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创】凝聚共识 奋力前行—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16-05-2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本站记者
  5月23日下午,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闭幕式在郑州举行。闭幕式由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主持。闭幕式首先由中国考古学会13个专业委员会的代表对历时1天半的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总结汇报。

闭幕式现场
 
  随后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名誉会长王文超,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分别致辞。他们表示这是一次高端的、开放性的学术盛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大会顺利完成了预期的各项议题,并对理事会、组委会、学者、媒体、志愿者的共同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发言。参加本次大会的正式代表385名,列席代表337名,共计722人。王巍表示本次会议的最核心部分是分组研讨,其特色包括: 内容广泛、丰富多彩;新意别出、不乏创建;年轻后生、展露头角;国际视野、进步明显;透物见人、蔚然成风;学科交叉、成绩喜人;公共考古、深入人心。总的来说是形势喜人、任重道远。
 
王巍理事长做大会总结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王巍理事长分别就"走向世界”和“走向未来”进行了剖析。目前国家领导人对文物工作的重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民众对考古的关注度以及国际间的相互交流都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这次大会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考古学全面发展,实现腾飞的新起点,因此要朝着国际化、科学化、大众化这个方向努力下去,用更优异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迎接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的到来。
 
  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分组研讨总结:
 
  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
 
  30位正式代表、26位列席代表参加讨论。主要围绕年代学、区域性调查、具体遗址情况介绍、新兴考古学技术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考古学家Robin Dennell在参与讨论时表示中国旧石器研究已不再边缘化,并对中国学者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研究具有创新性,正大跨步走向世界。
 
  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
 
  来自25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60名代表参会,共进行38场演讲。演讲主要分为遗址情况介绍和新发现、多学科结合深入研究、传统类型学分析等三个方面。此次研讨也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如将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设施与同时期两河流域文明古国进行对比,中西方彩陶交流的初步启发性探讨等,这为中国史前发展状态提供了新的认识。此外,学者们还积极参加公众考古活动,希望今后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能够成为加强学者沟通,促进新石器研究发展的新舞台。
 
  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
 
  参加夏商专业委员会分组讨论的共42人,其中正式代表29人,列席代表13人,另有国外代表4人。本组讨论发言大致分为田野新思路与新收获,文化交流互动与社会变迁,建筑与埋葬行为,文献与考古的整合研究,遗物及其工艺学研究、科技手段运用、方法论探讨等七个方面。主要议题都显现出学科转型的特点。议题的关注点也从建构考古学文化分期谱系为主的文化史研究、从“证经补史”的王统考古学为主的学术传统,转向全方位的社会考古新路向。在未来工作中,除完成规定性学术研究,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期望利用专委会所在单位的田野发掘地点举行小规模研讨会。除此之外,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将持续编辑三代考古文集,部分相关研讨会的成果或纪要可以收录其中,并以此为窗口,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作出应有努力。
 
  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
 
  来自34家考古单位、博物馆和专业院校的38位学者、研究生发表演讲。演讲内容分为西周年代学研究、以周代族徽为切入点展开的相关讨论、铭文研究,周代演变讨论、具体考古现象研究,长江流域两周研究,东亚视角下的两周时期文化研究,金文资料研究和梳理,多学科视角下的两周问题,重大考古发现介绍等多个方面。从田野到器物、从遗址墓葬到社会组织,既有考古学也有文字学,演讲涵盖范围广。希望日后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开展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等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术问题。未来,两周专业委员会将严格按照章程工作,组织各种形式、各个区域的学术活动。
 
  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
 
  30位正式代表,23位列席代表参与本组讨论。演讲题目主要集中于帝陵墓葬、古代城市与聚落、新发现以及具体出土遗物的研究等方面。在谈到下一步工作计划时,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表示首先要加强秦汉都城研究,其次要从考古学秦汉角度深入丝绸之路研究,最后要加强理论方法的探讨。秦汉考古要发挥考古学长项,解决文献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
 
  三国至隋唐考古专委会
 
  共计39人到会,28人进行汇报发言。国内学者分别围绕三国至隋唐时期的都市考古、陵墓考古、宗教与边疆考古进行精彩的学术讲演。此外,来自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的3位学者分别就阿穆尔河沿岸地区中世纪早期居民住宅结构、喀喇汗王朝时期粟特人城镇房址和中世纪早期的粟特陶窑进行讲演。本组的演讲特点为“四多”即新发现多、有关佛寺考古研究较多、新的观点和认识亮点颇多,且青年学者较多。但遗憾的是城址考古、边疆考古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少,期待日后能有所突破。今后发展仍以调查发掘为主,加强中小型城址的研究,规范考古报告的整理与出版。最后希望能与其他专业委员会尤其是秦汉专业委员会组织有针对性的相关研讨会。
 
  宋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
 
  35名正式代表,31名列席代表出席本组讨论,讨论内容主要包括古代都城考古和重要遗址的新进展,古代皇陵、贵族墓葬、家族墓地的研究成果,制瓷业、窑址出土瓷器、窑业技术的研究,新技术、文物保护、对外交流新收获等四个方面。目前瓷窑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新资料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新技术的应用对后段考古影响越来越大。本次学术研讨会是2015年10月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型学术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考古学科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
 
  21所科研院所的40位考古学者参加本组讨论,共举行23场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动物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骨器手工业等系统性的专题研究、动物图像学研究、古代畜牧与生业模式、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个案研究、祭祀用牲习俗研究、动物考古数据库建设和应用、食性分析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等8个方面,展现了近年来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动物考古学基础研究资料不断累积、越来越重视与考古学的结合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完美结合是本次研讨会的三大亮点。动物考古学已成为考古学研究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考古学研究提供扎实而科学的研究成果、最终实现研究古代社会的终极目的。
 
  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
 
  19名正式代表,9名列席代表参加本组讨论。主要围绕南方地区植物考古研究、年代学方法在考古中的应用、北方地区植物考古研究等三方面展开。讨论中各位植物考古工作者交流了新的观点和见解,展示了植物考古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
 
  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
 
  出席本需讨论的正式代表25人,列席代表18人,34人进行演讲汇报。演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骨骼形态学研究,古病理、创伤研究,古DNA分析,食性分析以及人骨考古理论思考。本组讨论涉及的时间范围广,从旧石器古人类到元明清时期人体骨骼,且空间跨越大范围。尤其是在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方面,从先前的线粒体DNA到如今的Y染色体DNA、核DNA的提取,技术不断进步。人骨考古要服务于考古学。未来仍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性上的不足之处。
 
  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
 
  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是一个开放度高、多领域合作交流的平台。作为第一个成立的委员会,秉承着宣传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宗旨。公共组的演讲内容囊括了公共考古传媒、公共考古教育、考古活动的讨论、公共考古展示等四个方面。作为一次公共考古嘉年华,金镈奖的颁发,影响的扩大以及各位考古人、媒体人、出版人,学者、学子之间公共考古经验成果的交流与分享,坚定了大家的信心。如今公共考古已进入深水区,进入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时期。最后该委员会希望能够得到相应制度的保障和经费的支持,由此公共考古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 
 
  21名正式代表、27名列席代表出席本组讨论,讨论主要分为年代学研究,同位素研究,考古材料与古资源研究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希望通过此次讨论能加强现代科技与考古学、科技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的深度融合。为了促进该专业委员会更好的发展,期待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研究,如现代植物淀粉粒、同位素的基础性研究等。科技考古会继续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
 
  23名正式代表,24名列席代表出席本组讨论。共28人进行汇报演讲。演讲主要包括实验室考古与保护,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遗产保护与展示等多个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重要,成为我国考古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的揭晓将积极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资讯报道

【原创】凝聚共识 奋力前行—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16-05-23

  5月23日下午,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闭幕式在郑州举行。闭幕式由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主持。闭幕式首先由中国考古学会13个专业委员会的代表对历时1天半的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总结汇报。

闭幕式现场
 
  随后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名誉会长王文超,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分别致辞。他们表示这是一次高端的、开放性的学术盛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大会顺利完成了预期的各项议题,并对理事会、组委会、学者、媒体、志愿者的共同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发言。参加本次大会的正式代表385名,列席代表337名,共计722人。王巍表示本次会议的最核心部分是分组研讨,其特色包括: 内容广泛、丰富多彩;新意别出、不乏创建;年轻后生、展露头角;国际视野、进步明显;透物见人、蔚然成风;学科交叉、成绩喜人;公共考古、深入人心。总的来说是形势喜人、任重道远。
 
王巍理事长做大会总结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王巍理事长分别就"走向世界”和“走向未来”进行了剖析。目前国家领导人对文物工作的重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民众对考古的关注度以及国际间的相互交流都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这次大会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考古学全面发展,实现腾飞的新起点,因此要朝着国际化、科学化、大众化这个方向努力下去,用更优异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迎接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的到来。
 
  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分组研讨总结:
 
  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
 
  30位正式代表、26位列席代表参加讨论。主要围绕年代学、区域性调查、具体遗址情况介绍、新兴考古学技术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考古学家Robin Dennell在参与讨论时表示中国旧石器研究已不再边缘化,并对中国学者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研究具有创新性,正大跨步走向世界。
 
  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
 
  来自25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60名代表参会,共进行38场演讲。演讲主要分为遗址情况介绍和新发现、多学科结合深入研究、传统类型学分析等三个方面。此次研讨也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如将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设施与同时期两河流域文明古国进行对比,中西方彩陶交流的初步启发性探讨等,这为中国史前发展状态提供了新的认识。此外,学者们还积极参加公众考古活动,希望今后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能够成为加强学者沟通,促进新石器研究发展的新舞台。
 
  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
 
  参加夏商专业委员会分组讨论的共42人,其中正式代表29人,列席代表13人,另有国外代表4人。本组讨论发言大致分为田野新思路与新收获,文化交流互动与社会变迁,建筑与埋葬行为,文献与考古的整合研究,遗物及其工艺学研究、科技手段运用、方法论探讨等七个方面。主要议题都显现出学科转型的特点。议题的关注点也从建构考古学文化分期谱系为主的文化史研究、从“证经补史”的王统考古学为主的学术传统,转向全方位的社会考古新路向。在未来工作中,除完成规定性学术研究,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期望利用专委会所在单位的田野发掘地点举行小规模研讨会。除此之外,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将持续编辑三代考古文集,部分相关研讨会的成果或纪要可以收录其中,并以此为窗口,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作出应有努力。
 
  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
 
  来自34家考古单位、博物馆和专业院校的38位学者、研究生发表演讲。演讲内容分为西周年代学研究、以周代族徽为切入点展开的相关讨论、铭文研究,周代演变讨论、具体考古现象研究,长江流域两周研究,东亚视角下的两周时期文化研究,金文资料研究和梳理,多学科视角下的两周问题,重大考古发现介绍等多个方面。从田野到器物、从遗址墓葬到社会组织,既有考古学也有文字学,演讲涵盖范围广。希望日后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开展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等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术问题。未来,两周专业委员会将严格按照章程工作,组织各种形式、各个区域的学术活动。
 
  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
 
  30位正式代表,23位列席代表参与本组讨论。演讲题目主要集中于帝陵墓葬、古代城市与聚落、新发现以及具体出土遗物的研究等方面。在谈到下一步工作计划时,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表示首先要加强秦汉都城研究,其次要从考古学秦汉角度深入丝绸之路研究,最后要加强理论方法的探讨。秦汉考古要发挥考古学长项,解决文献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
 
  三国至隋唐考古专委会
 
  共计39人到会,28人进行汇报发言。国内学者分别围绕三国至隋唐时期的都市考古、陵墓考古、宗教与边疆考古进行精彩的学术讲演。此外,来自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的3位学者分别就阿穆尔河沿岸地区中世纪早期居民住宅结构、喀喇汗王朝时期粟特人城镇房址和中世纪早期的粟特陶窑进行讲演。本组的演讲特点为“四多”即新发现多、有关佛寺考古研究较多、新的观点和认识亮点颇多,且青年学者较多。但遗憾的是城址考古、边疆考古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少,期待日后能有所突破。今后发展仍以调查发掘为主,加强中小型城址的研究,规范考古报告的整理与出版。最后希望能与其他专业委员会尤其是秦汉专业委员会组织有针对性的相关研讨会。
 
  宋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
 
  35名正式代表,31名列席代表出席本组讨论,讨论内容主要包括古代都城考古和重要遗址的新进展,古代皇陵、贵族墓葬、家族墓地的研究成果,制瓷业、窑址出土瓷器、窑业技术的研究,新技术、文物保护、对外交流新收获等四个方面。目前瓷窑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新资料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新技术的应用对后段考古影响越来越大。本次学术研讨会是2015年10月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型学术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考古学科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
 
  21所科研院所的40位考古学者参加本组讨论,共举行23场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动物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骨器手工业等系统性的专题研究、动物图像学研究、古代畜牧与生业模式、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个案研究、祭祀用牲习俗研究、动物考古数据库建设和应用、食性分析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等8个方面,展现了近年来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动物考古学基础研究资料不断累积、越来越重视与考古学的结合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完美结合是本次研讨会的三大亮点。动物考古学已成为考古学研究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考古学研究提供扎实而科学的研究成果、最终实现研究古代社会的终极目的。
 
  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
 
  19名正式代表,9名列席代表参加本组讨论。主要围绕南方地区植物考古研究、年代学方法在考古中的应用、北方地区植物考古研究等三方面展开。讨论中各位植物考古工作者交流了新的观点和见解,展示了植物考古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
 
  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
 
  出席本需讨论的正式代表25人,列席代表18人,34人进行演讲汇报。演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骨骼形态学研究,古病理、创伤研究,古DNA分析,食性分析以及人骨考古理论思考。本组讨论涉及的时间范围广,从旧石器古人类到元明清时期人体骨骼,且空间跨越大范围。尤其是在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方面,从先前的线粒体DNA到如今的Y染色体DNA、核DNA的提取,技术不断进步。人骨考古要服务于考古学。未来仍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性上的不足之处。
 
  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
 
  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是一个开放度高、多领域合作交流的平台。作为第一个成立的委员会,秉承着宣传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宗旨。公共组的演讲内容囊括了公共考古传媒、公共考古教育、考古活动的讨论、公共考古展示等四个方面。作为一次公共考古嘉年华,金镈奖的颁发,影响的扩大以及各位考古人、媒体人、出版人,学者、学子之间公共考古经验成果的交流与分享,坚定了大家的信心。如今公共考古已进入深水区,进入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时期。最后该委员会希望能够得到相应制度的保障和经费的支持,由此公共考古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 
 
  21名正式代表、27名列席代表出席本组讨论,讨论主要分为年代学研究,同位素研究,考古材料与古资源研究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希望通过此次讨论能加强现代科技与考古学、科技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的深度融合。为了促进该专业委员会更好的发展,期待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研究,如现代植物淀粉粒、同位素的基础性研究等。科技考古会继续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
 
  23名正式代表,24名列席代表出席本组讨论。共28人进行汇报演讲。演讲主要包括实验室考古与保护,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遗产保护与展示等多个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重要,成为我国考古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的揭晓将积极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
 
  
 

作者:本站记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