国科技大学闫立峰教授的“SEM-EDX在考古材料微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春茹、尹功明研究员的“ESR测年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杨晓燕研究员的“淀粉粒分析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及缺陷”等报告,分别介绍了碳十四年代学、树轮年代学、影像三维重建、释光定年、锶同位素、淀粉粒分析、纳米微结构分析和ESR定年等方法在考古学问题上应用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会议各个板块研究报告所涉领域的多样性和广度吸引了众多专家的关注。每个主题板块的报告后都设置了集中提问和讨论环节,与会代表针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铅同位素考古的专题讨论中,围绕代表提出的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高放射成因铅所指示的青铜矿料来源”,金正耀教授与多位学者进行了探讨,会议在肯定近二三十年中国铅同位素考古所取得的进步的同时,也指出近期部分研究工作在基础问题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

  新兴技术考古会议中一大亮点是青年学者的活跃。大会特邀代表、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仇士华先生就碳十四定年的原理、不同样品的注意事项及释光与碳十四定年方法的相互比较等,同在场的青年学者进行深入讨论。老中青学者济济一堂共襄科技考古事业的场景,令人感动。
会议最后金正耀教授强调了新兴技术考古对于考古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应有承担,同时指出,中国新兴技术考古前景喜人,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以前与国外学者是“跟着跑”,到今天的“并肩跑”,以及在某些领域的“领跑”,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客观角度,体现了中国考古学的巨大进步。金正耀代表专业委员会感谢张雪莲教授、闫立峰教授、范安川副教授为会议成功召开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并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学者,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老一辈开拓的道路上,为考古学事业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撰稿:范安川 审稿:金正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会各专委会分组研讨

【原创】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分组讨论纪要

发布时间:2016-06-07

  2016年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会议共收到论文和摘要36篇,参会代表一共48人,其中正式代表21人,列席代表27人。专业委员会代表的特点是覆盖研究领域广、跨学科合作研究多和中青年学者多。代表们既有来自中央和各省市文博考古单位的专家,也有来自中科院和各个大学地质、地理、环境、古生物、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学科的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理所、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等十余家国内研究所与大学的二十四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各文博单位和高校的代表、学生代表和媒体记者以及前来旁听的社会人士近百人参加了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分会场的报告。
 
  会议由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主任金正耀教授致开幕辞。他首先转达了专业委员会主任朱清时院士对会议的祝贺,对踊跃参会的各位代表的致意。金正耀简要介绍了分会组织、代表的具体构成以及会议日程等事项,对由专业委员会推荐的刘建国研究员获大会颁发金鼎奖表示祝贺,并宣布会议开始。
 
  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分会由四个板块组成:碳十四和释光等年代学的新方法和新发现;同位素考古技术与应用;考古材料与古资源研究;其它新兴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等。年代学领域北京大学吴小红教授的“采集狩猎到农业阶段的年代学问题”报告,是对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年代学问题的大尺度概览。同位素考古领域中国科技大学金正耀教授的“青铜时代三大资源经济区的重心流转”,系统总结了三代青铜生产的金属资源研究所取得的进展。除了对考古学重大课题、研究方向等的宏观探索外,很多报告倾注精力于具体考古研究方法、技术和材料问题的讨论,如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丹羽崇史(Takafumi Niwa)的“商周青铜器制作技法对照实验研究”,北京大学崔剑锋副教授的“两汉时期江东类型钙釉陶瓷的科技分析”,北京大学宝文博工程师“实验室中细颗粒制备的显微观察”,北京科技大学陈坤龙副教授的“中国古代炒钢技术的几个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吴又进博士的“释光技术应用于烧成温度方面的研究”,广西民族大学汪常明副教授的“广西宋代永福窑的瓷器科技分析”,安徽大学魏国锋副教授的“湖北武当山遇真宫建筑灰浆的科技分析”,武汉大学李洋博士的“曾侯乙一号陪葬坑出土青铜构件的初步科学分析”等代表的精彩报告。对新的科技方法与技术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的探讨,也是会议的亮点之一。如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秦小光副研究员的“楼兰古代耕地特征及其与敦煌古代耕地的对比”,吉林大学刘爽博士的“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黑曜岩制品原料来源探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马敏敏博士的“甘肃临潭陈旗磨沟墓地先民的食谱分析”,浙江大学石战结副教授的“临安城遗址城垣遗迹的物探考古勘探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安川副教授的“石峁遗址成排房址的高精度定年方法”等报告。同时,会议报告中引人注目的,还有从各个方向分别阐述新兴技术和方法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的重要报告。例如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张雪莲研究员的“碳十四年代学研究新进展”,同所王树芝研究员的“树轮年代学在考古中的应用”、赵春燕研究员的“中原地区出土人与动物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刘建国研究员的“考古现场多视角三维重建与研究”,香港大学李盛华教授的“释光年代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国科技大学闫立峰教授的“SEM-EDX在考古材料微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春茹、尹功明研究员的“ESR测年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杨晓燕研究员的“淀粉粒分析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及缺陷”等报告,分别介绍了碳十四年代学、树轮年代学、影像三维重建、释光定年、锶同位素、淀粉粒分析、纳米微结构分析和ESR定年等方法在考古学问题上应用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会议各个板块研究报告所涉领域的多样性和广度吸引了众多专家的关注。每个主题板块的报告后都设置了集中提问和讨论环节,与会代表针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铅同位素考古的专题讨论中,围绕代表提出的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高放射成因铅所指示的青铜矿料来源”,金正耀教授与多位学者进行了探讨,会议在肯定近二三十年中国铅同位素考古所取得的进步的同时,也指出近期部分研究工作在基础问题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

  新兴技术考古会议中一大亮点是青年学者的活跃。大会特邀代表、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仇士华先生就碳十四定年的原理、不同样品的注意事项及释光与碳十四定年方法的相互比较等,同在场的青年学者进行深入讨论。老中青学者济济一堂共襄科技考古事业的场景,令人感动。
会议最后金正耀教授强调了新兴技术考古对于考古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应有承担,同时指出,中国新兴技术考古前景喜人,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以前与国外学者是“跟着跑”,到今天的“并肩跑”,以及在某些领域的“领跑”,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客观角度,体现了中国考古学的巨大进步。金正耀代表专业委员会感谢张雪莲教授、闫立峰教授、范安川副教授为会议成功召开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并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学者,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老一辈开拓的道路上,为考古学事业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撰稿:范安川 审稿:金正耀
 
 

作者: 范安川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