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精彩花絮

发布时间:2016-05-24文章出处:郑州日报作者:
 
考古也能“萌萌哒”  门牙形状决定你来自哪里  考古也会“互联网+”
 
  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专业委员会分组讨论、公共考古讲座、发掘现场实地观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得这次大会成为考古学大家庭的一次节日盛会;而大会上的多个精彩瞬间,也为人们描绘出一个立体、动人而又可爱的“考古学”。

  赶场学者:奔跑吧,兄弟!

  作为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重点内容之一,13个专业委员会在一天半的时间里进行了上百场分组讨论,这些同时进行的分组讨论各有侧重、精彩纷呈,如何选择,使得与会学者难以抉择。

  其中,位置最为“偏远”的是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的分组讨论,为了不错过专家们的精彩演讲,这几天,黄河迎宾馆经常可以看到三五人士发足狂奔的景象。“用当下最为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奔跑吧,兄弟!为了多听一个讲座,我们把最近没有流的汗全流完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贾鑫说。

  同样对大会各项讲座充满兴趣的还有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顾问朱士光先生,老先生一手拎着沉重的资料袋,一边巡行在各个会场之间:“这次大会盛况空前,我希望能够多听几场!”

  考古也能“萌萌哒”

  “考古一点也不古板,进得了书房,下得了厨房,出得了厅堂!”昨日上午,中国首部科普动漫片《考古训练营》2.0版,在郑州师范学院进行了精彩首映,动漫片制作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就考古如何适应互联网+、考古文创产品趣味研发、怎样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考古等话题,与观众们进行了一场精彩迭出的互动对话,重点阐述要让考古艺术化、趣味化、生活化。

  在普通大众印象中,考古是古板晦涩无趣的,比如煞费苦心策划举办了一次考古展览,却很少有群众去参观,更别提考古全国性的普及推广了。

  在高大伦看来,这就是传统模式下的考古知识普及方式出了问题。鉴于此,2013年秋,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倾力打造,在成都正式对外开馆的全球首家虚拟考古体验馆,以时下最为流行的VR技术为体验、囊括打破传统的理念,极具创意的展陈主题,采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展陈方式,一开馆就受到业内外和海内外社会人士的极大关注。

  整个馆内没有一件文物实物,主要靠古墓虚拟再现、考古骑兵游戏、考古训练营动漫片等几个节目吸引观众。其中最具创意,也最受参观者喜欢的当属我们自编自导的第一部考古科普动漫片《考古训练营》。这部动漫片片长约15分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人们考古是什么,考古怎么做,考古有何意义,考古为何是科学等话题。此次在郑州首映的2.0版,比初级的长了8分钟,主题更鲜明,人物形象更丰满,考古的学术性突出,逻辑性强。

  “用动漫吸引人进来,用VR体验技术让人记住,这还不够,还要让人带走些什么,用考古文创产品影响他今后的生活。”高大伦认为这是公共考古必须要完善的链条。

  门牙形状决定你来自哪里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期间,16场公共考古讲座可谓场场火爆。2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院的著名古人类学家高星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学术报告厅,为郑大的学生及众多考古爱好者奉上一 场考古学“大餐”,介绍了关于“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的种种主流观点和科学依据。想看自己是不是“亚洲土著”,摸摸门牙就知道:门牙若不是铲形,那么你的祖先很可能是来自其他地区的外来种群。

  “‘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这两种学说在不断的交锋和碰撞中延伸出了一些其他观点,而且也不断有新的论据和发现冲击着这两种学说。”高星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人类演化模式应该是居于二者之间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模式,也就是,本土人类连续演化,古老型人群在体质形态特性和认知行为两方面逐渐演变成现代人群,其间,与来自西方、北方、南方的其他现代人群有过融合与基因交流,但本土人类一直居于主体地位,外来人群起到一定程度的改造作用,但没有发生整体的替代。

  “如果摸摸自己的门牙,发现不是铲形,那么很可能你的祖先来自其他地区的外来种群。”高星现场开玩笑道。

  考古也会“互联网+”

  互联网的发展、即时通信技术的升级、也引起了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与会代表的关注。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文化遗产系副教授沈一民认为,相对于国外较为成熟的公共考古学而言,中国的公共考古学有着自身特殊的任务:“就目前的中国而言,如何将考古研究转换为社会文化知识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换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推广公共考古学,是否能以“互联网+”思维探索公共考古学是中国公共考古学最为迫切的任务:“第一,将原有的公共考古学运行模式,如科普读物、工地参观、模拟考古、博物馆教育等,与互联网对接。第二,以现在的网络资源为依托,如网站、微博、微信公共号选装,进一步推广与深化公共考古学的网络资源。第三,除公益推广外,允许以商业利益为主导的运营模式。”

  上海古籍出版社考古文博编辑室主任吴长青认为,如果把真正的考古经历和故事以小说的笔法呈现出来,一定会比《盗墓笔记》更精彩:“关键是要有合适的作者,找到合适的题目。否则很容易贻笑大方。既要懂考古,又要有兴趣、文笔以及大块的时间来做这件事。这样的人目前很难找到。”

  吴长青更关注微信里的考古: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开发应用微信以来,用户数量突飞猛进,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超过800万个,“显然,微信以其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个功能,并可以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吴长青说,借微信平台宣传或普及某个学科的知识及信息,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首先一定要有原创的内容,语言要朴实生动,对于讲座、会议这些官方的内容,一定要在文字上下功夫,把它用特殊的网络语言解读出来。其次,除了基本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都要上。要花心思,学习好的经验,要有好的立意,文笔要好,版式要美,形式要活泼,不用每天发,但要保持好频率。”

(原文刊于:《郑州日报》2016年5月24日第08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资讯报道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精彩花絮

发布时间:2016-05-24

 
考古也能“萌萌哒”  门牙形状决定你来自哪里  考古也会“互联网+”
 
  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专业委员会分组讨论、公共考古讲座、发掘现场实地观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得这次大会成为考古学大家庭的一次节日盛会;而大会上的多个精彩瞬间,也为人们描绘出一个立体、动人而又可爱的“考古学”。

  赶场学者:奔跑吧,兄弟!

  作为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重点内容之一,13个专业委员会在一天半的时间里进行了上百场分组讨论,这些同时进行的分组讨论各有侧重、精彩纷呈,如何选择,使得与会学者难以抉择。

  其中,位置最为“偏远”的是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的分组讨论,为了不错过专家们的精彩演讲,这几天,黄河迎宾馆经常可以看到三五人士发足狂奔的景象。“用当下最为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奔跑吧,兄弟!为了多听一个讲座,我们把最近没有流的汗全流完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贾鑫说。

  同样对大会各项讲座充满兴趣的还有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顾问朱士光先生,老先生一手拎着沉重的资料袋,一边巡行在各个会场之间:“这次大会盛况空前,我希望能够多听几场!”

  考古也能“萌萌哒”

  “考古一点也不古板,进得了书房,下得了厨房,出得了厅堂!”昨日上午,中国首部科普动漫片《考古训练营》2.0版,在郑州师范学院进行了精彩首映,动漫片制作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就考古如何适应互联网+、考古文创产品趣味研发、怎样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考古等话题,与观众们进行了一场精彩迭出的互动对话,重点阐述要让考古艺术化、趣味化、生活化。

  在普通大众印象中,考古是古板晦涩无趣的,比如煞费苦心策划举办了一次考古展览,却很少有群众去参观,更别提考古全国性的普及推广了。

  在高大伦看来,这就是传统模式下的考古知识普及方式出了问题。鉴于此,2013年秋,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倾力打造,在成都正式对外开馆的全球首家虚拟考古体验馆,以时下最为流行的VR技术为体验、囊括打破传统的理念,极具创意的展陈主题,采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展陈方式,一开馆就受到业内外和海内外社会人士的极大关注。

  整个馆内没有一件文物实物,主要靠古墓虚拟再现、考古骑兵游戏、考古训练营动漫片等几个节目吸引观众。其中最具创意,也最受参观者喜欢的当属我们自编自导的第一部考古科普动漫片《考古训练营》。这部动漫片片长约15分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人们考古是什么,考古怎么做,考古有何意义,考古为何是科学等话题。此次在郑州首映的2.0版,比初级的长了8分钟,主题更鲜明,人物形象更丰满,考古的学术性突出,逻辑性强。

  “用动漫吸引人进来,用VR体验技术让人记住,这还不够,还要让人带走些什么,用考古文创产品影响他今后的生活。”高大伦认为这是公共考古必须要完善的链条。

  门牙形状决定你来自哪里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期间,16场公共考古讲座可谓场场火爆。2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院的著名古人类学家高星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学术报告厅,为郑大的学生及众多考古爱好者奉上一 场考古学“大餐”,介绍了关于“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的种种主流观点和科学依据。想看自己是不是“亚洲土著”,摸摸门牙就知道:门牙若不是铲形,那么你的祖先很可能是来自其他地区的外来种群。

  “‘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这两种学说在不断的交锋和碰撞中延伸出了一些其他观点,而且也不断有新的论据和发现冲击着这两种学说。”高星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人类演化模式应该是居于二者之间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模式,也就是,本土人类连续演化,古老型人群在体质形态特性和认知行为两方面逐渐演变成现代人群,其间,与来自西方、北方、南方的其他现代人群有过融合与基因交流,但本土人类一直居于主体地位,外来人群起到一定程度的改造作用,但没有发生整体的替代。

  “如果摸摸自己的门牙,发现不是铲形,那么很可能你的祖先来自其他地区的外来种群。”高星现场开玩笑道。

  考古也会“互联网+”

  互联网的发展、即时通信技术的升级、也引起了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与会代表的关注。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文化遗产系副教授沈一民认为,相对于国外较为成熟的公共考古学而言,中国的公共考古学有着自身特殊的任务:“就目前的中国而言,如何将考古研究转换为社会文化知识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换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推广公共考古学,是否能以“互联网+”思维探索公共考古学是中国公共考古学最为迫切的任务:“第一,将原有的公共考古学运行模式,如科普读物、工地参观、模拟考古、博物馆教育等,与互联网对接。第二,以现在的网络资源为依托,如网站、微博、微信公共号选装,进一步推广与深化公共考古学的网络资源。第三,除公益推广外,允许以商业利益为主导的运营模式。”

  上海古籍出版社考古文博编辑室主任吴长青认为,如果把真正的考古经历和故事以小说的笔法呈现出来,一定会比《盗墓笔记》更精彩:“关键是要有合适的作者,找到合适的题目。否则很容易贻笑大方。既要懂考古,又要有兴趣、文笔以及大块的时间来做这件事。这样的人目前很难找到。”

  吴长青更关注微信里的考古: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开发应用微信以来,用户数量突飞猛进,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超过800万个,“显然,微信以其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个功能,并可以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吴长青说,借微信平台宣传或普及某个学科的知识及信息,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首先一定要有原创的内容,语言要朴实生动,对于讲座、会议这些官方的内容,一定要在文字上下功夫,把它用特殊的网络语言解读出来。其次,除了基本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都要上。要花心思,学习好的经验,要有好的立意,文笔要好,版式要美,形式要活泼,不用每天发,但要保持好频率。”

(原文刊于:《郑州日报》2016年5月24日第08版)

 
 

作者:

文章出处:郑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