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2016·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分享之一: 青春献给考古

发布时间:2016-07-27文章出处:考古河山作者:侯卫东
  编者按: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期间,主办方于2016年5月21日晚7~11点举行了青年学者圆桌会议,主题为“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邀请40位青年学者发言交流,另有80余人列席会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副理事长赵辉先生到会听取青年学者心声,并分别发表殷切寄语。
 
  2004年春季参加本科田野考古实习以来,到现在指导河南大学本科田野考古实习,我参加田野考古工作已经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间,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虚度”在田野里,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考古。刚从河南大学新乡王门考古实习基地赶到会场,我今年给参加河南大学田野考古实习的本科生提出的口号是“青春献给考古”,这是能够让很多考古人热泪盈眶的一句话。
 
  既然是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显然是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根据十多年来参加田野考古工作的体会,我有几点认识,提出来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首先,我推崇区域聚落考古的理念。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在唐际根老师、荆志淳老师的指导下,以安阳洹河流域为中心开展区域聚落考古工作,探索洹北商城形成之前本地的文化演进与聚落变迁。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在孙华老师、刘绪老师、顾万发院长的指导下,以郑州荥阳地区为主开展区域聚落考古工作,探讨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聚落之间的关系。刘绪老师认为东赵城邑的发现是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结果,带着思路去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和研究问题,得出的成果可能更有意义。不再详细讲区域聚落考古理念的内涵,但我要强调的是应当高度重视基层聚落。考古学是要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国家和社会是由很多不同层级的聚落组成的。大家特别重视最高层级的都城,也很重视区域性中心聚落,但对基层聚落的重视明显还不够;缺乏对夏商时期基层聚落的全面深入研究,对其聚落布局和历时性发展关注不够,基层聚落、区域性中心聚落、都邑之间的响应关系也缺乏深入探讨。从研究的角度来讲,基层聚落应该是以后重点关注的对象,其对于研究社会结构、组织方式以及国家统治模式都有重要价值。
 
  第二,土中认土和摸陶片仍然是中国考古的核心技术。诸位提到比较多的是重视传统考古学的价值。无论什么工作都要有核心技术,考古的核心技术有两条:一是土中认土、二是摸陶片。“土中认土”是关键,如果这一步做不好,挖乱了,以后的步骤就很危险了。2015年11月在河南大学举办的“考古视野中的早商文化与先商文化”会议上,李伯谦先生的主旨演讲中四次以上提到摸陶片,并且羡慕年青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摸陶片。2012年夏季我在郑州做田野工作的时候,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教授得知我要花20天左右详细观摩新郑望京楼、郑州大师姑等夏商时期遗址的陶器,就派他的博士研究生李修平先生跟着我一起观摩。在顾万法院长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俩人坐着小板凳,把望京楼和大师姑出土的陶器从头到尾摸了一遍,详细观察器物的形制特征、工艺、纹饰等,以求对陶器有更深切的体会。美国的考古学者对陶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可能与我们不同,但他们对于基础材料也同样重视,如果连主要的遗物都不认识,难以谈聚落布局和变迁、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深层次问题。诚然,大量新技术在考古学上的广泛运用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技术与学术的深度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最后,谈谈我对公共考古的理解。公共考古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国社会流行,我曾提出公共考古三步走的说法。现有的公共考古形式很重要,我提出的建议是对现有形式的补充。公共考古最紧要、最核心的任务目前仍在社区,即遗址所在地的居民。在遗址所在地开展公共考古的宣传和实践,让当地居民对考古有真实的了解,做一些有深度的案例研究,如此或可形成一个合力,可在社会上产生一些有深度的实质性影响。
 
  但愿今晚我们共同为“青春献给考古”感动一下,谢谢!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考古河山授权转载,作者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教师,本文为河南大学公共考古中心推出的“考古2016·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分享”之一,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必建根据录音整理而成)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主题活动

考古2016·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分享之一: 青春献给考古

发布时间:2016-07-27

  编者按: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期间,主办方于2016年5月21日晚7~11点举行了青年学者圆桌会议,主题为“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邀请40位青年学者发言交流,另有80余人列席会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副理事长赵辉先生到会听取青年学者心声,并分别发表殷切寄语。
 
  2004年春季参加本科田野考古实习以来,到现在指导河南大学本科田野考古实习,我参加田野考古工作已经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间,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虚度”在田野里,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考古。刚从河南大学新乡王门考古实习基地赶到会场,我今年给参加河南大学田野考古实习的本科生提出的口号是“青春献给考古”,这是能够让很多考古人热泪盈眶的一句话。
 
  既然是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显然是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根据十多年来参加田野考古工作的体会,我有几点认识,提出来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首先,我推崇区域聚落考古的理念。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在唐际根老师、荆志淳老师的指导下,以安阳洹河流域为中心开展区域聚落考古工作,探索洹北商城形成之前本地的文化演进与聚落变迁。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在孙华老师、刘绪老师、顾万发院长的指导下,以郑州荥阳地区为主开展区域聚落考古工作,探讨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聚落之间的关系。刘绪老师认为东赵城邑的发现是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结果,带着思路去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和研究问题,得出的成果可能更有意义。不再详细讲区域聚落考古理念的内涵,但我要强调的是应当高度重视基层聚落。考古学是要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国家和社会是由很多不同层级的聚落组成的。大家特别重视最高层级的都城,也很重视区域性中心聚落,但对基层聚落的重视明显还不够;缺乏对夏商时期基层聚落的全面深入研究,对其聚落布局和历时性发展关注不够,基层聚落、区域性中心聚落、都邑之间的响应关系也缺乏深入探讨。从研究的角度来讲,基层聚落应该是以后重点关注的对象,其对于研究社会结构、组织方式以及国家统治模式都有重要价值。
 
  第二,土中认土和摸陶片仍然是中国考古的核心技术。诸位提到比较多的是重视传统考古学的价值。无论什么工作都要有核心技术,考古的核心技术有两条:一是土中认土、二是摸陶片。“土中认土”是关键,如果这一步做不好,挖乱了,以后的步骤就很危险了。2015年11月在河南大学举办的“考古视野中的早商文化与先商文化”会议上,李伯谦先生的主旨演讲中四次以上提到摸陶片,并且羡慕年青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摸陶片。2012年夏季我在郑州做田野工作的时候,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教授得知我要花20天左右详细观摩新郑望京楼、郑州大师姑等夏商时期遗址的陶器,就派他的博士研究生李修平先生跟着我一起观摩。在顾万法院长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俩人坐着小板凳,把望京楼和大师姑出土的陶器从头到尾摸了一遍,详细观察器物的形制特征、工艺、纹饰等,以求对陶器有更深切的体会。美国的考古学者对陶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可能与我们不同,但他们对于基础材料也同样重视,如果连主要的遗物都不认识,难以谈聚落布局和变迁、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深层次问题。诚然,大量新技术在考古学上的广泛运用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技术与学术的深度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最后,谈谈我对公共考古的理解。公共考古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国社会流行,我曾提出公共考古三步走的说法。现有的公共考古形式很重要,我提出的建议是对现有形式的补充。公共考古最紧要、最核心的任务目前仍在社区,即遗址所在地的居民。在遗址所在地开展公共考古的宣传和实践,让当地居民对考古有真实的了解,做一些有深度的案例研究,如此或可形成一个合力,可在社会上产生一些有深度的实质性影响。
 
  但愿今晚我们共同为“青春献给考古”感动一下,谢谢!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考古河山授权转载,作者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教师,本文为河南大学公共考古中心推出的“考古2016·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分享”之一,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必建根据录音整理而成)
 
 
 

作者:侯卫东

文章出处:考古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