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24日下午第一场演讲摘要

发布时间:2017-09-25文章出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作者: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石家河王国的玉器与文化
 
湖北省博物馆 方勤(主讲人)
西安美术学院  蔡青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是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附属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石家河周边呈半月形分布有17个城址,大一点有70万平方米的,再小一点有20多万平方米甚至几万。年代从距今6500年~4000年。

  为夏商周国家文明时代所传承的丰富、发达、成熟的精神文化,是石家河王国的一大特色。如羽冠持钺人物像,是石家河古国首领或国王的象征;城外西北的大型、方形的祭祀建筑——印信台;城外东南的大型、圆形的祭祀建筑——罗家柏岭,是国家文明时期“天圆地方”国家祭祀文化的雏形;以M7、M8为代表的墓葬布局、葬具丰富的瓮棺葬埋葬形式以及随葬品的等级化差异,是国家文明时代丧葬文化的代表;大量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国家形成标志之一的文字的雏形;以三房湾遗址为代表的制陶作坊区、以严家湾遗址为代表的石器加工场所是国家城址具备系统功能分区的集中体现,等等。

  大量精美文物相继发现,尤以玉器最具特色与代表。共计出土玉器600余件,器类包括人头像、虎头像、蝉、笄、管、坠、璜、圆牌形饰、珠、鹰、盘龙、羊头像、凤形环、璧、管、环、笄、钺、锛、凿、钻等数十种,种类和形制均极为丰富。除44件为近地表土层发现外,余皆出自墓葬,为探讨夏商时期玉器的功用和反应的社会结构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技术、风格独到,代表东亚最高水平的减地阳线风格玉器,开启了琢玉工艺的新时代,是石家河王国的最大特色。如此前其它文化遗址所不见的减地阳文风格,横空出世,影响了夏商周国家文明时代,成为嗣后玉器风格与技术的主流;凤、虎、蝉、龙、神秘人物造型,以及柄形器、玉璧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既有吸收吸收,又有创造,亦是为嗣后的国家文明所继承;陶塑人物、动物形象,与玉器所体现的内涵,互为关联,是石家河王国的文化内涵的重要一环,石峁出土的石家文化河玉虎、玉鹰,临朐西朱峰玉器,陶寺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器集中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文化融合性。

  大型都城、大型祭祀遗址、分工明显的大规模手工业作坊,以及等级规范的埋葬制度、差异明显的随葬品,特别是玉器、陶塑艺术等所体现的丰富精神内涵,表明石家河遗址已进入王国时代1。 
 
注释:
1. 李伯谦:《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已进入王国文明阶段》《华夏文明》,2017年第7期。


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考古收获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邵晶

 
  重点介绍2016-2017年度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的考古新发现,并对石峁遗址发掘出土的玉器的年代和特点提出初步认识。对石峁遗址的内外城墙边界进行了实测及推测,并结合发掘材料对城址的功能分区进行探讨,同时初步建立了城内的道路系统和城外的预警系统,对皇城台的结构进行模拟还原。
 
  皇城台的建造模式对后世我国都城正门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玉器出土于石砌城墙或建筑基址,丰富了石峁玉器的埋藏背景。
    
  通过材料对比,认识到石峁玉器对中原铜器的起源影响深刻,并对铜器输入中原腹地的线路进行了蠡测。
 
 
二里头遗址玉器、绿松石器的新发现与新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赵海涛

 
  21世纪以来,二里头遗址新发现一批玉器、绿松石器,一些器类前所未见。对二里头玉器、绿松石器的加工工艺、出土背景进行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了解中国早期王权诞生时期的工艺水平、社会结构等情况。
     
  通过研究,北矿带的云盖寺绿松石矿应是二里头先民使用的石矿源之一,同时将法国学者Gourhan的提出的连锁动作的概念引用过来作为解释中国古代玉器用什么工具和技术制玉及其流程的考虑因素之一,并对如何判定考古遗存中的作坊区域提出了四点参考建议。
 
 
广州增城墨依山遗址的两座商代墓葬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张希(主讲)  朱海仁

 
  重点介绍了广州曾城墨依山遗址2016年度的考古发现情况,着重介绍了M60、M70两座商代墓葬的发现情况,包括墓葬结构、随葬品组合及位置等情况。其中随葬有玉器,包括有领玉环、玉环形饰、玉管、玉耳珰、牙璋。
 
  墨依山遗址出土的两件玉牙璋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在年代明确的墓葬遗迹中清理出土的玉牙璋。且这两件牙璋与有领玉环、玉环形饰、玉管、玉耳珰、石锛等组合出现,同时伴出典型浮滨文化因素的陶器。这对研究增江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广州地区玉器发展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件牙璋的刃和阑齿形制上都与李学勤先生所划分的以二里头、郑州杨庄为代表的第二类牙璋十分相似,但阑、齿结构明显简化。其中M66出土牙璋形制与香港大湾遗址出土牙璋几近一致,为认识香港大湾遗址出土牙璋年代问题提供了新的参考。
 
  牙璋、 有领玉环、玉管、耳珰、环形饰等玉器制作精美,数量稀少,反应了墓主人所处的社会阶层,代表着一定的权利与地位。墨依山遗址的发现反映出商代晚期广州东部人群已达到一定的规模,社会阶级已经产生,人的群类已有所划分,且该人群与粤东浮滨文化人群有着一定程度的渊源和交流。
 
 
越南北部冯原文化发现的牙璋
 
越南考古研究院 Nguyen Giang Hai

 
  冯原遗址位于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地区,属于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文化的过渡时期,年代约为距今4000年。该遗址发现的牙璋较具代表性,目前越南境内仅发现8件牙璋,且仅出土于冯原遗址(Phung Nguyen)与Xom Ren两个遗址。通过冯原文化发现牙璋与中国同时期材料对比,可深入探讨两地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途径。


越南冯原文化玉作坊研究方法探索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 邓聪(主讲)
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学院 阮金容

 
  邓聪先生首先对东亚玉器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海防市长睛遗址发掘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
 
  长睛遗址位于Ang Rong 山脉的东面,遗址的西面是青峰水泥厂,两者之间有一条属于长睛采石企业的柏油路。1969年越南考古学院发现该遗址,估计面积有数万平米。从1969至1986年间,考古学院先后两次在那里发掘,面积约265平方米。1996年8月,邓前往河内考古学院与何文晋教授、阮金容博士议订越港双方合作第三次发掘长晴遗址。
 
  长睛遗址是越南北部冯原文化时期最重要的玉作坊遗址,时代约为距今3300~3400年。本作坊聚落的范围有数万平方米,很可能是专业的玉器制作遗址。越南考古工作者过去在河北省白寺(Bai Tu)及永富省红沱(Hong Da)也发现过青铜器时代玉石饰物作坊的遗址。最近几年,考古学院研究员Bui Van Liem在广宁省Dau Ram,再次发现了和长睛软玉饰物作坊很相近似的遗址。然而,迄今越南冯原文化的软玉作坊中,仍以长睛遗址的规模最大,出土玉石工具最为丰富,可说是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专业玉作坊聚落。1996年长睛遗址第五层仍出土不少玉石制作工具及玉料等,显示此地在纪元前二千年的前段,制玉作坊的传统就已在越北开枝散叶,结出丰盛的果实。越南考古学者相信,可能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越北的下龙文化(Van Hoa Ha Long)、梅坡文化(Van Hao Mai Pha)、河江文化(Van Hoa Ha Giang)等,已出现了玉石工具,但这阶段迄今从未发现过制作玉器的作坊遗址。因此,长睛第五层所显示玉作坊的遗迹,是迄今越南所确认最古老的玉作坊。1996长睛遗址发掘出土玉石制作工具、玉料及半制成品等,还有相关的石砌火炉遗迹和特殊灰坑等,为冯原文化玉器制作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从长睛玉作坊玉器制作的内涵分析,至少可以区分为三个制玉的体系。
 
  第一体系:大型玉石礼器制作。如大型玉戈等。包括对向锯切割大型玉片、刻划几何型纹饰、牙状凸起制作等技术。迄今此遗址尚未经大面积的揭露,相关的大型玉礼器出土资料较少,所见一些玉戈可能长达30-40厘米。
 
  第二体系:环状饰物制作。环状饰物是长睛玉作坊最大宗的产品。以方型或圆型玉料,经连续锯切割薄切成轮片状素材,由片状素材再连续加工成环状饰物,一些芯更改作成璧形饰或串珠。另外也有就芯进行减薄或分割成素材,改作为管珠的毛坯等。
 
  第三体系:玉工具及管珠等制作。这个体系是通过施沟锯切割技术从玉核上连续生产横长玉片的素材,再加工作为玉锛、凿、锥、尖状器及管珠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24日下午第一场演讲摘要

发布时间:2017-09-25

石家河王国的玉器与文化
 
湖北省博物馆 方勤(主讲人)
西安美术学院  蔡青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是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附属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石家河周边呈半月形分布有17个城址,大一点有70万平方米的,再小一点有20多万平方米甚至几万。年代从距今6500年~4000年。

  为夏商周国家文明时代所传承的丰富、发达、成熟的精神文化,是石家河王国的一大特色。如羽冠持钺人物像,是石家河古国首领或国王的象征;城外西北的大型、方形的祭祀建筑——印信台;城外东南的大型、圆形的祭祀建筑——罗家柏岭,是国家文明时期“天圆地方”国家祭祀文化的雏形;以M7、M8为代表的墓葬布局、葬具丰富的瓮棺葬埋葬形式以及随葬品的等级化差异,是国家文明时代丧葬文化的代表;大量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国家形成标志之一的文字的雏形;以三房湾遗址为代表的制陶作坊区、以严家湾遗址为代表的石器加工场所是国家城址具备系统功能分区的集中体现,等等。

  大量精美文物相继发现,尤以玉器最具特色与代表。共计出土玉器600余件,器类包括人头像、虎头像、蝉、笄、管、坠、璜、圆牌形饰、珠、鹰、盘龙、羊头像、凤形环、璧、管、环、笄、钺、锛、凿、钻等数十种,种类和形制均极为丰富。除44件为近地表土层发现外,余皆出自墓葬,为探讨夏商时期玉器的功用和反应的社会结构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技术、风格独到,代表东亚最高水平的减地阳线风格玉器,开启了琢玉工艺的新时代,是石家河王国的最大特色。如此前其它文化遗址所不见的减地阳文风格,横空出世,影响了夏商周国家文明时代,成为嗣后玉器风格与技术的主流;凤、虎、蝉、龙、神秘人物造型,以及柄形器、玉璧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既有吸收吸收,又有创造,亦是为嗣后的国家文明所继承;陶塑人物、动物形象,与玉器所体现的内涵,互为关联,是石家河王国的文化内涵的重要一环,石峁出土的石家文化河玉虎、玉鹰,临朐西朱峰玉器,陶寺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器集中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文化融合性。

  大型都城、大型祭祀遗址、分工明显的大规模手工业作坊,以及等级规范的埋葬制度、差异明显的随葬品,特别是玉器、陶塑艺术等所体现的丰富精神内涵,表明石家河遗址已进入王国时代1。 
 
注释:
1. 李伯谦:《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已进入王国文明阶段》《华夏文明》,2017年第7期。


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考古收获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邵晶

 
  重点介绍2016-2017年度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的考古新发现,并对石峁遗址发掘出土的玉器的年代和特点提出初步认识。对石峁遗址的内外城墙边界进行了实测及推测,并结合发掘材料对城址的功能分区进行探讨,同时初步建立了城内的道路系统和城外的预警系统,对皇城台的结构进行模拟还原。
 
  皇城台的建造模式对后世我国都城正门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玉器出土于石砌城墙或建筑基址,丰富了石峁玉器的埋藏背景。
    
  通过材料对比,认识到石峁玉器对中原铜器的起源影响深刻,并对铜器输入中原腹地的线路进行了蠡测。
 
 
二里头遗址玉器、绿松石器的新发现与新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赵海涛

 
  21世纪以来,二里头遗址新发现一批玉器、绿松石器,一些器类前所未见。对二里头玉器、绿松石器的加工工艺、出土背景进行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了解中国早期王权诞生时期的工艺水平、社会结构等情况。
     
  通过研究,北矿带的云盖寺绿松石矿应是二里头先民使用的石矿源之一,同时将法国学者Gourhan的提出的连锁动作的概念引用过来作为解释中国古代玉器用什么工具和技术制玉及其流程的考虑因素之一,并对如何判定考古遗存中的作坊区域提出了四点参考建议。
 
 
广州增城墨依山遗址的两座商代墓葬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张希(主讲)  朱海仁

 
  重点介绍了广州曾城墨依山遗址2016年度的考古发现情况,着重介绍了M60、M70两座商代墓葬的发现情况,包括墓葬结构、随葬品组合及位置等情况。其中随葬有玉器,包括有领玉环、玉环形饰、玉管、玉耳珰、牙璋。
 
  墨依山遗址出土的两件玉牙璋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在年代明确的墓葬遗迹中清理出土的玉牙璋。且这两件牙璋与有领玉环、玉环形饰、玉管、玉耳珰、石锛等组合出现,同时伴出典型浮滨文化因素的陶器。这对研究增江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广州地区玉器发展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件牙璋的刃和阑齿形制上都与李学勤先生所划分的以二里头、郑州杨庄为代表的第二类牙璋十分相似,但阑、齿结构明显简化。其中M66出土牙璋形制与香港大湾遗址出土牙璋几近一致,为认识香港大湾遗址出土牙璋年代问题提供了新的参考。
 
  牙璋、 有领玉环、玉管、耳珰、环形饰等玉器制作精美,数量稀少,反应了墓主人所处的社会阶层,代表着一定的权利与地位。墨依山遗址的发现反映出商代晚期广州东部人群已达到一定的规模,社会阶级已经产生,人的群类已有所划分,且该人群与粤东浮滨文化人群有着一定程度的渊源和交流。
 
 
越南北部冯原文化发现的牙璋
 
越南考古研究院 Nguyen Giang Hai

 
  冯原遗址位于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地区,属于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文化的过渡时期,年代约为距今4000年。该遗址发现的牙璋较具代表性,目前越南境内仅发现8件牙璋,且仅出土于冯原遗址(Phung Nguyen)与Xom Ren两个遗址。通过冯原文化发现牙璋与中国同时期材料对比,可深入探讨两地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途径。


越南冯原文化玉作坊研究方法探索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 邓聪(主讲)
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学院 阮金容

 
  邓聪先生首先对东亚玉器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海防市长睛遗址发掘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
 
  长睛遗址位于Ang Rong 山脉的东面,遗址的西面是青峰水泥厂,两者之间有一条属于长睛采石企业的柏油路。1969年越南考古学院发现该遗址,估计面积有数万平米。从1969至1986年间,考古学院先后两次在那里发掘,面积约265平方米。1996年8月,邓前往河内考古学院与何文晋教授、阮金容博士议订越港双方合作第三次发掘长晴遗址。
 
  长睛遗址是越南北部冯原文化时期最重要的玉作坊遗址,时代约为距今3300~3400年。本作坊聚落的范围有数万平方米,很可能是专业的玉器制作遗址。越南考古工作者过去在河北省白寺(Bai Tu)及永富省红沱(Hong Da)也发现过青铜器时代玉石饰物作坊的遗址。最近几年,考古学院研究员Bui Van Liem在广宁省Dau Ram,再次发现了和长睛软玉饰物作坊很相近似的遗址。然而,迄今越南冯原文化的软玉作坊中,仍以长睛遗址的规模最大,出土玉石工具最为丰富,可说是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专业玉作坊聚落。1996年长睛遗址第五层仍出土不少玉石制作工具及玉料等,显示此地在纪元前二千年的前段,制玉作坊的传统就已在越北开枝散叶,结出丰盛的果实。越南考古学者相信,可能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越北的下龙文化(Van Hoa Ha Long)、梅坡文化(Van Hao Mai Pha)、河江文化(Van Hoa Ha Giang)等,已出现了玉石工具,但这阶段迄今从未发现过制作玉器的作坊遗址。因此,长睛第五层所显示玉作坊的遗迹,是迄今越南所确认最古老的玉作坊。1996长睛遗址发掘出土玉石制作工具、玉料及半制成品等,还有相关的石砌火炉遗迹和特殊灰坑等,为冯原文化玉器制作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从长睛玉作坊玉器制作的内涵分析,至少可以区分为三个制玉的体系。
 
  第一体系:大型玉石礼器制作。如大型玉戈等。包括对向锯切割大型玉片、刻划几何型纹饰、牙状凸起制作等技术。迄今此遗址尚未经大面积的揭露,相关的大型玉礼器出土资料较少,所见一些玉戈可能长达30-40厘米。
 
  第二体系:环状饰物制作。环状饰物是长睛玉作坊最大宗的产品。以方型或圆型玉料,经连续锯切割薄切成轮片状素材,由片状素材再连续加工成环状饰物,一些芯更改作成璧形饰或串珠。另外也有就芯进行减薄或分割成素材,改作为管珠的毛坯等。
 
  第三体系:玉工具及管珠等制作。这个体系是通过施沟锯切割技术从玉核上连续生产横长玉片的素材,再加工作为玉锛、凿、锥、尖状器及管珠等。

 

作者: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文章出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