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分组讨论纪要
发布时间:2016-06-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李存信
2016年郑州“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参会代表达43人,正式代表19人,列席代表24人,会议收到论文摘要24篇,汇报演讲代表28人。5月22日上午,本专委会颁发了首届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颁奖仪式由孙英民先生主持,童明康先生、李伯谦先生、王巍先生、赵辉先生分别为十四个获奖项目的单位及个人颁发了奖牌和证书。颁奖仪式结束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作总结发言:祝贺获奖单位和个人,肯定和鼓励了过去所作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未来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希望和目标,他说中国的考古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体现时代性、未来性,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希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更加努力,在下次考古学大会上能有更多、更好的项目涌现出来。
颁奖嘉宾
颁奖现场
与会学者发言
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经过21、22号两天的分组汇报和讨论,形成以下会议纪要:
21日下午分组汇报,主持人:方勤、徐长青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先生的题目是《新世纪中国考古新常态》。他讲到,中国考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状态,其具体表现为五种发展理念。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把考古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仅是文保工作需要,也是考古学科建设需要。二、科学化精细化理念。传统人文科学研究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科学的结合,促成了实验室考古之壮大。三、考古学国际化理念。大国考古必须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四、考古学服务人民理念。考古是人民的事业,要为人民利益服务。公众考古是服务人民方式之一,而更根本的,则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五、考古与文保技术服务社会化理念。突破旧机制,创新人才队伍新体制,是推动考古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考古学的繁荣昌盛要广泛依靠全社会力量。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虹先生的题目《安徽省近年来重要考古新发现》。他从六个遗址和墓葬的调查、发掘程序入手,讲述了考古学术研究和遗存保护方面所取得的若干成果。
3、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所研究员姜波先生的题目《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宝石贸易》。他以明代定陵和梁庄王墓考古发掘出土的宝石为例,探讨通过海洋贸易输入宝石的问题。
4、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先生的题目《从考古发现看古河济地区的环境变迁》。近年来河南、山东考古研究单位对鲁西、豫北进行了较多的考古发掘,从考古发掘揭示该区域除古遗址外还有大量河流、湖泊。这里是中国的“两河流域”。
5、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李则斌先生的题目《盱眙西汉江都王墓出土越国鸟虫书錞于研究》。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越国鸟虫书錞于,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越国的青铜器制造技术,特别是铭文制作方式,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认识。
6、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员朱思红先生的题目《关于秦始皇陵“周边环境”认定与划分的一种意见》。依据《西安宣言》关于“周边环境”的认识,秦始皇帝陵的“周边环境”是指秦始皇陵园本身范围之外一定范围内与秦始皇陵园的修建、保护、管理存在密切关系的文化遗存与自然环境,在保护范围的划分上是指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
7、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姚亦锋先生的题目《长江影响与东吴建都对于南京城市的深远意义》。他从地理景观对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是重要的,古都保护规划需要探寻地理格局之中的景观时空变化和演替轨迹,长江对于南京城市景观起源和变化始终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8、北京物华兴文物保护科技开发公司郭薛女士的题目《考古遗址公园的理念发展历程》。考古遗址公园的理念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大遗址保护的理论和政策发展趋势,现阶段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应当顺应这种趋势变化,进一步发挥考古工作在公园建成前后的重要作用。
9、中国水利博物馆李海静女士的题目《水利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研究的方向就是以前的钱塘江工程,实际上是水利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而且现在已经列入了下一次杭州市申报文化遗产一个重点项目。我们展开一个水利项目的研究的时候,能不能以这个项目为核心区探讨它所包含的物质、非一直各个方面的文化遗存和文化内涵,不要把类别分的那么细,都加入水利什么,我觉得这样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的开展。
10、上海复旦大学文博系博士研究生谢银铃女士的题目《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谢银铃女士从宏观角度解读了大路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国走的大陆法系,如何才法律层面来具体地探讨及实施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22日上午分组汇报,主持人:郭伟民、顾万发
11、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杨军昌先生的题目《扬州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隋炀帝萧后冠是目前考古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皇后礼冠。本文基于科学探查与检测分析基础上的萧后冠实验室考古,明确了萧后冠的基本结构与组成,揭示了与之同出的铜钗、钿花等饰件的结构、材质与工艺,不仅验证了史料的相关记载,而且补充了更多皇后礼冠的细节。
1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长青先生的题目《海昏侯考古与文物保护理念》。南昌墎墩山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计划周密、目标明确。发掘者始终重视文物的现场安全和文物信息的提取,重视展示利用与文物保护,注重多学科的介入,注重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考古发掘现场与文物保护井然有序,实验室考古及时细致、科学规范,是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结合的成功范例,反映了我国田野考古的发展方向。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存信先生的题目《考古遗存异地迁移现场包装方法探讨》。考古现场一般均处于自然环境状态,难于有效控制相对区域之温湿度变化,也是造成上述遗存劣化的主要原因。那么,需要根据不同遗迹遗物原始出土状态,运用实验室考古现场应急处置的方法措施,对部分保存完整、叠压状况复杂、无法在一定时间完成发掘程序的各种遗存实施整体套箱包装。由于遗存底部支撑体材质的差异,或粘性土体、或沙性土体、或岩石、或下方存有其他遗存等,遗存的起取包装方法及程序各不相同,其宗旨就是采取简单、安全、快捷、有效的方式手段,保持遗迹遗物原始出土状况,稳妥地运回室内,在环境可控的条件下,对遗存实施合理发掘和有效保护。
14、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方北松先生的题目《湖南城头山遗址竹编的室内现场保护》。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竹编文物价值高,不仅对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信息和难得的实物资料,也对城头山古遗址的文化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竹编长约3米、宽约2米,附着在城址护城河遗址泥土上,可能为护城河护坡所用,考古和科技价值极高,出土后连同城址泥土及护坡木柱一同打包运回长沙铜官窑考古基地。拟通过室内现场清理,竹编连同木桩及打包回来的泥土一起脱水加固,以保持其现场原貌。
1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涛先生的题目《文物保护工程竣工后管理问题刍议》。通过对多年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文物保护工程竣工后,具体实施管理的部门所存在或面临的问题,指出竣工后相关管理内容的必要性,并探讨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
1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说的题目《规划视野下的遗址环境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国际相关文件的梳理、总结和对比,探讨“环境”概念的演变过程,并对《西安宣言》中环境(setting)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具体界定。同时对文物保护规划中“环境”的复杂多样和层次性进行分析,指出规划实践中对“环境”(setting)界定和实际应用的困难与局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遗址环境存在的特殊性以及遗址环境识别、评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卫红先生的题目《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运用访谈、调研及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工作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规划规范、人才协作和实施力度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规范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促进其发展,为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实践及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
18、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研究员滕磊先生的题目《关于考古遗址文物影响评估的若干问题》。自2012年起,笔者主持开展了湖北铜绿山遗址、内蒙古辽上京遗址、河北赵王城遗址、山东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青海喇家遗址等的公园建设文物影响评估,以及故宫冰窖项目、拉萨大昭寺缓冲区神力广场建设项目、哈尔滨地铁二号线一期、青海民小公路涉及文物影响评估等,积极探索一套既满足国际上普世的评估理论和技术体系,同时又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技术框架。
19、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勇的题目《 实验室考古中的图像处理——以岗嘎M6为例》。他以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M6为例,介绍岗嘎M6在实验室考古研究中对出土遗迹遗物的图像处理方面采用的两个新方法。第一,是采用依据3D模型导出正投影后用计算机直接绘图的方法。第二,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理念引入对考古出土遗迹遗物深浅程度的表征上来,在遗迹遗物平面图上通过颜色的改变来表征遗迹遗物深浅变化,改进了传统考古学绘图中使用平剖面图来表征遗迹遗物深浅程度不全面、不直观的特点。
2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家昌先生的题目《大数据视野下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针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术体系的现实需求及构建要素,提出了通过对发掘现场环境动态监测技术,文物出土状况和评估调查分析技术,发掘现场脆弱质文物及遗迹现场保护技术的应用,及时全面的获取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大数据信息,重构出现场出土文物 “保存环境-现状演化”的动态数据模型,为考古现场出土文物病害演化趋势的精确分析及保护修复处理提供科学支撑。
22日下午分组汇报,主持人:贾连敏、杨军昌
21、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马清林先生、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颖竹的题目《中国古代铅钡玻璃的腐蚀研究——以河南三门峡和陕西临潼地区出土秦代铅钡玻璃为例》。分析结果表明,铅钡玻璃腐蚀层的主要特征是Ba流失和Pb富集。三门峡玻璃的腐蚀层中,Ba由玻璃体至外部环境逐渐流失,临潼玻璃的腐蚀层几乎不含Ba元素。流失的Ba与环境中的S反应生成难溶性的BaSO4,沉积在腐蚀层表面。
2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梅英女士的题目《城头山遗址土壤和水的化学分析研究》。城头山遗址各区域土壤含水率和风化度差异比较大,在进行保护的时候我们考虑是不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对待,含水率和铁含量,土壤风化度的关系后面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如果是这个结论属实控制表明含水率对土壤保护有重要的意义。骸骨的降解层比较严重需要进行保护,土壤和骸骨相互作用对我们遗址保护,对有机遗存保护带来什么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2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谢振斌先生的题目《崖墓石刻病害调查与风化机理研究》。通过对岩石本身和组成结构特征,外因通过水和温湿度、可溶盐进行了物理实验,这是我们进行的耐盐性的模拟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岩石表面强度的退化,进行了研究。
24、上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副教授王荣先生的题目《中国古代玉器的白化机理及保护研究》。玉器并非传统认识上的稳定性文物,其被埋藏入土后,会受到程度不同的风化作用,模拟实验揭示,保存条件对玉器预防性保护至关重要,尤其是风化严重的白化玉器。
25、河南大学文化历史学院副教授王翠女士的题目《先秦至两汉时期古扇及其文化价值研究》。从留存于世的古竹扇的形式来看,像半个“门”字或者像“户”的字形,都是长方形、梯形刀形、半椭圆形。扇子是取其形,用其功,突出摇动生风,扇暑纳凉的作用。门扇之扇和扇子之扇,之所以都从“羽”是同字、同音,原因是在于二物同跟、同源,我一直了解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
26、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系博士研究生郑纯子的题目《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主要探讨黎族的一些东西,纺、染、织、绣,这是五大方言,是5个主要的类别。
27、中国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王卫卿先生的题目《远古东方玉石的生态文明密码》。山东省大汶口龙山文化,有件陶器具有典型的山东东夷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融合的特征,认为这是山东东夷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融合,这就是一个跨度。玉石之路传播方式和传播道路表明,它具有开放、跨界、融合、共荣的特质。生态密码,通过玉石之上能够给我感受到一些生态的密码,生命的动力学。
28、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李玉芳、魏书亚的题目《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及二极管阵列联用技术对几件古代纺织品的染料分析》。我国古代人民独立地发明和发展了纺织生产技术,伴随着纺织技术发展起来的植物染料染色工艺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及二极管阵列联用技术(UPLC-DAD)对几件古代纺织品所用植物染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样品中红色和棕色丝线植物染料均来源于茜草,蓝色染料来源于蓝草类物质,绿色丝线来源于鼠李,两件黄色样品,分别为栀子和黄柏染制而成。
(撰稿:李存信 审稿:杜金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