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2016·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分享之三:科技和考古是“一张皮”

发布时间:2016-07-27文章出处:考古河山作者:崔剑锋
  从读研究生开始,就总是听说科技和考古是“两张皮”,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把这“两张皮”贴到一块的问题。后来我发现,以前搞科技考古的人可能把搞考古的学者想得太简单了。现在我的一些做法,不能说一定是正确的,但我觉得取得的效果还是挺好的。那就是尽量把我知道的告诉考古学者,让考古学者自己去“做实验”,去体会一下这个实验数据是怎么出来的,我们一块讨论这个数据,这样的效果会非常好。
 
  比如拿铜器的产地问题来说,虽然我做铅同位素,但我真正写铅同位素的文章很少,主要是因为我更多地和搞考古的学者开展合作。比如说曹大志老师,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博士论文的数据是我帮他测的,但我更多地告诉他怎么去分析,我们一直就数据问题相互讨论。他的博士论文,我相信很多搞商周考古的学者包括搞科技考古的学者都会伸大拇指,这个效果非常好。
 
  诚如众人所言,考古好像要丧失它的“纯洁性”,其实我认为把原因都归于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考古可能不妥。我觉得搞科技的人去解释这些实验数据和搞考古的人去解释这些实验数据,二者所产生的效果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仍然让搞科技的人去解释这个数据,那科技与考古必然还是“两张皮”。但如果让考古学者自己去解释自己的样品数据,我相信这“两张皮”(指科技和考古)会慢慢粘在一块,变成“一张皮”。
 
  说得“自私”一点,就是要让考古工作者更“累”一些,不但要自己发掘还要自己测样,科技考古只是提供一个实验数据。这样的话,科技在考古上体现的价值会越来越广泛,考古学者也会越来越认可科技检测的数据。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考古河山授权转载,作者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考古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主任,本文由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王必建根据录音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主题活动

考古2016·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分享之三:科技和考古是“一张皮”

发布时间:2016-07-27

  从读研究生开始,就总是听说科技和考古是“两张皮”,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把这“两张皮”贴到一块的问题。后来我发现,以前搞科技考古的人可能把搞考古的学者想得太简单了。现在我的一些做法,不能说一定是正确的,但我觉得取得的效果还是挺好的。那就是尽量把我知道的告诉考古学者,让考古学者自己去“做实验”,去体会一下这个实验数据是怎么出来的,我们一块讨论这个数据,这样的效果会非常好。
 
  比如拿铜器的产地问题来说,虽然我做铅同位素,但我真正写铅同位素的文章很少,主要是因为我更多地和搞考古的学者开展合作。比如说曹大志老师,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博士论文的数据是我帮他测的,但我更多地告诉他怎么去分析,我们一直就数据问题相互讨论。他的博士论文,我相信很多搞商周考古的学者包括搞科技考古的学者都会伸大拇指,这个效果非常好。
 
  诚如众人所言,考古好像要丧失它的“纯洁性”,其实我认为把原因都归于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考古可能不妥。我觉得搞科技的人去解释这些实验数据和搞考古的人去解释这些实验数据,二者所产生的效果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仍然让搞科技的人去解释这个数据,那科技与考古必然还是“两张皮”。但如果让考古学者自己去解释自己的样品数据,我相信这“两张皮”(指科技和考古)会慢慢粘在一块,变成“一张皮”。
 
  说得“自私”一点,就是要让考古工作者更“累”一些,不但要自己发掘还要自己测样,科技考古只是提供一个实验数据。这样的话,科技在考古上体现的价值会越来越广泛,考古学者也会越来越认可科技检测的数据。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考古河山授权转载,作者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考古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主任,本文由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王必建根据录音整理)

 
 

作者:崔剑锋

文章出处:考古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