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2016·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分享之五: 王巍先生寄语青年考古学者

发布时间:2016-08-08文章出处:考古河山作者:王巍
  很羡慕我们这个青年群体,在座的青年学者有一百二十余位,我觉得这个群体是中国考古学真正的未来。大家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都形成了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通过大家的谈话,我能感觉到大家对考古的热爱,大家都在研究当中找出了自己的兴趣,这些很令人欣慰。
 
  考古生活一般来讲是很艰苦的,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去忍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也许真的就是一种情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职业道德,概而言之就是一种追求。我们的追求就是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在某一个点、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区域的某一个问题上有所深入、有所推进,这是很大的一个精神支柱。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另外一个感受还是很羡慕大家。想起三十多年前我们那一代的情景,那个时候的条件确实跟现在没法比,不仅仅是生活条件,还包括视野、知识面以及考古学在社会上的影响等等。那时候谁知道什么是考古啊,大众很少有考古的概念。1979年我在张家口一家商店买手套,开发票报考古队的时候,“考试”的“考”和“古代”的“古”俩字中,店老板把“古”字儿写成了“骨头”的“骨”,叫“考骨”。当然,这也可能是当时人文化水平低的缘故,但考古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现在我们这样的一个职业,虽然也不好称为显学,但社会的关注度的确很高,我们这个行业、这群人也得到了一定的尊重,我觉得这个挺重要。以前,我们那一代如果谁有一个亲戚是学考古的,经常就会听到:“怎么做那个”,“好不容易上大学了,怎么学那个”之类的言论,现在起码这样的情况少了。但同时我又觉得大家更不容易了,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大家工资都差不多——一个月都46、56 或者62块左右;房子虽然得等,但终究能分到一个小房子,也就没有太大压力,也没有太大追求。但现在生活压力巨大,遇到比如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买房子的问题,在同周围同学相比之下产生了很大差别感的情况下,你们这一代青年考古学家确实存在很大压力;此外还包括有的规定每年必须要发表几篇文章以及考核等各种压力,所以干考古真的特别不容易。我这一代人经常说我们那个时候很苦,但实际上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你们现在这么大的精神压力。大家在面临这么大压力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热爱自己的职业,能够孜孜以求,我认为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感到欣慰的事儿,这也是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所在。
 
  再有一点,既然主题是“面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仍值得说一说。首先,要打牢考古学的基础,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等基本的田野考古方法,如果不能自己去找一个工地独立地发掘从而加以运用,其它的你再怎么犁耕也根本用不上。我非常欣慰的是,你们这一代青年考古学家,起码在田野奋战的青年考古学家,在田野考古基础实践方面的基本功还是比较过硬的。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我们自身有很好的传统,你们这一代人在田野考古水平方面应该是有自信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大家要有宽广的视野。如果只了解自己的这个领域、这个区域、这个时代或这个问题是不够的,比如大家谈到的考古学是否丧失了它的“纯洁性”问题。考古学本身已经成为一门融汇各种自然科学手段的多学科交叉的学问,你如果只知道自己的田野考古,就很难成为一个非常称职的现代考古学家。因此,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它们的长处、局限,包括怎样去跟新领域的研究者合作,怎样去运用新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考古学家必须要掌握的,即使你是搞动物考古、搞植物考古,你也必须了解考古学,了解相关的知识和领域。这个不必担心,大家很年轻,接受能力很强,实际上也可以看到大家在发掘当中都比较注意这一点。
 
  最后想跟大家谈谈考古学的国际交往问题。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为什么定名为“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是因为中国考古学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民族性,坚持自己的特点,要探索一个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它是什么样的考古学?我们大家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内都应该有所思考,如此才能汇集成一个真正的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
 
  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好像国外的很多东西非常神秘、非常高大上。其实国外的很多理论也是从它那个角度提炼和总结出来的,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对于任何理论、任何方法都不要迷信。国外一个大学者提出的一个理论要到我们这儿来检验,要拿到我们的实践中去尝试,确实有用的,我们就吸收、借鉴,但一定是批判地吸收、借鉴。我觉得这一点对于青年学者们尤其重要。中国是考古的沃土,很多方法在这儿会得到检验,如果适用,那么它结出的果实一定会比我们的邻国要丰富得多,因为我们是原生文明,有着多样化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有很多真正有用的方法一定会在这儿结出很大的果实。但是,也有些所谓的如“沙发考古学”、一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理论和方法会被我们这个试金石证明不一定是真理。总而言之,要坚持、坚信自己这套田野考古学是从我们本土近百年的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因而绝不要妄自菲薄。同时,也要避免另一种倾向,即拒绝国外的理论、方法,认为就我这一套行,我看你那个并不行。虽然并不是外国的月亮一定比我们的亮,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特点,我们要兼收并蓄,要采取一个开放的态度,但不迷信国外的考古理论、方法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能够善于从我们周围的人、周围的省份、周围的国度当中发现哪怕是一点点的亮点,这就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你要是觉得这个人比自己差、那个人比自己差,那我就觉得这个人很悲惨,只能觉得周围的人都比自己矮一截。但如果能够发现周围每个人身上的亮点,这个亮点,我现在当然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实际上做人也是一样的,你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充满着美好的,这一点和大家共勉吧。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考古河山授权转载,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主题活动

考古2016·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分享之五: 王巍先生寄语青年考古学者

发布时间:2016-08-08

  很羡慕我们这个青年群体,在座的青年学者有一百二十余位,我觉得这个群体是中国考古学真正的未来。大家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都形成了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通过大家的谈话,我能感觉到大家对考古的热爱,大家都在研究当中找出了自己的兴趣,这些很令人欣慰。
 
  考古生活一般来讲是很艰苦的,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去忍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也许真的就是一种情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职业道德,概而言之就是一种追求。我们的追求就是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在某一个点、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区域的某一个问题上有所深入、有所推进,这是很大的一个精神支柱。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另外一个感受还是很羡慕大家。想起三十多年前我们那一代的情景,那个时候的条件确实跟现在没法比,不仅仅是生活条件,还包括视野、知识面以及考古学在社会上的影响等等。那时候谁知道什么是考古啊,大众很少有考古的概念。1979年我在张家口一家商店买手套,开发票报考古队的时候,“考试”的“考”和“古代”的“古”俩字中,店老板把“古”字儿写成了“骨头”的“骨”,叫“考骨”。当然,这也可能是当时人文化水平低的缘故,但考古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现在我们这样的一个职业,虽然也不好称为显学,但社会的关注度的确很高,我们这个行业、这群人也得到了一定的尊重,我觉得这个挺重要。以前,我们那一代如果谁有一个亲戚是学考古的,经常就会听到:“怎么做那个”,“好不容易上大学了,怎么学那个”之类的言论,现在起码这样的情况少了。但同时我又觉得大家更不容易了,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大家工资都差不多——一个月都46、56 或者62块左右;房子虽然得等,但终究能分到一个小房子,也就没有太大压力,也没有太大追求。但现在生活压力巨大,遇到比如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买房子的问题,在同周围同学相比之下产生了很大差别感的情况下,你们这一代青年考古学家确实存在很大压力;此外还包括有的规定每年必须要发表几篇文章以及考核等各种压力,所以干考古真的特别不容易。我这一代人经常说我们那个时候很苦,但实际上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你们现在这么大的精神压力。大家在面临这么大压力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热爱自己的职业,能够孜孜以求,我认为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感到欣慰的事儿,这也是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所在。
 
  再有一点,既然主题是“面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仍值得说一说。首先,要打牢考古学的基础,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等基本的田野考古方法,如果不能自己去找一个工地独立地发掘从而加以运用,其它的你再怎么犁耕也根本用不上。我非常欣慰的是,你们这一代青年考古学家,起码在田野奋战的青年考古学家,在田野考古基础实践方面的基本功还是比较过硬的。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我们自身有很好的传统,你们这一代人在田野考古水平方面应该是有自信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大家要有宽广的视野。如果只了解自己的这个领域、这个区域、这个时代或这个问题是不够的,比如大家谈到的考古学是否丧失了它的“纯洁性”问题。考古学本身已经成为一门融汇各种自然科学手段的多学科交叉的学问,你如果只知道自己的田野考古,就很难成为一个非常称职的现代考古学家。因此,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它们的长处、局限,包括怎样去跟新领域的研究者合作,怎样去运用新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考古学家必须要掌握的,即使你是搞动物考古、搞植物考古,你也必须了解考古学,了解相关的知识和领域。这个不必担心,大家很年轻,接受能力很强,实际上也可以看到大家在发掘当中都比较注意这一点。
 
  最后想跟大家谈谈考古学的国际交往问题。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为什么定名为“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是因为中国考古学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民族性,坚持自己的特点,要探索一个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它是什么样的考古学?我们大家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内都应该有所思考,如此才能汇集成一个真正的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
 
  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好像国外的很多东西非常神秘、非常高大上。其实国外的很多理论也是从它那个角度提炼和总结出来的,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对于任何理论、任何方法都不要迷信。国外一个大学者提出的一个理论要到我们这儿来检验,要拿到我们的实践中去尝试,确实有用的,我们就吸收、借鉴,但一定是批判地吸收、借鉴。我觉得这一点对于青年学者们尤其重要。中国是考古的沃土,很多方法在这儿会得到检验,如果适用,那么它结出的果实一定会比我们的邻国要丰富得多,因为我们是原生文明,有着多样化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有很多真正有用的方法一定会在这儿结出很大的果实。但是,也有些所谓的如“沙发考古学”、一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理论和方法会被我们这个试金石证明不一定是真理。总而言之,要坚持、坚信自己这套田野考古学是从我们本土近百年的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因而绝不要妄自菲薄。同时,也要避免另一种倾向,即拒绝国外的理论、方法,认为就我这一套行,我看你那个并不行。虽然并不是外国的月亮一定比我们的亮,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特点,我们要兼收并蓄,要采取一个开放的态度,但不迷信国外的考古理论、方法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能够善于从我们周围的人、周围的省份、周围的国度当中发现哪怕是一点点的亮点,这就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你要是觉得这个人比自己差、那个人比自己差,那我就觉得这个人很悲惨,只能觉得周围的人都比自己矮一截。但如果能够发现周围每个人身上的亮点,这个亮点,我现在当然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实际上做人也是一样的,你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充满着美好的,这一点和大家共勉吧。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考古河山授权转载,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作者:王巍

文章出处:考古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