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学者有望首赴佛教发祥地考古 亲探释迦牟尼习佛地

发布时间:2016-05-23文章出处:新华社作者:易凌 屈婷 双瑞
释迦牟尼诞生之地蓝毗尼\世界文化遗产
 
  在唐朝僧人玄奘历经艰辛,从彼时的“天竺”将佛教真经带回华夏大地的1300多年后,中国考古学家有望在今冬首赴印度,对其早期佛教遗址进行考古,和印度同行一起探寻佛教根源,保护文化遗迹。
 
  正在郑州出席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2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这项由该所牵头组织的“前所未有”的考古项目已通过专家论证,印度方面也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愿望,中国考古队有望最快在11月赴印工作,整个项目计划持续到2020年。
玄奘西行图
 
  “我们的学者亲赴印度考古,寻找、触碰和保护教科书中的遗存,这将是世界两大文明古国跨越千年的真正的握手。”王巍说,“对研究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信众的佛教而言,这也是意义重大的探源工作。”
 
  走进印度是中国考古国际战略的重要一环。王巍介绍,印度考古调查局在印度东北部与早期佛教遗迹相关的各地一直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中国计划与其合作,在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10公里的萨尔纳特,即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进行联合考古。
  前来参会的印度考古调查局考古所所长桑杰·库玛尔·曼纽尔表示十分期待中印未来在考古领域的合作。
 
  他说:“从公元1世纪到10世纪,法显、玄奘和义净等众多中国学者和僧人等到印度朝圣,玄奘和义净还是位于比哈尔邦的那烂陀大学的学生。他们的游历记录成为了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佛学家等研究人员的重要资料。据此,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之前消失的佛教遗址。”
  他介绍,19世纪末以来,印度政府及各国研究机构先后在鹿野苑进行发掘,调查佛塔,发现了大量佛教造像及大规模寺院遗迹。遗址范围内还有答枚克佛塔、根本香室精舍、阿育王石柱、五比丘迎佛塔、法王塔等,但这些遗迹的具体年代,及其与文献中记载的遗迹的对应关系,尚需仔细考量。
王巍会见印度考古调查局考古研究所所长长桑杰·库玛尔·曼纽尔
 
  让王巍兴奋的是,在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公元320至500年),萨尔纳特地区出现了在袈裟上没有表现衣纹的佛陀像,被称为萨尔纳特样式。此类造像与中国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有“特别值得关注的相似之处”。
 
  “我们计划进一步探索鹿野苑佛教寺院的结构及年代关系、判定现存遗迹的年代及性质、研究萨尔纳特样式与中国佛教造像之间的关联及佛教艺术的传播与演变,”他说。
 
  除早期佛教遗址外,中方还计划与印度德干学院合作,对位于新德里以西的哈里亚纳邦的拉齐噶里遗址进行考古工作。该遗址是哈拉帕文明,即印度河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之一,主要兴盛于公元前2600至1900年,是研究印度河文明向东扩散的重要据点,在探索其兴衰史方面意义重大。
哈拉帕遗址
 
哈拉帕文化遗物
 
  王巍说:“我们计划理清这一处遗址的功能分区及年代序列,探索印度河支流的泛滥及干涸对哈拉帕人的生业影响,和他们手工业水平。”
 
  他说,中方在发掘和保护土遗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得心应手地应用于拉齐噶里遗址发掘。而在佛教考古方面,中国考古队员分别掌握英、德、日语,在佛教考古、地面佛寺与石窟寺的发掘、测绘以及城市遗址考古方面也具备丰富经验,相信不辱使命。(记者 易凌 屈婷 双瑞,编辑:韩乔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资讯报道

中国学者有望首赴佛教发祥地考古 亲探释迦牟尼习佛地

发布时间:2016-05-23

释迦牟尼诞生之地蓝毗尼\世界文化遗产
 
  在唐朝僧人玄奘历经艰辛,从彼时的“天竺”将佛教真经带回华夏大地的1300多年后,中国考古学家有望在今冬首赴印度,对其早期佛教遗址进行考古,和印度同行一起探寻佛教根源,保护文化遗迹。
 
  正在郑州出席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2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这项由该所牵头组织的“前所未有”的考古项目已通过专家论证,印度方面也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愿望,中国考古队有望最快在11月赴印工作,整个项目计划持续到2020年。
玄奘西行图
 
  “我们的学者亲赴印度考古,寻找、触碰和保护教科书中的遗存,这将是世界两大文明古国跨越千年的真正的握手。”王巍说,“对研究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信众的佛教而言,这也是意义重大的探源工作。”
 
  走进印度是中国考古国际战略的重要一环。王巍介绍,印度考古调查局在印度东北部与早期佛教遗迹相关的各地一直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中国计划与其合作,在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10公里的萨尔纳特,即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进行联合考古。
  前来参会的印度考古调查局考古所所长桑杰·库玛尔·曼纽尔表示十分期待中印未来在考古领域的合作。
 
  他说:“从公元1世纪到10世纪,法显、玄奘和义净等众多中国学者和僧人等到印度朝圣,玄奘和义净还是位于比哈尔邦的那烂陀大学的学生。他们的游历记录成为了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佛学家等研究人员的重要资料。据此,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之前消失的佛教遗址。”
  他介绍,19世纪末以来,印度政府及各国研究机构先后在鹿野苑进行发掘,调查佛塔,发现了大量佛教造像及大规模寺院遗迹。遗址范围内还有答枚克佛塔、根本香室精舍、阿育王石柱、五比丘迎佛塔、法王塔等,但这些遗迹的具体年代,及其与文献中记载的遗迹的对应关系,尚需仔细考量。
王巍会见印度考古调查局考古研究所所长长桑杰·库玛尔·曼纽尔
 
  让王巍兴奋的是,在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公元320至500年),萨尔纳特地区出现了在袈裟上没有表现衣纹的佛陀像,被称为萨尔纳特样式。此类造像与中国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有“特别值得关注的相似之处”。
 
  “我们计划进一步探索鹿野苑佛教寺院的结构及年代关系、判定现存遗迹的年代及性质、研究萨尔纳特样式与中国佛教造像之间的关联及佛教艺术的传播与演变,”他说。
 
  除早期佛教遗址外,中方还计划与印度德干学院合作,对位于新德里以西的哈里亚纳邦的拉齐噶里遗址进行考古工作。该遗址是哈拉帕文明,即印度河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之一,主要兴盛于公元前2600至1900年,是研究印度河文明向东扩散的重要据点,在探索其兴衰史方面意义重大。
哈拉帕遗址
 
哈拉帕文化遗物
 
  王巍说:“我们计划理清这一处遗址的功能分区及年代序列,探索印度河支流的泛滥及干涸对哈拉帕人的生业影响,和他们手工业水平。”
 
  他说,中方在发掘和保护土遗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得心应手地应用于拉齐噶里遗址发掘。而在佛教考古方面,中国考古队员分别掌握英、德、日语,在佛教考古、地面佛寺与石窟寺的发掘、测绘以及城市遗址考古方面也具备丰富经验,相信不辱使命。(记者 易凌 屈婷 双瑞,编辑:韩乔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作者:易凌 屈婷 双瑞

文章出处: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