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创】张全超:穿越时空的邂逅——“诗和远方——青年学者金爵奖”专题(六)

发布时间:2016-06-2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张全超
  编者按:
  为促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奖励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学者,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评选出11位青年学者奖(金爵奖)。“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青年考古学者的健康成长是中国考古学稳健发展“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他们心中的阳光和脚下的力量是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学术希望。青年人考古梦,为了将这些青年学者的幕后点滴记录下来,中国考古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联合策划“诗和远方—青年学者金爵奖”专题,一睹他们青春岁月的今朝风采。
 
  中国考古网:张全超老师您好!首先恭喜您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青年学者奖(金爵奖),您能简单谈谈此次获奖的感想吗?
 
  张全超:首先要非常感谢考古学界的各位前辈长期以来对我的支持、厚爱与肯定,是他们给予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拼搏的勇气;其次要感谢各位长年奋斗在田野考古工作一线的各位同仁,是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坚持不懈,为人类骨骼考古学者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研究标本,在不断的提取和解读这些古代人类骨骼信息中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繁荣。借此机会真诚地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啦!

2006年夏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访问
 
  中国考古网:您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吉林省日本侵华时期“万人坑”遇难者遗骸的法医考古学研究,对于法医考古学这一概念,我们还比较陌生,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张全超:“法医考古学”的概念在欧洲的法医科学界近年来非常普及,是一门涉及考古学与法医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1976年由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考古学家丹·摩尔斯(Dan Morse)等人在《法医科学杂志》(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上首次提出,学科注重于考古学原理、方法技术在法医环境下的应用,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地面勘探、发掘记录、分析鉴定等,涉及考古学、法医科学、体质人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内容,主要应用于犯罪现场和死亡调查,包括古代遗迹、近现代人权灾难、战争遗迹和当今刑事案件。“法医考古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应用法医科学技术来检视和阐释考古学发现,例如古代战争遗迹调查、墓葬中遗骸的分析鉴定等;另一层面是利用考古学方法技术来调查犯罪、灾难现场,例如现代刑事案件中对犯罪现场和埋尸环境的调查、近现代人权暴力事件中的集体墓地发掘等,作为一项考古学与法医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这一学科在当今社会有着学术研究和现实应用的双重意义。
 
2007年春费城出席第76届美国体质人类学家协会年会
 
  中国考古网:在与国外学者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和交流过程中,您有何感触?与国外学界相比,国内体质人类学研究领域有何不同之处?
 
  张全超:国外多数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者或者称为生物考古学研究者本身都具有生物学、医学、化学、地质学、统计学等学科的专业背景,在各类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与成果转化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而国内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者往往还要通过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来弥补学科背景上的不足,或者要依靠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协同来解决学术问题,这个过程常常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磨合期。我们非常期待有更多相关学科背景的学者能够对体质人类学领域产生兴趣,主动参加到我们的研究当中来,产生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和交叉点。
 
2007年冬蒙古国国家博物馆访问
 

  中国考古网:您的专著《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您能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专著的主要学术成果吗?

 
  张全超:我想有两点思考可以为考古学界提供借鉴,一是“古蒙古高原类型”人类学命名的提出,这一体质类型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先秦时期古代居民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框架体系,为揭示我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人类学证据。此外,将中国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放在整个蒙古高原的考古学文化背景中加以综合研究,打破了以往中、俄、蒙三国分割研究的模式,拓宽了蒙古高原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代民族的迁徙和融合研究领域的视野,同时该人种类型的提出对匈奴人种问题的研究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匈奴人种“多元性和地域性”观点的提出,匈奴人种问题是一个已争论了近百年的历史问题,匈奴人种“多元性和地域性”的观点,或许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2011年秋加拿大温哥华访学
 
  中国考古网:作为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您觉得年轻学人在学术道路上应该注意什么?
 
  张全超:佼佼者真的谈不上,因为考古学界从来就不乏优秀的年轻人,关于如何做学问有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作为一个年轻的考古学人,学术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要尽量走的慢一些,走得扎实一些,既不要迷失方向,又不能错过美丽的风景。
 
  再次感谢中国考古网的采访!谢谢!
 
采访:李连娣 ;策划:乔玉;审核:刘国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诗和远方——青年学者金爵奖

【原创】张全超:穿越时空的邂逅——“诗和远方——青年学者金爵奖”专题(六)

发布时间:2016-06-20

  编者按:
  为促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奖励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学者,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评选出11位青年学者奖(金爵奖)。“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青年考古学者的健康成长是中国考古学稳健发展“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他们心中的阳光和脚下的力量是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学术希望。青年人考古梦,为了将这些青年学者的幕后点滴记录下来,中国考古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联合策划“诗和远方—青年学者金爵奖”专题,一睹他们青春岁月的今朝风采。
 
  中国考古网:张全超老师您好!首先恭喜您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青年学者奖(金爵奖),您能简单谈谈此次获奖的感想吗?
 
  张全超:首先要非常感谢考古学界的各位前辈长期以来对我的支持、厚爱与肯定,是他们给予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拼搏的勇气;其次要感谢各位长年奋斗在田野考古工作一线的各位同仁,是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坚持不懈,为人类骨骼考古学者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研究标本,在不断的提取和解读这些古代人类骨骼信息中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繁荣。借此机会真诚地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啦!

2006年夏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访问
 
  中国考古网:您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吉林省日本侵华时期“万人坑”遇难者遗骸的法医考古学研究,对于法医考古学这一概念,我们还比较陌生,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张全超:“法医考古学”的概念在欧洲的法医科学界近年来非常普及,是一门涉及考古学与法医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1976年由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考古学家丹·摩尔斯(Dan Morse)等人在《法医科学杂志》(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上首次提出,学科注重于考古学原理、方法技术在法医环境下的应用,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地面勘探、发掘记录、分析鉴定等,涉及考古学、法医科学、体质人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内容,主要应用于犯罪现场和死亡调查,包括古代遗迹、近现代人权灾难、战争遗迹和当今刑事案件。“法医考古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应用法医科学技术来检视和阐释考古学发现,例如古代战争遗迹调查、墓葬中遗骸的分析鉴定等;另一层面是利用考古学方法技术来调查犯罪、灾难现场,例如现代刑事案件中对犯罪现场和埋尸环境的调查、近现代人权暴力事件中的集体墓地发掘等,作为一项考古学与法医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这一学科在当今社会有着学术研究和现实应用的双重意义。
 
2007年春费城出席第76届美国体质人类学家协会年会
 
  中国考古网:在与国外学者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和交流过程中,您有何感触?与国外学界相比,国内体质人类学研究领域有何不同之处?
 
  张全超:国外多数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者或者称为生物考古学研究者本身都具有生物学、医学、化学、地质学、统计学等学科的专业背景,在各类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与成果转化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而国内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者往往还要通过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来弥补学科背景上的不足,或者要依靠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协同来解决学术问题,这个过程常常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磨合期。我们非常期待有更多相关学科背景的学者能够对体质人类学领域产生兴趣,主动参加到我们的研究当中来,产生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和交叉点。
 
2007年冬蒙古国国家博物馆访问
 

  中国考古网:您的专著《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您能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专著的主要学术成果吗?

 
  张全超:我想有两点思考可以为考古学界提供借鉴,一是“古蒙古高原类型”人类学命名的提出,这一体质类型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先秦时期古代居民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框架体系,为揭示我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人类学证据。此外,将中国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放在整个蒙古高原的考古学文化背景中加以综合研究,打破了以往中、俄、蒙三国分割研究的模式,拓宽了蒙古高原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代民族的迁徙和融合研究领域的视野,同时该人种类型的提出对匈奴人种问题的研究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匈奴人种“多元性和地域性”观点的提出,匈奴人种问题是一个已争论了近百年的历史问题,匈奴人种“多元性和地域性”的观点,或许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2011年秋加拿大温哥华访学
 
  中国考古网:作为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您觉得年轻学人在学术道路上应该注意什么?
 
  张全超:佼佼者真的谈不上,因为考古学界从来就不乏优秀的年轻人,关于如何做学问有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作为一个年轻的考古学人,学术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要尽量走的慢一些,走得扎实一些,既不要迷失方向,又不能错过美丽的风景。
 
  再次感谢中国考古网的采访!谢谢!
 
采访:李连娣 ;策划:乔玉;审核:刘国祥


作者:张全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